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故乡的桂花雨导学练测资料包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魂牵梦萦y ng:形容思念情切。
袅ni o袅:烟气缭绕升腾的样子。
才高八斗:比喻才智很高。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笨笨拙zhu 拙:很笨,不聪明,不灵巧。
诗兴:做诗的兴致。
缤纷:繁多而凌乱。
极乐世界: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获得光明、清净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琦君(1917-),台湾著名女作家。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是著名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的得意门生。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中大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新泽西州。曾出版小说集和儿童文学集多种,还著有文学评介集《词人之舟》。琦君以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已在台湾结集出版的有《烟愁》等近20种散文集。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散文选集《琦君散文》,代表作大多在内。本篇课文选自《长沟流月去无声》(云南人民出版社)。
2、相关知识:
谈琦君和她的散文
(台湾散文发展的)第二代作家,在大陆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并业已受过高等教育,到台湾以后才真正登上文坛;其散文文风基本上承接“五四”现代散文的流风余绪……
如果拿所写的题材来说,琦君在许多主面与五四时期的冰心相似,多半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是琦君却写出了新水平。她在一个新的散文水准线上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美国)著名学者夏志清则认为琦君的一些名篇,如《看戏》、《一对金手镯》,即使列人世界名作之林也无愧色。笔者赞同这个意见。琦君堪称以真善美的视角写童年故家的圣手。在她的笔下,童年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蓦然回首,不复存在的心灵伊甸园”。她是用儿童圣洁的心灵,把对童年的一次回忆,当成是涤滤心灵的一次巡礼。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篇叙事抒情散文回忆了童年时与母亲摇桂花的情景,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二、文章脉络
从桂花的香,引出“乡愁”→回忆小时与母亲在故乡温州摇桂花(“桂花雨”)和父亲作诗的情景一回忆在杭州读书时赏桂花、吃“桂花栗子羹”及摇桂花(“桂花雨”)的情景,最后以母亲的话又引起的乡情作结。全文共5节,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香气袭人的桂花,勾起“我”的乡愁,并从桂花的“色”、“香”、“味”着笔,具体描摹了桂花朴素的外表和迷人的清香,以及其他花所少有的用途——“可以吃”。
第二部分(3):回忆故乡的桂花雨。(点题)。
第三部分(4、5):写在杭州念中学时和桂花有关的一段往事。
三、写作方法
自然淡雅,清丽委婉的散文风格。本文文字浅白而雅致,感情真挚,平淡有味。字里行间蕴含着淳厚温煦的怀旧深情,令人沉浸其中,细细追寻。例如,“桂花雨”这三字就令人想起古诗中说“沾衣欲湿杏花雨”。这“杏花雨”指的是开杏花时自然界下的雨,而文中的“桂花雨”是指桂花纷纷飘落,如同下雨的美丽情景。其喻意是丰富的:既再现了落花如雨的情景,又烘托了“人和年丰’’的生活,还如一场甘霖滋润了作者永生难忘的童年,和从温存的心绪出发,对父母的感恩思念之情。再如,文中记叙在杭州满觉珑赏花,吃花,补述了自己对桂花的独钟之情。并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
四、重难点导析
阅读《故乡的桂花雨》,可从立场琦君其人开始,知人论文,才可切中肯綮。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人。1917年出身于国民党高级将领家庭,1949年赴台,后移居美国。大学时师承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学习古文,尤喜李后主、李清照等人的诗词,她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厚,文学语言清丽雅洁。文学创作以散文、小说见长。
琦君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最为感人的还是怀乡思亲之作。琦君写了大量倾诉乡愁亲情的感人之作,《故乡的桂花雨》就是其中的一篇。
