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莲镇中学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讲学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碧莲镇中学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讲学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02-22 11:08:00

文档简介

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4物质的构成(一)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通过探究,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亲历“观察蔗糖”与“酒精和水混合实验”的探究,体验从微观到宏观的认识规律。
3.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而不是唯一的微粒。
学习难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一、学前准备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最小。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和尚的问题
1、老尚讲坛1:和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糖,看到了什么?
看到一块大方糖
2、老尚讲坛2:用放大镜看到的蔗糖小颗粒是构成蔗糖的最小微粒吗?将方糖碾碎,再用放大镜观察,又看到了什么?
看到蔗糖的小颗粒
3、老和尚讲坛3:将碾碎的方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还能看到蔗糖吗?
看不到蔗糖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放大镜也看不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分子。
4、砍柴和尚豁然开朗
1)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分子非常小.
2)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柴分子.
3)水、水蒸气、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方糖,砂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砍柴和尚的新问题
1、分子个体非常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他
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需扫描隧道显微镜.分子很小,一滴水中有十的二十一次方个水分子.水分子比作乒乓球,则乒乓球相当于地球那么大.
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不是,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盐就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隙吗
学生实验:P140、141学生活动
实验结论:混合液的体积小于(大于、小于、等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4、为什么混合后的体体积和原来分开来测得不一样?
1. 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
2. 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大小不一样.
5、结论: 物体的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6、同学们对这个实验的设计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1.用水和水混合可否进行实验?能,但不明显
2.这个实验能证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不能
3.用煤油和水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不互溶出现分层
7、你能举例说明是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利用注射器
8、固、液、气三者之间间隙的比较
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其次是液体、固体。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
3、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种物质的分子相混合时,小分子总是会进入大分子之间的空隙,而使总体积减小。
4、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了,其主要原因是(B)
A.水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B. 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C. 水分子变成了别的物质分子
D.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五、应用与拓展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淀粉是由淀粉分子构成的。
2、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小于100ml。这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
3、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细胞,但看不见分子,这说明了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4、下列有关水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固态水分子之间无空隙
B.构成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的分子是不同的
C.固态水分子是不动的
D.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5、下列对于热胀冷缩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B )
A.温度低时,分子间空隙大
B. 温度高时,分子间空隙大
C. 温度高时,分子间空隙小
D.以上说法都正确
6、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相混合而制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
A.固体溶于液体后变成了液体,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B. 固体在液体中时体积会变大,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C. 各种物质的分子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D.各种物质的分子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六、教师反思
气体
液体
固体
山上、庙里,有三个小和尚,两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三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郑臻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 §4.5 物质的溶解性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18日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
2、 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 通过探究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难点:
1、 物质的溶解性。
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 学前准备
1、在一小杯碘水中滴加少量菜油,搅拌一下后静止,发现浮在水面上的菜油变成了紫红色,而下面的水层颜色明显变浅,几乎变成了无色。此实验现象说明(B )
A、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难溶解    B、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易溶解
C、碘在菜油和水中都难溶解  D、碘在菜油不溶解
2、一些厂向河里排放热水(热污染)造成河里的鱼死亡,这是因为( C )
A. 热水把鱼热死了 B. 热水缺少营养,鱼饿死了
C.热水使水中的溶解氧气缺少,使鱼死亡
D.工厂里的热水含有毒,把鱼毒死了
3、闷热的夏天,池塘里的鱼总是游到水面上,解释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C )
A、夏天的鱼特别喜欢在水面上
B、夏天水温高,鱼到水面上的乘凉
C、夏天水温高,水中的氧气缺少,鱼就游到水面上
D、夏天的水面上营养特别丰富,鱼就游到水面上
4、在汤里放一些麻油和味精,搅拌后,发现麻油总是漂在汤的表面,而味精却看不见了,这说明了 味精溶解于水,而麻油不溶解于水
2、 新课学习
(1)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情境导入
述:日常生活中,常有将一种物质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师:你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1. 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物质,是否都能溶解?
2.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探究发现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溶解
实验一:
逐渐增加蔗糖的数量,蔗糖是否都能完全溶解? 不能
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实验二:
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 不能
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 不同
想一想:两杯水的质量为什么要相同?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实验三:
实验一中不能完全溶解的蔗糖,在酒精灯上加热,蔗糖能继续溶解吗? 能
结论:
1 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2 还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总结论: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
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四:
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结论:色拉油 不能 在水中溶解, 但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
实验五:
将汽水倒在杯中,你看到了什么?有气泡---- ----二氧化碳气体
结论:1 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2 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想一想:在物质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呢?
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 温度会升高
,要 放热
。有的 温度会降低
,要 吸热

三、学习体会
1、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
2、 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 通过探究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四、自我测试
1.雪碧瓶里的汽水倒在杯子里,可以看到汽水中跑出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是( B )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水蒸气
2.随着杯子里汽水的温度升高,气泡不断地从汽水中跑出来,这说明( A )
A.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B.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C.气体的溶解能力不受温度影响
D.气体是不溶于水的
3.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使溶液的温度升高的是( D )
A.蔗糖 B.食盐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4.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
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C.溶解性大小只能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5.物质在溶解时会发生温度的改变,它与吸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D )
A.有的温度升高,要放热 B.有的温度降低,要吸热
C.有的温度不变,吸热跟放热等效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五、应用与拓展
6.在盛有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的蔗糖和松香粉,在盛有无水酒精的两支试管里分别也加入少量的蔗糖和松香粉,充分振荡后,观察并记录所得的结果:
(1)在盛水的试管里,(蔗糖 ) 溶解了, 松香粉 没有溶解;而在盛无水酒精的试管里,
蔗糖 不溶解, 松香粉 溶解了。
(2)从上述的实验结果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不同物质在同种 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
7.市场上出售的玻璃瓶装啤酒,在工厂生产时,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加盖密封而成的。如果将这样的啤酒瓶放在炉火旁烘烤,玻璃瓶有可能炸裂,炸裂的原因是(C )
A.玻璃瓶被烘烤炸裂了
B.温度高,瓶内啤酒沸腾,使瓶炸裂
C.温度高,瓶内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溶解性减小,使气压增加,把瓶炸裂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六、教师反思
PAGE
3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3升华与凝华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能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
的现象。
2、观察实验,认识物态变化,形成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道理。
学习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学习难点: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一、学前准备
1、升华: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科学探究:P135页学生活动
(1)提出问题:物质是否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
(2)建立假设:可以或者不可以
(3)设计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2.实验与观察:
(1)给容器里的碘加热,容器中出现什么现象?
