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08 14:0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长安城是在什么城的基础上兴建?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的功能?
1、唐都长安
隋代大兴城
宫城
皇城
外郭城(居住区和商业区)
2、长安城布局的特点:
(1)规划严整,宫殿宏伟
(2)市容壮观,功能完备
(3)坊市严格分开
城中的街道都较宽,通向城门的街道宽度一般都在百米以上,不通城门的街道宽度也在42米至68米,四周沿城墙内测的街道最窄,为20米至25米,街道两旁有水沟,并植有槐树和榆树。
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政府机关所在地
外 郭 城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长安城下水道铁滤网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
阅读与思考:
有一个日本留学生曾记下: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一天半夜里,长安城失火,火灾焚毁了肉行、鱼行等12个行业的4000多家店铺。
1、材料中失火的地方,在长安城的什么地方?2、这段材料说明了唐都长安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东市;
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城市。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韩愈
国际大都会长安
礼宾图
东市为全国各地特产货物经营的地方;
西市为少数民族商人和外国客商集中
进行交易的地方。
1、东市。
2、是一座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城市。
长安城的地位
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二、玄奘西游
1、玄奘原名是 。 初年,他从 出发,到 取经。
645年,他携带佛经返回长安。
后来,他将所见所闻,撰成《 》一书。
2、玄奘西行去取经体现了什么精神?
陈祎
长安
天竺
大唐西域记
贞观
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好学不倦等
玄奘
唐代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幼年家
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法名玄奘
青年时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为了
解决佛经疑难问题,他决心到佛教的
发源地天竺去游学。贞观初年他从长
安出发,西行求法。来到天竺佛学胜
地那烂陀寺。贞观晚期,玄奘带着657
部佛经回到长安。后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他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
域记》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
了贡献.
玄奘从长安起步,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在苍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沙漠里不仅没有水,喉咙还渴得发痛,连眼皮也睁不开,甚至浑身焦躁难以忍受。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到了今新疆哈密县,当地王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就派了几个人送玄奘到印度。后来几个护送被冻死在山上。但玄奘没有失去信心,历经险阻最终到达印度。
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讲经处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内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从印度带回来的经籍.现在的塔名依据的是《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记载: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离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众认为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决定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称大雁塔.
《大唐西域记》书影
大雁塔
玄奘西游
时间:唐太宗时期
概况:长安
印度那烂陀寺
意义:
1、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2、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
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
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三、鉴真东渡
  扬州江阴人,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因为种种原因及海上风浪袭击均未成功。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随遣唐使返回日本的船完成了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受到了天皇热情地招待。他在日本居留10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鉴真
(688~763年)
次数
概 况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
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
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
在海上漂泊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东渡成功
753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鉴真六次东渡概况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鍥尔不舍的精神。
鉴真坐像
鉴真为中日友好做出了哪些贡献?
1、传布佛教(律宗初祖)
2、介绍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天平之甍)
想一想: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2、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遣 唐 使
中国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
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
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第一次遣使,最后
一次在838年共十三次.初期使团共200余人,
乘船2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
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
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日本社
会进步的使者。
遣唐使船
日本京都与唐都长安
唐都长安
日本平城京与唐朝长安城的建筑式样相同
对外友好往来
日本出土的唐钱(621年)
中国出土的日钱(708年)
钱文看
形制看
汉字
圆形方孔钱
中国钱币对
日影响大
唐时两国交往密切,贸易频繁
日本的茶道源于……
独具风格的茶道
重阳节登高去寺院烧香
日本和服是从
中国的唐装演
变而来的。
唐朝与周边各国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
1、唐朝是世界上的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政治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对周边各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唐朝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启示: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2、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1.唐代的 城,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 )
A.东京 B.长安
C.洛阳 D.北京
2.唐朝初年不畏艰险,西游天竺取经的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吉备真备
3.被尊称为日本律宗初祖的是 。( )
A.鉴真 B.玄奘
C.甘英 D.唐太宗
选择题:
4、先后10多次向中国派出遣唐使的国家是( )
A.新罗 B.波斯
C.大食 D.日本
5、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的唐朝著名僧 人是( )。
A.鉴真 B.玄奘 C.甘英 D.唐太宗
6、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唐朝时期的僧人;②都为中外文化交 流做出了贡献;③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