《故乡的桂花雨》运用倒叙的手法记人叙事,以疏淡有致的文笔,邈远绵长的情韵,回忆了童年时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情景,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故乡”一词,已经暗示读者这是一篇利用时空交错的技巧,以追述的方式缅怀往事的散文。它将牵起读者的思绪,踏上芬芳的乡土,分享愉快的童年。然而,什么叫“桂花雨” “桂花雨”又何以能使作者魂牵梦萦呢 倒是留给读者一探究竟的冲动。
其实,作者自1949年赴台,故乡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不但未曾渐行渐远,反而越发激起思乡情愁。所以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中秋时节,作者就会想起故乡幽幽清香的桂花和“摇桂花”的童年乐趣,现在与过去的时空交替浮现,童年的欢乐与淡淡的乡愁融为一体。正是缘于这样的构思,本文才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令人沉湎不已的艺术魅力。
作者别出心裁地以“雨”来展现桂花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象,其喻意是丰富的:既再现了落花如雨的情景,又烘托了人和年丰的生活,还如一场甘霖滋润了作者永生难忘的童年,和从温存的心绪出发,对父母的感恩思念之情。它不仅具有儿童语言的天真和亲切,而且还有温柔敦厚的古典情调,真可谓著一“雨”字,意境全出啊。
尽管过去、现在两个时空同时浮现,文章的脉络却很清晰,桂花的清香贯穿首尾,溢满全篇。一句“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的感慨勾连上下,引发联想,满篇的文字,全因“我”对桂花的“魂牵梦萦”而细细铺陈开来。
【练习解答】
一、朗读课文,体会感情(略)。“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文章的内容因这句话而铺展开来。结构上,它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作者一闻到桂花的香味“就会引起乡愁”——(在相应的文字旁边写上体会)因为中秋节后,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独在异乡的“我”自然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此时此地闻到桂花的香味,就会联想到故乡盛开的桂花以及摇桂花、吃桂花的乐趣,并由此联想到母亲的敦厚仁慈,父亲的儒雅诗兴,联想到故乡的人情世事。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怎么能不引起乡愁呢
二、作者细致地描写“摇桂花”的过程,除了因为这是童年趣事之外,还因为“桂花飘落如雨”形成“金沙铺地”的景象,烘托出故乡“人和年丰’’的生活,表现了母亲温柔宽厚的心胸和父亲儒雅、和乐的性格。
三、本文与《故乡的芦苇》的比较:相同点:在内容上,都回忆故乡的生活以及童年的乐趣,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托物抒情的方法。
不同点:《故乡的芦苇》主要描写故乡儿童吹芦笛、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的乐趣。《故乡的桂花雨》主要描写自己家庭收获桂花时的乐趣。
【类文品读】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墙,花便密密麻麻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 。
2、第2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
3、第2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感受?请具体说明。
4、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 。
5、说说第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
6、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本文首尾两面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及这样写的好处。
7、从内容上看,本文以写 为主;从写作意图上看,本文重在 。
8、读完本文后,你不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1、拿、提、搬、挪均可 2、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等。 3、写出母亲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喜悦;写母亲的付出带给“我”的赏心悦目的喜悦。 4、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 5、“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一句主要是为引出下文的,因此不能调换。 6、采用首尾照应和侧面描写手法,通过“大伙”写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7、景;情 8、略)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琦君( ) 木樨( ) 笨拙( ) 淡雅( ) 袅袅( )
2、解词并造句。
⑴魂牵梦萦:
⑵才高八斗:
3、为什么一闻到桂花香就会引起乡愁?
