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耳聋的因互很多,在先天性聋中,遗传是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声音的传递在外耳或中耳受阻而导致的耳聋称为传导性耳聋。下列原因都可能导致传导性聋.:外耳或中耳先天发育不全、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炎症或疖肿、外耳道异物、外耳道肿瘤、外脓或非化脓性中耳炎症、耳硬化症、咽鼓管功能障碍以及外伤等等。
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变部位在中耳以后,包括内耳、听神经及听中枢。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原因复杂,有由于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奎宁等)中毒引起的药物性耳聋。一氧化碳、某些重金属中毒也能导致神经性耳聋。感染性疾病是引起神经性耳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脑膜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感、疟疾、内耳梅毒等等。一些自身免疫及代谢性疾病也可引起神经性耳聋,比如红斑狼疮、脱髓鞘病、糖尿症血脂蛋白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新生儿黄疸、肾功能衰竭等等。此外,爆震、长期噪声暴露、外伤等也是造成耳聋的可能原因。听神经瘤不仅会导致耳聋,还可能危及生命。另有一类耳聋原因复杂或难以断定,突然发作是其共同特点,因此称为突发性聋或暴聋。在所有感音神经性聋症例中,老年性聋所占比例最大。老年性聋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逐渐减退而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聋。
噪声性耳聋发病机理和预防
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呆在噪声环境中所发生的一种进行缓慢的感音性耳聋。 在我们周围的种种声音,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乐音,它包含了多种频率的声音,而且这种频率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所以动听悦耳。另一类则是噪声,是由许多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杂乱声音组合而成,如工厂中机器的轰鸣,各种工具叮叮当当的撞击声,马路上人群的喧闹以及那些不成调子的汽车喇叭声等等。这些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明显。一次高强度的脉冲噪声瞬间就可使人耳聋,而长期的强噪声刺激则引起噪声性耳聋。
噪音对人类听觉器官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是在噪声环境下出现的听力疲劳,即听觉受强噪声的损害,当离开噪音环境,在安静的地方耳朵里仍嗡嗡作响,即耳鸣。耳鸣反过来掩盖听力,此时如果互相交谈,则听不清说话声。待过一段时间后,耳鸣消失,听力即能恢复,这就是听力疲劳现象。听力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病理生理现象,听神经细胞并未受到实质性损害。另一种情况是长时间在强烈的噪声环境下工作,听神经细胞在噪声的刺激下,发生病理性损害及退行性变,就使暂时性听力下降变为永久性听力下降,叫做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进展缓慢,在耳聋的初期很少有人自己能感到耳聋,而是在耳聋发展到晚期,直到听说话都感到困难时才发现自己耳朵聋了。这是因为,噪声引起的耳聋一开始是损伤听觉器官的高频听力区,即4000赫兹以上,再进一步损伤3000赫兹的听力区,接着是2000赫兹,到晚期损伤2000赫兹以下的低频区。而人们平时说话产生的声音频率范围正是在1000~2000赫兹的低频区。噪声性耳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 眼睛是身体的一个神奇有效且非常复杂的部份,象是一部照相机。当光线射入眼睛时,首先通过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才能达到视网膜。前边各部分的组合构成,就象照相机的透镜,起折射光线的作用,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而视网膜好比照相机的底片。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1.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
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
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没有血管而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
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
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虹膜:在角膜的后面,俗称黑眼珠。不同种族人的虹膜颜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当光线强烈时,瞳孔括约肌收缩可使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瞳孔很象照相机的光圈,自动地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
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
. 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 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
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凸度,就能使远处或近处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上。
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玻璃体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2. 视神经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
3. 眼附属器
眼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
※眼睛能看到东西的原理
自然界各种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的颜色可以反射出明暗不同的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眼内,经过屈光间质即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把这些光的刺激变为神经冲动,由神经传入大脑中枢,然后我们就可以看见物体了。
眼球只是视觉器官的感受部分,完整的视器还应包括它的传导部分和中枢部分等。而后面这部分的路是很长的,大部分是在颅腔内,与大脑及其他组织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将眼球比作一个电灯泡,电灯泡所以发光,除了它本身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外,还必须有它的电源部分(发电机)和电路和传导(电线)等。否则,只有灯泡是不会自己亮起来的。