固态的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
(2)停止加热后,容器又将出现什么现象?
碘蒸气遇冷后直接在烧瓶底部变成了碘晶体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这是什么现象?
升华现象
2、有微风的、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的针状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凝华现象
3、北方的冬天,洗的衣服冰冻起来,没见其熔化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4、寒冷冬季的早晨,窗户玻璃上常会出现“冰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5、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
用久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灯泡中的钨丝在灯泡工作的时候在高温下升华成钨蒸气,而当钨蒸气遇到相对较冷的灯泡壁的时候又直接凝华成粉粒状的钨而成的。
6、大型晚会的舞台上经常看到有雾出现,其原因是?
喷洒的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7、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8、应用:1)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
2)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9、写出下列常见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
云 液化 雨_液化 雪、冰 凝华
雾 液化 霜 凝华 露 液化
10、对照降水形成的过程示意图,写出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用久了的灯泡里的钨丝会变的很细,这是 ( A )
A.钨丝的升华现象 B.钨丝的凝华现象
C.钨丝的汽化现象 D.钨丝的熔化现象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D )
A.樟脑丸变小. B.露水的形成
C.湿衣服变干. D.地面上的霜
3、人工降雨是人们用飞机把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撒在高
空,使空中结云,再降雨,其形成原因是 ( C )
A.干冰能熔化成雨滴. B.干冰变成云,再降雨.
C.干冰升华吸热,先降温使水蒸气形成云,再降雨.
4、如果我们能闻到某种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种固态物质具有( A )
A.升华的特点 . B.凝华的特点.
C.熔化的特点. D.蒸发的特点.
5、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融化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液化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汽化
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
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升华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凝华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升华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凝固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 层小水珠;液化
五、应用与拓展
一.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升华
(2)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升华
(3)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熔化
(4)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汽化
(5)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液化
(6)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凝华
二、是非题
1.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
2.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 √ )
3.固态碘的蒸气是升华形成的。              ( √ )
4.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 √ )
5.雾是在温度较低时,空气中的水气凝结在浮尘上而形成的。 ( √ )  
三、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水的沸点是100℃
  B.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就能沸腾
  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100℃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             [C]
  A.凝华、凝固、汽化  B.熔化、凝华、液化
  C.液化、凝固、凝华  D.汽化、升华、熔化
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B]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夏天冰雹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
四、说理题
  俗话说:“下雪不冷融雪冷”,这是为什么呢?
水汽凝华为雪花,要放出一定热量,这就使下雪前及下雪时的天气并不很冷,当雪熔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人们就觉得反而冷一些了。
六、教师反思
暖湿气流上升
当小水珠变大时就下雨了
  下雨了
  下雨了
小水珠聚集成云
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
  低后凝结成小水珠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2蒸发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
2、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自主探究蒸发致冷实验,加深对蒸发致冷的深刻印象。自主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深入了解沸腾规律。
3、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学习重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学习难点:沸腾实验观察
一、学前准备
1、液体汽化有 和_ 两种方式, 它们都会 热. 蒸发是在任何 下都能进行的,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 , . 液体蒸发有 . 沸腾是在 下进行的,并且 保持不变. 沸腾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 ; 继续 。不同液体 不同.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湿布擦过的桌面为什么一会就变干?
2. 汽化的概念。
物质由 变成 的过程。汽化的两种类型是 和 。
3. 蒸发的概念。
在液体 可以在 下进行的 现象。
4、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能说明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例子。
5、讨论:1)夏天晒衣服和冬天晒衣服,哪个时候衣服干得快?
2)吹风机、干手器吹热风比吹冷风哪种干得快?
液体越 ,液体蒸发得越 。
6、讨论:1)放在碟子中的水比放在窄瓶口中的水,哪个干得快?
2)晒粮食的时候,摊开的粮食比堆在一块的哪个干得更快?
3)晒衣服时候,展开的衣服比团着的哪个干得快?
液体的越 ,蒸发得越 。
7、讨论:1)湿衣服挂在通风处和不通风处哪个干得快。
2)写完毛笔字用嘴吹一吹字干得快,为什么? ( file: / / / C:\\Users\\hp\\Desktop\\第四章科学\\第2节汽化与液化mine\\4-2(第一课时)\\蒸发快慢(空气流速).avi" \t "_parent )
液体上的 ,液体蒸发得越 。
8、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
9、如何加快液体的蒸发?
提高
增大
加快
10、要减慢液体的蒸发,采取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思考:你知道哪些生活中增大(加快)或减小(减缓)蒸发的例子?
2、生活中的保鲜膜作用?
3、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一样吗?
4、实验:液体蒸发,是向外界放热,还是吸热?
实验目的: 。
实验器材: 。
实验步骤:1、温度计置于空气中,读数是_____。
2、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读数是_______。
3、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最低的温度是____。
实验结论: 。
酒精蒸发时,要从 ,使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温度 。说明 。
5、游泳上岸时怎么感觉比在水中还冷?
6、想一想:夏天,用电风扇对人吹风,空气的温度下降了吗?为什么会有凉爽的感觉?
空气的温度 。电风扇吹风时,皮肤上汗液表面的 , 汗液的蒸发速度,汗液温度 ,从身体中 而感到凉爽。
7、喝开水烫嘴时,常向水面吹气并用两个杯子来回倒水,你能解释原因吗?
加快 ,使水的 。
8、高烧病人可用酒精帮助降温,为什么?
因为酒精 ,会从身体中 ,使病人 。
9、P130大热天,狗常常伸出长长的舌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狗无汗腺,不能靠 ,只能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 来散热。
10、水在零摄氏度时会不会蒸发?酒精擦在手上,手为什么会感觉到冷?
