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语言运用
第二部分 作文指导
第五节 语言要“美”
中考作文,除要符合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言文从字顺、具体明确”外,还要符合各地考纲的评分标准,如讲究文采、语言亮丽、语句意蕴丰厚等。这样,考生的作文才能获得理想的分数。具体来说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语贴切,意蕴深远
杜甫留下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经典佳话,贾岛也有“推敲”的感人故事,名家写作历来重视词语的雕琢,精心锤炼,力求传神。生动贴切的词语可以为一个句子增色不少。中考作文要使语言鲜明生动、新颖脱俗,考生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
二、活用修辞,精彩纷呈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说过:“修辞的作用就在于给平实的语言赋予超凡的表达效果。”修辞之于语言,犹如华美的服饰之于人。俗话说:“人靠衣装。”文章语言则需要修辞来装饰。
在作文中,使用比喻能让作文生动形象、满篇生辉;使用拟人既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又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使用排比能增强语句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使用对偶句式则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
如《安塞腰鼓》中就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三、巧借手法,推波助澜
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表现手法在文章文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文章语言因表现手法而内蕴丰富,文章主题因表现手法而不断升华。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渲染和烘托、联想和想象、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欲扬先抑、象征、铺垫、照应等。
如《安塞腰鼓》一文,作者正是通过第一段的铺垫、对比来衬托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热烈的特点,从而表达了对质朴、粗犷、豪迈的安塞人的热情讴歌。如没有这些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语言带给读者的震撼是不会如此强烈的。
题目:就这样被美征服
要求:①写一篇不得少于600字的记叙文。②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如果出现请用“××”表示。
(四川绵阳中考作文试题)
1.立意求深,写出“美”的情感或哲理。此题中,“美”是对象,“被征服”是题眼,“就这样”是过程。立意时,所选对象要力争高层次,比如,“纯美”的感情、“美好”的祈愿等;题眼要扣得紧,“被征服”强调“被动”,不是主动地欣赏美,而是被美所吸引、陶醉、征服;过程要写得曲折,写得绘声绘色,可运用对比映衬、欲扬先抑、前后呼应等写作技巧,为文章增色。
2.选材求新,讲述“美”的故事或人物。“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美”文选材最易雷同,所以我们在选材时要尽量避开大多数考生选材的范围——学校、家庭等,将眼光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生活,比如,可以写一次旅途的见闻之美、一次冒险的刺激之美、一个陌生人的爱心之美等等,这些“人人笔下皆无”的素材定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3.语言求精,展现“美”的气质或神韵。写“美”文不仅需要美好的内在灵魂,也需要外在的华丽外表。在文章架构上,可以运用“排骨段”的形式,用相同的段首、段尾句,呈现对仗工整之美;可以运用“汉堡夹层”的形式,叙议结合、夹叙夹议,体现长短参差之美。在语言表达上,可以用诗化的语言入文,信手拈“诗”、随口造“诗”、妙笔写“诗”,体现诗歌的灵动、灵秀之美;可以古韵浓香、翰墨点染,体现丰赡典雅的古朴之美。文质兼美的文章,定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高分。
【满分佳作一】
就这样被美征服
绵阳一考生
美是雪月风花,何惧刹那芳华。
——题记
月圆月缺,梦断梦回,走过山长水远的流年,那曾经征服我的美,依旧永存心间。
