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悲壮两小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悲壮两小时》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09: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悲壮的两小时
教学目标:
1、 感受科马洛夫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精神。
1、 学习课文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1、 使学生了解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
教学设计简说:
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永远是一对矛盾体,在文学范畴中的一部分文体,例如报告文学、纪实小说以及口述实录文学,必然依赖于事实才能存在。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既有赖于事实又不拘泥于事实。
《悲壮的两小时》取材于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途中遇到无法排除的故障,科马洛夫和“联盟一号”一起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的事件。尤其是文中科马洛夫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无怨无悔,生死离别前的母子对话、夫妇诉情、父女洒泪等镜头,还有那段对全国小朋友的忠告,无不令人回肠荡气。可是在21世纪初期,一些媒体却指出了此文的“五大硬伤”,并且“证据确凿”,因此判断其是一篇虚构的文章,应从教材中删去。但是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中,编者还是收录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一定是这份真情令他们无法割爱。我想当初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也许也是希望通过这份真情,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位为航天事业献身的英雄,才做了这些“虚构”吧。
在课文教学中,以上这对矛盾是无法回避的,即使教师不提出,学生也会通过网络了解到,与其“欺骗”学生,不如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理性的阅读。所以,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以多媒体展示网上对课文的负面评论,提出问题——文章存在的问题,新教材的编者未必不知晓,但他们还是将其收录在教材中,如果你是编者,能说说你选择这篇文章的理由吗?其实这是个反向思维,学生也许不会想到教师在上一篇课文之前,先指出文章诸多不是,也正因为如此,更激发他们去仔细研读文章的兴趣。
在阅读实践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文章在“情感表现”和“写作方法”两方面的可取之处。
教学方法以学生交流和朗读感受为主。
1、 以情动人:
(1) 事业重于亲人,事业高于生命。
(1) 尽忠难于尽孝的残酷。
(1) 对妻子爱的最高境界。
(1) 父女情深。
(1) 直面失败的勇气。
这篇文章的动情之处就在于——科马洛夫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
1、 细节描写:
文中大量地运用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科马洛夫丰富的情感,以及他甘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崇高品质。
1、 结尾感人:
悲剧性的结尾催人泪下,令人惋惜、深思,以悲取胜,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此处,我设计以多媒体展示“航天烈士名录”,激发学生情感,落实单元情感目标——“感为天下先”者,必须抱着时刻为人类进步献身的精神。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设计学生仍以编者身份,编写一段编后记。因为虽然文章文质优美,可是它确实存在着“遗憾”,要让文章“合理”的留在教材中,加一段编后记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一来,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了解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二来,也训练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课堂学习效果生成的表现方式。此处,教师可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师: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是幸福的,可是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却为他深爱的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出示课题《悲壮的两小时》。这篇课文选自《读者》1995年第2期,文章刊登后,曾引起很大轰动,可是几年后,有些媒体却指出了此文的“五大硬伤”,并且证据确凿,因此判断其是一篇虚构的文章,应从教材中删去。(以多媒体展示网上对课文的负面评论)但是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中,编者还是收录了这篇课文,文章存在的问题,新教材的编者未必不知晓,但他们还是将其收录在教材中,如果你是编者,能说说你选择这篇文章的理由吗?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次仔细阅读课文。
二、阅读实践:(一)阅读课文,感受课文表现的真挚情感。 师:在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真挚的情感。 交流发言。朗读有关语段:科马洛夫与首长、母亲、妻子、女儿对话的语段,感受人物崇高的品质,真挚的情感。