1)蒸发在 下都能进行;2)酒精 ,需要 热量
11、蒸发的特点
发生的地点: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热量变化: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 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
A. 用扫帚把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B. 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
C. 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D. 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2.下列关于蒸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蒸发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进行。
B.蒸发的快慢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C.零度以下液体不再蒸发。
D.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3、人淋了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就容易患感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水 ,需要 热量
五、应用与拓展
1、湿衣服晾一段时间会变干,这实际上是水的 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的一种,它可以在 温度下进行。
2、人从游泳池上岸被风一吹感到特别凉快,这是由于 的原因,一杯40℃的酒精,打开盖子酒精不断蒸发,余下的酒精温度 4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3、夏天扇扇子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 )
A、扇来的风是凉的
B、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C、扇来的风能加快汗液蒸发从而加快从人身上吸热
D、扇风能使空气温度降低
4.下列事例中,不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把瓶中的水倒入盘中
B.把湿衣服从树荫下移到阳光下
C.把湿毛巾挂在电风扇前吹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5. 喝开水的时候,常向水面吹一些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由于( )
A.向水面吹的是冷气,因此温度高
B.吹气使热水下沉而冷水留在上面
C.吹气加快水面汽化,使水面温度降低
D.吹气使水面流动,因此使水面温度降低
6.两只外行不同的容器,如图:原来里面盛有相同质量的水,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容器内水的多少情况是( )
A.甲容器内水比较多
B.乙容器内比较多
C.两容器内水一样多
D.少条件不好判断
甲 乙
7、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一名初中生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由一个内罐和一个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入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的原因是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
六、教师反思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4物质的构成(二)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和沸腾等物态现象,从而加强对物态变化现象的理解。
2.亲历气体、液体扩散实验,学会实验的基本方法;明确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3.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体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学习重点: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和沸腾等物态变化现象。
学习难点: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和沸腾等物态变化现象。
一、学前准备
1、分子又是 的,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 的原因,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 的现象, 但在 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 有关, 越高,扩散得越快.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分子是否在运动呢?有什么好方法加以证明吗?
例子:
2、扩散现象也能在 中发生,只是进行的非常缓慢。
晶体管的制造就是用到了 。
3、在长期堆放煤的地方,墙角和地面都会 ,用刀刮去一层墙的表皮,可以看到 。体现出 的相互扩散现象。
4、探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的变量是:一杯是 ,一杯是
实验结论: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生 活 中 的 扩 散 现 象
气体:
液体:
固体:
2、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3、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4、蒸发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5、沸腾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分子之间存在 ,分子在不停息地 。
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物体的温度 ,分子的运动 。
3、下列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
(1)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一会儿后房间内充满香水味。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一会儿后清水变成红色。
(3)长期堆放煤的白色墙角变成黑色。
4、闻到气味、湿衣晾干、白糖溶于水等三种现象的相同点是( )
A.分子在运动 . B.分子间有空隙.
C.分子有大小. D.物质由分子构成.
五、应用与拓展
1、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把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高温高压的环境里放置一段时间,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这说明 。
3、糖块放在热水中要比放在冷水中溶解得快些,这是因为 。
4、下列关于扩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液体有扩散现象 . B. 只有气体有扩散现象.
C.固体没有扩散现象. 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扩散现象
5、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的是( )
A.冰受热融化成水,体积减小 . B. 血液中血细胞的流动
C.蔗糖在水中逐渐溶解 D.脏水中细菌的运动
6、锅里饭烧焦了,一屋子都能闻到焦味,该现象说明( )
A.分子间有空隙. B. 分子的体积很小
C.房间内本来就有焦味 D.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7、油库附近严禁烟火是由于( )
A.分子间有空隙. B. 汽油分子在不停地扩散
C.汽油分子很小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8、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闻到高低无关
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发生物态变化时,分子间的距离不变
9、试用物质的构成和分子的运动知识解释沸腾现象。
六、教师反思
要控制的变量
1)
2)
3)
4)
5)
沸腾是有别于蒸发的另一种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角度看,液体沸腾时,一方面处于 要离开液面 ,另一方面 也要离开液面。 和 汽化现象不一样,但 是一样的。
蒸发是一种 进行的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 实质上是处于 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 越高,分子运动 ,越容易 。
PAGE
4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1融化与凝固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
2、通过实验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运用实验区别晶体和非晶体,并能通过图象区别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体会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6、初步学会相互合作,并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熔化过程及其特点
学习难点:熔化实验,熔化曲线意义
1、 学前准备
1、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晶体:具有一定的_ _。像硫代硫酸钠、明矾、金属、石膏、水晶等。另一类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 _。像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
2、熔点是晶体 _的温度,熔点是晶体的一种_ _之一,不同晶体熔点_ ,冰熔点是 。硫代硫酸钠的的熔点是 。金属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是__ _的。非晶体_ __熔点。
3、凝固是熔化的__ _。一切液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界__ 。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 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状态有哪些?
2.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从大自然的这些景观中发现什么?
3.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 。
4、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怎样才能熔化和凝固?
5、进行熔化时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6、安全使用酒精灯注意事项?实验药品需要哪些?
7、装配实验器材的顺序?为什么将石棉网放置于三脚架上?
8、活动:P124硫代硫酸 ( file: / / / C:\\Users\\hp\\Desktop\\第四章科学\\融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2).swf" \t "_parent )钠和松香的熔化实验,请把实验结果记录在书本上的表格上。
9、画曲线图注意事项。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AB,CD段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BC段物质是否吸热,物质温度如何变化?B点、C点及BC之间各处于什么状态?
2、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 。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时都要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 。
3、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_ 。
晶体例子: 非晶体例子:
4、
熔化规律
晶体 非晶体
5、晶体凝固规律
6、凝固是熔化的 。凝固都要 。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 ,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 。
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 。非晶体没有 。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要达到 。
2、还要继续 。
7、
熔化规律 凝固规律
不同 晶体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相同
8、从P126页表格中你可以获得哪些知识?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如图两种物质在固态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判断出 图线是晶体,
该晶体的熔点是 ,
熔化时间是 分钟,
另一图线的物质可能是 。
2)温度升高的是 段,
温度不变的是 段,
AB段处于 状态,
BC段处于 状态,
CD段处于 状态,
吸热的是 段,
2、能用锡锅熔化铝吗?
3、查表确定下列几种物质在下列温度时的状态?
47 C的海波 。 -38 C的水银_ _。-15 C的水 _。1536 C的纯铁_ 。48 C的海波_ _。
五、应用与拓展
1、上科学复习课时,老师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包含的物质变化是 和 ,反映一个共性是 。
2、如图: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在图像的AB、BC、CD、DE、EF、FG段中
晶体处于固态的是 段, 处于液态的是 段,
处于固液共存的是 段, 温度升高的是 段,
温度降低的是 段, 温度不变的是 段,
吸热的是 段, 放热的是 段,
教师反思:
7
6
5
4
3
2
1
温度℃
240
220
200
180
时间/分


D
C
B
A
G
F
E
D
C
B
A
时间/分
温度℃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2沸腾和液化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能说出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能说出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了解我国科学家将热管温控技术用于卫星上所取得的成就,感受学习科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重点:沸腾的含义及特点,能用液化和汽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学习难点:沸腾实验观察。
1、沸腾是 发生的 的 现象。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汽化。液体沸腾时要从外界 热,但温度 。其实质是内部和表面的液体分子离开液体。
2、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叫液化。液化 热量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水未沸腾时,水的温度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其内部出现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水的温度
3. 思考:(1)水沸腾前有什么特征?