4、“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本文的题目是“故乡的桂花雨”,“桂花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6、下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
二、同步解读
故乡是近海县,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7、说说下列引号的用法。
⑴故乡是近海县,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 )
⑵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
8、“摇桂花”是作者童年中的趣事,你有类似的经历吗?试写一例。
9、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摇桂花”是作者记忆深处的童年趣事,作者细致地描写“摇桂花”的过程,是因为有趣和快乐。
B、本文为我们介绍了桂花的特点、生长情况和用途。
C、作者详写“摇桂花”不仅仅因为有趣和快乐,而且寄予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桂花的喜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D、在作者的心目中,杭州满觉垅的桂花是难以忘怀的。
10、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11、文章最后写到:“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三、美文赏读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垄,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12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旧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到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那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树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协调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子,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含义。
(1)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桑梓:
(2)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萦绕:
13.第一段引用两句诗的作用是 ;作者写他最近做的梦的特点是 ;造成这种梦境的原因是 ,其不变的中心内容是 。
14.本文运用了 的叙述方法,第三、四段的内容具体写了 ,其心境是不好,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
15.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表达对老家的深情所采取的两个举动是 、 ,这样做说明了 。
1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本文情节变化快,段落转换多,有利于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老屋的深情。
B.老支书对“我”家老屋的态度是最好拆掉,因为它影响了村里的建设和时代的发展。
C.本文记事点到为止,写人虽然也很多,但着墨不多,它们都是为“我”恋家之情服务的。
D.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现在,虚写过去.使内容充实丰富,真切感人。
(参考答案:1.略 2.略 3.桂花是家乡的特产,桂花香是家乡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气息,因而桂花及其香气实际上浓缩着家乡的情思。(意近即可) 4.内容上是文章的主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5.既再现了桂花落如雨的情景,烘托了人和年丰的生活,又如一场甘霖滋润了作者永生难忘的童年。 6.杭州的桂花固然名闻天下,但在母亲心目中故乡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意近即可) 7.⑴特殊含义⑵引用 8.略 9.C 10.记叙故乡桂花丰收及人和年丰的景象。 11.思念家乡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12.(1)桑梓:借指故乡。(2)萦绕:萦回,缠绕。 13.既说明作者对老家的感情深,又为下文写梦作准备;曲折变化,引人人胜;对老家思念之切;回老家 14.顺叙;两次回老家的情况;一是与女人不睦,二是“文革”导致故园荒废;拓展了文章的宽度,增加了对老屋思恋的程度。 15.给青年作家写信、给支书回信;作者对故乡的人和物的感情之深。 16.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 中考资源网
《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麦考利夫追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并且时刻不忘作为教师的责任,自信而又美丽。登机时仍想着在太空中给几百万美国学生讲两堂课,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我的美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她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积极投身航天事业,挑战困难,英勇牺牲的事迹,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深切悼念之情。词典上看:“英雄”有三种解释: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例如英雄好汉。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在和平年代,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就是英雄。麦考利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乘“挑战者”号飞入太空,表明她具有英雄品质。
默读课文,课文内容可作如下概括:
1、开头:神圣的日子。
2、报名:光荣的使命。
3、训练:严峻的考验。
4、告别:激动的场面。
5、失事:强烈的悲恸。
6、结尾:永远的怀念。
[研读与赏析]
1、里根总统为什么决定“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应该是教师”?
人类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去探索。而教师虽然是普通人,却是青少年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进入太空,既是对教育引导作用的重视与肯定,也是利用这种作用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行为。
2、关于课文结尾一段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说麦考利夫上了最后一课?“挑战者”为什么打上引号?
虽然麦考利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了,但这种精神会教育学生和孩子们。“挑战者”加上引号有特殊的意义,“挑战者”是航天飞机的名字,代表了人类向科学尖端挑战,在这里称麦考利夫为“挑战者”, 是对她的英雄壮举的充分肯定。
[学法指导]
1、重点放在对“英雄”含义的理解上,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2、查找有关航天史的资料,了解人类为此作出的努力,以便加深对“英雄”的理解。
3、在讨论中完成对麦考利夫“英雄”形象的认识。
[体验反思]
1、读完全文,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幕?用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准备用深情叙述或朗读传达出你内心的震撼。
2、同麦考利夫竞逐同一机会的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在“挑战者”号爆炸的当天晚上,填词、作曲唱出了一首新歌《为我翱翔》:
我猜想你可能现在才知道
我当初也希望升入太空
我希望能够搭乘那支火箭升入天堂
我希望为每一位男子翱翔
每一位儿童、还有每一位母亲……
她为我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
她为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光亮
她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精神和全部
他们为我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给予梦想以机会,梦想能够成真
未来成功的希望真切而真实
人类是“地球”号飞船之子
未来属于我们大家
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英雄的缅怀,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拓展延伸]
1、自己试着写两句碑文,借以表达我们对航天英雄的悲痛和敬意。
如:“挑战”号上永远的挑战者
梦想在宇宙上飘扬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9秒,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辉煌的时刻,你知道吗?说说你所知道的内容以及你的感受。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