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 (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 (共6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09 16:2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7张PPT。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民 辽、西夏
和北宋的并立
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在中国境内崛起,并建立起辽、西夏、金、蒙古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的沧桑变迁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逐渐融合。 三幅图分别展现哪一民族的风情?一、崛起与分立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五代十国”。史事链接 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周世宗柴荣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其子恭帝柴宗训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能维持多久?……史事链接以图述史 宋太祖即位后,接受赵普建议,解除武将兵权,以免重蹈晚唐五代灭亡之覆辙。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劝谕他们释去兵权,这是消除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开宝二年(969),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劝使罢镇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发源辽河流域传说钩史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风俗叙史 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间,契丹创制文字。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耶律阿保机 在俄语、古葡萄牙语、古西班牙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Китай”。 英语也有用“Cathay[k?`θei]”的雅称来表示中国的情况,如“Cathay Pacific[p?`s?f?k]”【国泰航空,香港一家航空公司】乔峰【萧峰】乔峰【萧峰】文物证史 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距银川城区42公里,是历代西夏帝王的陵墓。西夏陵区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10公里。在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陵区随地势错落布列着九座帝王陵墓和140多座官僚勋戚的陪葬墓。西夏陵每座帝陵都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建筑群,各个陵园方向都朝南偏东。规模与北京明十三陵相当。 党项族——羌族的一支 找一找:党项族兴起的地区。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在今天的银川登基称帝,从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元昊统治时期,西夏的势力有很大的发展,其辖境“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宁夏同心县南),北抵大漠,境土方二万余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和陕西北部、内蒙一部分。
元昊 请按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列表归纳北宋、辽、西夏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二、战争与和平宋辽和战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幽云往事宋辽和战北伐失利守内虚外宋辽和战澶渊之战 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澶chán渊之盟”。宋辽和战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 狄青狄青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探史明理 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
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
争灾难;
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
经济文化交流;探史明理 2. 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
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人民反对战争;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探史明理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
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宋与辽、西夏议和后,边境榷qùe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的稻米、茶叶、丝织品、瓷器、漆器。辽的马、牛、羊、骆驼,西夏的毡毯、药材等,都在这里交易。三、交融与发展辽夏汉化 说一说:辽、西夏与北宋议和之后,是如何效仿汉制,巩固统治,促进社会发展的。多元汇聚 文字辽西夏多元汇聚 印章辽西夏多元汇聚 器物辽西夏多元汇聚 器物辽西夏多元汇聚 钱币辽西夏总结提高拓展延伸寻踪辽夏:
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随辽夏政权的兴衰在历史上发展和变迁情况。拓展延伸探史明理 1.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辽、西夏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发动战争,非正义;北宋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探史明理 2. 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
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人民反对战争;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课堂练习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2、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
A .辽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北宋和西夏 D .北宋和吐蕃 AB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