水沸腾后有什么特征?
(2)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4、(1)沸腾: 在 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点:
(3)沸腾时的特点:
(4)沸腾的条件:
5、读图P130页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从中得出结论:
(1)
(2)
(3)
6、讨论: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 现象,都要 热量
不同点 特点 1、2、3、 2.3.
影响因素 1.2.3.
7、液化: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液化 热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你见过早晨窗玻璃上因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的现象吗?(里边还是外边?)
2、P133活动一:水蒸气液化实验
在烧杯里加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看看玻璃的下表面会出现什么变化。
得出气体液化的方法之一:
3、P133活动二:乙醚液化实验
(1)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
(2)握住注射器的下端,乙醚有什么变化?
(3)向内推动活塞,你可以看到什么?
得出用 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气体在常温下液化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和
5、电冰箱工作时侧面或背面为什么会发热?阅读P134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气体液化 热量
6、讲讲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对液化与汽化的综合运用
7、讨论:P134:
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靠近壶嘴一段 ,看不见白气。而上面一段 ,所以能被看见。
8、被100°C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C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 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
A. 用扫帚把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B. 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
C. 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D. 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2.下列关于蒸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蒸发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进行。
B.蒸发的快慢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C.零度以下液体不再蒸发。
D.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3、人淋了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就容易患感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水 ,需要 热量
五、应用与拓展
1、下面的现象是液化现象,请记住:
打开冰箱,烟雾 出来。
夏天,我们看到冰棒 。
冬天,我们口里呼出 。
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的镜片会 。
夏天,地面的自来水管经常 。
的形成。
的形成。
注意:这些雾和气都是 形成的 。
2、汽化、液化小结
蒸发:在液体 发生的汽化现象
( 下都能发生)
汽化现象( 热)
沸腾:在 和 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 温度下才能发生)
1. 温度
气体液化两种方法( 热)
2. 体积
3、请写出气与液、固与液的转化关系,并表明是放热或是吸热。
------
六、教师反思



PAGE
1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4物质的构成(二)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和沸腾等物态现象,从而加强对物态变化现象的理解。
2.亲历气体、液体扩散实验,学会实验的基本方法;明确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3.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体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学习重点: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和沸腾等物态变化现象。
学习难点: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和沸腾等物态变化现象。
一、学前准备
1、分子又是运动的,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 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分子是否在运动呢?有什么好方法加以证明吗?
是,扩散: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
例子: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会闻到香水味,是因为气体分子的扩散运动。做好的饭菜香喷喷的香气是气体分子的扩散运动。
2、扩散现象也能在固体中发生,只是进行的非常缓慢。
晶体管的制造就是用到了固体的扩散原理。
3、在长期堆放煤的地方,墙角和地面都会染上一层黑色,用刀刮去一层墙的表皮,可以看到里面仍有黑色。体现出固体分子间的相互扩散现象。
4、探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的变量是:一杯是热水,一杯是冷水
实验结论: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生 活 中 的 扩 散 现 象
气体:闻到香水、煤气等气味;
液体:红墨水的扩散,糖、盐的溶解;
固体:堆煤的墙角上面墙壁变黑,晶体管制造,两块金属压在一起时间长后会粘
在一 起等。
2、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扩散是分子运动引起的,气体扩散最快,液体次之,固体最慢。
3、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扩散除能说明分子的运动外,还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4、蒸发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5、沸腾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
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3、下列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
(1)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一会儿后房间内充满香水味。
气体会发生扩散。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一会儿后清水变成红色。
液体会发生扩散。
(3)长期堆放煤的白色墙角变成黑色。
固体之间会发生扩散。
4、闻到气味、湿衣晾干、白糖溶于水等三种现象的相同点是( A )
A.分子在运动 . B.分子间有空隙.
C.分子有大小. D.物质由分子构成.
五、应用与拓展
1、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把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高温高压的环境里放置一段时间,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这说明固体之间会发生扩散现象。
3、糖块放在热水中要比放在冷水中溶解得快些,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
4、下列关于扩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只有液体有扩散现象 . B. 只有气体有扩散现象.
C.固体没有扩散现象. 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扩散现象
5、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的是( C)
A.冰受热融化成水,体积减小 . B. 血液中血细胞的流动
C.蔗糖在水中逐渐溶解 D.脏水中细菌的运动
6、锅里饭烧焦了,一屋子都能闻到焦味,该现象说明( D )
A.分子间有空隙. B. 分子的体积很小
C.房间内本来就有焦味 D.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7、油库附近严禁烟火是由于(B )
A.分子间有空隙. B. 汽油分子在不停地扩散
C.汽油分子很小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8、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闻到高低无关
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发生物态变化时,分子间的距离不变
9、试用物质的构成和分子的运动知识解释沸腾现象。
一方面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面 ,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面
六、教师反思
要控制的变量
1)同样规格的烧杯,等量的水
2)等量的红墨水(少),
3)同样的注入速度(慢),
4)同样的注入高度(针头要放入烧杯底部)
5)同时将红墨水注入烧杯中
沸腾是有别于蒸发的另一种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角度看,液体沸腾时,一方面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面 ,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面
蒸发和沸腾汽化现象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
蒸发是一种缓慢进行的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上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PAGE
