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部分 生命科学领域
第1讲 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要点自主回扣
1.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生命;动物和植物的本质区别是获取营养方式不同;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将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2.显微镜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 和观察等过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典型例题精析
【例l】(2009·宁波中考)2008年12月23日,大熊猫“团团”、“圆圆”抵达台北,目前
在动物园生活状况良好。下列关于大熊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熊猫是珍稀的哺乳动物
B.大熊猫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C.大熊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
D.在动物园里圈养是保护大熊猫的惟一措施
【精析】选D。本题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同时又能影响环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所以保护大熊猫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变式训练】野生老虎在世界上越来越少,每年都要将部分圈养的老虎放回野外,对此
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老虎放回山林,它们会吃掉很多小动物,所以不合理
B圈养的老虎太多了会对动物园造成负担所以将它们放回山林
C.老虎放回山林马上就适应了野生的环境
D.放虎归山是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例2】(2008·杭州中考)小明用显微镜观察不经染色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视野里能
清晰地看到细胞壁和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下列操作能帮助小明看清液泡的是
①将反光镜由平面镜转成凹面镜
②将反光镜由凹面镜转成平面镜
③增大光圈,增加通光量
④缩小光圈,减小通光量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④ D.②③
【精析】选C。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不经染色的细胞因为液泡是透明的,光线太强,反而看不清液泡,应将光线减弱,具体方法有:将凹面镜转换为平面镜,缩小光圈,减少通光量。
【变式训练】某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细胞里面的结
构不清楚,为了得到清晰的细胞结构,下列做法最恰当的是 ( )
A将目镜和物镜分别用大的倍数
B.将反光镜由平面镜转成凹面镜
C.增大光圈,增加通光量
D.用亚甲基蓝溶液染色
重点难点指引
1.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生命。
(2)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严整的细胞结构(除病毒外)、生
长、应激性、繁殖、遗传和变异、适应并影响环境等。
2.动物与植物
(1)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但有许多不同,如是否需要吃东西,能否快速运动,对刺激有无明显反应,有无细胞壁、叶绿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等。
(2)动物与植物的本质区别是营养方式的不同:动物自身不能制造养料,需要通过摄取食物而获得营养;植物自身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而制造养料。
3.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一只手拿着放大镜靠近一只眼睛,另一只手拿着要观察的物体,放在放大镜前方,前后移动物体,以获得放大而清晰的图像。如果所要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可以同时移动观察者的头部和放大镜,以获得放大而清晰的图像。
4.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1)显微镜的结构:镜座、镜柱和镜臂、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镜筒和物镜转换器、
准焦螺旋、目镜和物镜等。其中,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最重要的部分。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水平桌面上,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
置于接近光源、靠体前略偏左的地方。
②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让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用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必须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
③放片:将所需观察的物体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用压片夹压住。
④调焦-眼睛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再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要求右眼张开,并慢慢向后词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观察到物像.再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
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⑤观察:观察时,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右眼必须睁开,以便及时记录观察结果。需注意的是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3)物体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5.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等是对单侧光和干旱等环境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既有利于躲避敌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2)保护生物多样性: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大多数生物的灭绝是由于丧失栖息地而造成的,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专题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有l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
