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 中考资源网
《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麦考利夫追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并且时刻不忘作为教师的责任,自信而又美丽。登机时仍想着在太空中给几百万美国学生讲两堂课,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我的美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她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积极投身航天事业,挑战困难,英勇牺牲的事迹,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深切悼念之情。词典上看:“英雄”有三种解释: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例如英雄好汉。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在和平年代,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就是英雄。麦考利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乘“挑战者”号飞入太空,表明她具有英雄品质。
默读课文,课文内容可作如下概括:
1、开头:神圣的日子。
2、报名:光荣的使命。
3、训练:严峻的考验。
4、告别:激动的场面。
5、失事:强烈的悲恸。
6、结尾:永远的怀念。
[研读与赏析]
1、里根总统为什么决定“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应该是教师”?
人类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去探索。而教师虽然是普通人,却是青少年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进入太空,既是对教育引导作用的重视与肯定,也是利用这种作用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行为。
2、关于课文结尾一段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说麦考利夫上了最后一课?“挑战者”为什么打上引号?
虽然麦考利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了,但这种精神会教育学生和孩子们。“挑战者”加上引号有特殊的意义,“挑战者”是航天飞机的名字,代表了人类向科学尖端挑战,在这里称麦考利夫为“挑战者”, 是对她的英雄壮举的充分肯定。
[学法指导]
1、重点放在对“英雄”含义的理解上,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2、查找有关航天史的资料,了解人类为此作出的努力,以便加深对“英雄”的理解。
3、在讨论中完成对麦考利夫“英雄”形象的认识。
[体验反思]
1、读完全文,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幕?用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准备用深情叙述或朗读传达出你内心的震撼。
2、同麦考利夫竞逐同一机会的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在“挑战者”号爆炸的当天晚上,填词、作曲唱出了一首新歌《为我翱翔》:
我猜想你可能现在才知道
我当初也希望升入太空
我希望能够搭乘那支火箭升入天堂
我希望为每一位男子翱翔
每一位儿童、还有每一位母亲……
她为我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
她为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光亮
她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精神和全部
他们为我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给予梦想以机会,梦想能够成真
未来成功的希望真切而真实
人类是“地球”号飞船之子
未来属于我们大家
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英雄的缅怀,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拓展延伸]
1、自己试着写两句碑文,借以表达我们对航天英雄的悲痛和敬意。
如:“挑战”号上永远的挑战者
梦想在宇宙上飘扬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9秒,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辉煌的时刻,你知道吗?说说你所知道的内容以及你的感受。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写在雪地上的书导学练测资料包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从从容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蒙骗:用虚假的语言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
拂扇:扇动。
旷ku ng野:空旷的原野。
觉察:发觉;看出来。
步态:走路的形态。
响鼻:骡马等动物鼻子里发出响声叫打响鼻。
追踪:按踪迹或线索追寻。
循x’n着:沿着。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维·比安基,俄罗斯作家。著有童话《小老鼠比克》等。
