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宇宙中的地球
,
1.歌诀法记忆太阳系八颗行星及小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由近及远绕日忙。
火木相望防燃烧,中间隔道防火墙(小行星带)。
2.歌诀法记忆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八颗行星绕日行,唯有地球有生命。
日地距离正恰当,温度条件有保证。
自转周期不太长,白天增温夜晚降。
体积质量很适中,吸引大气在表层。
地内物质活动强,逸出水汽成海洋。
生物出现是必然,分清原因和条件。
1.概念
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界,都是无限的。
2.组成
宇宙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我们把这些物质称为天体,天体分为星云、恒星、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
3.天体系统
(1)形成: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2)级别:A表示总星系,河外星系的级别与B(填字母)相同。D表示地月系,其中心天体是地球。
?问题探究
[天文现象中的地理]
2014年1月4日象限仪流量雨如期而至,由于天公作美,我国东部地区观测条件极为有利,凌晨3时30分流星雨达到最大值,每小时有120颗左右的流星划过夜空,场面极为壮观,广大天文爱好者大呼过瘾。
思考探究: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流星是否属于天体?为什么?
提示:不属于天体。流星已进入地球大气层。
?知识升华
一、天体的类型和特征
按照体积、质量、温度、成分、形态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可将天体划分成不同类型,列表如下:
宇宙环境
组成(或成员)
特点
观察
天体
星云
气体、尘埃、氢
云雾状
模糊
恒星
炽热气体(氢、氦)
发光
闪烁
行星
如火星、地球
质量小、不发光
移动
流星体
尘粒、固体小块
质量小、数量多
流星现象
卫星
如月球
绕行星、不发光
圆缺变化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云雾状
拖着长尾
星际物质
气体、尘埃
稀薄、密度小
方法技巧
一、判读天体的基本方法——“三看”
一看位置: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地球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流星体是天体而陨石则不是。
二看特征:宇宙间的物质是天体,一些自然现象则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不是物质,故也不是天体。
三看运转: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绕月运行的“嫦娥二号”是天体。
二、区分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或陨体)的方法
(1)流星体位于星际空间之中,属于天体。
(2)流星现象是指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产生的划破夜空的光迹。
(3)陨星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体,也叫陨体,不属于天体。
?典题印证
[典例] 新华社北京2013年2月28日电,“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成功突破2 000万千米,标志着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能力实现新的跃升。目前,卫星状态良好,各项飞控事件执行正常,卫星正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下图为“嫦娥二号”绕月轨道图,据此回答(1)~(2)题。
(1)“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其所在的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火星
(2)比图中示意的天体系统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解析] 第(1)题,“嫦娥二号”卫星是绕月球运行的,其所在的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月球。第(2)题,图中M为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比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
[答案] (1)C (2)D
1.太阳系
(1)组成:由太阳、八颗行星(A水星、金星、地球、火星、B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分类: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的普通性: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图表解读
八颗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
行星
距太阳(地球=1)
质量(地球=1)
体积(地球=1)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赤道半径(千米)
卫星数
水星
0.387
0.055 4
0.056
58.6天
87.9天
2 440
0
金星
0.723
0.815
0.856
逆243天
224.7天
6 050
0
地球
1.00
1.00
1.00
23小时56分
1.0年
6 378
1
火星
1.524
0.107 5
0.15
24小时37分
1.9年
3 395
2
木星
5.205
317.94
1 316.00
9小时50分
11.8年
71 400
63
土星
9.576
95.18
745.00
10小时14分
29.5年
60 000
50
天王星
19.28
14.63
65.20
逆17小时54分
84.0年
25 900
29
海王星
30.13
17.22
57.10
17小时48分
164.8年
24 750
13
[信息获取]
(1)根据表格信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2)类地行星距日较近,质量、体积较小,密度大,卫星数目少或无;巨行星的质量、体积很大,密度小,卫星数目多;远日行星距太阳较远,表面温度最低,体积居中,密度较小。
(3)表面平均温度最高的是水星,公转周期最长的是海王星。距离太阳越近,平均温度越高,公转周期越短;距离太阳越远则相反,如果地球处于金星的位置上,其表面平均温度将会升高。
?问题探究
[科技中的地理]
2006年8月24日召开的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6届大会,经两千余名天文学家表决通过——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大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思考探究: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谁?为什么?
提示:太阳。太阳为恒星,质量体积巨大,其他行星都围绕其旋转。
2.其他八大行星指的是哪些?
提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知识升华
一、太阳系的组成图示
二、图解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方法技巧
生命存在条件的分析方法
生命存在条件的考查往往以材料切入,通过材料确定相关生命存在的条件,此类题目的解答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参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具体思路如下:
?典题印证
[典例] 英国《卫报》2013年8月29日报道,地球化学家史蒂文·本纳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火星,是被陨石或者火山喷发带到地球上来的。读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地球
1.00
1.00
1年
23小时56分
火星
0.11
0.15
1.9年
24小时37分
(1)火星位于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八颗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都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尝试解题] (先做后比对答案,效果更佳)
(1)________ (2)________
[解析] 第(1)题,图中黑点区域为小行星带,小行星带的内侧为火星(②)。第(2)题,结合图表可知,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较适中,使得地球和火星光热适度,利于生命的出现和发展。
[答案] (1)B (2)B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宇宙
2013年6月26日上午“神舟十号”三名航天员在完成再次进驻“天宫一号”、进行相关科学实验,在太空飞行15天后,成功返回地球。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与“天宫一号”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
A.飞机
B.流星雨
C.深空探测的“嫦娥二号”卫星
D.陨石
2.“天宫一号”所绕转的天体属于( )
①河外星系 ②太阳系 ③地月系 ④总星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1.C 2.C 第1题,“天宫一号”与现在正在深空探测的“嫦娥二号”卫星一样都属于人造天体;飞机、陨石都不属于天体;流星雨为流星体闯入大气层燃烧留下的光迹。第2 题,“天宫一号”是围绕地球的短暂空间站,四个天体系统中,只有河外星系不包含地球。
对点练二:太阳系与地球
读下图,完成3~5题。
3.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4.从结构特征看,与地球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天体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⑥⑦⑧
5.地球是人类目前所探测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关于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与小行星以外的其他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B.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C.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适中,为液态水的存在创造了条件
D.日地距离适中,适中的引力可以使某些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
解析:3.B 4.D 5.B 第3题,图中地球绕转的是太阳,其他天体的轨道与地球轨道除彗星外都为正圆的同心圆,说明属于太阳系。第4题,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天体是类地行星,⑥为火星、⑦为金星、⑧为水星,故选D。第5题,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可以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厚厚的大气、充足的水源等,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稳定的太阳辐射和安全的运行环境等。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木星和哈雷彗星的绕日公转方向。
(2)图中共包括________级天体系统。
(3)彗星的出现与流星现象在我国古代都被认为是与吉凶祸福有关,其实它们都是普通的天体。晴朗的夜空中,我们看到一闪即逝的现象是________;拖着长尾的是________。
(4)按结构特征分,木星属于________行星,属于该类行星的还有________;木星轨道以内还有________颗行星,它们属于________行星。
(5)如果人类想移居外行星,该行星需具备什么条件?
解析:太阳系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呈逆时针方向,彗星绕日公转为顺时针方向。图中包括两级天体系统,分别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和以木星为中心的行星系。八颗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利于生物呼吸的大气等。
答案:(1)图略。(木星为逆时针方向,哈雷彗星为顺时针方向)
(2)两
(3)流星现象 彗星
(4)巨 土星 四 类地
(5)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利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第2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歌诀法记忆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6 000K。
太阳辐射能量多,释放形式电磁波。
2.数字法总结太阳活动概况
一个特征——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
两种标志——黑子和耀斑。
三个层次——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四种影响——导致地球上出现气候变化、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磁暴现象、极光现象等。
1.概念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发生的核聚变反应。
3.电磁波组成与波长范围
(1)图中C为红外区,B为可见光区,A为紫外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由此可知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主要在0.15~4.0微米之间,其中B区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
4.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维持地表温度,为推动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影响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问题探究
[寓言故事中的地理]
后羿射日
传说,尧的时候,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 善射的后羿为帮助人们解除苦难,历尽艰辛用他的弓箭将十个太阳射去了九个,天空中只留下了一个太阳。
思考探究:1.十个太阳把土地烤焦、庄稼烤枯的途径是什么?
提示:太阳辐射。
2.后羿射日为何要留下一个太阳?
提示: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了太阳也就没有了地球上的生物。
?知识升华
一、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与分布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影响因素
原因
日照时数
纬度
当地夏半年,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多;冬半年反之
地势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天气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年太阳辐射总量
纬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天气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由此可知,山地背风坡太阳辐射强
2.我国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
(1)总体特征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特例分析
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尘埃少,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
二、太阳辐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如下图所示:
?典题印证
[典例]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 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思维流程]
[答案] (1)D (2)D
1.太阳大气结构
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活动类型
大气层位置
周期
意义
黑子
光球层
约11年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
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图表解读
[信息获取]
(1)在70° N~80° N,157° W~18° E的地点,两者呈正相关;在60° N~70° N,166° W~41° E的地点,两者呈负相关;在50° N~60° N,177° W~150° E的地点,两者在1910年前的时段呈负相关,1920年后时段呈正相关。
(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11年的周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问题探究
[天文中的地理]
据CCTV13新闻报道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出警告称,地球将遭受一场百年一遇的超级“太阳风暴”大爆发,届时全球将会由于电网崩溃而陷入大范围的停电,电子通讯网络将全部无法使用,如果噩梦成真,人类生活将发生历史性的大倒退。
思考探究:1.“太阳风暴”指的是什么?
提示:太阳耀斑爆发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2.“太阳风暴”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破坏电力、通信系统。
?知识升华
太阳活动的表现和影响
?典题印证
[典例] (上海高考)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下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 )
A.亚洲 B.亚洲和欧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北美洲
(2)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思维流程]
[答案] (1)D (2)C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读我国海南岛地形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图,回答1~3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生物的形成
B.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煤、石油的形成
D.火山的喷发
2.有关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多、西南少
B.中部多、四周少
C.平原多、低山丘陵少
D.西南多、东北少
3.造成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与降水
C.纬度与洋流 D.地形与洋流
解析:1.D 2.D 3.B 第1题,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等的活动和变化提供了动力,而火山活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实际上是地质史上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化而来的,而生物则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第2题,图中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呈西北—东南走向,数值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第3题,年太阳总辐射量与纬度、海拔高度、云量等相关,岛上东北部纬度高、迎风坡降水多,因此年太阳总辐射量少,西南部纬度低、背风坡降水少,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对点练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读2013年太阳风暴构想图,回答4~5题。
4.图中太阳风暴所出现的太阳大气层是(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核心
5.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
A.人口迁移加快 B.风力电厂增产
C.生活耗能降低 D.卫星导航失效
解析:4.B 5.D 第4题,太阳风暴是耀斑爆发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第5题,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卫星导航失效,而对地球上的风力、生活耗能、人口迁移没有影响。
6.根据有关地理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最少的是________ (填写字母)地。主要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C、E、F、G四地中,年均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其中,年均降水量最少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据此判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
(3)在A、B、C、D、E、F、G七地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主要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太阳活动的强弱变化可能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解析:第(1)题,四川盆地阴雨天多,太阳辐射削弱明显,日照时数减少。第(2)题,C、E、F、G四点基本处于同一经线上,影响各点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是纬度的高低。我国年均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故G(黄土高原上)处降水量最少,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第(3)题,青藏高原晴天多,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第(4)题,太阳活动的强弱变化会引起年降水量的异常变化,对我国的气候影响也如此,会进一步加剧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加剧旱涝灾害。
答案:(1)B B地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云雾,晴天少
(2)E G G
(3)A A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4)加剧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加剧旱涝灾害。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1.歌诀法记忆地球自转的一般特征
绕轴自转,转端指北(极星);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有二,单位是日;恒星日短,真正周期。
太阳日长,生活不离;角线速度,特点不一。
角速15,线速纬异;南北极点,角线全无。
2.歌诀法记忆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一月近、七月远;近日快、远日缓。
3.数字法把握黄赤交角的有关常识
“一轴” ——地轴。
“两面” ——黄道面和赤道面。
“三角度” ——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
“三个基本不变”——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公转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1.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方向
(1)侧视:自西向东运动
(2)
3.周期
1个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图表解读
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
[信息获取]
(1)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 ,需要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
(2)从E1到E3,地球自转了360°59′,需要时间是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
(3)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字母B,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字母A。太阳日比恒星日长3分56秒是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问题探究
[诗歌中的地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
思考探究:1.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地球自转。
2.在地球上与诗中所述最吻合的地点是哪里?
