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2016年
2015年
北京卷
27,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或者深入灵魂的热爱,50分
26,“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或者神奇的书签,50分
26,说纽带或者共和国,我为你拍照,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广场上,一位老人用拖把沾水在水泥地上写字,龙飞凤舞。很多市民驻足观看,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有人感叹,这么好的字,很快就干了,看不见了,太可惜了,这也是一种文化,应该留下来给后人看看,不能说没就没了。老人却说,写字就是图开心,何必要留痕迹,让我把字留下来,反而写不好了,字迹干了我没有前面的压力,会写得更好。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立意指津】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材料中有两类人:一是在水泥地上用拖把写字的老人,二是观看、拍照的市民。材料论述的话题是老人的字应不应该留下来。市民认为老人的字写得好,应该留下来,给后人看看。老人认为字不应该留下,一是因为写字图的是开心,不必留下痕迹;二是留下字会让自己有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重要,要懂得享受书写带来的乐趣。如果老人如市民建议的那样,为了把字留下来而写字,就可能失去写字的精神享受。另外,考生还可以立意为“抹去痕迹,放下包袱”。一个人总把前面已经取得的成果摆在自己面前并不是好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因此要懂得忘记已有的成功,让自己一直处于重新开始的状态中,为新的成功不懈努力,如此才能赢得新生。?
从肯定市民的角度分析,考生可以立意为“民族文化应该留下自己的根”。老人写字的目的固然纯粹,然而文化成果需要用一定的固态事物来呈现和传承。如果仅仅图自己愉悦而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留存,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考生可以联系我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保护的现状来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有思想,源于精神的追求;人有欲望,来自本能的驱动。思想从前面引导人直行,欲望从后面推动人行走。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用心思索,他将一无所获。
——摘自网络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美国】爱默生
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
——【英国】赫兹里特
读了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以“思想与行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立意指津】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所给材料由一段摘自网络的话和两则名言组成,它们的意义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讨论的核心是思想与行动的辩证关系。摘自网络的话讲述思想在前面引领行为,欲望在后面推动行为以及人年轻时如果不思考就一无所获的道理;爱默生的名言说思考萌生行为;赫兹里特的名言说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有价值。考生要兼顾思想和行动两方面作文,不能只写“思想的力量”或“行动的价值”,但考生可以侧重一面来写。综合来看,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
①若侧重思想方面来写,可以立意为“人的行为只有受到正确思想的引领才有意义”。没有受到正确思想指导的行为是盲目而有害的,极有可能使人走向歧途。考生可以评议当下人们常常因缺乏思考而盲目从众或无意识地做一些错误的事情而不自知的行为,指出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让自己迷失方向。
③从思想和行动辩证统一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人既要有崇高的思想引领,又要有实现理想的切实行动”。若写成议论文,考生可以先论述思想对人的行动的引领作用,接着从反面论证没有思想引领的人的生活是迷茫的、消沉的、无意义的,然后再论述实现理想的积极行动对生活的推动作用。这样层层推进,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初夏的轻风吹过,
那时花开了,
你走过我的窗前,
飘来阵阵清香。
连蝴蝶也驻足了,
来欣赏我心中的风景。
如今的思绪,
只为了那时花开。
请以“那时花开”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
【立意指津】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题“那时花开”包含着一定的哲理。考生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明确“花”的含义,并准确把握“花开”的条件。“花”可以设定为一个特定的事物,它可以是抽象的或具体的事物,诸如“心愿”“理想”等;“花开”指(心愿、理想等)最终得以实现;“那时花开”中的“那时”应该理解为“花开”的必备条件。写作时可以通过记叙、抒情和议论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反映条件与结叙得简洁,议得精当。援例丰富,恰当的引用也使文章增色不少,足见作者文学功底的深厚。
误区警示
1.不明题眼。作文题目中往往会暗示重点是什么,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些暗示,作文成了败笔,如作文题目《变了》,这里的“了”虽是助词,却是该题目表意的重点,应以反映已经过去的事物的情景为主。可有的考生,只是写了变化的过程,把它当成《变化》或《改变》之题来写,当然就会偏题了。
2.厚此薄彼。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往往认为醒目的就是主要的,不醒目的就是次要的。如只重题目,不顾要求,要求是对作文的限制性文字,一般包括表达方式、文体、字数等。考生因审题不清,忽略要求,结果写出的作文不合题意。
3.挖掘太浅。有些题目的命题意图并不在表面,而在深层,考生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这种命题,一般文字简洁,没有什么提示,因此审题失误率也高。如《心愿》,是谁的“心愿”,是什么样的“心愿”,是一个还是几个“心愿”……可任选一个方面来写,但重点要写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这是深层内容,也是题外之意。
技法点拨
1.文体辨别法,根据题目辨明文体,是审题要解决的第一步。①有些题目从表述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直接辨识出属于哪一文体。②有些题目则可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成不同文体的文章。
2.题眼破解法。题眼是文章所要着力表现的内容,是确定中心思想的主要依据。找题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题目是单句,题眼常在谓语部分。②题目是短语,短语类型不一样,题眼也不一样。③题目是词语,题眼往往就是其本身意义或象征意义。
3.异同类比法。面对命题,要将平时写过的、见过的类似的题目与之进行比较,辨别异同,明确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从而确保不走题,不偏题。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磨”既有摩擦、磨合的意思,也有研磨、打磨的意思,还有磨炼、磨砺的意思。有时候,“磨”能带来精致;有时候,“磨”代表一种慢生活;有时候,“磨”意味着没有效率……
请以“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放过风筝吗?你见过别人放风筝吗?