(二)阅读课文,感受人物细节描写的妙处。 本环节可与上一个环节交叉进行,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于细微处见精神 ”的魅力。
(三)体会文章悲剧结尾的效果。 1、师:悲剧美是一种崇高之美,悲剧感能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坚定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鲁迅先生曾有过著名的论断:“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感转化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课文正是以科马洛夫牺牲的悲剧性结局,达到了感染读者、警示后人的效果。2、以多媒体展示“航天烈士名录”,激发学生情感,落实单元情感目标。 学生朗读体悟悲剧性结尾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 师:虽然文章文质优美,可是它确实存在着“遗憾”,要让文章“合理”的留在教材中,请你仍以编者的身份,加一段编后记。1、与《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在文体上做比较,《第》是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悲》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的文学作品。2、师小结:文学中的具有新闻性因素的文体,是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它们以忠实地记录事实为己任,与新闻有着某种一致牲;文学中的非纪实性文体,虽然也要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然而并不以事实为创作的前提,也并不追求客观地反映事实,而希冀从生活真实升华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境界。3、倾听学生编后记交流,加以点评。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与学生交流。 1、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结论。2、加编后记。3、交流编后记。
四、作业: 查找古今中外“感为天下先”的材料。
附阅读文章:
悲壮的两小时
选自《读者》1995年第2期。有删改。
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1967年8月23日一个人驾驶着“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完成了任务后胜利返航。此刻,全国的电视观众都在收看宇宙飞船的返航实况。但是,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需要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突然发现——怎么也打不开降落伞。地面指挥中心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救助措施帮助排除故障,但都无济于事。
指挥中心马上向中央请示,中央同意向全国公民公布实况。当时最著名的播音员以沉重的语调宣布:“联盟一号”宇宙飞船由于无法排除故障,不能减速,两小时后将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我们将目睹民族英雄科马洛夫殉难。
指挥中心把科马洛夫的亲人请到指挥台。指挥中心首长与科马洛夫通话:“科马洛夫同志,看见你的亲人了吗?请和他们讲话。”科马洛夫显得很激动,但他还是控制住自己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先把这次飞行探险情况向您报告,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首长哽咽着说:“谢谢你,录音已经准备好了,请讲吧。”科马洛夫开始了急促坦然的讲述。因为关系到国家机密,指挥中心暂时关掉了电视直播的录音传递。
科马洛夫的生命在分分秒秒中消逝,但他却目光泰然,态度从容。汇报整整用了70分钟。科马洛夫汇报完了,国家领导人第一个接过话筒:“尊敬的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同志,我代表最高苏维埃向你宣布——你是苏联的英雄,人民的好儿子!人民永远怀念你,广袤的太空永远记住你!你是人民的骄傲!科马洛夫同志,你还有什么要求请告诉我,我会帮你解决的。”
科马洛夫眼含热泪:“谢谢!谢谢最高苏维埃授予我这个光荣称号!我是一名宇航员,为宇航事业献身是神圣的,我无怨无悔!”
领导人把话筒递给科马洛夫的老母亲。母亲心象刀扎似的疼痛:“儿子,我的儿子,你……”她不知道说什么好。科马洛夫脸上露出了笑容:“妈,您的图象我在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发都能看清,您能看清我吗?”
“能,看得很清。儿啊,妈妈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老太太把话筒交给科马洛夫的妻子。科马洛夫给妻子送了一个调皮而又深情的飞吻。妻子抱着话筒刚说:“亲爱的,我好想你!”就泪如雨下,再也说不出话来。
科马洛夫稳定了一下情绪,然后脱下宇航服,又拿出一支金笔对妻子说:“亲爱的,这支金笔随我飞入太空,是最珍贵的东西,我用宇航服把它包好,待会儿的大爆炸,不会对它造成损伤的。请你把它转赠给你未来的丈夫。我会在天堂里祝你们幸福。”
科马洛夫的女儿接过话筒:“爸爸!我的好爸爸!”孩子泣不成声。看到12岁的女儿,科马洛夫的眼睛里飘过一层阴云:“女儿,你不要哭。”
“我不哭,爸爸。你是苏联英雄。我只想告诉你,英雄的女儿,是会像英雄那样生活的!”
坚强的科马洛夫禁不住落泪了:“好孩子,记住这一天,以后每年的这个日子,到坟前献一朵花,和爸爸谈谈学习情况。好女儿,爸爸要走了,告诉爸爸你长大了干什么?”
“像爸爸一样,当宇航员!”
科马洛夫又一次落泪了:“你真好,可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和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疏忽。同学们,记住它吧!”
科马洛夫看了看表还有7分钟。他毅然地和女儿挥挥手,面向全国电视观众:“同胞们,请允许我在这茫茫太空中与你们告别……再见了!”
轰隆——
整个苏联一片寂静。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向着飞船坠毁的方向,默默的哀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