提示:赤道。
?知识升华
一、地球自转方向的应用
1.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东经度和西经度
经度数值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增大者为东经,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减小者为西经。如下图所示:
2.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南北极
如在极地图上标明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为逆时针方向,则可判定它是北极极地图,如标明为顺时针方向,则可断定其为南极极地图(如下图中,图甲中的极点为北极点,图乙中的极点为南极点)。
二、地球自转的速度
1.角速度与线速度的概念
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2.地球自转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变化
大小
特殊性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角速度都一样,大约为15°/时
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等于0
线速度
因各地纬度与海拔不同而有所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同一地点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赤道处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米/小时;南北纬60°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线速度等于0
图 示
?典题印证
[典例] (天津高考)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北极附近
D.南极附近
(2)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
1.方向 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2.轨道与速度??
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面与赤道面所成的夹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如图所示:?
?
[温馨提示]
一个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是我们平时所用的一年。?
[信息获取]?
(1)根据图中位置,完成下表。?
2)每年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
?
[生活中的地理]?
有同学发现北半球2013年3月20日~9月23日的夏半年为187天,而从2013年9月24日~2014年3月21日的冬半年只有178天。
思考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夏半年的天数要比冬半年多9天呢??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二、黄赤交角的形成与影响
1.形成与大小
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通常用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即黄赤交角来表示。如下图所示: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决定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所示:
(2)决定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的度数。
?方法技巧
在地球公转中“六点”的判断方法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存在六个特殊位置:二分二至点和近、远日点,可依据下列方法判断:
(1)地轴北端“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地轴向左倾斜,最左点的节气为冬至;地轴向右倾斜,最右点的节气为冬至)的方法,找到北半球冬至的位置,再根据公转的方向即可确定春分、夏至、秋分的位置。
(2)用直线连接太阳和地球的中心两点,该直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由此可判断冬至或夏至的位置。
(3)过地心做太阳光线的垂线,在背向太阳的一侧为黑夜,看极昼和极夜所出现的范围,若北极圈上为极昼现象为夏至,若出现极夜现象则为冬至。
(4)顺地球公转方向过冬至点后约10°左右为近日点,过夏至点10°左右为远日点,如图所示:
?典题印证
[典例]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1)~(2)题。
资料一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先后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和11月1日清晨05时58分10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
资料二 2011年11月3日和1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之后“神舟八号”脱离“天宫一号”,并于17日返回地面。
(1)“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点火发射时,地球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从“天宫一号”发射到“神舟八号”返回地面,在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 )
A.持续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变慢再变快
D.先变快再变慢
[思维流程]
[答案] (1)A (2)A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读下图,完成1~2题。
1.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2.条件同上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线速度相同
D.以上都不对
解析:1.B 2.A 第1题,地球自转呈顺时针,说明俯视南半球,结合自转方向和南极点的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第2题,甲地纬度高于乙地,线速度较小,两地角速度相同。
对点练二: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黄赤交角
读地球运动图,回答3~5题。
3.关于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为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
C.地球运动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D.地球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恰好为1恒星年
4.当地球公转至图中A地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极圈
5.当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与下图所示直射点位置基本相同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3.D 4.A 5.D 第3题,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B),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 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A),速度较慢,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的时间是1恒星年。第4题,地球公转至A点时,位于远日点附近,因此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北回归线。第5题,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南回归线,因此与d位置基本相同。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2)写出∠α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__(南或北),D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
(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α的度数会______(变大或变小),温带的范围会______(变大或变小)。
解析: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第(2)题,由∠α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α为黄赤交角。第(3)题,由C、D两处的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第(4)题,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确定当黄赤交角变化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情况。
答案:(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线
(2)23°26′。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3)南 北
(4)变大 变小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晨昏线判定及其特点口诀
晨昏线(圈)过地心,昼夜跨度断晨昏。
地球自转西向东,晨昏反转要记清。
冬夏两至极圈切,与经重合春秋分。
赤道交点很重要,6点18时指示清。
2.地方时计算方法口诀
同侧相减异侧加,准确计算经度差。
相差一度四分钟,东早西晚算时空。
若遇值大或为负,加减24推天数。
1.产生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里,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不停地自转。
2.周期
24小时,即一个太阳日。
3.界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4.昼夜更替的意义
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就使得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问题探究
[科技中的地理]
据新华社北京2013年6月15日电:截至14日16时17分,我国三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度过了完整的一天。与地面的昼夜更替不同,这短短的24小时中航天员们已经经历了16个“昼夜”。
思考探究:1.地球上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且不停地自转。2.为什么“天宫一号”上的昼夜更替与地面上周期不同?
提示:“天宫一号”绕地球的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不同。
?知识升华
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将地球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
(2)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昼半球太阳高度角>0°,夜半球太阳高度角<0°。
(3)太阳光线总是垂直晨昏圈所在平面。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其他时刻与经线圈相交。
(5)如图所示,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因此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见图中A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见图中B点)。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方法技巧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类型依据方法
晨线
昏线
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
时间法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昼半球的西侧)的昼夜分界线
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的昼夜分界线
图示
?典题印证
[典例] (江苏高考)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6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下图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空间位置示意图。首次成功对接时,地球表面的晨线是(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思维流程]
[答案] A
1.地方时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如下图中,同纬度的甲、乙相比,乙地时刻较早。
(2)计算: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时区与区时
(1)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
[温馨提示]
(1)同一经线的各地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各地地方时存在差异。
(2)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世界时、中时区和世界标准时都是指0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
?图表解读
地球自转使地球上产生地方时
[信息获取]
(1)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其范围是7.5°W~7.5°E之间。
(2)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其中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划分成24个时区的根本原因是地球自转角速度是每小时15°。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有位年轻的孕妇乘坐海轮时,于区时12时左右,首先生下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个小时,又生下了一个男孩。按照实际日期计算,后生的男孩反而是哥哥,先生的女孩却是妹妹。
思考探究:针对材料中的状况,你知道为什么吗?
提示:孕妇生下女孩后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下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从而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知识升华
一、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地方时
区时
含 义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沿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太阳为参照物,东早西晚
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图 示
计 算
①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②计算公式: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地方时±时差=已知地点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60分钟(遵循东加西减原则) ;③经度差:若两地同为东经度或同为西经度,则经度差为两经度之差。若两地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则经度差为两经度之和
①时区数=已知地点经度/15°,余数小于7.5°,商为时区数;余数大于7.5°,(商+1)为时区数;②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为两时区相减之差;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时区差为两时区相加之和;③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
相互关系
区时的基础
来自地方时,和地方时(如日出、日落、正午等)仍然基本一致
二、日期变更与日期范围的判断
一般来说,地球上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上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即 180°经线。另一条就是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
(1)两种日界线的区别
(2)日期变更的判读
(3)日期范围的判断
从0时经线向东至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180°经线)为新的一天,从0时经线向西至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180°经线)为旧的一天。若知道180°的地方时,则新一天的比重=180°的地方时/24。如180°的地方时为12时,新旧一天各占一半;180°的地方时为0时,全球一个日期。
?方法技巧
一、图示法求时间
即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计算出两地经度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如下图所示:
二、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1)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2)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典题印证
[典例 ] (天津高考)第30届奥运会将于2012年7月27日19点12分(零时区区时)在伦敦开幕,结合图文材料,各国学生若计算在本地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的日期、时刻,可依据下图中的( )
[思维流程]
[答案] A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1.偏转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
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3.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问题探究
[自然灾害中的地理]
2013年8月13日上午,第11号台风 “尤特”成为该年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下图为台风“尤特”形成以后洋面的卫星云图。
思考探究:1.为什么台风“尤特”的卫星云图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提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使风向右偏。
2.如果该台风位于南半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呈顺时针旋转。
?知识升华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原因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表现
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
原理
应用
(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
(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方法技巧
左、右手演示法理解“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偏向规律”
“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观察者必须面向运动方向,并采用物理学科中的“左、右手定则”,很容易掌握,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如下图所示,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方向。
?典题印证
[典例]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的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 )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思维流程]
[答案] C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昼夜更替
读下图(图中数字表示经纬度,阴影部分表示夜晚)回答1~2题。
1.图中AB线为( )
A.日界线
B.晨线
C.昏线
D.经线
2.图中四地日出时刻最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B 2.A 第1题,AB线为昼夜分界线,即晨昏线,西侧为夜,属于晨线。第2题,四地中甲处于白昼为日出之后,乙和丙处于晨线上,正值日出,丁地处于黑夜,还未日出。
对点练二:地方时、区时与日期计算
下图中D地此时是2013年12月21日的正午时刻,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据图回答3~4题。
3.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 )
A.等于1/2
B.大于1/2
C.小于1/2
D.全球同在一天
4.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A.2014年1月6日16时
B.2014年1月5日8时
C.2014年1月5日16时
D.2014年1月6日8时
解析:3.A 4.C 第3题,图示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国际日界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第4题,C地位于120°W经线上,C地时间的计算步骤如下:轮船到达B地时,用时6天,又因向东跨越了日界线,日期应减一天,故到达B地的时间为2013年12月26日12时;C地在B地以东,相差4个时区,故此时C地时间为2013年12月26日16时,期间轮船由B航行到C用时10天,故到达C地时间为2014年1月5日16时。
对点练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读图,回答5~6题。
5.上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如不考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与否,假设a、b、c、d处各有一河流,那么下面某河流的剖面图可能位于以上四点的哪处( )
A.a B.b
C.c D.d
解析:5.C 6.B 第5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丁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经度的变化矛盾。第6题,河流的左岸泥沙大量沉积,说明河流的右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流水向右偏,应在北半球。
7.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2)分别写出图示中的晨线和昏线。
(3)判断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
(4)假设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说出炮弹在运行过程中的偏转方向及相对D、乙所在经线的落地位置。
(5)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国际标准时间是________时;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
(6)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是( )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解析:第(1)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第(2)题,结合自转,西夜为晨、东夜为昏。第(3)题,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角速度除极点外全球一致。第(4)题,南半球应向左偏转,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是向南运动,其左侧是东,因此落在经线以东。第(5)题,图中90°E为0时,分别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0°经线的地方时)和E点的地方时。第(6)题,图中日界线分别是90°E和A点所在经线,与E点日期相同的地区占全球的3/4,大于1/2。
答案:(1)南半球。
(2)AB弧为晨线;BC弧为昏线。
(3)线速度:A>D>E;角速度都相等。
(4)向左偏;落在D、乙所在经线东边。
(5)2 18 12
(6)D
第3课时 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最值法”记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直射点所在纬线“最大”。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年中“最大”,南半球一年中“最小”。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一年中“最大”,北半球一年中“最小”。
2.归纳法记忆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1.纬度变化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温馨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物体的影子最短的时刻,地方时为12时。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冲着“小区楼房间距为50米、小区绿化率为50%”的宣传广告,某市一些市民先后购买了位于曹家渡的静安丽舍——恒辉阁商品房。岂料入住后业主发现楼房的间距仅为30.4米。为此,该小区的38户业主们将开发商告上法庭。
思考探究:小区业主为什么这么重视楼间距问题?
提示:楼间距直接与太阳高度相关,楼间距的大小会影响到采光条件的好坏。
?知识升华
一、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1.公式法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之差。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纬度之和。
2.图示法
如上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
HA=90°-AB=90°-(40°-10°)=60°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
HC=90°-BC=90°-(10°+23.5°)=56.5°
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零,说明此点在晨昏线上;若小于零,说明此点此时为极夜。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离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3)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4)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运动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小,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地的地方时应为正午 12时。
(2)判断日影长短和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总背向太阳。
(3)确定房屋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门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门窗朝北。
(4)确定所在地的纬度。
夏至日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太阳高度的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年内有两次90°的地区,位于回归线之间;一年内有一次90°的是回归线,一年内有一天太阳高度为0°的位于极圈;一年内只有半年太阳高度的是极点。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5)计算楼间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如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为:L=hcotH。
(6)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推知,太阳能热水器倾角就等于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差。如下图所示:
?典题印证
[典例] (福建高考)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1)~(2)题。
(1)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
A.全球昼夜平分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2)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维流程]
[答案] (1)D (2)A
1.昼夜长短的判断依据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时间
变化特点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图表解读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变化
[信息获取]
(1)图甲所示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图乙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该日北半球白昼长度和极昼范围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3)图丙所示北半球节气为冬至,时间是12月22日,该日过后,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4)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则情况相反。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某校冬、夏季作息时间表。
冬季作息时间表
(10月1日起执行)
夏季作息时间表
(5月1日起执行)
起床6:40
早餐7:00~7:20
早读7:20~7:50
…
午餐12:20~13:00
…
晚餐18:55~19:50
起床6:20
早餐6:40~7:00
早读7:00~7:30
…
午餐12:00~12:40
…
晚餐18:35~19:30
思考探究:1.为什么该校冬、夏季作息时间不同?