打开贮藏美丽的心扉,依稀见她一袭青绿色的旗袍,淡雅素净,仿佛霓裳羽衣,裙裾摇曳生姿。像刚被春风染绿的柳枝,曼舞在这繁花似锦的明媚春光中。
我执意要摘下几朵花儿,别在她的发际,让她更美更年轻:“外婆,你别着花肯定特别好看!我给你摘一朵吧。”她轻轻地拉回我伸向花朵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外孙,这花不是让你摘下来看的,每朵花都是一个仙子,都是一个小生命。你把它摘下来,就算一时很美,却没有生命活力了。如果你不摘,它也会谢,但那是自然的规律,万物都要遵守的。”
她牵着我的手徜徉于那一片片神奇的秘境,温馨的阳光轻抚着,蜂蝶纷飞,朵朵花儿笑语盈盈。外婆好像和花海融为一体,她浅浅笑着,神秘、淡然、祥和。我好像懂得了她说的美丽。我想,这顺其自然的美已经如涓涓细流浸润到我心中。
再见到这笑靥,却已是流年偷换,繁花一如往日灿烂,而她却已缠绵病榻多时。又是一个和煦的春日,金色的阳光照进惨白的病房,她蜡黄的脸上仿佛有了些许生气。我强颜欢笑:“外婆,你很久都没看花了吧?走,今天我带你去散步赏花!”她缓缓转过脸,脸上是沉静的笑容,清了清嗓子说:“好,咱们走!”即使沉疴难愈,她依然对美好的春光有无限的依恋。这一刻,她对生活的热爱征服了我。
年年岁岁花相似,当年灿若云霞的花海,今朝依旧是良辰美景。我搀扶着她,慢慢走入这明媚的风景。彼时已是暮春,红云憔悴,花颜娇弱,然而仍有几片轻薄的云执着地停留在枝头,绽放着生命最后的芳华。清风吹拂,落英缤纷,花仙子从枝头折堕,翩跹出惊世的舞步,随后干脆地委身尘埃。绽放过,美丽过,便无怨无悔。我被这生命的刹那芳华征服了。外婆静静地看着我,若有所思,欣慰地笑了。
后来,她着那袭旗袍,倦怠地合上眼,再也没有醒来。午夜梦回,我任泪水打湿脸颊,心中却回响起幼时她语重心长的叮咛,过往的美丽情节又一一演绎,朦胧的泪光中,我依稀看见她静品那顺其自然的似水流年。我终于懂得她那日的用意,芸芸众生的去来,都有它的时序。生命的去来就在过程中美丽。
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她的美丽却永存心间。静静守望,默默品味,我就这样被美征服。,
题记开篇,凤头摇曳,引人遐想。
四字短语,对仗工整。
用笔细腻,描写细微。寥寥数笔,美感十足。
外婆的话,娓娓道来,语重心长,朴实无华却富含哲思。
写景瑰丽,美轮美奂;人在景中,纯美自然。
笔锋陡转,巧妙过渡;上下勾连,无缝衔接。
写景入题,引出人物;情境之中,美不胜收。语言精彩灵动,景物富有神韵,景之美、人之美自然融合,浑然一体。
作者笔下,生死离别亦能很凄美。精致的语言浑然天成,无雕琢之感。
结尾扣题,结构严谨。意蕴含蓄,引人深思。
借美景写美人,意境美如诗。考生被“外婆”的美“所征服”,字字句句渗透着对“外婆”的赞美与怀念。在表现“外婆”之美的过程中,作者注重景物的烘托作用,精心营造了春秋两片花海;通过写景、叙事、抒情,将“外婆”的外在与内在之美表现得酣畅淋漓,生命壮美、意境唯美、情感纯美,让人心醉。
用美语写美文,神韵美如画。作者是个写文高手,笔法娴熟,运笔自如,赋予了文章特有的魅力和神韵。文中,无论是对人物的精雕细琢,还是对环境的描摹烘托,处处皆是天成佳句、字字珠玑。尤其是前后两片不同季节的花海,一片生机盎然、灿香醉人,一片娇弱凋零、楚楚动人,文中语言虽雕琢但不做作,虽华丽却不妖艳,赋予了文章独有的灵性。
【满分佳作二】
就这样被美征服
绵阳一考生
生在江南,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我眼里,她是白云下的一汪深海蓝,蕴含着宝藏的神秘与海水的宁静;她是孤枝上的一抹蜡梅红,展示着生命的希望与火焰的热情;她是百花丛中的一枝梨花白,洋溢着人性的圣洁与心灵的淡然。不一样的江南,让我对她拥有着一份不一样的情感。
我成长在江南的一个小镇。这里很朴素,却也非常美好。三月,烟雨重重,如梦似幻,亭台楼阁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六月,暖阳高照,清新舒爽,露水在太阳的映照下光彩熠熠;九月,秋风飘扬,高旷辽远,田野里的金色写满着丰收的喜悦;十二月,雪花纷飞,圣洁淡雅,白茫茫的风景宛如仙女撒下的礼物。生活在这样的江南,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江南是美女的化身。她如一位袅娜的少女,千里杨柳是她柔顺的青丝;万里云堤,是她云鬓上轻巧的发卡;淡绿的浅草,是她颦颦蹙蹙的笼烟眉;清泉碧溪,是她含情目里多情的泪珠。她如一场烟花,绚烂至极;她如一樽清酒,含香醉人;她如一幅画卷,引人向往;她如一首歌谣,悠扬婉转。欣赏着这美女一般的江南,你会乐得禁不住笑出声来。
江南是诗意的故乡。千百年来,数不尽的文人墨客,寻着她的墨香而来。“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便是她的无穷魔力,一睹芳容,便无法忘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便是她的繁华盛景,这里物阜民丰,你一踏上这块土地,便不再想家;“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这便是她的风土人情,一颦一笑,充满着随性自然。生活在她的怀抱里,你不是诗人,胜似诗人。