2、相关知识:
关于“兔”的成语
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指军队未行动时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像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龟毛兔角:比喻有名无实。
狐死兔泣: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筋。
见兔放鹰: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见兔顾犬: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藏的地方或方法多。
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兔起鹘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电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兔丝燕麦:兔丝不是丝(不可以织),燕麦不是麦(不可以食)。比喻有名无实。
兔死狗烹: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根据雪地上的动物的脚印和痕迹,作者叙述了两个故事:狐狸追踪兔子,大雕捕捉兔子,但兔子都机智脱险了,表现了兔子的聪明机灵。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激发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文章脉络
本文共有36节,根据雪地上的动物脚印和痕迹叙述两个故事。围绕这两个故事,可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节)介绍雪地上的动物的脚印。
第二部分(第6-29节)第一个故事:狐狸追踪兔子,兔子摆脱追踪。
第三部分(第30节-36节)第二个故事:大雕捕捉兔子,兔子再次脱险。
三、写作方法
叙事清晰。兔子为摆脱狐狸的追踪,把自己的脚印弄得乱七八糟。作者却能从乱七八糟的脚印中,理出清晰的叙事脉络来。开篇摆出脚印来,然后凭借作者对森林动物的了解和细心观察研究,慢慢的解开谜团。
语言活泼生动,平易近人。本文采用了叙述故事的口吻,不仅活泼有趣,而且宛如一个人在对一群孩子讲故事,口吻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例如:“兔子哪儿去了”,“事情准是这样”,“突然,脚印没有了,这下还往哪儿追”等等。同时,文章中的一些动词用得也很准确,符合动物的个性特点。例如:狐狸的尖嘴“挨贴到地面,走着,嗅着”,兔子“一蹦一跳”,“飞奔起来”,大雕“用它那双铁钩般的利爪去钩脊背”等。
四、重难点导析
兔子和狐狸是如何斗智的。
兔子在旷野里兜圈子,狐狸也跟着兜圈子。
兔子走着走着不见了,脚印消失了,留下一个乱糟糟的雪窝。它肚子饿了要吃点嫩叶、树皮,吃饱了想睡觉。狐狸循着兔子的脚印追呀追,脚印没有了,不知往哪儿追,原来兔子拐了个弯兜了个大圈,穿过自己的脚印往一边跑,往前走一段又踩着自己留下的脚印往回走,狐狸没有猜到兔子兜了一个大圈,它随着兔子的脚印兜圈子,可是兔子在没有兜完一圈的时候,就钻进并穿过一个雪堆,从另一个方向跑掉了,在干树枝底下悄悄躺着,狐狸也来回走,在脚印交叉的地方,进了迷魂阵,不知道兔子的去向。你说兔子够聪明吧。
兔子遇见大雕时也显示了非凡的智慧,关键时刻它钻进雪地,躲过大雕,钻进森林。
【练习解答】
第一题:编写此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根据雪地上脚印和痕迹,我们可以读出两个故事:一个是狐狸追踪兔子的故事。一个是大雕捕捉兔子的故事。学生概述故事内容,抓住了大意即符合要求。
第二题:在课文中兔子的“狡”主要是体现在脚印上,狐狸凭借自己的嗅觉功能照着兔子走过的新鲜脚印追踪兔子,兔子为了躲避追踪,来回转圈,在同一脚印上走两次,一次向前,一次踩着脚印往后,并在转圈途中突然改变方向钻进并穿过一个雪堆跑掉了,使狐狸掉进迷魂阵,不知兔子的去向。“狡兔三窟”实质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生存智慧。
第三题:课文中叙述描写动物,既有科学性,又很有文学趣味性的句子很多,例如:“它用后腿站立起来,用牙撕下一块树皮,在嘴里嚼碎,走了几步,那里又撕下一块树皮。吃饱了,想睡觉了。…‘它飞奔起来,人眼都看不清楚,路上有树桩,兔子偏身一绕,就过去了。可在树桩上……蹲着一只大雕!”这些句子中兔子吃食和飞奔时的动作就很符合它的生理特征,像“兔子飞奔起来人眼都看不清楚”,多快啊,绕过树桩时发现一只大雕,多险啊!这些叙述描写都极具文学情趣。
第四题:“写在雪地上的书”可以说是一本介绍动物知识的书,也可以说是一本介绍动物生存智慧的书。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动物知识,也从中获得努力提高生存智慧、生存本领的启示。
【类文品读】
漫话动物的“圈占”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脍炙人口的名作《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说,只要飞将军李广还健在,那么就不会让敌人的马队跨过阴山一步!
在历史上,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国界的概念都是非常强烈的,为了保卫神圣疆土,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和各种侵犯者浴血奋战,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这种优良传统直至今天仍被人们传承发扬着。但是你可知道,保卫疆土甚至也是某些动物的庄严本性呢!