提示:昼夜长短不同。
2.为什么夏季作息时间要提前20分钟?
提示: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
?知识升华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半年(北半球)
春、秋分
冬半年(北半球)
图 示
直射点
光照图
纬度
变化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季节
变化
北半球太阳处于①段时,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太阳处于②段时,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太阳处于③段时,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太阳处于④段时,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二、昼夜长短与太阳的方位(与日影朝向相反)
1.日出、日落太阳的方位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极昼、极夜边缘纬线的切点)外,全球其余各地均是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则是正北日出,正北日落。
②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外,全球其余各地均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则是正南日出,正南日落。
③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均是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④时间变化规律是:同一地点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同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2.正午太阳的方位
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太阳直射的纬线上,太阳处于天顶(正上方)上。
②太阳直射纬线以北的地区,太阳处于正南方。
③太阳直射纬线以南的地区,太阳处于正北方。
?方法技巧
昼夜长短计算的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
?图表解读
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
[判读技巧]
(1)认清纵、横坐标要素。图中共有地理纬度、时间变化和昼夜长短三个要素,体现了昼夜长短随纬度或节气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2)纬度上注意赤道和南、北极圈上的昼长。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若北极圈上昼长24小时,为6月22日;若南极圈上昼长24小时,为12月22日。
(3)节气上注意二分和二至日的昼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昼长24小时的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0小时的是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相反。
[变式图示]
(1)甲、乙两图表达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图甲是一年某段时间、图乙是全年内昼长的变化过程。图甲中如果处于12月22日~次年6月22日之间,①②白昼变长位于北半球、④⑤位于南半球;如果是6月22日~12月22日之间,④⑤位于北半球、①②位于南半球。
(2)图丙表达昼长随纬度的变化。A表示夏至日,北极圈内昼长24小时,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昼长0小时,出现极夜现象,由北极圈向南到南极圈白昼逐渐变短,B表示相反,为冬至日、C所示昼夜平分,为春秋分日。
?典题印证
[典例] (海南高考)下图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甲地经度为15°E,假定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时间为( )
A.5日5时20分 B.6日6时20分
C.6日5时20分 D.5日6时20分
(2)当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
A.悉尼 B.上海
C.雅加达 D.莫斯科
[思维流程]
[答案] (1)B (2)D
1.四季形成的原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四季划分
(1)我国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点。
?问题探究
[谚语中的地理]
俗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九天和三伏天分别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间。
思考探究:为什么三九最冷、三伏最热?
提示:“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至日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三九”一般在一月份,正值冬季最冷的时间。
“三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正值夏季的中间,所以最热。
?知识升华
一、四季产生的原因
从天文现象上看,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如下图所示:
二、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
地区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特点
赤道附
近地区
终年变化不大
全年皆夏,四季更替不明显
两极附
近地区
昼夜长短变化很大,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很小
全年皆冬,四季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
地区
变化很大
四季分明
?方法技巧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影响的分析方法
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从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变化分析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典题印证
[典例] (山东高考)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
A.端午节 B.劳动节
C.国庆节 D.元宵节
(2) 在图中b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 )
A.日本春光明媚 B.北极出现极夜
C.南非华人欢度春节 D.澳大利亚冬雪纷飞
[思维流程]
[答案] (1)C (2)A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图,回答1~2题。
1.该地位于( )
A.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
2.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C.太阳直射赤道
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解析:1.D 2.A 第1题,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从图中看有两次太阳直射。该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第2题,从图中看出P点正午太阳高度在两次最大值之间,且最小,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公转最慢是7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对点练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可能位于( )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
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
D.澳大利亚
4.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
A.正东、正西 B.东南、西南
C.东北、西北 D.东南、西北
解析:3.B 4.C 第3题,由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可知,该地此日昼长为14小时。6月上旬太阳直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排除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河河口附近。北冰洋沿岸位于高纬度地区,昼长接近24小时,而位于中纬度的地中海沿岸最接近。第4题,日出和日落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除外);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除外)。6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东北、西北。
对点练三:季节更替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6.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解析:5.D 6.C 第5题,纬度高低不同,夏季时间长短不同,根据夏季由长到短的顺序即为四个城市由南到北的顺序。第6题,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四季更替都不明显,中纬地区四季分明,因此C叙述错误。
7.读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1表示的日期是________,该日A、B、C三地中最先见到日出的是________地,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地。
(3)图2中正确表示图1中B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是________。
(4)该日,北极圈以北的昼夜状况是________,该日后一个月内,其范围逐渐________,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1中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光照图。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图1表示12月22日,该日A、B、C三点中B点最先看到日出,C点白昼最长。第(3)题,图1中B地位于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故图2中乙与B点对应正确。第(4)题,
12月22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该日一个月内其极夜范围变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答案:(1)
(2)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 B C
(3)乙 (4)极夜 变小 北 增大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歌诀法记忆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分界是地面。
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共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生物构成活跃圈。
内外六个圈层在,共为地球添光彩。
2.歌诀法记忆地壳厚度差异
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异;
高山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深度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3.“三”字记忆外部圈层
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三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三种物质: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1.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确定两个界面(D为莫霍面,F为古登堡面)。
2.内部圈层
C为地壳,E为地幔,G为外核,H为内核。
3.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17_km。
(2)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由铁和镍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问题探究
[灾害中的地理]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于36.1°N,82.5°E,震源深度12 km。由于震中位于高海拔山区,人员稀少,此次地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思考探究:1.于田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的人们有怎样的震感?
提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结合材料,分析于田地震的震源处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
提示:地壳。
?知识升华
一、地震波的特点与不连续面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特点
共同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地震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面
33 km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2 900 km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主要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17(全球平均)
1 000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由岩石构成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温度、压力、密度都很大
内核
[温馨提示] 地壳与岩石圈两者并不相同,岩石圈范围要大,它不仅包括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
?典题印证
[典例] (全国高考)读图,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思维流程]
[答案] D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有保温作用
化碳
臭氧
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
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吸收与放出长波辐射,有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水汽的凝结核;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影响大气质量
(2)垂直分层
①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②分层
名称
特点
a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
b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呈明显递增趋势;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c
高层大气
气温随高度变化不定
③与人类的关系
2.水圈
(1)组成:海洋是主体。陆地上的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沼泽水等都是其组成部分
(2)作用
①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②水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
③水循环可以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3.生物圈
(1)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2)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表面。
(3)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问题探究
[科普中的地理]
2013年5月13日21时左右,我国科学家再次成功利用高空探空火箭进行高空科学探测试验。利用探空火箭可以在高空方向探测大气各层结构成分和参数,研究电离层、地磁、宇宙线、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陨尘等多种日—地物理现象。
思考探究:1.地球大气垂直方向上可分成哪几个层次?
提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不同层次与人类活动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知识升华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及运动状况,可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具体分析如下: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低纬:17~18 km中纬:10~12 km
高纬:8~9 km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 m,温度平均下降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至50~55 km
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航空飞行
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单一
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3 000 km
大气密度非常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二、逆温现象
1.表现
(1)海拔上升1 000 m,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如下图甲)
(2)海拔上升,气温升高。(如下图乙丙丁)
2.影响
(1)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机飞行更加安全。
(2)逆温现象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降低了热岛效应,特别是在城市地区不利于城郊空气的运动,加剧了大气的污染程度。
?典题印证
[典例] (浙江高考)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分布及空气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雾霾天气一般在静风或无风、大气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图①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此种情况下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雾霾最容易扩散。
[答案] A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四个圈层中,是岩浆源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个圈层中,全部为液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四个圈层中,与地球外部圈层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B 2.C 3.A 图中的序号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外核为高温熔融状态;岩石圈与地球的三大外部圈层形成相互渗透的整体。
对点练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2013年8月28日,遥感卫星17号从酒泉发射升空。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遥感卫星17号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5.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的现象
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解析:4.C 5.D 第4题,由图可知,Ⅰ层是对流层,Ⅱ层为平流层,Ⅲ层为高层大气层。导航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从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和臭氧层的位置看,C图所示正确。第5题,在平流层中云量小,太阳辐射强烈,沐浴阳光时会损伤皮肤。
6.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________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________(圈层名称),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
解析: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结合右侧深度,图中①+②是地壳,④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地壳、地幔都是固态,越往深处密度越大。
答案:(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2)陆地 海洋
(3)莫霍 33
(4)地幔 固 ①<②<③
第1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歌诀法记忆气候的影响因素
辐射差异最根本,大气环流定降水。
海陆位置定较差,洋流能够调湿温。
迎风坡处常降水,海拔高处常低温。
2.歌诀法区别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差异
深居陆降水少,最高气温时间早。
近海洋降水强,气温降水变化小。
1.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
①定义: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②组成: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
(2)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
2.气候的影响因素
(1)图中字母代表的因素分别是: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人类活动。
(2)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填字母)。
(3)受图中B(填字母)因素的影响,副热带大陆东西岸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大陆西岸形成的是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4)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海陆分布的影响、洋流的影响、地形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5)图中C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等。
3.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气候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演变
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图表解读
[信息获取]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坡向和海拔两方面。
(2)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以地形雨为主;背风坡,降水少。
(3)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_℃,使气候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大林寺桃花
白 居 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思考探究: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地形。
?知识升华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与气候
(1)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各地气候的季节交替,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2)由于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形成了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带,也正是由于不同纬度间热量分配不均,又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影响和改变世界各地的气候。如下图所示:
2.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如下图所示:
(2)大气环流的状态直接决定着各地的天气过程,也就决定着各地气候的形成。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各地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截然不同。
①低纬度热带地区:赤道地区终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湿季高温多雨、干季炎热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
②中纬度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湿润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炎热干燥,形成地中海气候(如下图,图中箭头代表风向)。
③中高纬度的温带地区:大陆西岸,终年盛行从较低纬度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形成湿润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形成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东岸,处在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形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
3.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是大气(对流层)的直接热源和水源,故地面状况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不同。
(1)海陆差异的影响
海陆差异影响大气的热量和水分状况,并导致季风环流和地方性局部环流的形成,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项目
大陆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
气温
气温日较差
大
小
气温年较差
大
小
最高气温月
7月(北半球)
1月(南半球)
8月(北半球) 2月(南半球)
最低气温月
1月(北半球)
7月(南半球)
2月(北半球) 8月(南半球)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少
多
年内季节分配
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
分配均匀
(2)洋流的影响
洋流性质
暖流
寒流
洋
流
的
影
响
气温
高低
经过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其他海面高
经过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其他海面低
成因
暖流水温比所流经海区高
寒流水温比所流经海区低
降水
多少
经过地区降水多
经过地区降水少
成因
①暖流水汽含量多;②对大气底层有加热作用,易产生对流
①寒流水汽含量少;②对大气底层有冷却作用,不利于对流,易成雾
举例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的形成
(3)地形的影响
地面状况
影响气候
举例
海拔不同
凸起的山地高原受到高处冷空气影响,加上空气稀薄,保温作用较差,高大的地形区形成高寒气候
青藏高原气候区
山地走向、坡向不同
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
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乞拉朋齐因位于迎风坡而成为世界“雨极”,其北侧因位于背风坡而少雨
阴、阳坡
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4.人类活动的影响
途径
人类活动
对气候的影响
直
接
影
响
释放废热
消耗能源,变化学能为热能,释放废热;使用电气设施,释放废热
直接影响大气的温度
间
接
影
响
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改变太阳辐射量
向大气中释放各种废气(二氧化碳、氟氯烃、氮氧化物、尘埃)
改变了大气成分的构成比例,进而导致大气热力性质的改变和气候的变化
改变下垫面性质
耕作、伐木、造林、灌溉、修筑水库、开采矿山
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造成局部地区气候变化
二、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在整个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自然地理要素如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受气候影响的自然要素
气候及其要素的影响
水文
河流的径流量
年降水量的多少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生物
生物分布
影响陆地生物尤其是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植物分布
决定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
动物分布
气候差异是影响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形成
生物起主导作用,气候又影响生物
地貌的变化
气候作为外力作用成为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因素
?方法技巧
分析气温和降水特征的方法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3)地形地势。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
(4)洋流。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不同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降水不同,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等。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典题印证
[典例] (天津高考)下列曲线图(图2),正确反映图1中气流运动过程中气温、降水可能性变化趋势的是( )
图1
图2
[思维流程]
[答案] B
[对点训练]
