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9 20:4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走近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 代文學家、思想家。字 , (地名)人,所以人称 ,晚年被贬为
(地名)刺史,故又稱 。
柳宗元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21岁考中进士,25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柳州柳河东河东子厚唐柳柳州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积极參加宰相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革新集团失敗後,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幽居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藉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結晶,《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第一篇,(写于809年,被贬的第五年)起着开宗明义,领帶各篇的作用。
得記宴游西山解題西山游览地点宴游览情狀記文体:游记得开始始始收获,发现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游踪(人的活动)。
2.赏析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景物特点和写景方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
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
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
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
则更相枕而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
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
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賞析第一段同「戮」,惩罚,侮辱常常害怕同「隙」,空闲忧惧走路缓慢放任,随意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用手分开倒尽互相至,达到睡醒认为1.作者遊覽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曾,尝第一自然段译文:
自从我成为罪人以来,就居住在这个州,常常处于恐惧不安之中。空闲时,就慢步走走,任意地游玩。每天和我的同伴们登上高山,走入丛林的深处,穷尽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清幽泉水奇特山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用手分开草坐在草地上,倒尽壶中酒直到喝醉为止。醉了进而互相枕着身体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心中所想到的,梦中也同样梦到(梦境中也有同样的旨趣)。睡醒了起来,起来后回家。我因此认为凡是这个州形态奇异的山,我都游览过了,然而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而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賞析第一段思考讨论1.作者游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请结合文中语句进行说明。… …2.作者写游西山,为什么先从别的山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现内心愤慨,又引出下文出游漫无目的游览,心中苦闷象征心灵孤寂,不知所往苦中作乐,借酒浇愁寄情于景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为托出西山作铺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翻译文章第二自然段,积累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
2.学习课文在比照和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识记第2自然段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1.学习课文在比照和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导学:1、请用2分钟时间认真阅读导学提纲中基础感知部分,认真勾画,这里很重要。
2、给你13分钟,认真阅读文章,填写探究未知部分,有疑惑的地方请记录下来,一定要抓紧时间。
3、相信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积极发言,小组完成导学提纲中的问题。思(10分钟) 要求:
1、按照导学提纲,阅读文本,完成导学提纲中出示的问题,并把发现的疑惑记录下来。
2、不交流,不提问,埋头动笔勾画圈点。
3、抓紧时间,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重点画出,一会儿在讨论环节中解决。
要求:
1、通过两两合作,解决导学提纲中探究未知部分。
(提示:可以一问一答,我说你记)
2、深入学习部分,展开小组讨论,在组长安排下分层讨论或全组一起讨论。
(要求:?主动质疑,寻求帮助;?积极参与,善于倾听)
3、组长合理把控好时间,并注意记录其他同学的闪光点(新思路、新方法)
议(8分钟)要求:
1、使用专业术语,普通话准确简练地表达内容;
2、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当;
3、别人展示时,其他人注意倾听,吸取精华, 挑出错误。
4、学生竞相展示时,须使用规范切入语,如“我展示”、“我补充”、“我质疑”、“我纠错”。
展评賞析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
(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于是,就沿着砍伐认为…奇怪才 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
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
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
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
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
为类。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賞析第三段席地而坐席子……的样子聚拢 收缩消失小山丘天地,大自然 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
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
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
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賞析第四段拿起酒杯倒下的样子到什么也看不见大自然以前这记录 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yá )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賞析第二段 作者在第二段中主要描写了西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突出西山的这一特点?请结合本段中的句子进行说明。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
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异之:过 缘 斫 焚登山之难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俯视--仰视山势之高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山之个性 西山的景物为什么深得作者喜爱?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作者忘却了人间烦恼,忘却了被贬永州的失意与伤感。感到超然而旷达,获得了精神慰藉。 未得始得目的不明:施施而行,漫漫而遊目的明确:过—缘—斫—焚—穷散漫放任:到—醉—卧—梦—起—归形势高峻: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气象阔大:悠悠莫得其涯,洋洋不知所穷隨意而饮:宴饮之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醉不欲归醉而思归天人合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体会: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体会: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颓然於山水中被山水所激发反 衬之憾之喜深入探究:作者为何要写游他山的经过?检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练
? 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