江南是生活的乐土。捧一把土壤,手上会存有泥土与落花的芬芳。喝一口清澈泉水,甘甜会通过舌尖抵达灵魂。我还听过她的美妙歌声,风呼呼,雨潇潇,无丝竹之音乐,有和谐之韵味。让自己的心贴近江南,你会禁不住幸福地放歌!
你若是来过江南,也会惊叹:“春光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起笔一句,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充满悬念。
连用比喻修辞构成排比句式,将“江南”比作“白云下的深海蓝”“孤枝上的蜡梅红”等,用语贴切,形象生动,句式精美。
按照时序,排比罗列江南四季美景,句式整齐,意境清新,景物醉人,如身临其境。
通篇写景,一“喻”到底,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江南美景,江南之美征服读者,文中之美妙不可言。
诗词的引入,让江南的美更有了底蕴。
巧用“捧”“喝”“听”等动词,调动触觉、味觉、听觉等,多角度表现江南之美,手法老练,辞采飞扬。
有时,一句诗词能够胜过千言万语。以诗词作结,自然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结构上,美如诗行。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篇直抒胸臆,表达身为江南人的自豪之感,干净整洁、不蔓不枝;主体部分用并列式结构展现江南的特点:“江南是美女的化身”“江南是诗意的故乡”“江南是生活的乐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尾部分,巧引诗词,画龙点睛。如此布局,结构匀称、骨肉丰满,堪称文之典范。
语言上,美似珠贝。为了表现江南之美,作者不惜笔墨,处处妙语佳句。尤其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焕发出诱人的翰墨浓香。比如,文章开篇,用排比句串起一组比喻句,将江南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展示得美不胜收;再如,“她如一位袅娜的少女,千里杨柳是她柔顺的青丝”之类的比喻与拟人句,精美贴切,富有文采。加上“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等众多与江南相关的诗词,语言也便有了令人惊叹的美感了。
文题: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花的日子,片片花瓣撒满心街;如花的岁月,散发着花朵一般的芬芳。如花的日子很美,如花的日子也很短暂。
请以“如花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文题“如花的日子”,本身就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日子”的美丽芬芳,但是如何把这美丽芬芳的日子写得“美丽芬芳”,不仅仅靠精心的选材,高远的立意,更重要的还得靠唯美的语言。
1.巧用唯美语言渲染。在岁月的记忆中,我渐渐感到了一弯清凉的溪水,后来我知道,那叫师生情……这是如花的日子。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喝着清凉可口的饮料,手捧一本厚厚的书,耳边是小鸟欢快的歌声,仿佛置身于书的天堂。这是如花的日子。静,无语。无色的夜幕倾泻下银色的玉辉,一片刺眼的白……这也是如花的日子。
2.运用骈散语句行文。如花的日子,浸满了欢笑与泪水;如花的日子,承载了太多太多美丽的回忆;如花的日子很浪漫,如花的日子很伤感……青春是一朵花,充满沁人心脾的芬芳;青春的岁月是如花的岁月,青春的日子是如花的日子;青春的快乐是由自己谱写的,青春的忧伤是由别人捏造的……
3.借助文人诗句点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如花的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如花的日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张志和如花的日子……
【二类文下】
如花的日子
李艳文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妈因为要出门做生意,便把我送到乡下,算是寄养。
依稀中,我跨进一扇破旧的门,井旁的柳树下,一位衣着朴素的妇女卖力地洗着衣服。当她看到我时,满脸的疑惑,更是满面的笑容。(这里不妨对人物进行一番刻画,比如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妈妈!”当懵懂的我说出这两个字时,我看见妇女的脸在抽搐,看,一丝丝幸福从她的皱纹间流过。她擦干了手,颤抖地揉着我的脸,激动地说了声:“孩子!”那一刻,我看到她的眼睛里流下了透明的液体。
我的脸被揉得生疼,“哇哇”大哭起来。妇女急了,把我抱到柜台上给了我一块黑黑的饼,我笑了。(“我”的笑究竟从何而来,此时此刻她有什么反应,这儿也应该再点拨一下。)从那天起,我如花的日子绽开了,我拥有了爸妈。(这儿的“爸妈”应该加上引号,可以为下文“爸妈”上的引号消失埋下伏笔。)