对点练: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解析:1.B 2.B 3.A 第1题,自南向北樱花初放日期由早到晚,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高纬度获得热量较少,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第2题,M和N在同一纬度,而且都沿海,而N地附近有日本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洋流。第3题M、N地位于海岸线附近,海拔极低。相对P地地势高,热量相对不足,所以P地樱花初放日期较晚。
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甲、乙气候类型的分布都( )
A.处于迎风坡
B.向高纬延伸
C.随附近洋流流向延伸
D.向低纬延伸
5.关于甲、乙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气温年较差小
B.甲降水季节变化大
C.乙年平均气温低
D.乙夏季降水丰富
解析:4.C 5.A 第4题,甲处为北美洲西海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为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二者都是随附近洋流的流向延伸,甲向高纬,乙向低纬。第5题,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的年较差较小,降水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小,乙地年平均气温在20 ℃以上,降水稀少。
6.读某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阴影区域表示的是________气候分布区。
(2)影响C所在地形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多选)
A.大气环流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洋流 D.纬度位置
(3)图中D区域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比较图中A阴影区域比B阴影区域范围大的原因。
(5)图中a、b、c、d、e、f、j、h、i都是所示区域的港口城市,其中与d城市降水大致同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阴影区大致分布在中、低纬的大陆东岸可判定其表示季风气候区。第(2)题,C所在地形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西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北季风的形成)和纬度位置(决定温度带“热带”)的影响。第(3)题,D处于印度半岛西部,其干旱气候的形成与当地的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第(4)题,可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第(5)题,北半球的季风气候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降水同期。
答案:(1)季风
(2)ABD
(3)热带沙漠 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4)①A所在的北美洲陆地面积比澳大利亚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②B所在区域有山地(大分水岭),阻挡了海洋气流的影响范围;③墨西哥湾暖流势力比东澳大利亚暖流规模大;④墨西哥湾深入北美洲南部。
(5)a、c、f、i
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1.歌诀法记忆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地水生土之分。
相互作用与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2.歌诀法记忆自然带的分布
热雨湿热有雨林,南北十度赤道分;
热季热草都有草,西岸热沙沙尘滚;
大陆东西亚热带,阔叶硬叶要区分;
温季温海类型同,温带大陆漠草林;
高纬亚寒针叶林,北半球内有此型;
苔原冰原属寒带,冰雪世界少居民。
1.自然地理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图表解读
[信息获取]
(1)撒哈拉沙漠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上,常年受副热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也在气候的影响下呈现出热带荒漠景观特征。
(2)非洲的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同在赤道附近,却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主要原因就在于地貌的差异导致了气候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这说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问题探究
[典故中的地理]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大意为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思考探究:1.“蝴蝶效应”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整体性。
2.材料中说明了地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知识升华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荒漠环境。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方法技巧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理解方法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六个字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制约性”。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以及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典题印证
[典例] (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1)~(3)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3)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思维流程]
[答案] (1)C (2)A (3)B
1.地域分异规律
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示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自然带
(1)定义:世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等地区差异,陆地上反映各地气候特点的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称为自然带。
(2)特点:各自然带各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也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每个自然带都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条状分布。
3.理想大陆
地面上如果排除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干扰,叫做“理想大陆”。
4.纬度地带性
(1)概念: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产生:热量为基础、水分起作用。
(3)分布:低纬度、高纬度。
5.经度地带性
(1)概念: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产生
(3)分布:中纬度。
6.垂直地带性
(1)产生: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垂直地带性。
(2)垂直带谱: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
7.非地带性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温馨提示] 不同自然带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而是存在一个过渡带。
?图表解读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
[信息获取]
(1)图中植被带类型是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_、C常绿阔叶林。
(2)该山地垂直变化的原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3)该山地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思考探究:1.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纬度地带性。
2.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热量。
?知识升华
一、水平自然带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比较:
比较项目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1.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2.基带与山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通过基带名称可确定山地所在热量带,如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珠穆朗玛峰位于亚热带。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的因素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往往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相对高度及山体海拔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5.影响雪线的因素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影响其分布高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坡向、降水量等。具体分析如下:
三、非地带性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相应纬度为海洋)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地带)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线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方法技巧
分析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思路
解决该类问题一般有两个思路:
(1)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本因素
①热量条件差别大,水分条件差别小,则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②水分条件差别大,热量条件差别小,则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③水热条件随高度而变化,则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2)依据自然景观(自然带)更替方向
①南北方向(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则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②东西方向(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变化方向)更替,则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③垂直方向更替,则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典题印证
[典例] (山东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思维流程]
[答案] (1)A (2)D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解析:1.C 2.C 图示反映了由于森林破坏,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对点练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5题。
3.甲表示的自然带可能是( )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
D.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4.引起图中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高度
5.下列有关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赤道地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分布,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分布类似
B.同一山地的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
C.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越多
D.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阳坡,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阴坡
解析:3.B 4.A 5.C 第3题,从水平方向看,甲所在地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在纬度要高,根据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甲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第4题,从水平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和山地自然带的倾斜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第5题,纬度越低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可能越多;纬度较高的山地,自然带的基带与其同纬度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同。
6.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2)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__。
(3)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应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归纳。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可知,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自然带不同,但其气候成因都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第(3)题,没有画出的是中纬度内陆的温带荒漠带,因此不能详细呈现经度地带分异规律。第(4)题,理想模式下没有考虑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②④ ④⑤
(3)温带荒漠带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4)洋流、地形起伏
第1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1.数字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个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两种作用: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三种形式:吸收、反射、散射。
三个环节: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2.歌诀法记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透大气,削弱作用数量减。
绝大部分归地面,吸收辐射大地暖。
大气吸收是主要,射向宇宙不过半。
空气增温辐射在,逆向辐射能量返。
补偿地面热损失,就像棉被温地面。
多云天气更强烈,昼夜温差在变暖。
1.大气的热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形式
特点
反射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
散射
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散射具有选择性
吸收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
4.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1)表现: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相反。
[温馨提示] 三种削弱作用,以反射作用为最强,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透射到地球表面。
?问题探究
[歌词中的地理]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赞歌更嘹亮,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思考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天空呈蓝色、云彩呈白色?
提示:空气对太阳辐射(尤其是蓝光)的散射作用和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知识升华
一、大气削弱作用的形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光线类型
作用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南极臭氧层空洞,吸收紫外线减少
水汽、CO2(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主要为可见光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
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向四面八方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此外,大气透明度、海拔和大气状况等对太阳辐射强度都有影响。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影响方式
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角不同,等量太阳辐射分布的面积不同。角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反之越分散
(2)太阳高度角不同,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削弱的程度就不同。角度越大则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越少;反之越多
大气透明度
海拔
海拔越高,大气厚度越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越少,到达地面的就越多;反之越少
天气状况
云量越少,云层越薄,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方法技巧
图示法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典题印证
[典例] 读太阳辐射与大气和地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它使太阳辐射向________(方向)散开。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就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2)图中B表示________作用。受该作用影响,白天阴天时气温比白天晴天时________。
(3)图中臭氧能吸收________,它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
(4)图中二氧化碳、水汽能吸收________,它们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
[思维流程]
[答案] (1)散射 四面八方 (2)反射 低 (3)紫外线 平流 (4)红外线 对流
1.大气的保温作用可分三个过程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2.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温馨提示] 大气逆辐射始终是存在的,且白天因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更强。但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更重要。
?图表解读
大气的“温室效应”
[信息获取]
(1)大气对于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增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问题探究
[神话传说中的地理]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终年深冷幽寂,实际上“广寒宫”并不是一直都是深冷幽寂的。在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130℃的高温,在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下降到-180℃~-170℃。
思考探究:1.为什么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130 ℃的高温?
提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为什么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会下降到-180 ℃~-170℃?
提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对月面起保温作用。
?知识升华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受热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Ⅰ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辐射
Ⅱ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辐射
Ⅲ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逆辐射
二、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在自然现象中的应用,如下表: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晚秋或寒冬,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十雾九晴”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快,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对流层中,“高处不胜寒”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热量越少
2.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1)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方法技巧
地面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思路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典题印证
[典例] (北京高考)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思维流程]
[答案] B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下列四组连线中正确的是( )
A.对流层—水汽—紫外线
B.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红外线
C.平流层—臭氧—红外线
D.对流层—二氧化碳—可见光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解析:1.B 2.A 第1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第2题,A项所叙述的现象,原因是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而气温较高,所以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B项所叙述的是云层的反射作用。C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的散射作用。D项所叙述的现象也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的是A项。
对点练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读图,完成3~5题。
3.当地面辐射最强时( )
①地面温度最高 ②大气接收的热量继续增多 ③太阳辐射最强 ④大气逆辐射最强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4.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5.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 ②箭头b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3.D 4.C 5.D 第3题,地面辐射最强时,地面温度最高;此时,大气继续吸收地面辐射,气温继续上升。第4题,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第5题,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增加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箭头a可能减弱,箭头f增强;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即箭头b和箭头c都会增强。
6.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G________,I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大或小)。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其含义。第(2)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比大气上界的A要小。Ⅰ为大气逆辐射,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第(4)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已较强,再制造烟雾效果不大。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大,阴天小 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故温差较小
(4)小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风
,
1.口诀法记忆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最简单,冷热不均是关键;
受热上升受冷降,冷高热低近地面;
水平气流运动时,高压向低永不变。
2.数字法记忆风的形成
“一”个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二”种情况: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三”个力的共同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1.定义
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
(1)A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2)B、C冷却,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E、F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3)高空空气从D向E、F扩散,近地面,空气由B、C两地流向A地。
?问题探究
[谚语中的地理]
在南方有句谚语:“雷雨不过江”,说的是水面一侧若出现雷雨,雷雨区向前移动时一般不会跨过水面到达对面地区。
思考探究:1.该现象一般出现在南方的什么时间?
提示:夏季午后。
2.为什么会出现“雷雨不过江”?
提示:夏季水面上气温低,形成下沉气流,因此雷雨会停止。
?知识升华
一、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键把握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①②③④处风向。
?方法技巧
热力环流中气压高低的判断方法
(1)近地面受热,气流主要表现为垂直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2)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4)在同一地点,低空是高压,高空就是低压;低空是低压,高空就是高压。
(5)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的记忆为“高凸低凹”,具体如下图所示:
?典题印证
[典例] (四川高考)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城市热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
时间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据表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与方向,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思维流程]
→→→
[答案] 原因与方向: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上空污染物由城区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区。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布局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1.三种作用力
(1)图中A是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图中B是摩擦力,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减小风速。
(3)图中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使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作用效果
(1)若只受A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若只受A和C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高空(高空或近地面)。
(3)A、B、C三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近地面(高空或近地面)。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思考探究:1.风是指大气怎样的运动形式?
