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3个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3个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08 20:07:50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
河唐末,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北出长城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上京辽耶律阿保机10 世 纪 初耶律阿保机措 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影响国力不断增强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契丹鸡冠壶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措 施西夏文字思考: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认为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壮大,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在与中原人的交流中,学习、吸收了中原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优秀文化。契丹(辽)西 夏北宋上京兴庆东京(开封)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建立960年,
汉族
赵匡胤建立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建立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燕云十六州是北部天然屏障,从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辽太宗时,
辽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
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澶州澶 州 之 战北 宋寇准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宋真宗宋军获胜澶渊之盟盟约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
各守疆界,宋朝给辽岁币。辽宋盟约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材料一:澶渊之盟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承担。当时宋每年收入一亿以上,而宋朝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区辽的羊、马、骆驼等。材料三:王大爷一家生活在北宋边境地区,几乎年年战事不断,生活不得安宁,四个儿子全部被征去当兵,二儿子更是在宋辽战争中丧命。但澶渊之盟签订后,三个儿子因战事停息回到家里,一家人在边境做起了生意,每年收入不少,除去要上交的赋税,还有大量剩余,日子慢慢变得安稳、富裕起来。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李元昊建国后,多次发动战争攻打北宋,如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宋军屡战屡败。西夏的杀手锏——铁鹞子以武立国 铁鹞子,西夏元昊所创立的重装骑兵部队。后来发展成为西夏的主力军,作为冲锋陷阵、突击敌阵的“前军”。这支骑兵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凶悍的骑兵,也是所有党项敌人的梦魇。 宋夏和约内 容影 响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què )
榷场议一议:对于北宋与辽、西夏合约的签订,你有什么看法?4、长远:和约的签订,结束了战争,使边境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状态,同时促进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互相妥协的产物;2 、辽、西夏:议和带来了和平,还得到了岁币3、北宋:体现出统治者懦弱、惧怕战争的一面,岁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经济负担。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辽与北宋澶渊之盟西夏与北宋宋夏议和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其中“和”是主流。课堂小结1.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3.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谈后带来的结果 是( )
A.西夏皇帝向北宋称臣
B.北宋定期给西夏岁币
C.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D.宋夏边境安宁,生产贸易兴旺4.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夏 B.金 C.辽 D.元5.公元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
A、B、C、D中的哪一处( )6.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是( )7、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一签订时宰相寇准请求哪位皇帝亲征?
(3)材料二中西夏的国主是谁?
(4)议和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宋真宗元昊是边境民众生活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也给北宋百姓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基础达标】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汉族 D.匈奴族
2.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下图中的哪一处( )
3.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并创制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4.电视剧《杨门虎将》展现了杨门家族一代又一代,为祖国江山洒尽热血的感人画面。剧中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力劝皇帝御驾亲征的人物是( )
A.石敬瑭 B.岳飞 C.李纲 D.寇准
5.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6.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不识干戈。”这最能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促使了宋辽人口急剧增长
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D.维持了宋辽间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7.下列选项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后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

8.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北宋兵败求和 B.北宋屈辱议和
C.使辽宋之间长久和平 D.有利于宋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
9.以下是王磊同学整理的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几个重要事件,但他将先后顺序搞乱了,请你帮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一下( )
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契丹国建立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0.阅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
A: ; B: ;C: 。
(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
a. ;b. ;c. 。
(3)如上图所示,你认为北宋是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说出你的理由。
【能力提升】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相持,势均力敌。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议和。宋真宗贪图苟安,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 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1)根据材料一,请你说说宋辽之间的战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
(2)材料二中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3)你是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的? (从北宋、辽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三个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行营到处即为家,四时畋猎是生涯”可知过的是游牧和渔猎生活,可判断是契丹族。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由题干“元昊建立的政权”信息,可知这一政权是西夏,其都城在兴庆,观察地图,由图中“兴庆”可得出C处为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宋夏议和后,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并创制西夏文字,所以B正确。
4.D 解析: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政,打退辽军。故选D。
5.A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所以D正确。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澶渊之盟是辽和北宋之间签订的和议,观察图示A正确。
8.A 解析:澶渊之盟是北宋在澶州之战中打退辽军的背景下签订的,故A错误。
9.D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每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北宋建立是在960年,澶渊之盟发生在1005年,契丹国在10世纪初建立,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国皇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D正确。
10.答案:(1)A:辽 B:北宋 C:西夏。(2)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没有。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11.答案:(1)宋辽双方势均力敌,宋朝统治者贪图苟安。(2)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
(3) ①对于北宋来讲,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对辽来说,辽兵安然脱险,且得到宋朝的岁币。
③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