生物学家发现,从脊椎动物的鱼、乌到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甚至某些无脊椎动物,都有着保卫领土的习性,学者特地为它起了个名词,称之为“圈占”。
那么圈占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棘鱼的例于。
雄性棘鱼平常是成群生活的,但是到了春天,进入繁殖时期,它们的性格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条雄棘鱼会撵走附近的雄棘鱼,在适当场所进行“圈占”,并在其中建筑巢窝,随后引诱雌棘鱼入巢产卵。雄鱼严密地监守在圈占的境界线上,若其他雄棘鱼游进时,它就会竖起背脊上的刺,迎战上去,进行格斗。格斗是在圈占的边界附近进行的,一般很少游过边界进行追击。
当然,确切地说起来,棘鱼的攻击大多数只能算是一种威吓行为。譬如当它在边界附近遭到敌手抵抗时,就会把头朝下,鼻尖钻入泥沙中,呈挖掘洞穴的姿势,使身子抽搐地抖动。有人认为这是对入侵者(一般指雄性棘鱼)发出严厉的恐吓信号。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雄性棘鱼只攻击外来的雄鱼,而对入侵的雌性棘鱼却友好相处,从不发生攻击事件。这例子暗示我们:保卫疆土其实和物种的生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事例还表明,保卫疆土主要是针对同种生物,而对别种生物却不大在平。例如在狗圈占范围内,即使有家雀飞入,通常也是漠不关心的,而黄鼠狼和田凫的例子则更能说明问题了。
有人观察到这么一桩事实:一只黄鼠狼偷偷地走近田凫窝,企图把巢内的小田凫弄到手。在这生死存亡时刻,田凫一边大声呜叫,一边飞向黄鼠狼,竭力进行抵御。但是即使情况如此严重,如果其他雄田凫想趁机入侵,那么它们就会停止对黄鼠狼的抵御而转身去驱赶雄田凫。这一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圈占的头号敌人,竟是自己的同类兄弟,它甚至比保护下一代都更引起重视呢!这一点大概很出人意料吧!
总之从一系列事例可看出,圈占并不是动物对于土地(空间)本身的欲望,而是根据生活上需要产生的一种本能。在多数情况下,动物通过圈占可以招引异性,保护下一代,以及保证摄食的安全,如此等等。所以,这是一种有深刻生态学价值的遗传本性。
写到这里,有人自然会联想起人类自身的特点来。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处看到人类同样也存在着圈占意识。譬如说,每个人都喜欢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建起的房屋喜欢单门独户,筑上围墙,正如一句谚语所形容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打鼾”。此外,如热爱本单位和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是不同水平上的圈占意识。
有人认为,人类的圈占行为可能正是动物遗产的一部分,是继承了动物传统习性的结果。这种说法虽然纯属猜测,但毕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相信,随着动物圈占现象的深入研究,也许对于理解人类某些行为都会有所启发吧!
1.自己查找有关资料,完整地写出王昌龄的名作《出塞》。
2.解释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
不屈不挠:
3.仿照文中句式,运用下列词语另写一个句子。
前赴后继 不屈不挠 浴血奋战 可歌可泣
4.试结合短文,举例简析动物的“圈占”是怎么一回事。
5.动物为何会有“圈占”行为
6、动物的“圈占”与人类的什么特点类似?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其他类似的例子吗?