提示:水平运动。
2.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
?知识升华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受力状况
风向
气压规律
图示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高空)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偏)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面风而立,左边为高压,右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北半球向右偏)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面风而立,左前方为高压,右后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
?方法技巧
一、风向的判断方法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1)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0°~45°)。
(2)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二、风速的判断方法
1.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2.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风力越大;反之,比例尺越小,风力就越小。
3.相同图幅、相同比例尺的地图相比,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数值差越小,风力就越小。
4.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
?典题印证
[典例]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1)~(2)题。
(1)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思维流程]
[答案] (1)A (2)D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热力环流
读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
解析:1.C 2.B 第1题,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根据水平气流①和③的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第2题,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为城区,a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降温的作用。
对点练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P3为等压线,P1、P2、P3之间的气压差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3~5题。
3.若图为北半球,P1
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4.若图为高空等高面,P1>P2>P3,则O点的风向为( )
A.③或⑦ B.①或⑧
C.⑦或⑧ D.②或③
5.图示O点与M点相比( )
A.O点风力较大
B.M点风力较大
C.风力一样大
D.无法比较
解析:3.B 4.A 5.A 第3题,若P1P2>P3,箭头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空摩擦力忽略不计,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箭头③或⑦符合题意。第5题,O点比M点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
6.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当地吹________风。
(4)如果A、B两地之间的温差加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_______(增强、减弱)。
(5)如果该地位于北半球,A地位于B地的正西方,则A、B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解析:第(1)题,④点位于等压面以下,气压最高,⑤点位于等压面以上,气压最低。第(2)题,根据高空等压面可知,A地气压比B地气压高,故热力环流为A→B→④→⑤→A。第(3)题,白天陆地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故B为陆地,A为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第(4)题,A、B间温差越大,气压差越大,热力环流势力越强。第(5)题,北半球风向右偏,由此可知A、B间风向为西北风。
答案:(1)④ ⑤
(2)图略(A→B→④→⑤→A)
(3)B地 海
(4)增强
(5)西北
第3课时 大气环流
1.数字法记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七压六风,三低四高。零三六九,风压相间。”意思是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三个低气压带,四个高气压带;气压带的分布纬度为0°、30°、60°、90°;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2.口诀法识记风带、气压带移动规律
“点北带北,点南带南”(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风带、气压带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风带、气压带南移)。
3.歌诀法记忆季风的性质及成因
冬季风,自北来,性干冷,强又快;夏季风,南边来,性暖湿,移雨带;强和弱,旱涝灾。
东亚风,成因一,海陆异,最典型;南亚风,成因二,海陆异,季节移。
1.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
2.成因
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
(1)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②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图表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信息获取]
(1)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全部移到北半球。
(2)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全部移到南半球。
(3)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呈南北对称分布。
?问题探究
[航海中的地理]
在18世纪产业革命之前,人们航海的动力主要依靠风。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上装运的到美洲大陆的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马肉投到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线叫做“马的死亡线”,又称“马纬度”。
思考探究:1.“马纬度”为什么属于无风带?
提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2.你认为何时越过“马纬度”是最佳时间?为什么?
提示:冬至日或夏至日前后最好。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可知,气压带、风带移动至最南(或最北)位置时,纬度30°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边缘地带,易形成风。
?知识升华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1.
2.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
(1)低纬环流
东北信风(图中箭头2)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
1.分布
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具体见下图所示。
2.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如下表
?
图表解读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模式图
[判读技巧]
第一步:读风向,定风带。
根据图中风向确定风带名称。
第二步:读气流升降,定气压带。
根据气流的升降,确定气压带名称,若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气压带,反之为高气压带。
第三步:读纬度,定位置。
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确定相应的气压带、风带。
第四步:读位置,辨季节。
根据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状况,确定季节。
第五步:看性质,明影响。
根据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变式图示]
1.形成示意图
2.气压带、风带分布极地俯视图
①极地高气压带 ②极地东风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副热带高气压带 ⑥信风带
⑦赤道低气压带
?典题印证
[典例]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2)题。
(1)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思维流程]
[答案] (1)D (2)B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完整。
(2)北半球:
月份
气压中心名称
被切割的气压带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1月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7月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北太平洋高压
亚速尔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南亚季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以及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问题探究
[典故中的地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的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之事。周瑜正调兵遣将,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
思考探究:1.隆冬季节,周瑜火烧曹军为何会欠东风?
提示:长江流域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2.从气压形式分析诸葛亮为何能借到东风?
提示:赤壁东部为高压,西部为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东南风。
?知识升华
一、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差异及原因
1.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因为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
2.北半球:气压带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因为北半球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具体如下:
二、季风环流
1.成因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它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其形成过程如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半岛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就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随着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而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成的。
2.表现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副热带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赤道附近印度洋
风向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低温干燥
温暖湿润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分布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典题印证
[典例]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思维流程]
[答案] (1)A (2)C
1.赤道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3.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终年盛行西风,温和多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焕《凉州词》
思考探究:1.诗中的“春风”从地理的角度指什么风?
提示:夏季风。
2.“玉门关”所在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提示:温带大陆性气候。
?知识升华
一、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二、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如下表所示:
气候类型
成因
特点
分布规律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
全年高温少雨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地中海气候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方法技巧
运用规律巧记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
从降水形成的原因分析,总结出一般规律,再去记忆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特点,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忆。
降水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是:①气温下降,使水汽达到过饱和凝结。②有充足的水汽。依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典题印证
[典例] (上海高考)读伊比利亚半岛气候示意图,回答问题。
伊比利亚半岛风光迤逦,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区。
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气候成因。
A地
B地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气候成因
[思维流程]
[答案]
A地
B地
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气候特征
终年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气候成因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解析:1.D 2.B 第1题,从甲图中可以看出20°N~30°N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30°N~40°N应受西南风控制。第2题,甲图中30°N~40°N受西风带控制应为1月(冬季),乙图中30°N~40°N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应为7月(夏季)。
对点练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回答3~4题。
3.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4.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3.C 4.D 第3题,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对点练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P地的气候特点是( )
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
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
6.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
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
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
解析:5.D 6.A 第5题,P地位于北回归线至30°N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第6题,Q地降水的暖湿气流来自60°N以南,即中纬西风。
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A地比B地降水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在平均位置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根据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的规律,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从A、B两地的气流状况来看,B地从高纬流向低纬,是由温度低处流向温度高处,水汽不易凝结;A地从低纬流向高纬,是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低处,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所以,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丰富。第(3)题,C气流来自暖热的30°上空,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至60°附近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且轻而爬升。第(4)题,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两者上升的原因不同,赤道地区因气温高,气流对流旺盛;南、北纬60°因不同性质的气流相遇,暖空气被迫抬升,多阴雨天气。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的原因不同,极地因气温低,空气冷重而下沉;南、北纬30°则因空气在高空聚集,密度增大而下沉。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答案:(1)冬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 A处(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产生降水;而B地(信风带)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产生
(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较暖且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0°和南、北纬60° 赤道低气压带或副极地低 多阴雨天气 极地和南、北纬30° 极地高气压带或副热带高 多晴朗天气
第4课时 常见的天气系统
,
1.歌诀法记忆冷、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符号与天气
黑三角冰冰冷,降温下雨刮大风(冷锋)。
黑半圆融融暖,连续降水在锋前(暖锋)。
三角半圆线居中,阴雨绵绵慢慢动(准静止锋)。
2.歌诀法记忆气旋、反气旋
中低周高气涡旋,低空辐合高空散。
北逆南顺中间升,气旋过境天难晴。
中高周低反涡旋,高空辐合低空散。
北顺南逆中难升,高压过境天燥晴。
1.气团
(1)定义: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2)分类:根据气团的温度特征,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根据气团的湿度特征,可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
2.锋
(1)定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锋。
(2)分类
锋面类型
定义
天气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可能会出现大风、多云、降温、雷雨等天气
天气会变晴朗,气温会降低
暖锋
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可能会连续几天下雨或有雾
天气变得温暖、湿润
准静止锋
移动缓慢的锋或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常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温馨提示] 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降水区处于冷气团一侧。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思考探究:1.两首诗句分别描述的天气系统是什么?
提示:冷锋。准静止锋。
2.分别说出各自描述的地区和季节。
提示:我国北方冬季和江淮地区的春末夏初。
?知识升华
锋面的类型与天气特征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天气图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
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方法技巧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
1.看箭头指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典题印证
[典例] (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思维流程]
[答案] 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
类型
气旋
反气旋
定义
低压中心周围形成的一个空气漩涡
高压中心周围形成的空气漩涡
运动特征
水平方向
北半球气流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气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北半球气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气流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垂直方向
气旋中心空气上升
反气旋中心气流以下沉为主
天气
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
过境时,通常会带来晴朗的天气
[温馨提示] 气旋与低气压、反气旋与高气压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天气系统的描述。气旋与反气旋是就气流状况而言,低气压与高气压是就气压状况而言。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2013年7月以来中国江淮、江南等地持续遭受高温天气炙烤。8月5日除江南地区外,江汉、江淮和黄淮南部一带局部最高气温大都超过40℃。中央气象台连续十二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思考探究:1.带来此时我国南方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是什么?
提示:反气旋(副高)。
2.该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高温天气?
提示: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
?知识升华
一、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名称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图示
(北半球)
南半球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天气
典例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过境时
气压变
化
二、锋面气旋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
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①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②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3)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由图可知,气旋的前方由暖锋N控制,故在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冷锋M控制,故在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方法技巧
用左右手法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类同,如上图所示。
?图表解读
某地区等压线形势图
[判读技巧]
读懂此图需要过三关:
(1)读图关:仔细读取等压线的走向和数值,得出图中气压分布的趋势。
(2)判读关: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判读出常见气压场的名称。如:高压、高压脊、低压、低压槽、鞍部等。
(3)分析关:结合某点在气压场的位置和相关知识,分析某点的风力、风向和天气特征。
[变式图示]
(1)低压槽中一般存在锋面。无论南北半球,低压槽向西伸出有冷锋,向东伸出有暖锋,只不过南半球锋面顺时针转动,北半球锋面逆时针转动。
(2)高压中心和高压脊带来晴朗天气,而低压中心和低压槽往往带来阴雨天气。
(3)等压线弯曲遵循“凸低为高,凸高为低”的规律,区别高压脊和低压槽。
(4)等压线密集处风力大,等压线稀疏处风力小。
?典题印证
[典例] (江苏高考)下图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双选)( )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
[思维流程]
[答案] AC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锋面系统
读某月某地4~10日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这次天气过程可能由下列哪种天气系统过境造成(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2.图中天气系统过境可能出现的是( )
①狂风、雨雪
②寒潮、降温
③晴朗炎热
④阴雨绵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1.A 2.A 第1题,8~10日与4~6日相比,气温明显降低,并且出现阴雨天气,因此是冷锋过境。第2题,冷锋过境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晴朗炎热是反气旋控制的天气,阴雨绵绵是准静止锋带来的天气。
对点练二:气旋与反气旋
读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3~5题。
3.最有可能出现降水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如果戊区域为阴雨天气,则等压线a的值最可能是( )
A.1 002.5 hPa
B.1 005 hPa
C.1 007.5 hPa
D.1 010 hPa
5.若甲所在天气系统越来越强大并向北移动,那么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 )
A.南亚进入旱季
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我国东部普遍受寒潮影响
D.我国东部秋高气爽
解析:3.B 4.B 5.B 第3题,甲为高压脊,乙为低压槽,低压槽部位易形成锋面而出现降水;依据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规律,可知丙处为高压中心,中心气流下沉而天气晴朗;丁处为高压脊,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第4题,若戊区域为阴雨天气,说明该处为低压中心,则a值与两侧等压线中数值较小的相等,即1 005 hPa。第5题,依据位置和甲为高压脊,可判断若甲所在天气系统越来越强大且向北移动,说明副高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6.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性质上看,甲图中B是________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地。
(2)甲图为________锋天气图。该锋面过境后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F处是________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________半球,在其控制下多为________天气。
解析:第(1)题,B处于锋面底部为冷气团,A处为暖气团,C地受暖气团控制,因此气温最高。第(2)题,B处冷气团呈旋转状态,锋面为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第(3)题,水平气流为顺时针辐散,为北半球反气旋,带来晴朗天气。
答案:(1)冷 C
(2)暖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3)高 北 晴朗
第2节 水的运动
,
1.数字法总结水循环
“一个”概念——水循环的概念。
“二类”成因——水循环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四个”意义——水循环产生了四个方面的意义。
2.缩字法记忆大洋环流方向
“北顺南逆”——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无”——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夏顺冬逆”——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
3.歌诀法记忆洋流的地理意义
暖流增温又增湿,寒流降温且减湿;
寒暖交汇水扰动,鱼群集中渔场成。
顺流节能又快速,寒暖相遇多海雾;
洋流带走污染物,加快污染净化速。
1.类型及主要环节
(1)类型:A为陆地内循环,B为海陆间循环,C为海上内循环。
(2)主要环节:
①为蒸发,②为降水,③为水汽输送,④为地表径流,⑤为下渗,⑥为地下径流,⑦为植物蒸腾,⑧为降水。
2.成因
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
3.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
(2)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4)水资源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将 进 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思考探究:1.为什么说“黄河之水天上来”?