2. 松树和猫一种是植物,一种是动物,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 )
A.松树固定生活,猫能运动
B.猫能繁殖小猫,松树不能
C.猫能发出声音,松树不能
D.猫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松树自己制造营养
3. 在实验室里,用以下哪种工具就能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 ( )
A.高倍放大镜 B.汽车反光镜
C.天文望远镜 D.光学显微镜
4. 家鸽体温恒定的主要意义是 ( )
A.增强氧气的运输能力
B.使体内产生的热量多
C.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使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快
5. 某同学进行如下的实验:将一盆A植物放在暗箱内,而将B植物放在凿了一小洞的暗箱内,如图所示。几天后发现A植物向上生长.而B植物向小洞处弯曲生长。此实验可以说明 ( )
A.阳光能促进植物生长
B.植物茎的生长表现出向光性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不需水分
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不需光线
6. 海洋中绿藻多分布在上层,褐藻在中层.红藻则分布在底层,分析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
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盐度 B温度 C阳光 D. 水分
7. 用显截镜观察标本时,第一次使用5×目镜、l0×物镜,第二次使用l0×目镜、40×物
镜。那么,第二次观察到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 ( )
A.视野亮,细胞数目多 B.视野亮,细胞数目少
C.视野暗.细胞散目多 D.视野暗,细胞数目步
8. (7001001)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
A.植物的叶片是绿色的。能进行光合作用
B.桔叶蝶的体色与体形和一片枯叶非常相似
C.仙人掌的叶变成了针刺状
D.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下列哪项措施最有效 ( )
A.将濒危物种赶出原地
B.将动物领回家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建立种子库
10. (700l002)对于下列几种动物的形态特征或生活习性.某同学试图从科学的角度给予解
释,其中错误的是 ( )
A.骆驼的蹄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可以减小对地面的压力,使其在沙漠中行走自如
B.啄木鸟的喙很尖,可以增大压强,从而凿开树皮捉到躲藏在深处的虫子
C.青蛙体表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近,这样有利于青蛙保护自己、捕获食物
D.深水里的带鱼,被捕到水面时就会死亡,因为压强急剧变小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11小题,共60分)
11. (2分)毒金沙是一种观叶植物,它有羽状复叶、地下茎,不定 根,叶片背面有孢子囊
群,由此推测它属于 植物。
12.(4分)大多数生物的灭绝是因为 ,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
13.(4分)在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甲、乙两位同学在视野中看到如图物像。
(1)物像位置调节较好的是 同学。
(2)为使另一位同学也能获得较好的观察效果,我们建议他把装片向 移动(选“左”
或“右”)。
14.(4分)有些水生植物的名称带有“藻”字,如金鱼藻、黑藻、狸藻等,它们有根、茎、
叶的分化,并都会开花,种子外有果皮包被。试回答它们属于
植物,你判断的生物学依据是 。
15.(4分)蜗牛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在炎热的夏季,雨过天晴,我们常能从草丛中找到蜗牛,
并且发现它们到处爬行。蜗牛这样做的目的是 。观察蜗牛身体的各部分结构时,可以借助 (填“放大镜”或“显微镜”)。
16.(4分)如果将一盆植物放在黑暗的房间里,房间里的一侧窗户是打开的,有光线斜射进
来,过了几天时间后,发现植物会 生长,如果将花盆放在转盘上,并慢慢的转动发现植物 生长。
17.(4分)如图所示的实验可用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与 的关系。过了一星期
后,用放大镜可观察到 (填“A”、“B,’或“C”)中的微生物滋生得多些。
18.(2分)下表是对长期使用两种肥料的农田中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的调查数据。
样地 跳虫类(种/米2) 蜱螨类(种/米2) 线蚓类(种/米2) 线虫类(种/米2)
有机肥田 10 38 40 19
化肥田 4 16 18 7
化肥田与有机肥田相比较,土壤动物物种的 减少,但施加未经处理的人
畜粪便,会对土壤产生污染。
19.(4分)生态学家确定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一般有3种:
直接观察法:逐一统计某一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
间接观察法:通过观察比生物自身更容易观察的痕迹或标记估计生物数量。如通过寻找某个区域内海燕的窝巢数来估测海燕个数;
取样法:通过在一个小区域内统计生物的数量(一个样本),再乘以倍数,即可确定一个
较大区域内生物种群的数量。
如果你是一位大兴安岭科考队员,要调查整个大兴安岭落叶松的种群数量,你将采用— 法,理由是
。
20.(7001003)(18分)有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使用不同的显微镜镜头组合(如下表)观察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请回答下列问题:
目镜 物镜
田 15× 40×
乙 10× 40×
丙 10× 10×
丁 15× 10×
(1) 同学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体积最大。
由于他所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位于显微镜视野的左下方,于是他试图将该细胞移到视野正中央,你认为应该如何操作?