4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郑臻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 §4.6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20日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 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能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弱碱性物质。
2、 能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和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 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学习重点难点:
1、 常见物质酸碱性的辨认。
2、 物质酸碱性和酸碱性强弱的区别。
1、 学前准备
1、下列物质属于酸性物质的是(A    )
A、葡萄汁    B、石灰水   C、 肥皂水     D 、洗洁精
2、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去污的是(D )
A洗涤剂 B 洗衣粉 C小苏打 D 食盐
3小苏打粉可在厨房里用来洗碗,是因为它具有 ( B )
A、腐蚀性 B、去污能力 C 、酸性 D、溶酸性
4.小明用紫色石蕊试液测定某饮料的酸碱性,结果发现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则该饮料为( C )
A、碱性 B、中性 C、酸性 D、无法判断
5.下列物质:①醋酸②石灰 ③番茄酱④苹果汁⑤糖水⑥生理盐水⑦烧碱溶液⑧清洁剂⑨
香皂⑩酸牛奶。其中,
属于酸性物质的有:( ①③④⑩ )
属于碱性物质的有:( ②⑦⑧⑨ )
预习疑难摘要:( )
2、 新课学习
(1)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情境导入
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我们平时经常接触的两类物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食品和药物、化肥和农药、钢铁和塑料等生产,都离不开它们。人的胃酸里就含有盐酸,它可使各种食物有效地消化。
师:在平时接触的物质中,能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吗?能说出物质呈酸性还是呈碱性吗
探究发现
1、 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活动1 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用规范的操作方法闻一闻,即不能 直接用鼻子
去闻,而是 用手掌把气体扇过来 食醋的气味是(酸味) 的。
活动表明 食醋是 一种酸性 溶液,它有(酸 ) 味,具有(酸 ) 性。但并非所有酸性物质都有酸味。
1、盐酸、硫酸、硝酸都是(酸 ) ;橘子汁、番茄酱、苹果、柠檬酸也都含有某些酸,它们都具有(酸) 性,都是 酸性 物质。不同的酸性物质,酸性有强有弱:盐酸、硫酸和硝酸属于强酸;食醋、番茄酱、苹果等属于弱酸物质。
2、常用的碱性物质有:烧碱(氢氧化钠 )、熟石灰(氢氧化钙 )、氢氧化钾、小苏打、纯碱(碳酸钠 )、( 洗涤剂 )等物质。
它们的水溶液具有(碱 ) 性。
不同的碱性物质,碱性有强有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属于 强碱性 物质;纯碱、洗涤剂等属于 弱碱性 物质。
活动2 用湿布檫沾有油污的瓷砖。观察到 不易檫干净 。倒一点洗涤剂到油污上,再用布擦,观察到 容易檫干净 。
实验表明 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 去污能力 。
3、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强弱程度,那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
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方法: 使用pH试纸

4、pH数值的范围: 0-14 。
pH=7 中性
pH<7 酸性 数值越小,酸性越强。
pH>7 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能发生反应
5、鉴别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可以用什么方法?
紫色石蕊试液
或 酚酞试液 。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讨论1]
有人说,酸具有酸性,是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就是酸,同样,碱具有碱性,是碱性物质,碱性物质就是碱。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酸具有酸性,属于酸性物质,但是酸性物质并不一定是酸。同样,碱具有碱性,属于碱性物质,但碱性物质并不一定是碱。如肥皂、洗发精等洗涤剂都具有一定的碱性,但它们在科学上都不叫做碱。
[讨论2]
单独用无色酚酞试液能正确判断一个溶液是酸性、中性,还是碱性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显无色。它只能判断一个溶液是不是碱性。
三、学习体会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能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弱碱性物质。
2、能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和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四、自我测试
1、人胃里的胃液呈( 酸性) ,调味用的食醋呈 酸性 ,肥皂水呈 碱性 ,
石灰水呈 碱性 ,苏打水呈 碱性 。
2、下列物质中,属于碱性物质的是(C )
A.稀硫酸 B. 柠檬汁 C. 洗涤剂 D. 番茄酱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强酸的是( B )
A.浓盐酸 B.浓醋酸 C.硫酸 D.硝酸
4、PH为0的溶液,其酸碱性强弱为( A )
A.酸性很强 B.呈中性 C.碱性很强 D.无法确定
5、保健医生提示,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苹果。那么苹果汁的PH(A )
A.大于7 B.等于7 C.小于7 D.无法判断
6、洗涤厨房内抹布上的油污的洗用水,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B )
A.苏打水 B.自来水 C.肥皂水 D.烧碱液
7、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 色 ;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是试液变 蓝 色 。
五、应用与拓展
1、下列既不是酸又没有酸性的物质是( C )
A. 可口可乐 B. 人的胃液 C. 矿泉水 D. 食醋
2、有下列物质:①番茄酱,②浓硫酸,③生理盐水,④稀盐酸。酸性从弱到强的正确排列是 ( B )
A. ②④①③ B. ③①④②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②①
3、用下列一种试剂就能鉴别氢氧化钙、水、稀硫酸这三种无色溶液,这种试剂是(B )
A. 无色酚酞试液 B. 紫色石蕊试液 C. 酒精 D. 食盐溶液
4、有下列四种物质的溶液:①人的胃液;②石灰水;③冰水;④氢氯化钡。现把石蕊试液分别滴入,所呈现的颜色分别为(A )色。
A. 红、蓝、紫、蓝 B. 红、蓝、红、蓝 C. 红、红、蓝、蓝 D. 蓝、红、紫、红
5、盐碱地的土壤用清水配成溶液后,用pH试纸测定,对照标准比色卡上的颜色应是( D )
A. 红色 B. 紫色 C. 黄色 D. 蓝色
六、教师反思
PAGE
2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3升华与凝华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能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
的现象。
2、观察实验,认识物态变化,形成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道理。
学习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学习难点: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一、学前准备
1、升华:物质直接由 变成 的过程。升华时要 热量
凝华:物质直接由 变成 的过程。凝华时要 热量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科学探究:P135页学生活动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
2.实验与观察:
(1)给容器里的碘加热,容器中出现什么现象?
(2)停止加热后,容器又将出现什么现象?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这是什么现象?
2、有微风的、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的针状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3、北方的冬天,洗的衣服冰冻起来,没见其熔化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4、寒冷冬季的早晨,窗户玻璃上常会出现“冰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5、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
6、大型晚会的舞台上经常看到有雾出现,其原因是?
7、物质升华时要 ,凝华时要 。
8、应用:1)利用 ,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
2) 进行人工降雨。
9、写出下列常见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
云_______ 雨_______ 雪、冰_______
雾_______ 霜_______ 露_______
10、对照降水形成的过程示意图,写出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用久了的灯泡里的钨丝会变的很细,这是 ( )
A.钨丝的升华现象 B.钨丝的凝华现象
C.钨丝的汽化现象 D.钨丝的熔化现象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
A.樟脑丸变小. B.露水的形成
C.湿衣服变干. D.地面上的霜
3、人工降雨是人们用飞机把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撒在高
空,使空中结云,再降雨,其形成原因是 ( )
A.干冰能熔化成雨滴. B.干冰变成云,再降雨.
C.干冰升华吸热,先降温使水蒸气形成云,再降雨.
4、如果我们能闻到某种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种固态物质具有( )
A.升华的特点 . B.凝华的特点.
C.熔化的特点. D.蒸发的特点.