晚上,打工在外的“爸爸”回来了,拖着满身的疲惫,看到我先是惊讶,但当“妈妈”在他耳边嘀咕几句后,“爸爸”立刻像被充了电般把我高高举起,大声地说:“我终于有孩子啦!”虽然那时我不懂,但我却能感受到我的降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莫大的快乐。
在那里,有许许多多的东西(究竟有哪些东西,如果能列举几样,就能丰富读者的感受了。)供我欣赏……
我喜欢吃“妈妈”做的饭,虽然调味剂很少,但饭菜却可口宜人,是因为吃腻了城里的饭菜,还是因为那菜里掺和着什么……
临睡前,我喜欢听“妈妈”唱歌,因为歌声里总是跳动着真实的音符,让我睡得很踏实。
我每天开心地生活着。(这里的“。”可以换用“……”,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可是,当一个衣着华丽的妇女抱着我,哭喊着“孩子”时,我如花的日子被画上了句号,她才是我真正的“妈妈”。(到这个地方,“妈妈”上的引号可以去掉了。)我像是做了一场幸福的梦,一下子又被带回了现实。但一朵花的凋谢也预示着另一朵花的绽放。
现在,我长大了,可以去游泳池游泳,可以欣赏美丽的盆景,但我的心却时时系着那个似梦非梦的地方,那如花的日子依然温暖着我的心。
那真的是一场梦吗?我觉得不尽然。(这个结尾有创意,但表意不够清晰,文章余味不够。)
【升格佳作】
如花的日子
也许是天意的安排,也许是一种巧合,在我很小的时候,爸妈因为要出门做生意,便把我送到乡下,算是寄养。
依稀中,我跨进一扇破旧的门,井旁的柳树下,一位衣着朴素的妇女卖力地洗着衣服。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那张写满沧桑的脸自此也在我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当她看到我时,满脸的疑惑,更是满面的笑容。
“妈妈!”当懵懂的我说出这神圣的两个字时,我看见妇女的脸在抽搐,看,一丝丝幸福从她的皱纹间流过。她擦干了手,颤抖地揉着我的脸,激动地说了声:“孩子!”那一刻,我看到她的眼睛里流下了透明的液体。
我的脸被揉得生疼,“哇哇”大哭起来。妇女急了,把我抱到柜台上给了我一块黑黑的饼,我笑了,她也笑了。从那天起,我如花的日子绽开了,我拥有了新的“爸妈”。
晚上,打工在外的“爸爸”回来了,拖着满身的疲惫,看到我先是惊讶,但当“妈妈”在他耳边嘀咕几句后,“爸爸”立刻像被充了电般把我高高举起,大声地说:“我终于有孩子啦!”虽然那时我不懂,但我却能感受到我的降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莫大的快乐。
在那里,有满天的繁星陪伴我,有无边的小溪供我玩耍,有茂密的树林供我欣赏……
我喜欢吃“妈妈”做的饭,虽然调味剂很少,但饭菜却可口宜人,是因为吃腻了城里的饭菜,还是因为那菜里掺和着什么……
临睡前,我喜欢听“妈妈”唱歌,因为歌声里总是跳动着真实的音符,让我睡得很踏实。
我每天开心地生活着……
可是,当一个衣着华丽的妇女抱着我,哭喊着“孩子”时,我如花的日子被画上了句号,她才是我真正的妈妈。我像是做了一场幸福的梦,一下子又被带回了现实。但一朵花的凋谢也预示着另一朵花的绽放。
现在,我长大了,可以去游泳池游泳,可以欣赏美丽的盆景,但我的心却时时系着那个似梦非梦的地方,那如花的日子依然温暖着我的心。
如果那真的是一场梦,那我宁愿选择沉睡着……
【升格点拨】“细节决定成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小作者巧妙的构思,但是在语言表述上还是表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对人物的刻画着墨不多。人物一出场,本应该重点刻画一下人物的个性,无论是通过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抑或外貌、神态描写,都应该把人物形象亮给读者。而本文在这方面的语言相对较少。
2.对语言的锤炼缺少思考。在这个问题上,比如“妈妈”前的修饰语,是不是该慎重一下,比如“爸妈”“妈妈”上的引号,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些都应该考虑。
综上所述,尽管该文叙事完整,行文流畅,但因为在语言上缺少一点思考,所以被评为二类卷还是比较恰当的。
【悦读赏析】升格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妈妈”沧桑的脸、满天的繁星、无边的小溪、茂密的森林、“妈妈”嘴里真实的音符与华丽的衣着、游泳池、美丽的盆景比较起来是天堂,是一场幸福的梦,体现了作者对如花的日子深深的怀恋与向往。