。
(2)上图是甲同学绘制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示意图。请你判断该细胞示意图画得是否正
确 ,判断的理由是 。
(3)丙在观察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后,又自己动手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观察的
时候如果发现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应该 ;如
果细胞结构不太清楚,可能是因为 ,要
;有黑色圆圈等杂物时,应该 。
(4)细胞是—个立体结构,但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则是该细胞的某个平面图。甲、乙
同学在显微镜下分别观察两张同种动物组织细胞装片(细胞形态结构相同),结果甲同学看到装片中的组织细胞呈圆形,乙同学看到装片中的组织细胞呈长方形。请你推测该种动物组织细胞的立体形状最可能是 。
21. (7001004)(10分)阳台上的一盆茉莉花死了,“花为什么死了 ”小豆豆提出了许多关
于花死了的原因的猜测。
(1)请你也提出几个关于花死亡原因的猜测:
猜测: ① 。
猜测:② 。
(2)科学家在探究自然界奥秘时;第一步一般是: 。
(3)为了检验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必须通过 来检验,要注意实验组与对照
组除可控因素外,其他条件必须 。
答案
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典型例题精析
【例lⅡ变式训练】D
【例2Ⅱ变式训练】D
专题综合检测
1.D
2.【解析】选D。动物和植物有许多不同,如是否需要吃东西,能否快速运动,对刺激有无
明显反应,有无细胞壁、叶绿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等,但本质区别是营养方式的不同:动物自身不能制造养料,需要通过摄取食物而获得营养;植物自身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3.【解析】选D。高倍放大镜只能将物体放大几倍,看不到细胞;汽车反光镜是凸面镜;天
文望远镜用于观察遥远的星体;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高倍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内部结构,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分子结构。
4. C
5. 【解析】选B。植物具有向光性。
6. C
7. 【解析】选D。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越暗,第二次放大倍数增大了,故细
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
8. 【解析】选A。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很多,如拟态、
保护色、仙人掌的叶刺等,植物的叶片是绿色的,是叶绿素的缘故。
9. C
10.【解析】选A。生物经过了漫长的进化,都能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骆驼的蹄与地面接
触面积较大,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但不能改变压力。因此A错。啄木鸟的喙很尖,是利用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青蛙颜色与环境相近是保护色。水越深压强越大,深水中的鱼为了适应环境加大体内的压强,当把它捕到水面时由于不能适应突然变化的环境,因此死亡。这些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1.蕨类
12.丧失了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13.乙左
14.被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15.寻找食物和交配繁殖放大镜
16.弯向窗户方向直立
17.【解析】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食物以及一定的酸碱度等,A中缺少水
分,C中缺少食物,B是合适的。
答案:水分和食物 B
18.多样性(或数量)
19.取样落叶松数量过于庞大无法直接观察、并且没有比落叶松自身更容易观察的痕迹与标
记
20.【解析】(1)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越大,由于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
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是植物
细胞有细胞壁、大液泡和叶绿体;(3)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时由于撕得太
厚等会出现细胞严重重叠现象,应该重新撕几次,挑选较薄的表皮进行实验,细胞结构不太清楚,可能是因为未滴加红墨水,要滴加红墨水进行染色,有黑色圆圈等杂物时,应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4)同一个细胞不同角度观察形状不同,甲同学看到装片中的组织细胞呈圆形,乙同学看到装片中的组织细胞呈长方形,该组织细胞很可能是圆柱体。
答案:(1)甲边观察边将装片往左下方慢慢移动
(2)不正确 口腔上皮细胞没有图中所示的细胞壁和液泡结构
(3)重新撕几次,挑选较薄的表皮进行实验未滴加红墨水滴加红墨水进行染色重新盖盖
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4)圆柱体
21.【解析】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
检验假设、交流。本实验是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的,本身不难,只需理解它们的步骤和内容。
答案:(1)①可能没浇水,缺水而死②可能施肥过多,脱水而死(2)提出问题(3)实验相
同且适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