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最新版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教案+同步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教案+同步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9 19:44:13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下《〈礼记〉二则》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下面加上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佳肴(yáo) 自强(qiǎng) 男有分(fēn)
B. 学学半(xiào) 矜寡孤独(guān) 讲信修睦(mù)
C. 幼有所长(cháng) 兑命(yuè) 选贤与能(jǔ)
天下为公(wéi) 讲信修睦(mù) 货恶其弃于地也(è)
下面加点字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
虽有嘉肴 虽然
不独子其子 扶养。
选贤与能 同“举”,推选。
教学相长 增长
3、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不知其旨也”一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
C.其此之谓乎
D.以其境过清。
4、下面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B.初次见面时,还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的话题,因而谈得很少。
C.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是否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关键在于是否通过生活现象地描写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D.未来战争必将是海、陆、空、电、网一体化的新型战争,而在这神秘的战场空间,国家意志将充分得到体现。
5.下列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夜幕下的南山,裹上了一层轻薄的面纱,模糊了我的视线。 ,慢慢的弥散,最终消融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①夜空宁静,寥落的星星浸在润湿的空气里,仿佛伸手就可触碰。
②惟有自己的呼吸在空气中凝成一条条水雾。
③坐在院前的藤椅里,俯仰之间,万家灯火与稀疏星光相映成趣,甚是惬意。
④两江环抱的都市在灯饰艺术的华彩下层次叠出、错落有致、色彩缤纷,尽显人间的喧闹。
⑤山路旋转,一阵工夫就到达了山顶的小院。
⑥那一刻,静寂无声,仿佛就连自己置身的小院,也没有丝毫响声。
A.⑤③④①⑥② B.⑤⑥③①④② C.②⑤③①④⑥ D.②⑤⑥③④①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答: .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 .
.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
.
.
4.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 .
.
.
课外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 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女有归         
(2)鳏、寡、孤、独、废疾者
(3)故制礼义以分之
(4)以养人之欲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附【乙】文参考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部分
B 2、A 3、D 4、C 5、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2、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3、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4、【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课外阅读理解
【答案】
1、(1) 归:女子出嫁(2)孤:幼而无父(3)故:所以(4)以:来
2、(1)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课题 《〈礼记〉二则》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3、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2、感受大同世界的美好。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起对每好生活的愿望以及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轮廓,也许你不知道的是,这种理想社会,在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形成。今天,我们来学习《礼记》中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 听。 用一段环境描写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1、听录音,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听,并在文中找相关句子。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结合注解初步理解文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作品介绍 《礼记》“五经”之一,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把握词义 ① 虽有嘉肴 即使 ② 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 好,妙 ⑤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 增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⑨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⑿学学半 教⒀ 其此之谓乎 大概(14)大道之行也 政治上的最高境界(15)选贤与能 同“举”,推选。(16)讲信修睦 培养。(17)故人不独亲其亲 赡养。(18)不独子其子 扶养。(19)幼有所长 成长。(20)矜 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1)男有分,女有归 职责 归宿。(22)货恶其弃于地也 憎恨。(23)是故谋闭而不兴 奸邪之谋。(24)是谓大同 叫作。 笔记。 积累文言词语。
疏通文意 1、虽有佳肴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字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5)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6)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7)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8)鳏寡孤独(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笔记。 积累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④长 幼有所长(成长)教学相长也(增长) ⑤谓:是谓大同 (叫作)其此之谓乎(说)
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特殊句式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句,即为“其谓此也”)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 〔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⒊使老有所终 (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⒋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⒌幼有所长 (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6.故外户而不闭(名词作动词,从外面。)7.选贤举能(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
课文精读 读《虽有佳肴》一文,思考问题。1、文章开头“虽有嘉肴”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从反面设喻类比,其作用是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明确:本文采用的是比兴的写法。文章一开始,作者以“佳肴”从比,引出“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另外,本文还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比如文章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3、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句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只是明白了某个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4、作者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个道理的?明确: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教学相长”是一个成语,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明确: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读《大道之行也》一文,思考问题。1、读完全文后,你觉得文中的“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又指什么?明确: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境界;大同,则是指人类社会的最理想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从文中找出描写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并作出理解。明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天下人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讲的是任人唯贤,而不能任人唯亲;“讲信修睦”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讲究诚信。3、根据课文内容,大同社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明确:(1)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要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赡养和抚养提升到社会层面。还要让“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家庭和乐,“男有分,女有归。”(3)还从社会公德的层面提出了要求:“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把社会当作自己的家,以为这个社会贡献力量当作一种快乐。4、读完本文,你觉得它和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中的社会环境相似?明确:和《桃花源记》中的社会环境有些相似。但本文只侧重于从理论上去构思这种理想社会,而《桃花源记》则侧重于从现实的角度去设想这种理想社会。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文章开头句的作用。。与作方法探究。描写方法的作用。探究概念间的关系。正确理解文章主旨。正确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比较两篇文章这间的异同。
拓展延伸 了解先哲们眼中的大同社会:孟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马克斯: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康有为:康有为认为,历史的发展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乱世——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孙中山:“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 课后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巩固提高 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故人不独亲其亲(亲近)B.男有分(职责)C.虽有至道(即使)D.教然后知困(不清楚、不理解)2、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B)A.选贤与能.B.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3、翻译下面句。(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两则短文的学习,我们可谓收益颇丰:首先是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在教导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其次,我们还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构想,这比西方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构思要早两千多年。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 佳肴—弗食不知旨 知不足至道—弗学不知善 知困 不独亲……子其子满足生存 老有年终……幼有所长 矜、寡……皆有所养满足发展 男有分,女有归满足精神 货—不必藏于己 力—不必为己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大首之行也
虽有佳肴
教学相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礼记》二则
语文人教版 八年级下
导入新知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轮廓,也许你不知道的是,这种理想社会,在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形成。
导入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礼记》中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
听读感知
1、 听录音,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听读感知
2、根据你听到的读音,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蓝色)注上拼音。
佳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走近作者
《礼记》“五经”之一,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知识积累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
字词积累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
即使