风筝,一种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所以风筝放飞有两个必要的条件:要在有风的天气下,得有线的牵引。
许多人都喜欢放风筝,喜欢牵着风筝一直奔跑的感觉,更喜欢看着风筝飞到高高的天空,越飞越远,将梦想与希望同风筝一起放飞。
请你结合放风筝的情景,以“放风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写出自己的思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禅诗说:“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又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心态,其实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它和人所处的境遇密切相关,往往决定着人的前途和命运。
请以“心态和境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
——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头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
【佳作展台】
磨
国人似乎特别推崇快,快马加鞭、大干快上、快人快语、快刀斩乱麻等,这些词语耳熟能详,而对于慢则会讥之曰“磨蹭”。
于是,“快”成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标志:手机在响,电话在催;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坐车要高速公路;做事要名利双收;理财要一夜暴富。有人说,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他们总是风风火火,把每一天都当作打仗来过。
是的,磨蹭不可取,可是,别忘了还有“十年磨一剑”之说呢。司马迁为著《史记》,遍访古迹,广交天下豪杰,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时珍一生游历山水,走遍名山大川,阅尽奇花异草,终成一本《本草纲目》;释迦牟尼修行多年,终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从此佛教道义传遍天下。这些“磨剑”的故事说明一个真理: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反而会离目标更远。
是的,磨蹭不可取,可是,别忘了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言呢。玉乃天成,往往生在深山人未识,只有经过玉匠的精心打磨,方能熠熠生辉成为稀世宝物。生活也像琢玉,慢以致远,在悠闲中才能品味生活的情趣,感悟生命的真谛。古人喝茶,浅斟慢品,一杯茶就是一部书,“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以至于喝茶喝出了文化。以陆羽的《茶经》为脉,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古老文化的根,这不得不得益于闲人杯中的“慢茶”。
印第安有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长期迁徙,每走两天就停下来休息一天,代代如此,绝无例外。有人疑惑地问部落首领,首领解释说: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与其说他们的在休息,不如说他们在打磨灵魂。
盲目求快,揠苗助长,适得其反,这样的快不是真正的快。近来国内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究其根源,大多数跟盲目求快有关。赶工程,超进度,盲目攀比,一窝蜂地大赶快上,速度上去,却埋下安全隐患,这样的快有何意义?相反,急事慢行,反复调查,科学论证,防患于未然,这样速度慢了,但是保证了质量,杜绝了安全隐患,这样的慢其实也是快。
【立意指津】文章标题只有一个“磨”字,这为审题带来了一定困难,却也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根据材料提供的词语的含义,就可以有多种立意。从“摩擦、磨合”出发,可以有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怎样在矛盾冲突中求得双赢和共存的立意;从“研磨、打磨”出发,可以有如何对待工作、树立怎样的敬业精神方面的立意;从“磨炼、磨砺”出发,可以有如何对待磨难、怎样立志成材方面的立意。根据提示“‘磨’能带来精致”,可得出“十年磨一剑”的立意;根据“‘磨’代表一种慢生活”,可得出放慢生活的节奏的立意;根据“‘磨’意味着没有效率”,可以从“磨蹭”“消磨”出发,评论胸无大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人生态度。本文从“快”入笔,描述当代人生活中的“快现象”,顺便提出“磨蹭”一词,然后围绕“磨”引出“十年磨一剑”和“玉不琢,不成器”,分析“慢”之意义,再引印第安部落的故事,带出“打磨”一词,最后进行辩证分析,得出结论: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可强调“快”而否定“慢”,亦不可强调“慢”而否定“快”。文章紧扣“磨”字行文,却又处处围绕“快”“慢”二字说理,构思巧妙,颇有杂文风格。
二
【佳作展台】
放风筝
当我们在散文《风筝》中读到鲁迅将弟弟的风筝踩在脚下时,心中难免会涌起一种惋惜与惆怅。确实,风筝积淀了太多儿时的美好回忆,有第一次拿到它时的惊喜,有一次次因它的掉落而产生的懊恼,以及追逐它时一次次的摔倒。
我总爱思考人为何放风筝,难道纯粹是为了娱乐?如果真是如此,风筝也许早就经不起几千年文化的锤炼,与阿房宫一起化为一抔黄土了。但是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如鸟儿般飞上蓝天!一开始不过是一个人的痴想,演变到现在便成了一群人的愿望,不为别的,就为儿时那一个天真的梦。历史的车轮碾过,现在的我们可以坐着飞机飞上蓝天,但那终究是要消失的快感;我们可以坐着过山车爬得很高,但也不过是转瞬即逝,恍如过眼云烟。唯有那用竹签捆着,似乎有些简陋的风筝能在天空逗留最久。即使不是自己在飞,但是人们将一次次的努力、不屈、倔强寄托在了上面,恰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看到它顺着风颤巍巍地升起来时心中总会掠过一丝感动。于是梦想与风筝渐渐融合在了一起,风筝不再如它外表般简陋,而有了一份新的内涵:梦想与希望的象征。