【预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声音,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鸣声……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生活: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音,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在我们记忆深处,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泛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记忆深处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写作点拨】审读“记忆深处的声音”这个文题时,必须把握住两个关键词:一是“记忆深处”,二是“声音”。如果要真正写出记忆深处的声音,除了必须认真审题、明确选材范围,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借助优美的语言来强化这种情感体验。这种声音之所以能够留在记忆深处,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所以把握情感是文章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那么如何去强化这种情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借助语言的优势去体现这种声音,比如,可以借助听觉去表现。但是真正出彩的文章并不仅仅从听觉上去表现,还可以借助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去表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考生的情感,也一定是考场满分作文的一大亮点,我们的满分作文中有不少就是从这个角度去立意的,声音只是表达情感的载体。
【预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南怀瑾乘火车,身边坐了一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入神地看。南怀瑾瞟了一眼他手里的书,随口问了句:“有那么好看吗?”年轻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说自己一直十分喜欢读这位作家的作品。南怀瑾说:“哦。那我回头也买一本来看看。”其实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南怀瑾。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如果是一般人,肯定会说“你看的是我写的书”,可南怀瑾没有,而是说“那我回头也买一本来看看”,并不点破自己的身份。这是因为他有一颗平常心,谦虚,不张扬,这是多么可贵的品格啊。现在的人,成绩有一分会说成十分,恨不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不是吗?有的明星几天没有露面,怕人们忘记了他,还要制造点绯闻,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是多么浮躁啊!他们与南怀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怀瑾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这与他时刻怀有一颗平常心,谦虚、不张扬、不浮躁,是有很大关系的。分析到此,我们可以将立意范围确定为:为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谦虚、不张扬、不浮躁,只有这样,才是一个有修养、高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明白了立意范围,选择其一再去行文也就容易了。
【预测三】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节选),根据要求作文。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这首小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立意的范围。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林语堂说,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他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有人却不以为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全文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写成诗歌。
【写作点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