提示:黄河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2.黄河之水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为何不正确?
提示:海陆间循环。黄河水注入海洋后,海洋水蒸发,可以通过大气输送到达陆地上空,再以降水的方式补给黄河水。
?知识升华
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温度。?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注意过程曲线弯曲变化的时段、峰值的流量。如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温度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补给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思维流程]?
[答案](1)C (2)C
?
1.定义?
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的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运动。
2.主要动力?
盛行风。?
3.分类(按性质)?
(1)暖流: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
(2)寒流: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
4.洋流的分布规律?
(1)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呈逆时针方向,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南纬40°附近形成西风漂流。
?
5.洋流的地理意义
(1)对气候?
①平衡全球热量: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对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易形成渔场。?
(3)对航海:海轮顺着洋流航行速度快,寒暖流相遇容易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
?
[信息获取]?
(1)世界四大渔场分别是A北海渔场、B北海道渔场、C纽芬兰渔场、D秘鲁渔场。?
(2)四大渔场成因分别是A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B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C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D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
(3)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处海水上泛将深海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因而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
[航海中的地理]?
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10月12日发现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证明了地球形状的正确性。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美洲之行共用了37天,而在1493年9月的第二次航行仅用了20天,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
思考探究:1.为什么哥伦布两次美洲之行所用时间不同??
提示:第一次逆北大西洋暖流航行,逆风逆水;第二次顺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顺风顺流。
?
2.说明洋流对航海有何作用??
提示: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
?知识升华?
一、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 分析如下:
?
寒暖流的判断方法
?
(1)根据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北向南增大的为北半球(图甲),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增大的为南半球(图乙)。
(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洋流流向: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是一致的。?
(3)判断洋流的性质: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为暖流,从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为寒流。
[典例] (江苏高考)图1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2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读图回答?(1)~(2)? 题。
(1)图1甲处的洋流与图2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思维流程]
?
[答案](1)D(2)C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水循环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
?
1.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2.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解析: 1. D 2.C第1题,海陆间循环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间的循环过程,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完成,故选D。第2题,a环节为水汽输送,只要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可,不仅是季风,西风、信风、台风都可以;b环节为降水,地中海气候集中在冬季;c环节为径流输送,地表径流部分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海水蒸发。
对点练二:洋流?
读海水等温线图,完成3~5题。?
3.根据等温线的分布判断,该海区位于 (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4. A处与B处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处流经的是寒流?
B.B处流经的是暖流?
C.A处洋流由南向北流?
D.B处洋流由南向北流
5.若此图是大西洋海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位于大陆西岸?
B.B位于大陆东岸?
C.A可能是墨西哥湾暖流?
D.B可能是东澳大利亚暖流?
解析: 3.B 4.C 5.C 第3题,由南向北水温越来越低,可判断为北半球。第4题,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所以A处为自南向北流的暖流,B处为自北向南流的寒流。第5题,若此图表示大西洋海区,则A位于大陆东岸,可能是墨西哥湾暖流;B位于大陆西岸,可能是加那利寒流。
6.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把代表水循环各环节的字母填入方框内相应位置。?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蒸发 d.降水 e.下渗 .水汽输送?
(2)此系统代表的是 循环,又称大循环,此循环能使 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
(3)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 。(填字母)?
(4)海陆间大循环除了可以不断补充陆地淡水资源以外,还有什么意义??
(5)如果该区域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洋流为 ,对沿岸气候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依据海陆间循环的环节,结合图示海陆位置即可填图。海陆间循环是陆地淡水的主要来源。我国夏季的东南季风能够把海上湿润气流带入内陆,形成降水,属于海陆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水循环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使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答案:
(1)①—c ②—f ③—d ④—e ⑤—a ⑥—b?
(2)海陆间 陆地?
(3)f?
(4)联系各大圈层,在各大圈层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促使自然界的发展演化,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
(5)东澳大利亚暖流 增温增湿作用。
第3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歌诀法记忆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地质作用地表变,沧海桑田海陆迁;?
能量来源有不同,分为内外两作用;?
地球内能引内力,岩浆活动地壳动;?
外力作用显神通,太阳辐射重力能;?
风化侵蚀再搬运,洼处沉积固结成(岩);?
内力地表起高低,外力削高填低平。
2.三字歌诀法记忆背斜、向斜与地貌?
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向下弯,成盆谷,两翼老,中间新。?
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物致密,难侵蚀,成岭脊。
1.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按能量来源分类:?
①内力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的。?
②外力作用: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引起的。
2.岩浆活动?
(1)概念: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
(2)活动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结晶;另一种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3.地壳运动
按照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变质作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5.地震?
(1)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
(2)[ZK(]震级和烈度: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问题探究
[科考中的地理]?
喜马拉雅山有“世界屋脊”的美称,那儿是地球最高的地方。鱼龙是古代海洋中成功进化的一种脊椎动物,是海洋鱼类的劲敌。在1964~1968年,我国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上考察时发现了许多鱼龙化石。?
思考探究:1.根据化石特征,可推知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怎样的环境??
提示:温暖的海洋环境。?
2.处于海底的化石为什么会到达喜马拉雅山上呢??
提示:地壳上升运动。
知识升华?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态施加影响,一般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二、内力作用的分类及对地表的影响?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内力作用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不同的内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如下表所示:?
典题印证?
[典例] (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思维流程]
[答案] D
1.褶皱
(1)概念: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就称为褶皱。
(2)对地形的影响:会出现高山和谷地等地貌形态,是形成地貌形态的基础。
2.断层
(1)概念:岩层受强大压力或张力发生破裂断开,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推移,叫断层。
(2)对地形影响
?图表解读
褶皱形成示意
[信息获取]
(1)地质构造上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2)地形上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
——唐·张乔
该诗句描述的是我国西岳华山,华山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它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说。
思考探究:1.华山的地质构造属于那种类型?
提示:地垒。
2.为什么华山如此险要?
提示:断层中的上升岩块形成陡崖。
?知识升华
一、褶皱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褶皱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二、断层的组合类型:地垒、地堑
组合
形式
岩层运
动方向
地表形态
例证
图解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常形成
块状山
地
华山、
庐山、
泰山等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常形成
狭长的
凹陷地
带
东非大
裂谷、
渭河平
原、汾
河谷地
三、地质构造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褶皱的应用
(1)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
(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若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汇集,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见下图)。
(4)背斜构造适宜地下隧道的建设
地下隧道在背斜构造中修建,比较安全,不易发生崩塌事故,并且地下水不易积存。
2.断层的应用
(1)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2)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方法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断方法
(1)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①根据岩层形态判断
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即内力作用突出,而外力作用不显著,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②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当岩层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背斜构造的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构造的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区分断层构造与断裂构造的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张裂,二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典题印证
[典例] (广东高考)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思维流程]
[答案] B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地质作用与内力作用
地质作用不断塑造着地球面貌。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能量的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区是( )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喜马拉雅山
D.长江三角洲
解析:1.A 2.C 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第2题,喜马拉雅山是地壳挤压抬升形成的,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
对点练二:地质构造
读地质剖面图,回答3~5题。
3.图中①处河谷的成因是( )
A.向斜构造向下弯曲形成
B.背斜构造顶部遭侵蚀形成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
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
4.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砂岩
D.砾岩
5.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解析:3.D 4.B 5.A 第3题,①处为断层地带,因岩层破碎易遭侵蚀而形成河谷。第4题,从断层左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③处位于砾岩的下方,而从断层右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砾岩的下方是石灰岩,说明③处原为石灰岩,后因接触高温岩浆而变质形成大理岩。第5题,图中有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岩,堆积作用形成的岩层④,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水平拉伸作用。
6.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选)( )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应用。背斜在构造上属于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图示中有②处与此相符。背斜成谷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①处为向斜,表现为岩层的中新周老。③处为地垒,为岩块断裂上升。④处为断裂下陷的地堑,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均属于地堑。地层中最佳储水构造为向斜,即①处。
答案:(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 中间地层老,两翼地层新 块状
(2)中间岩块箭头向上,两侧箭头向下(绘图略)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歌诀法记忆外力作用与地貌
“V”型谷在上游,三角洲于河口;
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风力流水搬走土,冰川侵蚀“U”型谷;
风力作用干旱区,沙丘缓坡示风头(来风的方向);
五种外力互关联,共同作用塑地貌。
2.数字法掌握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个过程:循环过程。
二种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四项环节: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与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风化作用
岩石在温度变化、水、空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2.侵蚀作用
(1)概念:风、流水、海水、冰川等对地表岩石及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2)分类:根据成因可分为流水侵蚀、海水侵蚀、冰川侵蚀、风力侵蚀等。
3.搬运作用
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山倒映山浮水
无水无山不入神。
——桂林山水
思考探究:1.桂林山水所述的地貌类型是什么?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什么?
提示: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作用。
2.该地貌类型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提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地质条件。
?知识升华
一、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外力作用
形成地貌
作用地区
侵蚀
搬运
沉积(堆积)
流水作用
上游
中游
下游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湿润地区
高山峡谷、(“V”型)瀑布、千沟万壑、地表崎岖
“泥沙堆积”、河道变宽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大风区
过渡区
减弱区
干旱地区
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柱等
“飞沙走石”
沙丘、沙垄、堆积黄土(黄土高原)
冰川作用
冰斗、角峰、“U”型谷
物质迁移
沉积物大小颗粒不分、杂乱堆积而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地区
波浪作用
海蚀陡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
物质迁移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原地,形成风化壳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二、几种外力作用与地貌特征的关系
1.沉积规律
(1)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如下图:
(2)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
3.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方法技巧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A.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B.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a.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b.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c.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d.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③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a.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b.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典题印证
[典例] (浙江高考)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思维流程]
[答案] D
1.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之中,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出露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变成碎屑物质,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3)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2.循环过程
地质作用 :A.重熔再生、B.变质作用、C.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石 灰 吟
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思考探究:1.诗人所述岩石属于哪一种?按成因属于哪一类?
提示:石灰岩。沉积岩。
2.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是什么?这种变化说明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处于怎样的过程之中?
提示:大理岩。不断循环。
?知识升华
一、常见的三大类岩石
类型
形成过程
特点
常见岩石
用途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致密
花岗岩
花岗岩是很好的建筑装饰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气孔或流纹构造
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并固结成岩形成新的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
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
非金属矿产石油、煤等是当前世界重要的能源;石灰岩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
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
具有片理构造
大理岩、片麻岩、石英岩、板岩
大理岩是很好的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构成地壳的岩石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任何一种岩石都有诞生和消亡的过程,并且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物质
号码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①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②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③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各类岩石
④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方法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
(1)
(2)
?图表解读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判读技巧]
在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时,首先要明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来自于软流层;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也可以形成变质岩。
其次,岩浆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不能形成其他岩石。
再次,要根据箭头指向来辨别属于哪一类岩石,其中岩浆岩到沉积岩的单向转化是判读的突破口。
最后,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均代表外力作用,指向岩浆、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箭头均代表内力作用。
[变式图示]
各变式中数字代表的意义:①冷却凝固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也就是说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这是判断该类循环模式图的关键。
?典题印证
[典例]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尝试解题] (先做后比对答案,效果更佳)
(1)________ (2)________
[思维流程]
[答案] (1)D (2)A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外力作用与地貌
“岱崮地貌”是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的岩石主要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2.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
A.沉积→岩层的断裂作用
B.岩浆沿地壳缝隙喷出地表
C.沉积→抬升→外力侵蚀
D.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
解析:1.B 2.C 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应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和页岩是常见的沉积岩。第2题,“岱崮地貌”的形成是先沉积,以后地壳发生上升运动,形成断块状的山地,周边易被侵蚀的岩石被侵蚀掉后变得陡峭而形成“方山”。
对点练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①② B.④⑤⑧
C.②④ D.③⑥⑦⑨
4.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过程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5.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
解析:3.A 4.B 5.A 第3题,煤炭是地质史上有机质被掩埋在地壳中并经过长期石化过程而形成的,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无关。第4题,大理岩是石灰岩(沉积岩)受热(与岩浆接触)变质而形成的。第5题,并不是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它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6.读三种地貌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________地貌,它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B图地貌是________地貌,它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于________地区。
(3)C图地貌为________地貌,其原因是________岩石受到含有________的水的________作用而形成。
解析:据图可知,A图为冰川侵蚀地貌;B图为风蚀地貌;C图为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解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1)冰蚀 冰川
(2)风蚀 风力 干旱
(3)喀斯特 可溶性 二氧化碳 溶解、冲刷
第1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1. 数字法记忆城市区位
(1)四个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矿产。
(2)四多:平原城市多;中低纬沿海城市多;
河流沿岸城市多;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处城市多。
(3)四少:热带平原城市少;崎岖山区城市少;
恶劣气候区城市少;矿产贫乏或未开发处城市少。
2. 歌诀法记忆交通线路选线原则
要想富、先修路,选线原则有思路。
自然条件为基础,地形地势先关注。
社会经济是主导,造价效益要考虑。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地形
城市分布特点
城市分布成因
平原
世界上绝大部分特大城市位于200 m以下的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我国特大城市大部分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1)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利于城市进一步扩大发展,还可以减少投资
(3)平坦的土地用于农耕,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
山区
多分布于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
高原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
热带地区高原上较凉爽,而平原地区过于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城市区位产生影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世界上主要大城市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分布在气候条件比内陆更为优越的沿海地区。
(2)气候对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2)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3)影响城市的发展: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1)矿业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2)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后期,要考虑这些城市的转型,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退。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重庆市是我国有名的山城,得名迄今已有八百余年。重庆境内多河流,主要的通航河流就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7条河流。在对重庆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在40个古镇中,就有18个分布在这7条大河旁边,其中14个位于河的右岸。
思考探究:1.河流对古镇的形成提供了哪些功能?