5、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
层小水珠;
五、应用与拓展
一.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2)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3)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______
(4)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5)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6)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______
二、是非题
1.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  )
2.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  )
3.固态碘的蒸气是升华形成的。              (  )
4.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  )
5.雾是在温度较低时,空气中的水气凝结在浮尘上而形成的。 (  )  
三、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水的沸点是100℃
  B.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就能沸腾
  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100℃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             [ ]
  A.凝华、凝固、汽化  B.熔化、凝华、液化
  C.液化、凝固、凝华  D.汽化、升华、熔化
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 ]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夏天冰雹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
四、说理题
  俗话说:“下雪不冷融雪冷”,这是为什么呢?
六、教师反思
  下雨了
  下雨了
PAGE
4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1融化与凝固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
2、通过实验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运用实验区别晶体和非晶体,并能通过图象区别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体会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6、初步学会相互合作,并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熔化过程及其特点
学习难点:熔化实验,熔化曲线意义
1、 学前准备
1、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晶体:具有一定的_熔点_。像硫代硫酸钠、明矾、金属、石膏、水晶等。另一类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熔点_。像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
2、熔点是晶体 熔化时_的温度,熔点是晶体的一种_特有属性_之一,不同晶体熔点_不同_,冰熔点是_0℃_。硫代硫酸钠的的熔点是_48℃_。金属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是__最高__的。非晶体_没有__熔点。
3。、凝固是熔化的__逆过程_。一切液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界__放热_。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 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状态有哪些?
固态、液态、气态三种
2.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从大自然的这些景观中发现什么?
水结成冰,冰化成水。
3.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怎样才能熔化和凝固?
物质在熔化时固态变液体,吸收热量;物质在凝固时液态变固态,放出热量。
加热是物质会熔化,降温时物质会凝固。
5、进行熔化时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1)酒精灯 2)三脚架 3)石棉网 4)烧 杯
5)温度 6)搅拌器 7)试 管8)火 柴
6、安全使用酒精灯注意事项?实验药品需要哪些?
1)不能不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2)盖灭酒精灯时应用盖子盖灭切不可用嘴吹灭。
硫代硫酸 ( file: / / / C:\\Users\\hp\\Desktop\\第四章科学\\融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2).swf" \t "_parent )钠和松香
7、装配实验器材的顺序?为什么将石棉网放置于三脚架上?
从左到右,从下到上。因为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垫上石棉网。
8、活动:P124硫代硫酸 ( file: / / / C:\\Users\\hp\\Desktop\\第四章科学\\融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2).swf" \t "_parent )钠和松香的熔化实验,请把实验结果记录在书本上的表格上。
9、画曲线图注意事项。
1)描点
2)用光滑线连接各点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AB,CD段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BC段物质是否吸热,物质温度如何变化?B点、C点及BC之间各处于什么状态?
分析:对于硫代硫酸钠AB成固态,CD段成液态。对于松香AB成固态,CD段成液态。BC段物质是吸热,对于硫代硫酸钠B点是固态、C点是液态,BC段是固夜共存。
2、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热。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3、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_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例子: 非晶体例子:
4、
熔化规律
晶体 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过程处于固夜共存状态 非晶体熔化过程是慢慢软化过程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规律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凝固
4)凝固过程放热。
6、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都要放热。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
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要达到熔点。
2、还要继续吸热。
7、
熔化规律 凝固规律
不同 晶体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有熔点 无熔点 有凝固点 无凝固点
熔化时固液共存 熔化时先软后稀 凝固时固液共存 凝固时无固液共存态
相同 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
8、从P126页表格中你可以获得哪些知识?
记住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和冰的熔点。2、常见金属中,钨的熔点最高(3410°C)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如图两种物质在固态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判断出 乙 图线是晶体,
该晶体的熔点是 210℃ ,
熔化时间是 3 分钟,
另一图线的物质可能是 非晶体。
2)温度升高的是AB、CD 段,
温度不变的是 BC 段,
AB段处于 固体 状态,
BC段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CD段处于 液体 状态,
吸热的是 AB、BC、CD 段,
2、能用锡锅熔化铝吗?不能
3、查表确定下列几种物质在下列温度时的状态?
47 C的海波_固态_。 -38 C的水银__液态_。-15 C的水__固态_。1536 C的纯铁__液态。48 C的海波_固态、液态、固液共存都有可能_。
五、应用与拓展
1、上科学复习课时,老师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包含的物质变化是 凝固 和 熔化 ,反映一个共性是温度不变 。
2、如图: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在图像的AB、BC、CD、DE、EF、FG段中
晶体处于固态的是 AB和FG 段, 处于液态的是CD和DE 段,
处于固液共存的是BC和EF 段, 温度升高的是AB和CD 段,
温度降低的是DE和FG 段, 温度不变的是BC和EF 段,
吸热的是 AD 段, 放热的是 DG 段,
教师反思:
7
6
5
4
3
2
1
温度℃
240
220
200
180
时间/分


D
C
B
A
G
F
E
D
C
B
A
时间/分
温度℃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4物质的构成(一)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通过探究,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亲历“观察蔗糖”与“酒精和水混合实验”的探究,体验从微观到宏观的认识规律。
3.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而不是唯一的微粒。
学习难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一、学前准备
1、分子是 的一种微粒,。
2、分子之间存在 。一般来说, 之间的空隙最大, 次之, 最小。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和尚的问题
1、老尚讲坛1:和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糖,看到了什么?
2、老尚讲坛2:用放大镜看到的蔗糖小颗粒是构成蔗糖的最小微粒吗?将方糖碾碎,再用放大镜观察,又看到了什么?
3、老和尚讲坛3:将碾碎的方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还能看到蔗糖吗?
看不到蔗糖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放大镜也看不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 。
4、砍柴和尚豁然开朗
1)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分子非常小.
2)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 .
3)水、水蒸气、冰都是由( )构成的;方糖,砂糖是由( )构成的。不同的物质是由( )的分子构成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砍柴和尚的新问题
1、分子个体非常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他
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隙吗
学生实验:P140、141学生活动
实验结论:混合液的体积 (大于、小于、等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4、为什么混合后的体体积和原来分开来测得不一样?
5、结论:
6、同学们对这个实验的设计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1.用水和水混合可否进行实验?
2.这个实验能证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3.用煤油和水可以吗?