每个人都有一个风筝,即使是涉世未深的孩子。我也曾经有过一个风筝,梦想着学习可以一日千里,如芝麻开花般。但是当风逐渐增大时,我这个牵着风筝线的人却浑然不知,依然倔强地往前冲。正如风大了线会断,那承载着我希冀的风筝在我的愚昧下断了线,尽管找了回来但遍体鳞伤。我终于明白放飞风筝也需要思考与技巧。我以为梦想的风筝再也飞不起来了,便将它扔在了一个偏僻的角落,行尸走肉般活着。直到有一天,当我的名字又重新为人们所熟悉,当朋友亲人的双手将我那破烂的风筝重新修补好,我才发现其实风筝还可以继续放飞。
漫漫人生路上常常会遇到大风大雨,而我们那载着梦想的风筝有时也会受伤。也许当你的风筝飞得比他人都高时你会充满骄傲与自豪;但是当挫折的风暴来临时别忘了抓紧手中的那根线,即使风筝掉落了,但只要怀揣着希望,风筝一定能再度放飞。
累了,迷茫了,不妨拾起心房角落那个沾满灰尘的风筝,且容它再度升起,带着梦想与希望……
三
【佳作展台】
心态和境遇
记否?那厄于陈蔡的孔子,虽饥寒交迫,仍弦歌不辍;那“曳尾于涂中”的庄周,濮水垂钓时高歌,丧妻时亦歌;更记否?那心忧天下的贤臣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之内廷而心忧天下。是乎,古之大贤大善之人,皆不以时事境遇为意,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做真正的自己,何必因世殊时异,独自伤心,流于世俗?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圣贤不以外物的评价而心动,是乎专于一物,成就百世的英名。因此,文王居于羑里,却能演出周易八卦;仲尼厄于陈蔡,而一部经典《春秋》出世;孙子受膑刑,《孙子兵法》千古传诵……及至太史公,仗义执言,虽身受腐刑而无愠色,因而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横空出世。人生世事无常态,岂因一时轻死生?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处激流而自若,在纷繁中保持一颗进取的心,用良好的心态改变境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拘泥于一时的境遇,只会让自己在悔恨与自责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在慨叹中青丝变白发,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在风起云涌中,仍然坚持自我、拼搏进取的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儿时的一次部落叛乱中,从一位生活优越的“王子”变为孤独无依的“奴隶”,但他在风与火、刀与剑中,用自己的马蹄踏碎敌人的头颅,用利剑穿透敌人的胸膛。“勇士的一切,都要用剑从敌人手中掠夺”,这充满血腥气息的口号,正彰显着这位来自茫茫草原的君主的无边气势与睥睨一切的气魄。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东坡被贬黄州,却在赤壁之上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美。“达则兼善天下”,谢安东山再起,辅晋而定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静谧的竹林中传来阵阵的打铁声,南山下传来饮酒高歌之声……
斯人已逝,但那流风余响依然不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强来他自去,我自一意向昆仑。
【立意指津】这是一道关系型的命题作文题。首先,要理解“境遇”的内涵,“境遇”指境况、遭遇,所以不可以将境遇换成环境等。其次,写出二者的关系是审题的关键,由这两个词语看,它们之间应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即心态决定境遇,境遇影响心态。这样我们可以有如下立意:用乐观的心态改变人生境遇;境遇是土,心态是种子,种什么样的种子就能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境遇是蝶,心态是翅,没有健康的翅膀哪里能舞出优美的舞姿;等等。从文体看,议论文或记叙文都比较适合。
四
【佳作展台】
品读经典
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
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
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它们有的是浩浩长言,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有的是精悍之作,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它们都反映出了最真实的那个时代,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历史真实的记录者。人类的历史,若少了那璀璨繁星般的经典作品,该是多么黯淡无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品读经典,为我们平凡的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种种奇幻人生的大门。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一蹴而就,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皇皇《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人类文明的火炬一代一代得以传递,经典的力量实在居功至伟。
狄更斯在其经典作品《双城记》中批判:“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发达的出版业与科技水平为阅读经典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但终日忙碌、追名逐利的人们却正在丧失阅读经典的耐心与能力。鸦片战争的炮声早已远去,我们正在沾沾自喜,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的双手。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
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