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在星空中(一) 3(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在星空中(一) 3(教科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02-03 19: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在星空中(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六(下)第三单元《宇宙》第6课,通过本单元前面5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平时接触较多的月球、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太阳系。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本课主要开展前面两个环节的学习:了解星座、建一个“星座”模型。学生平时通过各种途径,对星座有一定的了解,对每个人对应的“星座”很感兴趣,但对宇宙中“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知之甚少。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建一个“星座”模型,引导学生对星座的理解从“平面”走向“立体”,客观真实地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北斗七星”模型的建立,是本课教学的主要部分,通过“模型”的建立,帮助学生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远近不同的恒星在视觉上形成的一个构图。同时,又要避免把“建模”过程简单地演绎成学生的手工操作过程。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参与是教学中需要动脑筋解决的一个难题,学生对“立体”星座概念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认知迁移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给学生的空间想象提供一定的“支架”,帮助学生完成星座概念的建立。
二、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②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建模”完成对星座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星星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构图之间的关系。
③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模型等。
学生准备:模型制作材料、北斗七星模型、光源等。
④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星空图片,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星空、研究星空。
2.大家一定接触过各种关于星空方面的信息,谁来说说你知道的星空方面的知识?
3.出示概念:人们把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结合神话故事,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全天划分为88个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
1.在这88个星座中,你最熟悉的有哪些星座?
2.出示大熊星座和北斗七星图片: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中的七颗较亮的星,排列起来像一把勺子。
3.老师给大家七颗栓线的珠子代表北斗七星,你能在白板上挂出“勺子”的形状吗?
4.学生发表看法。
5.讨论:这七颗星和你的远近一样吗?
6.投影:北斗七星
7.讨论:星星的远近和看到的投影图像的关系
8.分组观察,出示活动要求:
A.远近一样的七颗星,在灯光下能看到“勺子“吗?
B.随意改变星星的前后位置,还能看到“勺子“吗?
C.成功完成实验B的,把白板展示到黑板上。
9.汇报展示,讨论:远近各不相同的星星,都能形成“勺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10.学生交流
11.出示课件:远近不同的两颗星星从远到近,从近到远的变化。
12.解释:北斗七星最近的离我们50光年,最远的150光年。
13.真实的北斗星是怎样排列的呢?出示真实的北斗七星排列。
14.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A.从什么角度能看到“勺子”形?
B.改变模型被光线照射的角度,看到的还是“勺子”吗?
C.思考:在真实的观测中,什么地方能看到这些形状?
15.交流:(正面能看到勺子,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状也不同。)
16.课件:我们怎样才能像刚才一样看到北斗七星各个角度的样子呢?
17.总结:现在,你对星座的理解和刚开始时有什么不同?
(星座:相互距离不变,它们是立体的。我们看到的形状,就是地球上看到的现状。在太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三)认识星座
1.北极星可以在晚上帮助我们辨认方向,可它是颗不太亮的星星,怎样比较容易找到北
极星呢?
2.学生发表意见,(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向外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
(四)课外延伸
1.同学们,茫茫宇宙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非常有限的了解了大熊星座
和小熊星座中的几颗星星,相信同学们对观察星空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天空中一共有
88个星座,肉眼能看到的星星有6000多颗。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神秘的礼物”,它可
以帮助大家对这88个星座有更深的了解。(教师介绍“神秘礼物”)
2.同学们,希望大家借助这个“神秘礼物”,课外对星空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3.试教体会
浩瀚的星空对学生来说是那么的神秘和好奇,学生对学习星空知识充满了期待,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却使学生越来越远离满天的繁星,学生缺乏学习本课的生活经验,天文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几次试教后,对本课的教学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星座的知识,星座的划分和平面概念、以及寻找北极星等环节难度不大,不应成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何通过学生的“建模”过程,帮助学生从平面的“星座”一步步走向“立体”的星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星座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的构图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所没有的,更是学生理解最困难的地方,需要教师想办法突破的。
第二,找准学生知识起点,合理设置教学难度。学生对星空、星座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组成星座的各个星球之间的关系的了解更少,学生一般也不会去关注和思考星座中各个星球之间的立体关系。教学中,教师一般不能出现天球、天幕等专用名词,增加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应降低教学难度,以一个星座中各个星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自己逐步走向模型,从平面逐步走向立体,从地球逐步走向星空,从而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
第三,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层分解,逐步接近概念的核心。学生对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排列一般只是停留在平面上,要一下子让学生凭空“建模”,建立起立体的概念是有难度的,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建模”没有清晰的理解。为什么这颗星要放得远一些?为什么这颗星要放得高一些?道理在哪里?学生是一知半解的。应把学生“建模”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分解,从认知“星星”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构图的关系开始,先从立体走向平面,再从平面理解立体,从而理解北斗七星的立体构成,学生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第四,给学生的空间想象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的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时,及时提供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概念的建构。
第五,简化制作环节,注重观察过程。教材中设计的让学生动手制作北斗七星的模型,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按时保质完成。影响模型质量的因素很多,学生花时很长,效果也不好。应简化“制作”这个环节,把时间让给学生更多地开展有价值的观察活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