7、你能举例说明是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8、固、液、气三者之间间隙的比较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分子是 的一种微粒,。
2、氧气是由 构成的,酒精是由 构成的。
3、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 。当两种物质的分子相混合时,小分子总是会进入大分子之间的空隙,而使总体积 。
4、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了,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B. 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C. 水分子变成了别的物质分子
D.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五、应用与拓展
1、分子是构成 的一种微粒。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淀粉是由 构成的。
2、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 100ml。这说明了 。
3、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细胞,但看不见分子,这说明了 。
4、下列有关水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固态水分子之间无空隙
B.构成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的分子是不同的
C.固态水分子是不动的
D.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5、下列对于热胀冷缩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时,分子间空隙大
B. 温度高时,分子间空隙大
C. 温度高时,分子间空隙小
D.以上说法都正确
6、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相混合而制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固体溶于液体后变成了液体,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B. 固体在液体中时体积会变大,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C. 各种物质的分子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D.各种物质的分子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六、教师反思
山上、庙里,有三个小和尚,两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三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2蒸发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
2、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自主探究蒸发致冷实验,加深对蒸发致冷的深刻印象。自主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深入了解沸腾规律。
3、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学习重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学习难点:沸腾实验观察
一、学前准备
1、液体汽化有蒸发和_沸腾两种方式, 它们都会吸热. 蒸发是在任何 温度 下都能进行的,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并且温度保持不变. 沸腾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湿布擦过的桌面为什么一会就变干?
水变成了水蒸气
2. 汽化的概念。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的两种类型是蒸发和_沸腾。
3. 蒸发的概念。
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
4、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能说明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例子。
5、讨论:1)夏天晒衣服和冬天晒衣服,哪个时候衣服干得快?
2)吹风机、干手器吹热风比吹冷风哪种干得快?
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得越快。
6、讨论:1)放在碟子中的水比放在窄瓶口中的水,哪个干得快?
2)晒粮食的时候,摊开的粮食比堆在一块的哪个干得更快?
3)晒衣服时候,展开的衣服比团着的哪个干得快?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7、讨论:1)湿衣服挂在通风处和不通风处哪个干得快。
2)写完毛笔字用嘴吹一吹字干得快,为什么? ( file: / / / C:\\Users\\hp\\Desktop\\第四章科学\\第2节汽化与液化mine\\4-2(第一课时)\\蒸发快慢(空气流速).avi" \t "_parent )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液体蒸发得越快。
8、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
9、如何加快液体的蒸发?
提高液体的温度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10、要减慢液体的蒸发,采取相反的措施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思考:你知道哪些生活中增大(加快)或减小(减缓)蒸发的例子?
干手器加速水的蒸发;喷灌、滴灌---减少水的蒸发。
2、生活中的保鲜膜作用?
减少水的蒸发
3、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一样吗?
不同液体相同条件下蒸发快慢不同
4、实验:液体蒸发,是向外界放热,还是吸热?
实验目的:探究酒精蒸发是否吸热。
实验器材:温度计,酒精。
实验步骤:1、温度计置于空气中,读数是_____。
2、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读数是_______。
3、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最低的温度是____。
实验结论:液体蒸发时从外界吸热。
酒精蒸发时,要从自身(或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使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说明蒸发需要吸热。
5、游泳上岸时怎么感觉比在水中还冷?
游泳后上岸,风加快了皮肤表面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身上水的蒸发速度,使得皮肤温度下降。
6、想一想:夏天,用电风扇对人吹风,空气的温度下降了吗?为什么会有凉爽的感觉?
空气的温度没有下降。电风扇吹风时,皮肤上汗液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加快了汗液的蒸发速度,汗液温度下降,从身体中吸热而感到凉爽。
7、喝开水烫嘴时,常向水面吹气并用两个杯子来回倒水,你能解释原因吗?
加快蒸发速度,使水的温度下降。
8、高烧病人可用酒精帮助降温,为什么?
因为酒精蒸发时,会从身体中吸热,使病人体温下降。
9、P130大热天,狗常常伸出长长的舌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狗无汗腺,不能靠出汗来散热,只能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来散热。
10、水在零摄氏度时会不会蒸发?酒精擦在手上,手为什么会感觉到冷?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2)酒精蒸发,需要吸收热量
11、蒸发的特点
发生的地点:仅在液体表面;剧烈程度:缓慢平和
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下;热量变化:吸热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 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B )
A. 用扫帚把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B. 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
C. 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D. 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2.下列关于蒸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蒸发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进行。
B.蒸发的快慢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C.零度以下液体不再蒸发。
D.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3、人淋了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就容易患感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
五、应用与拓展
1、湿衣服晾一段时间会变干,这实际上是水的蒸发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的汽化
现象的一种,它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2、人从游泳池上岸被风一吹感到特别凉快,这是由于蒸发需要吸热的原因,一杯40℃的酒精,打开盖子酒精不断蒸发,余下的酒精温度低于4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3、夏天扇扇子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C )
A、扇来的风是凉的
B、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C、扇来的风能加快汗液蒸发从而加快从人身上吸热
D、扇风能使空气温度降低
4.下列事例中,不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D )
A.把瓶中的水倒入盘中
B.把湿衣服从树荫下移到阳光下
C.把湿毛巾挂在电风扇前吹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5. 喝开水的时候,常向水面吹一些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由于( C )
A.向水面吹的是冷气,因此温度高
B.吹气使热水下沉而冷水留在上面
C.吹气加快水面汽化,使水面温度降低
D.吹气使水面流动,因此使水面温度降低
6.两只外行不同的容器,如图:原来里面盛有相同质量的水,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容器内水的多少情况是( B )
A.甲容器内水比较多
B.乙容器内比较多
C.两容器内水一样多
D.少条件不好判断
甲 乙
7、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一名初中生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由一个内罐和一个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入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的原因是利用水的蒸发吸热 降温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加快水的蒸发
六、教师反思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郑臻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 §4.6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19日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物质的两类变化及区分两类变化的依据。
2、 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知道区分两类性质的方法。
3、 会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学习重点难点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区分。
2、 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一、 学前准备
1、下列物质变化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B )
A、蜡烛受热熔化成烛油 B、烛油的燃烧
C、电灯通电发光 D 、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制得氧气
2、下列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D )
A、物理变化比化学变化更复杂
B、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C、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气体、沉淀
D、发生化学变化时必须有其他物质生成
3、下列关于常见纸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白色 易撕碎 易燃 不溶于水
4、石蜡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种变化属于( B )
A、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 化学性质
5、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A、把铁块磨成铁粉( 物理变化   )
B、把铁块放在地面上,生锈了(化学变化     )

C、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物理变化      )