(参考答案: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屈、挠:弯曲。 3.略 4.圈占并不是动物对于土地(空间)本身的欲望,而是根据生活上需要产生的一种本能。在多数情况下,动物通过圈占可以招引异性,保护下一代,以及保证摄食的安全性,如此等等。所以,这是一种有深刻生态学价值的遗传本性。 5、因为这是根据生活上需要产生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有深刻生态学价值的遗传本性。 6.人类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打鼾”之心同“圈占”类似。)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光滑( ) 旷野( )蒙骗( ) 狡猾( ) 翅膀( )
2、在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兔子的脚印 留在旷野间。右边,是另一种动物的脚印,要 大一点,雪地上留下它锋利爪子的深痕,这是狐狸的脚印, 兔子脚的另一边还有一串脚印, 是狐狸留下的, 这只狐狸是向后跑的。
A、多半 略 而 也 只不过
B、也 略 只不过 而 多半
C、也 而 只不过 多半 略
D、多半 略 也 而 只不过
3、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兔子的脚印先是从从容容、不慌不忙的,在没有觉察有灾祸追随着它时,它的步态是平稳的。
B、狐狸追踪新鲜的脚印,拐弯,从侧边跑呀追,追呀跑……
C、它跳着穿过矮树林,接着就在一堆干树枝底下静静躺着。
D、兔子的脚印向另一方向延伸,狐狸也跟着。
4、俗话说,“狡兔三窟”,兔子的“狡”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根据雪地上的脚印和痕迹,我们读出了两个故事,请加以概括。
⑴
⑵
6、学完课文后,你知道“写在雪地上的书”是一本什么书吗?你还想了解“大自然”这本书吗?打算怎样了解?
二、同步解读
我们来看脚印。
这是一座矮树林。这里的树皮被撕开,挂了下来。矮树下留下许多踩踏的脚印,还伴有泥污。这是兔子的脚印。这只兔予吃嫩叶吃树皮,显然,是它的肚子饿了。它用后腿站立起来,用牙撕下一块树皮,在嘴里嚼碎,走了几步,那里又撕下一块树皮。吃饱了,想睡觉了。
它边跑边找,看看到哪儿去躲着睡觉最合适。
再来看,这狐狸的脚印,就在兔子的脚印近旁。事情准是这样:兔子睡了,睡了一个钟头。狐狸在旷野里走动。它发现:地上有兔子的脚印J狐狸的尖嘴于是挨贴到地面,走着,嗅着。
它马上闻出来:这脚印是刚留下的。
它沿着脚印追寻。
狐狸狡猾,可兔子也不笨。兔子把自己的脚印搞得乱乱的。它在旷野里一蹦一跳,拐了个弯,兜了个大圈,然后穿过自己的脚印,往一边跑了。
兔子的脚印先是从从容容、不慌不忙的,在没有觉察有灾祸追随着它时,它的步态是平稳的。狐狸追呀,追呀,它看拐弯处的脚印是新鲜的。它没有猜到兔予兜了一个大圈。
狐狸追踪新鲜的脚印,拐弯,从侧边跑呀追,追呀跑,突然脚印没有了,这下还往哪儿追
其实,这是兔予的又二个新花招。
兔子兜了个圈,穿过自己的脚印,往前走一段,又顺着自己的脚印往后走。兔子这回走得很小心,很仔细,每一步都踩着原来自己留下的脚印。
狐狸站着,站着,接着往回走。
又走到脚印交叉的地方。
它随着兔予的脚印兜了一个圈。
它走呀,走呀,看出兔子在蒙骗它,引它上当,它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才能找到兔子!
它打了个响鼻,就进森林干它自个儿的事情去了。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故事内容。
8、作者在观察时,除了看脚印,还观察了什么
9、作者根据什么推测狐狸对兔子的追踪,兔子是先不知情而后察觉的
10、“狐狸狡猾,可兔子也不笨。”狐狸的狡猾表现在哪里
11、“其实,这是兔子的又一个新花招。”
①这个花招是什么
②那么前一个花招又是什么
三、美文赏读
生物的“技术”
①信鸽为什么能够准确无误地回归老家 虽则信鸽为人们服务已历2000余年,但人们直到最近才开始揭示出其中的秘密。
②前不久,有一个外国科学家带着五只鸽子,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放飞,它们都准确地回了家;第二次,这位科学家又到同一地点放飞,但是这一回却在每一只鸽子的翅膀下系上一小块磁石,结果只有一只飞回了家,其余的都没有飞回来。这个实验说明,鸽子所以能够从陌生的地方飞回来,是依靠地球 磁场的磁力线来定向的,一旦在翅膀上给它系上一块磁石,就扰乱了它对地球磁场的“感觉”,而使它迷失了方向。原来鸽子竟是一位掌握地球磁场的飞行家,它掌握了这种“技术”,使它在千百年中赢得了“信使”的荚名。
③其实,在自然界中掌握物理技术的生物却不在少数呢!
