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 2(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 2(教科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02-04 19: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3.用水测量时间

教材分析: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古人计时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在原有认知上,作出一系列的想像,猜测水钟报时的方法。教材中画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而这只是在思维上的一些考虑,实践中水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并进行验证,意识到推测要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而不是随意的猜想。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并且知道我们人可以决定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多少事情,但时间的快慢我们是不能控制的。
“构建起水的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水位不同将影响水的流速”是本堂课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古人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
过程与方法:经历测量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经历测量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构建起水的流动具有等时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课件、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两个量杯、适量的水、滴管、电子表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观看录像,情境引入
欣赏自然界流水现象的录像。思考: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引入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二、 滴漏实验
(一)挑战一:测量积聚10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
1.学生试测
简介器材,提出要求。
学生试测后,统计数据,交流分析,体验实验的操作需要细致,需要相互合作。
2.实测,统计数据,分析数据
3.做出解释:相同的水量,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孔,所用的时间基本相等。
(二)挑战二:积聚20、40、6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1.推测分别积聚20、40、60毫升的水,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小组讨论,填写记录单
交流:推测结果,并说明推测的依据。
2.交流实验方法
3.学生实验,完成记录单
4.表达与交流;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三)理解古人水钟的计时原理
1.古人也是用我们今天这样的水钟来计算时间的吗?
2.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吗?
3.出示水钟图,师生共同解释水钟计时的原理
三、课外延伸
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水钟。
试教体会:
在本课试教中,主要有两点教学体会。
1.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观念性概念的思考。本课在活动设计中,对教材的两个活动做以下改进,一是由于水具有表面张力,在一个容器里,完全流完100毫升的水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学生不但没有建构起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的观念,反而是形成了水的运动是不等时的的观念。我的改进是:在容器里盛多于100毫升的相同水位的水,通过积聚100毫升水的时间的活动,这样,就比较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是根据100毫升的水推测和验证10毫升、50毫升的水所需时间,我们将测量点改为20毫升、40毫升、60毫升,使数据更加直观,便于学生推测、计算和分析。在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并用实验验证,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滴。而古人克服了这些困难,发明了水钟。
2.如何有机渗透科学史的教育。在本堂课的试教中,我把古人利用水的运动规律制作水钟的这一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首先让学生欣赏小录像,引发了学生对流水能进行计时的原认知,古人可能也就是观察到自然界流水的规律而得到原型启发的。在经历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过程中,建构起“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流动具有等时性”的概念,所以可以用水来测量时间。在这个基础上,推测与验证分别积聚20、40、6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与古人同样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装置中,水流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从而让学生想办法,也是与古人同样的办法—让水位保持相同,解决了先快后慢这个问题,最终设计制作了其中一种水钟。也直接导向下一节课“制作水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