D、铜锭抽成铜丝(物理变化)
E、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物理变化)
F、煤的燃烧( 化学变化      )
G、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水、二氧化碳( 化学变化   )
预习疑难摘要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情境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和物质的溶解性等。
探究发现
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变化1   冰山消融,观察到 冰化成水,水分子不变。               
变化2   钢铁生锈,用磁铁分别吸引钢铁和铁锈,结果发现:磁铁 吸引      钢铁,
  磁铁不吸引          铁锈,由此得到,钢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        物质。
变化3  电热丝通电后温度升高时,观察到电热丝颜色变化:500摄氏度以下微红    ;1000摄氏度  红色   ,1300摄氏度  白炽状   。由此得到:电热丝温度升高后只发生(颜色 )   变化,而(物质 )   不变。
变化4  实验  点燃的黑色木炭放入氧气瓶内时,观察到:发出 明亮的白光         ,变成(粉末 )   状的炭灰。
叙:比较并分析上述四种变化,我们可得出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类型:
1、物理变化:(没有别的物质)            生成的变化,如上述变化1和3;
2、化学变化:(有别的物质)            生成的变化,如上述变化2和4。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我们知道,物质有许多性质,如色、味、软硬、熔点、沸点、溶解性、可燃性等。
想一想   这些性质中,哪些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归纳得出: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                              
上述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色、味、软硬、熔点、沸点、溶解性;)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酸碱性)                     。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是这种性质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4、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1)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用来描述物质本身的性能
(2)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变化过程。
例:
蜡烛燃烧:化学变化
蜡烛能燃烧:化学性质
蜡从液态变成固态: 物理变化
蜡油能凝固: 物理性质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讨论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三、学习体会
1、了解物质的两类变化及区分两类变化的依据。
2、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知道区分两类性质的方法。
3、会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四、自我测试
1、火柴燃烧时,发光、发热这一现象说明了( A )
A、火柴在化学变化中存在物理变化
B、火柴在物理变化中存在化学变化
C、火柴在化学性质中存在物理性质
D、火柴在物理性质中存在化学性质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 )
A、电灯泡通电时发光、发热
B、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C、把石蕊试液滴入稀硫酸中变成红色
D、把铁水浇铸成零件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是( C )
A、物理变化中可能有化学变化 B 、 化学变化中没有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 D、 以上关系都不正确
4、下列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D )
A、熔点 B、气味 C、 溶解性 D、毒性
5、有关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A、无色、无味 B、常温下呈气态
C、氧化性 D、 液态氧淡蓝色
6、下列各变化与其他三者不能归为一类的是(D )
A、钢铁生锈 B、 炸药爆炸 C、 蜡烛燃烧 D、 冰山消融
五、应用与拓展
1、下列各项中,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A、蔗糖的溶解性,金属的导电性。
B、氢气的可燃性,氧气的氧化性
C、氧化铜是黑色粉末,木炭能够燃烧
D、铁会生锈,水能够结冰
2、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心上一边汽化,一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上述文字叙述,请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酒精的化学性质:易燃烧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 汽化 ;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
六、教师反思。永嘉县碧莲镇中学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讲学稿 2009—2010学年
碧莲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一年级 学科:科学 执笔:汤芬芬 审核:初一备课组
内容:§4.2沸腾和液化 课型:新授 讲学时间:2009年12月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能说出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能说出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了解我国科学家将热管温控技术用于卫星上所取得的成就,感受学习科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重点:沸腾的含义及特点,能用液化和汽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学习难点:沸腾实验观察。
一、学前准备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汽化。液体沸腾时要从外界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其实质是内部和表面的液体分子离开液体。
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出热量
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水未沸腾时,水的温度不断升高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其内部出现了什么现象?
内部形成大量的气泡,气泡由小变大,不断上升,到水面后破裂
这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3. 思考:(1)水沸腾前有什么特征?
水沸腾后有什么特征?
水在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水中气泡由下往上逐渐变小;
水在沸腾后继续加热,其内部形成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并不断变大,升到水面后破裂,这时水的温度不变。
(2)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需要达到一定温度,并不断吸热
4、(1)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3)沸腾时的特点:内部和表面同时汽化,温度保持不变
(4)沸腾的条件:需要达到一定温度,并不断吸热
5、读图P130页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从中得出结论:
(1).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2).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水的沸点是100℃
(3).同一种物质的沸点与气压的高低有关
6、讨论: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
不同点 特点 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2、缓慢平和3、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2.剧烈3.只在一定温度(沸点)发生
影响因素 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体表面上气流的快慢 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出热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你见过早晨窗玻璃上因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的现象吗?(里边还是外边?)
里边
2、P133活动一:水蒸气液化实验
在烧杯里加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看看玻璃的下表面会出现什么变化。
玻璃下面出现小水珠,表明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后液化。
得出气体液化的方法之一:降低温度
3、P133活动二:乙醚液化实验
(1)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
(2)握住注射器的下端,乙醚有什么变化?乙醚变成气体
(3)向内推动活塞,你可以看到什么?乙醚液化
得出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气体在常温下液化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和“长征3号”运载火箭
4、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5、电冰箱工作时侧面或背面为什么会发热?阅读P134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气体液化 放出 热量
6、讲讲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对液化与汽化的综合运用
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达100℃,被阳面达-100℃,而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有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我国科学家们采用了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温端汽化吸热,在低温端液化放热,这样反复工作使卫星两端的温度趋于平衡。
7、讨论:P134:
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靠近壶嘴一段温度较高,水蒸气没有液化,看不见白气。而上面一段因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所以能被看见。
8、被100°C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C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
100°C的水蒸气液化为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 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B )
A. 用扫帚把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B. 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
C. 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D. 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2.下列关于蒸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蒸发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进行。
B.蒸发的快慢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C.零度以下液体不再蒸发。
D.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3、人淋了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就容易患感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
五、应用与拓展
1、下面的现象是液化现象,请记住:
打开冰箱,烟雾冒出来。
夏天,我们看到冰棒冒烟。
冬天,我们口里呼出白气。
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的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夏天,地面的自来水管经常会冒汗。
雾的形成。
露水的形成。
注意:这些雾和气都是水汽遇冷形成的液体水。
2、汽化、液化小结
蒸发: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汽化现象(吸热)
沸腾:在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
1.降低温度
气体液化两种方法(放热)
2.压缩体积
3、请写出气与液、固与液的转化关系,并表明是放热或是吸热。
六、教师反思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