提示:供水、运输和军事防御。
2.在重庆地区的古镇中,为什么多分布于河流的右岸?
提示:北半球的河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对右岸冲刷得更厉害,容易成为深水码头,水运便利。
?知识升华
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城市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1)平原地形
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
水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从目前城市的分布看,有许多城市受水运的影响,沿江河湖海交通要道发育起来。主要有以下区位:
沿河城市的区位类型
区位优势
典例
河口处
既可与整个流域相通,也可以与海洋相连,腹地广阔,利于货物集散,是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处,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处
两条或多条河流的汇合处
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有多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宜宾、重庆、武汉三城市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江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
水陆交通的转运点
陆路交通穿过河流需建码头处,是人流、物流的集聚、转运处
南京位于京沪铁路与长江的交会点,兰州位于陇海—兰新线、包兰线与黄河的交会点
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
货物在此转运,促使城市形成
江西赣州市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4.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方法技巧
不同自然条件聚落分布特点的分析思路
(1)西北地区:多分布在绿洲上。如新疆虽然地域辽阔,但大面积是干旱的沙漠和高耸的高山,沙漠和高山地区缺少水源,无法发展农业,人类无法生存。
(2)青藏高原:多分布在河谷地带。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3)云贵高原:多分布在山间盆地。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山间盆地多“坝子”,这里地形较为平坦,土层较厚,适于生产。
(4)北方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完整,聚落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5)南方丘陵地区、山区: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典题印证
[典例] (海南高考)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为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1)~(2)题。
(1)为趋利辟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思维流程]
[答案] (1)D (2)C
1.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1)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一般取决于产品产地和销售地的分布及其相应的运输需要。
(2)线路的具体走向,又经常受到各地自然条件的影响。
(3)铁路线的走向受地形的影响最为显著。
2.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1)不同地形单元,不同地形部位,线路建设所需的工程量与造价差别很大。
(2)线路一般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和地形部位上,这些地方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较大。
3.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1)河流和海洋适宜发展水上运输,陆地适宜发展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
(2)海港建设受到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附近泥沙移动及工程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图表解读
四川省不同地形类型和交通线密度比较表
分区
地形类型
交通线密度(以全省平均值为1)
城市化程度较高地区
盆地(平原)
13.6
丘陵
4.7~8.3
山地
3.7
城市化程度较低和一般农牧地区
盆地(平原)
1.9~2.6
丘陵
1.5~1.7
丘陵与山地
1.0~1.5
山地与高原
0.2~0.5
全 省 平 均
1.0
注:交通线只包括铁路、通航机动船的内河航道和可晴雨通车的公路。
[信息获取]
(1)表中显示四川省交通线密度的地形差异是盆地(平原)区最高,山地区最低,说明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
(2)从城市化程度看城市化程度较高地区交通线密度高,城市化程度较低和一般农牧区交通线密度较低,说明社会经济_因素也是影响交通线密度的重要因素。
?问题探究
[诗歌中的地理]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思考探究:1.影响四川交通运输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提示:地形。
2.山区道路建设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提示:避开陡坡,建成“之”字形。
?知识升华
一、影响交通线走向的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地形
平原
平原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开凿隧道时尽量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二、地形对交通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地形
线网密度
分布格局
自然原因
平原、缓丘
稠密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
高原、山地
稀疏
山间盆地、河谷和山口处
地势高峻,工程量大,造价高
?典题印证
[典例] (江苏高考改编)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
①多断崖、深谷 ②多石灰岩溶洞 ③多高山、陡坡 ④多角峰、U型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①减轻冰川的危害 ②减轻冻土的危害 ③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④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思维流程]
[答案] (1)A (2)D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回答1~3题。
1.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B.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
C.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
2.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3.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
A.赣州 B.武汉 C.广州 D.大庆
解析:1.C 2.D 3.B 第1题,b、c两地均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选项C正确。第2题,在a、b、c、d四地中,d地位于河口处,便于河海联运,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选项D正确。第3题,赣州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处,大庆是在石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区位与b地(b地位于干、支流汇合处)相似的是武汉。
对点练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现代铁路、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以桥代路”的做法。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四地“以桥代路”的作用是( )
A.①-减小铁路的坡度起伏
B.②-缩短宁波至上海的行程
C.③-避免山崩滑坡的危害
D.④-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5.各桥梁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是 ( )
A.①-干旱与洪涝
B.②-海潮与海冰
C.③-冻雨与风沙
D.④-冻土与生态脆弱
解析:4.B 5.D 第4题,京沪高铁“以桥代路”主要是减小铁路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少占耕地;杭州湾大桥则是为了缩短宁波至上海的行程,因而B项正确;贵州清水河大桥的目的是减少复杂地质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影响;青藏北部清水河大桥则是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5题,京沪高铁的不利因素是河湖众多;杭州湾大桥面临海潮和海水侵蚀;贵州清水河大桥是地质条件复杂和崎岖的地形;青藏地区则是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以及冻土广布。
6.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2)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对照图例分析城市、乡镇分布与河流、地形和海岸线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答案。第(2)题,主要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对铁路施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答案:(1)特点: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
主要原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有利影响:地形平坦。不利影响: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歌诀法记忆全球气候变化过程
气候冷暖干湿变,通常分为三阶段。
地质时期是最长,两次冰期气候寒。
历史时期寒暖替,近代时期波动暖。
2.歌诀法记忆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气候变暖有利弊,自然环境和经济。
显著后果海面上,冰川融化热膨胀。
岸线后退低地淹,沿海平原多危险。
农业变化较复杂,干旱趋重积温加。
高纬增温增单产,低纬变干耕地减。
湿地锐减荒漠化,物种减少生态变。
3.歌诀法记忆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
全球变暖非无策,国际合作谋举措。
碳烷气体是祸首,控排减量堵源头。
能源调整与造林,实现全球共降温。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
(1)总体特征: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变化阶段及特点
①地质时期:温暖期和冰期交替出现。
②历史时期: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
③近代:世界气温明显波动上升。
2.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气候变迁直接影响着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
(2)气候变迁引起动植物分布带的迁移。
?问题探究
[科考中的地理]
黄河古象化石,1973年1月发现于甘肃合水县板桥乡穆旗村的马莲河畔,因其挖掘于黄河流域,故取名“黄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体长8米,仅一双门齿就长达3.4米。据科学家判断,这是地球上早已灭绝了的一种剑齿象。它生活在第四纪更新世早期,距今250万年左右,它以全球仅有而成为旷世珍宝。
思考探究:1.距今250万年前,黄河流域曾经是怎样的环境?
提示:温暖多雨的森林环境。
2.推测现今气候与古代气候有何区别?
提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知识升华
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根据不同的时间尺度,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三个阶段,各阶段特点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推知古代气候变化的方法
1.树木年轮分析
2.花粉记录分析
?典题印证
[典例]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里,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1)~(2)题。
(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2)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尝试解题] (先做后比对答案,效果更佳)
(1)________ (2)________
[思维流程]
[答案] (1)B (2)D
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对策
1.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业
①北半球,气候变暖会使温度带北移,热量条件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②在热带半干旱区,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植物病虫害的范围扩大。
③全球中纬度地区农业受损,高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
(2)工业
①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②使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活动承受越来越多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使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技术得到政策鼓励,获得广阔的市场。
(3)人类健康
①夏天持续高温,会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
②增加疾病的发病率,使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4)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①海平面将上升,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
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进而影响农业生产。
③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
④沿海水产养殖业将受影响。
(5)生态系统
①导致原生态系统内的物种会遭受重大损失,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失更大。
②受气候影响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加剧。
2.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及治理措施
(1)原因: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
(2)治理措施:全人类共同合作,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预警系统”,卫星航拍表明南极冰盖正在退缩。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将来有一天世界很多沿海城市会成为“失落的文明”。
思考探究:1.南极冰盖正在消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全球变暖。
2.沿海城市为什么会成为“失落的文明”?
提示: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城市。
?知识升华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
二、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2.对工业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方法技巧
关于全球变暖题目的解题思路
?典题印证
[典例] ( 江苏高考)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 ppm。下图
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由图可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状况与CO2浓度的变化虽呈正相关关系,但并非完全同步,这说明CO2浓度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气温的变化。
[答案] (1)B (2)A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10 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5 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完成1~2题。
1.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 )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
C.1910~1950年 D.1840~1890年
2.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的最北界南移
C.竹类分布向黄河流域扩展
D.江淮一带遭受寒潮侵袭次数减少
解析:1.C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只有1910~1950年。第2题,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气温距平为负值,表明气温降低,因此水稻的种植范围和野象栖息的最北界都要南移,竹类分布也向南扩展,江淮一带遭受寒潮侵袭次数增多。
对点练二: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对策
下面两图是不同时期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在同一处拍摄到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据此回答3~5题。
3.上面两图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火山喷发 B.臭氧层变薄
C.全球变暖 D.酸雨
4.治理上题所指的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加强预报
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C.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5.近年来,暴风雪、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对此解释最不可信的是( )
A.全球变暖是造成极端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B.极端天气频发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C.大气环流异常是极端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
D.极端天气频发既有全球气候自然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解析:3.C 4.C 5.B 第3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使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变小。第4题,加强预报并非治理的根本措施;氟氯烃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硫不是温室气体;治理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第5题,地球内能释放对天气影响不大。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2月8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多哈闭幕,会议决定将《京都议定书》承诺期延长到2020年12月31日。俄罗斯、日本和加拿大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大会也未在“绿色气候基金”的注资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1)由图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3)近15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
(4)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了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和海平面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近150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加之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导致海平面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
答案:(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
(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波动上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升温。
(4)波动上升。全球气温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第3节 寒潮
歌诀法记忆寒潮的标准、危害与防御
一日降温超10度,最低气温小5度;
强冷空气北边来,性质干冷强又快;
冬季寒潮多发期,大风雨雪和冻害;
田野作物正生长,春秋两季易成灾;
强风雨雪破坏大,通信交通受阻碍;
及时防御有办法,提前预警可减灾。
1.发生时间
冬半年。
2.表现
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剧烈降温,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3.成因
冬半年,高纬度地区因气温很低形成的密度较大的干冷气团从源地向低纬移动形成。
?图表解读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示意
[信息获取]
(1)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A是从北方来的寒潮,起源于亚洲北部的北冰洋,为东路寒潮;B是从西北来的寒潮,起源于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为中路寒潮;C是从西方来的寒潮,起源于欧洲北面的北冰洋,为西路寒潮。
(2)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受寒潮影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海南岛受寒潮影响小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青藏高原不受寒潮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海拔。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中广网济南2013年3月9日消息 山东省气象局今天继续发布海上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和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今天(9日)下午至夜间,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和中部北风7~8级,阵风10级;半岛和内陆湖面北风5~6级,阵风8级;其他内陆地区北风4~5级,阵风7级。
思考探究:1.寒潮带来怎样的天气?
