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 中考资源网
《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麦考利夫追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并且时刻不忘作为教师的责任,自信而又美丽。登机时仍想着在太空中给几百万美国学生讲两堂课,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我的美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她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积极投身航天事业,挑战困难,英勇牺牲的事迹,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深切悼念之情。词典上看:“英雄”有三种解释: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例如英雄好汉。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在和平年代,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就是英雄。麦考利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乘“挑战者”号飞入太空,表明她具有英雄品质。
默读课文,课文内容可作如下概括:
1、开头:神圣的日子。
2、报名:光荣的使命。
3、训练:严峻的考验。
4、告别:激动的场面。
5、失事:强烈的悲恸。
6、结尾:永远的怀念。
[研读与赏析]
1、里根总统为什么决定“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应该是教师”?
人类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去探索。而教师虽然是普通人,却是青少年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进入太空,既是对教育引导作用的重视与肯定,也是利用这种作用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行为。
2、关于课文结尾一段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说麦考利夫上了最后一课?“挑战者”为什么打上引号?
虽然麦考利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了,但这种精神会教育学生和孩子们。“挑战者”加上引号有特殊的意义,“挑战者”是航天飞机的名字,代表了人类向科学尖端挑战,在这里称麦考利夫为“挑战者”, 是对她的英雄壮举的充分肯定。
[学法指导]
1、重点放在对“英雄”含义的理解上,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2、查找有关航天史的资料,了解人类为此作出的努力,以便加深对“英雄”的理解。
3、在讨论中完成对麦考利夫“英雄”形象的认识。
[体验反思]
1、读完全文,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幕?用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准备用深情叙述或朗读传达出你内心的震撼。
2、同麦考利夫竞逐同一机会的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在“挑战者”号爆炸的当天晚上,填词、作曲唱出了一首新歌《为我翱翔》:
我猜想你可能现在才知道
我当初也希望升入太空
我希望能够搭乘那支火箭升入天堂
我希望为每一位男子翱翔
每一位儿童、还有每一位母亲……
她为我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
她为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光亮
她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精神和全部
他们为我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给予梦想以机会,梦想能够成真
未来成功的希望真切而真实
人类是“地球”号飞船之子
未来属于我们大家
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英雄的缅怀,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拓展延伸]
1、自己试着写两句碑文,借以表达我们对航天英雄的悲痛和敬意。
如:“挑战”号上永远的挑战者
梦想在宇宙上飘扬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9秒,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辉煌的时刻,你知道吗?说说你所知道的内容以及你的感受。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长城万里行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中“梦”的含义,并从作者的梦中获得启示。
2、体会课文以梦为主线贯穿文章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以祖国兴衰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本中“梦”的含义。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长城万里行》这篇散文写的就是徒步万里长城的经历和感情理解。学习时要注意理解文本中多次提到的梦的内涵。
文本开头的两个“梦”,“想读很多很多的书,盼望将来自己能够当个作家”; “想走很多很多的路,能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这儿,“梦”是理想的代名词,反映了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确定理想,作者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行走着,“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那为什么在本文中大书特书“长城万里行”呢?这样看来,梦中的万里长城就有着特殊意义了。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语。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识已深入人们的骨髓,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情结。
认识到这一特殊意义,再想一想以下三个人的“梦”,我们就更能明了作者的思想根源了。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先生为不能实现梦想感慨,法国作者雅克·朗兹曼最大的梦想是走完长城,美国的罗勃特·史葛达到了70多岁,还在做走完长城的梦。可见,这一条条消息,像一个个冲击波使作者难以平静。在他们三人的激发下,作者下定决心要用他的脚步量完长城,用笔和相机勾画出长城的历史和现状。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作者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但是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作者领略到了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的文化灵魂。了解了大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西北文明的盛衰使作者更明确认识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作者是因此感慨“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
从构思的角度看,题目为长城万里行,文章却从小时候的梦写起,表面来看宕开一笔,实际上是为后文写长城行提供思想基础。紧接着作者引用三个人梦想走长城的材料,推动作者徒步长城的计划和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徒步长城行中,作者获得了大自然对他的丰厚的馈赠,更加强了他对社会、对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本结尾处,作者又提到梦还在继续着。言外之意,作者将继续行走,继续写作,为祖国建设尽绵薄之力。全文以“梦”贯穿始终,可谓匠心独运。
[研读与赏析]
1、文章写的是长城万里行,为什么全文始终贯穿着“我”的两个“梦”?
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个梦,才有“长城万里行”去实现这个梦,二者是理想与行动的关系,有了这两个梦,长城万里行才显得更有意义。有了两个梦的交代,后文“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才不显得突兀,这正是在实现第一个梦呀!最后,作者以“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结束全文,由此可见,全文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结构是非常严谨的。
2、文章开头写道:“小时候,我做了两个梦”,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和后面沿着长城旅行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这个“梦”是理想与志向的代名词,开头写“我”的两个梦和后面沿着长城行的内容,具有理想与行动的内在联系。如果没有开头的两个梦,就没有后来的长城万里行。
3、作者的两个“梦”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第一个“梦”是说,读万卷书是为了将来走人生之路,第二个“梦”是说走万里路也是在读一本活生生的书,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
4、为什么说大自然是无情的,又是慷慨的?
明确:在作者长城万里行的两年里,大自然让他充分体验到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甚至面临着生死考验。但是,大自然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万里长城之行,让作者领略到了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的文化灵魂,了解了大西北文明的盛衰和当地风土人情,使作者意识到了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说大自然是慷慨的。
5、走完万里长城,作者认为“祖国的西北部那里还很穷,很荒凉,还在沉睡,但是却充满了生机”,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呢?
明确贫穷、荒凉的确是客观事实,说它同时“充满生机”,说明西北部的人民纯朴热情、渴望发展。所以说这句话前后并不矛盾。
6、文章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这里的“梦”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继续行走,继续耕作,为祖国建设尽绵薄之力,去实现自己人生的追求。
[学法指导]
1、学习中要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可以观看纪录片,从直观形象中获得感受。
2、学习中还可以找些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读一读,感受作者情感。
3、对于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部分,要在探讨中完成深入的理解。
[体验反思 ]
你们出外旅游,游览过长城吗?请说说你的感受。没有游览过的同学可根据查找到的资料,介绍长城。
[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如有关长城的图片、历史、传说、诗歌等。
2、2003年6月10日,共青团、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计划。志愿者分赴西部12个省、区、市的贫困县乡镇,从事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这项计划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烈支持,短短15天,报名的大学生达到了43763名,报名工作提前圆满结束。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计划?谈谈你的看法。假如你现在是一名大学生,你会报名吗?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