④我国云南省的大理,有一个蝴蝶泉,相传每年4月25日,总有数不清的蝴蝶从四面八方前来聚会,构成一幅奇妙绚丽的景色。这么多的蝴蝶,为什么能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 据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蝴蝶之间是通过无线电联系的,天线就是头部的一对触角。蝴蝶放出的电磁波,能传播得很远,它的同类用触角收到这“无线电话”以后,就会确定对方在什么地方,前去聚会。
⑤蝙蝠的体内有超声波发射器发射超声波,用来探索周围空间,确定探索物的方向和距离,辨别出它是什么。它的灵敏度和可靠度超过人类目前能够制造的同类仪器。蝙蝠喜欢捕食夜蛾,但夜蛾却时常能逃避它的天敌的袭击,因为它的身体上“装设”有微弱的超声波接收器,能够接收到蝙蝠发射的超声波。
⑥响尾蛇能感觉到红外线的辐射;深海中的某些鱼类有如一架精确的电流计,灵敏度几乎达到几亿分之一安培。
⑦人们越深入研究,就越来越多地发现各种生物所掌握的“技术”的奥秘。“生物技术学”这门新兴的科学也就这样诞生了。
⑧人们已经开始记录鱼类和鸟兽发出的超声波,在捕鱼和狩猎工作中,把超声波放出来,使它们自投罗网。目前,发送与鸟类惊恐时发出同样超声波的器具已经出现在飞机场上,用以吓走干扰飞行的鸟群;也可以用来代替“稻草人”,守卫果园和庄稼,惊吓害鸟。人们从各种生物的磁学、电学、超声波、无线电通讯等等“装置”中,将能找出进一步提高人类制造同类装置的灵敏度和可靠度,以及减少耗费能量和减少体积的途径。大自然为我们安排下了多么好的研究场所啊!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3.请结合第②段内容,用一句话回答“信鸽为什么能够准确无误地回归老家”。
14.从第⑤段看,蝙蝠有时捕不到夜蛾的原因是什么呢
15、请结合全文内容,解释“生物的‘技术’”中“技术”—词。
16、从第⑧段可以看出,人类在捕鱼和吓走鸟兽时,利用了它们的哪种“技术”?
17.选文为什么详写信鸽的“技术”,而且把它放在最前面写
(参考答案:1.略 2.A 3.C 4.它用自己的脚印一次又一次骗过了狐狸。 5.⑴狐狸追踪兔子的故事。⑵大雕捕捉兔子的故事。 6.略 7.狐狸追踪,兔子觉察后,弄乱脚印,然后沿原脚印撤退。 8、树皮。 9、兔子的步态先是平稳的。 10、用鼻子嗅,寻找新鲜的脚印。 11、①兜个圈子,穿过自己的脚印往前走,走一段,又顺着自己的脚印往后走。②搞乱脚印,拐个弯,兜个圈,穿过脚印,往一边跑了。 12.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的奥秘,以及人类利用生物“技术”的情况。 13、信鸽能凭借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确定方向。 14、因为夜蛾的身上“装设”有微弱的超声波接收器,能够接收到蝙蝠发射的超声波。 15、生物的特殊生理机能。 16、鸟、兽发出并接收超声波的“技术”。 17、信鸽充当“信使”的现象广为人知,详写有助于人们了解生物的“技术”;写在最前面容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