最好的道理
味美
好处
因此
不理解的地方
字词积累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反过来要求自己
所以
自强不息
促进
教育别人
各占一半
大概
教学相长
说法
字词积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政治的最高境界

推举
培养

赡养
抚养

终养天年
发挥作用
成长
字词积累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老而无妻的人
供养
残疾人
职责
归宿
憎恨
表被动
不一定
字词积累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奸邪之谋
构建大同社会的理想
发生
害人
产生
大门
叫做
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5)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记一记
古今异义
(6)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7)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8)鳏寡孤独(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记一记
一词多义
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记一记
一词多义
④长 幼有所长(成长)
教学相长⑽也(增长)
⑤谓:是谓大同 (叫作)
其此之谓乎(说)
记一记
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记一记
特殊句式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句,即为“其谓此也”)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 〔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⒊使老有所终 (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记一记
词类活用
⒌幼有所长 (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名词作动词,从外面。)
7.选贤举能(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
记一记
词类活用
记一记
读《虽有佳肴》一文,思考问题
课文精读
1、文章开头“虽有嘉肴”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从反面设喻类比,其作用是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课文精读
2、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
比兴
以“佳肴”从比,引出“道善”
引用
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
课文精读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只是明白了某个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3、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句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课文精读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4、作者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个道理的?
课文精读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5、“教学相长”是一个成语,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课文精读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文精读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词类活用
记一记
读《大道之行也》一文,思考问题
课文精读
1、读完全文后,说说“大道”“大同”“大道之行”的含义。
大道
大同
大道之行
治理社会的最高境界
人类社会的最理想阶段
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课文精读
2、从文中找出描写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并出理解。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天下天下人的天下
任人唯贤
和谐相处,讲究诚信
课文精读
(1)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要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赡养和抚养提升到社会层面。还要让“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家庭和乐,“男有分,女有归。”(3)还从社会公德的层面提出了要求:“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把社会当作自己的家,以为这个社会贡献力量当作一种快乐。
3、根据课文内容,大同社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课文精读
和《桃花源记》中的社会环境有些相似。但本文只侧重于从理论上去构思这种理想社会,而《桃花源记》则侧重于从现实的角度去设想这种理想社会。
4、读完本文,你觉得它和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中的社会环境相似?
了解先哲们眼中的大同社会:
孟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马克斯: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拓展延伸
康有为:康有为认为,历史的发展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乱世——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太平世(即“大同”社会)。
孙中山:“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
拓展延伸
巩固提升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亲近)
B.男有分(职责)
C.虽有至道(即使)
D.教然后知困(不清楚、不理解)
A
巩固提升
2、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B.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巩固提升
3、翻译下面句。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巩固提升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两则短文的学习,我们可谓收益颇丰:首先是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在教导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其次,我们还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构想,这比西方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构思要早两千多年。
课后小结
课后板书
佳肴—弗食不知旨 知不足
至道—弗学不知善 知困
虽有佳肴
教学相长
课后板书
不独亲……子其子
满足生存 老有年终……幼有所长
矜、寡……皆有所养
满足发展 男有分,女有归
满足精神 货—不必藏于己
力—不必为己
大首之行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