提示:大风、降温、雨雪。
2.寒潮属于什么天气系统?
提示:冷锋。
?知识升华
一、寒潮的成因
影响我国的寒潮实质上是冬半年快行冷锋南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多发季节
1.发生时间:我国寒潮主要出现在11月~次年4月。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
2.原因:春秋季正是冬夏季风调整期间,冷暖空气更替频繁,因而冷空气活动次数较多,而冬季冷空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于优势,天气形势稳定,降温幅度相对较小,达不到寒潮的标准。
三、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
受寒潮影响,都会出现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现象,但区域环境不同,其影响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列表如下:
影响地区
影响
西北及黄土高原
大风、大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
内蒙古草原
大风、暴雪、低温,易引发雪灾
华北、江淮地区
大风、雨雪交加,沿海出现风暴潮
东北地区
大风、大雪天气
长江以南地区
寒风、冻雨天气
?典题印证
[典例] (天津高考) 下图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
(1)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
A.a→c→b→d
B.b→c→d→a
C.c→b→d→a
D.d→a→c→b
(2) 据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解析] 第(1)题,冷锋是冷暖空气交汇、冷空气势力较强而推动暖空气前进的天气系统,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冷锋应是由北向南推进的,因此锋面位置越北的,表示其时间越早,即C项排序正确。第(2)题, a图中,武汉位于冷锋的控制下且位于冷锋锋后,会形成阴雨大风天气;b图中,天津地区受冷锋的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c、d两图中,冷锋还未移到北京、杭州,这两地受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答案] (1)C (2)B
1.危害
(1)大雪、冰冻使交通堵塞,电信、电力中断。
(2)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
(3)急剧降温使农作物遭受霜冻、冰冻等冻害。
2.我国寒潮发生季节
冬春两季。
3.预防措施
(1)预防寒潮重要的是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2)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做好防寒准备。
(3)海上的船只及时回港。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无焰的小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贾思勰《齐民要术》
思考探究:1.导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的天气系统是什么?
提示:冷锋。
2.为什么“放火作煴(无焰的小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提示: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强大气保温作用,提高夜间气温。
?知识升华
一、寒潮的“功”与“过”
寒潮发生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寒潮的防御
?方法技巧
减轻作物冻害的基本方法
防御冻害一方面要设法提高越冬作物和经济果木抗御低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采取措施阻挡寒潮入侵,减小降温强度。防御冻害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1.培育耐寒品种,提高抗冻能力
对于越冬作物或亚热带经济果木,选育耐寒性强的品种,提高植株抗冻能力。
2.利用局地小气候环境,实时避冻栽培
在我国亚热带柑橘栽培的北缘地区,充分利用山体或水体有利的小气候资源环境栽培柑橘,可以有效地避过或减轻寒潮冻害。
3.露天增温法
利用一切条件提高近地面层温度,如布设烟堆、安装鼓风机等,打乱逆温层,对近地层有显著地增温效果,其中熏烟一般能提高近地层温度1~2℃。
4.覆盖法
利用覆盖物保护植物体的地上部或地下怕冻部位,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御寒潮侵袭,从而起到防寒作用。
5.浇水法
寒潮来临之前,对农田进行浇灌,增加土壤比热容,减小降温幅度。
另外,在寒潮发生后,还可以针对不同作物采取一些简单的防寒补救措施。如撬泥培土护根,压草保苗等。
?典题印证
[典例] (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思维流程]
(1)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北部。从形成过程看,寒潮是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减弱-再增强的过程。据此回答1~3题。
1.寒潮爆发最有利的条件是( )
A.增大的气压梯度
B.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
C.单一广阔的陆地表面
D.广阔的高纬度洋面
2.寒潮爆发会造成( )
A.洪涝灾害
B.低温、大风、暴雪天气
C.南方沙尘暴天气
D.水土严重流失
3.寒潮若在春秋季爆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尘暴天气 ③暴雨洪涝天气 ④干旱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1.B 2.B 3.A 第1题,A、B选项都有利于冷空气的活动,但一般寒潮的爆发更与环流形式的变化有联系,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更有利于寒潮的爆发。而C、D选项只是有利于冷空气的聚集,不一定是爆发寒潮。第2题,寒潮是冬季爆发的快速南下的强冷空气,所以A选项不正确;如果冷空气前缘的暖气团比较干燥,往往形成大风降温天气,在北方会出现沙尘天气,南方则不会出现。水土流失与气温高低无关。第3题,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爆发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而春秋季的华北地区,由于空气干燥,降水又少,又有沙源,往往产生沙尘天气,不可能产生暴雨现象,干旱是由于降水少,用水量大造成的,不是寒潮造成的。
对点练二: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新疆气象台2013年2月27日再次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信号,受寒潮影响新疆北部地区再迎暴雪天气,新疆西北部积雪深度达30~70厘米。据此回答4~5题。
4.此次寒潮对新疆北部的主要危害是( )
①危害人与牲畜 ②危害冬小麦 ③电信、电力中断 ④交通受阻 ⑤海上翻船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③④
5.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
A.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
B.随时做好防寒储备
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来临时及时回港
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
解析:4.D 5.A 第4题,新疆北部地区无冬小麦,也缺少河、湖、海。第5题,只有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人们才能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减轻或避免寒潮带来的危害。
6.下图为某气象灾害路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这种气象灾害的名称是________,其源地是图中的________洋,路径A称为________。
(2)此时,位于我国以北的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当其最强大时,受其控制,我国北方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
(3)该气象灾害是由________锋南下造成的,主要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天气。
(4)在我国,该气象灾害多发生在________季节。
解析:此图为寒潮路径图,故图中气象灾害为寒潮。从图中路径可知,A为西路,寒潮来自寒冷的北冰洋。寒潮来自冷高压,亚欧大陆上的冷高压是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冬强夏弱,当其最强大时,我国正值冬季,受其控制我国盛行冬季风,我国北方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形成寒潮的天气系统为快行冷锋,会带来降温、大风、雨雪等天气。联系我国季风风向和所学知识可知寒潮多发季节。
答案:(1)寒潮 北冰 西路
(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寒冷干燥
(3)快行冷 降温 大风 雨雪
(4)冬春
第4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歌诀法记忆水资源的特征与分布
资源类型要分清,依靠循环可再生。
合理利用保环境,时空分布不均衡。
南多北少在夏秋,四大古国靠河流。
利用广泛不可替,水利水害双重性。
2.数字法记忆我国水资源特点
三多:南部多、东部多、夏秋多。
三少:北部少、西部少、冬春少。
一个大:各年之间变率大。
1.自然资源的含义
(1)概念: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表现出整体性。
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2.水资源的组成
组成
广义
海洋水、陆地水
狭义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目前易开发利用的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水资源的分布
(1)特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2)根本原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3)水资源多少的衡量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4)多年平均径流量以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
4.水资源的特征
(1)补给的循环性
①地球上的水循环使水资源得以不断地恢复和更新,成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②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水资源的恢复量不相同,所以,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①从时间上看,降水量和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②从空间上看,不同地区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差异。
(3)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①水资源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②水资源的这些作用是其他自然资源无法替代的。
③水资源还具有巨大的非经济性价值。
?问题探究
[生活中的地理]
水利部确定我国纪念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思考探究: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什么?有何特点?
提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可再生、数量有限、分布不均等。
?知识升华
一、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从世界范围看
2.从我国看
(1)表现
(2)成因及调节对策
表现
夏秋多、冬春少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成因
我国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多;而冬春季节主要受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影响,降水量很少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首先从东南沿海登陆,因此就地区而言,越靠近东南部的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就越明显。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水资源也就越丰富
对策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改变径流的时间分配
跨流域调水,将水从丰富地区调到缺乏地区,改变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三、水资源的特征
特征
表现
开发利用原则
补给的循环性
地球的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地恢复和更新,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从时间上看,降水量和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年内变化,年际变化;从空间上看,不同地区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差异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人类生活和各生产部门中使用极为广泛,是其他自然资源所不能替代的,此外,水资源还具有巨大的非经济性价值
注意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
水利水害双重性
水资源具有水利与水害的双重性
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兴利除害
(3)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一般说来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二是区域内降水量,降水量越多,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越丰富。
?典题印证
[典例] (重庆高考)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 )
A.节约土地资源 B.原料有可再生性
C.减少原料运输量 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
[思维流程]
[答案] B
1.古老文明的诞生与水资源
(1)大河文明
①古老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与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②从地理位置上看,四大文明古国分别位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这些文明均与河流有关。
(2)河流是人类古老文明的摇篮
①河流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水源条件。
②河流的冲积作用使地表覆盖了疏松的沉积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肥沃的土壤,疏松的土质有利于人类使用当时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
③河流的水运也是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2.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水资源
(1)水与人体:人体中水占体重的70%,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
(2)水与生产活动
①农业用水
a.农业用水一部分被农作物吸收,一部分蒸发掉了。
b.农业对水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水质的要求也有提高。
c.在生产活动中,农业用水量最多。
②工业用水
a.三种情况:冷却用水、空调用水、产品用水。
b.工业对水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水质的要求也有提高。
c.水源条件是影响工厂厂址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水源地往往对耗水大的工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3)能源:水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
[温馨提示]
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区别
“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水力资源”是一种能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水利资源”的含义很广,是从发展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泛指供给水源、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功能的利用。
?问题探究
[灾害中的地理]
2013年7月以来,湖南省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据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截至7月31日,湖南省107个县市区1 179万亩农作物受旱,近129万人、61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367条溪河断流、347座小型水库、9.34万处山塘干涸。
思考探究:1.7月份为什么湖南会形成旱灾?
提示: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需水量大。
2.针对严重旱灾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提示: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引水和送水解决饮水困难问题;修建水库、节约用水、植树造林、治理污染等解决长期缺水问题。
?知识升华
一、世界上一些地区供水紧张的原因
?典题印证
[典例] (新课标全国卷)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图3为图1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思维流程]
[答案] (1)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 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 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 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水资源的组成及其特征
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B.地下水、河流水、冰川
C.雨水、河流水、湖泊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
A.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B.多年平均蒸发量
C.多年降水量与径流量之和
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解析:1.D 2.D 第1题,目前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较易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第2题,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对点练二:水资源与人类生存与发展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据此回答3~5题。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 200
8 952
18 245
3 357
8 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 045
514
387
288
1 344
3.由表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4.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5.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解析:3.B 4.B 5.C 第3题,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并结合各国人数进行计算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法国,但水资源总量远远高于法国。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大约是美国的9.62倍,接近10倍。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我国平均水平的4倍多,即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并不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而是因为人口总数少造成的。第4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设备更新慢,再加上国民素质较低,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使得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于其他国家。第5题,依据上题分析可知: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具体措施是发展科技,更新设备,保护水源,唤醒人们的节水意识。
6.读各大洲径流总量和人均径流量的对比表,回答下列问题。
洲名
项目
欧洲
A
B
北美洲
C
D
径流总量(立方千米)
3 100
131 900
4 225
5 950
10 390
1 965
人均径流量(立方米)
2 100
1 960
5 500
8 640
21 000
27 800
(1)指出表中A、B、C、D所代表大洲的名称。
(2)在以下坐标图中,按由多到少的顺序和图例要求画出六大洲人均径流量柱状图。(横坐标每个数字代表一个大洲,每小格只是一个基数,在此位置可画出各洲相应柱状图。)
(3)一个地区的径流量的多少取决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对比关系。世界上江河径流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
(4)目前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除表中所反映出来的_____________以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有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和绘制图表的能力。第(1)题,由表中径流总量和人均径流量判断各大洲的名称,人均径流量最多的大洲是大洋洲,径流总量最多的是亚洲,其次是南美洲,因此表中A为亚洲,B为非洲,C为南美洲,D为大洋洲。第(2)题,结合第(1)题分析及表中数据、图例,画出即可。第(3)题,属基础知识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表中资料反映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闹水荒”的自然原因。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需水量增长速度远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并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水体污染加重,可用的水资源减少是导致“水荒“的人为原因。
答案:(1)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大洋洲。
(2)略
(3)降水量 蒸发量 巴西
(4)地球上水资源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 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较快,水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