眼睛在看东西时,只是外界的物体的影像被视神经细胞所感受。要使我们在主观上能够看到这一物体,还必须经过视神经等一系列复杂的传导,直至大脑枕叶视觉皮质中枢。经过中枢的综合分析,包括两个眼睛传来的不完全十分相同的影像综合分析以后才能完成。这与只要按动一次快门,底片上爆光一次就可以显出影像来的简单照像技术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照相时一般底片感光只是一次,但是眼睛里的视网膜却总是在连续的爆光,常常伴随到人们的生命终结。它的爆光次数一小时内究竟有多少次,是无法计算和统计的。外界环境信息的80%都是通过人的眼睛才被接受的。由此可见,眼睛上这个“底片”也是照相底片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看东西,要经过视器的感受、传导和中枢等一系列过程。但这些环节中各种组织都必须完全健康,功能必须完全正常才能完成。否则,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甚至破坏了视觉的形成。 但是这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对正常人来说却是可以在瞬间完成的,而其精细的程度有时简直难以令人置信。尽管人类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但到目前为止,还是造不出象眼睛这样的装置。
眼受光线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视中枢而获得的主观感觉。主要包含感知光的强弱,辨别物体或符号的轮廓、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色彩。人类眼球呈前面略突出的球形,结构颇似照相机,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折光系统,起凸透镜的作用;眼球壁构成“暗箱”;瞳孔的大小变化可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入眼后,经过折光系统折射、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倒像。视网膜由大脑皮层衍化而来,主要含有感光细胞(视杆、视锥细胞)和神经联系细胞。.视觉信息在视网膜内进行初步编码、加工后,经视神经传入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由视中枢对信息作进一步处理、分析、整合而形成视觉感知。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虽然视网膜形成并输入大脑的物像是倒置的,但实际生活中人们并无此感觉。在视觉研究中,失明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严重问题。中国约有盲人400~500万。其失明原因分别为角膜损伤、眼内压升高(青光眼)、晶状体混浊(白内障)、视网膜病变以及视觉传导通路或视中枢的损害。婴儿出生后在一年内,若缺乏光的刺激(如因眼疾而遮眼),将妨碍视皮层的正常发育,会导致日后视觉的严重损害。
什么是近视眼
近视眼是指眼球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产生远距视物模糊。
根据近视度数分类:
1.轻度近视:低于-3.00D;
2.中度近视:-3.00D---6.00D;
3.高度近视:高于-6.00D。
病因: ①轴性近视:是指眼轴较长而眼的屈光力正常,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近视。常见为发育和遗传有关,不良的卫生习惯加速发展,如阅读时灯光照明不合理,坐姿不端正,距书本及工作目标太近,以及过度用眼等。 ②屈光性近视:是指眼轴正常但眼的屈光力增强。常见有 a.角膜膨隆,圈袍角膜。B.晶状体异常,球悬晶体,晶体位置倾斜。C.睫状肌痉挛,引起晶体过度调节。
症状:
①视远模糊,视近物清晰。
②易疲劳。
③部分病人可有外斜或外斜视。
④眼底改变:轻度近视(—3.00D以下),其变化往往仅表现在视乳头呈近视性视乳头弧形斑。高度近视其变化豹纹状环视乳头脉络膜萎缩多呈白色,边缘不规则形成后巩膜葡萄肿,有时可见黄斑出血,随着出现Fuchs斑,周边部视网膜可呈囊祥变性,玻璃体发生变化,有时产生视网膜裂洞引起视网膜脱离.
⑤玻璃体混浊和液化,多出现在中度以上近视眼。
⑥其它,有高度近视眼,因眼轴较长,眼球变大呈现眼球突出状态。
正常眼
近视眼
近视眼矫正
治疗:
①轴性近视应验光配镜,配戴合适的凹球镜矫正,配镜原则是获得最好视力的最低度数的镜片。
②因睫状肌痉挛引起的屈光性近视,应注意休息或药物治疗使调节放松。
③对大于—8.000D以上高度近视,尤以初次配镜者,应适当减低度数,以避免不适感,并能适应近距离工作。
.课题: 第1章 第6节 眼和视觉
杭州铁路中学 王秉琦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眼的结构,知道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
[2]知道透镜及其分类,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能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象的规律,并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4]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从而知道如何爱护眼睛和保护视力。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凸透镜成象规律、透镜的应用。
[教学准备] 眼球模型;光具座;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眼睛
师:眼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据统计,大脑中约有90%的信息来自于眼。
你知道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先让我们学习眼的有关知识。
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解剖眼球模型:分析眼的各结构的名称。
(角膜、瞳孔、晶状体、虹膜、玻璃体、巩膜、视网膜、房水等)
结合下列实践,组织讨论分析各部分的作用。
观察同桌的眼:
(1)你能看到哪些部位
(除了瞳孔、虹膜[颜色]、巩膜之外,学生应指出眼险,睫毛和泪腺管)
(2)观察虹膜和瞳孔:
用手电简直照着同桌的右眼,留心观察,同桌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
这样的变化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 (减少、增加)进入眼睛光线的量。虹膜的作用是可以控制 的大小。
名称 功能
瞳孔 调节进入眼睛
…… ……
同时填空:
填写表1:眼的结构和功能
复述眼的结构和功能。
小结表l。由讨论中涉及凸透镜的知识,为引入下节课“凸透镜成象规律”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凸透镜成像特点初探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眼睛的有关知识,并且留下了一个问题——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本节课我们就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这要从透镜谈起。
透镜是什么样的 (学生可解决)
让学生了解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学生可能会讲到用放大镜聚焦可以把一张纸烧一个洞,由此可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利用。)
作 图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凹透镜则使光线发散
讲 解
关于凸透镜一些概念:焦点(实和虚)、焦距等,使学生理解,并选择下列适当的词,填在每句空格里。(折射 中间 焦距 边缘 凹透镜 凸透镜 焦点 变大)
(1)透镜是用透明材料制成的,它使光以一定的方式发生 。(折射)
(2)两种主要的透镜是 和 。(凸透镜,凹透镜)
(3)凸透镜最厚的部分是它的 。(中间)
(4)凹透镜最薄的部分是它的 。(中间)
(5)透镜中心与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 。(焦距)
(6)平行光线垂直凸透镜入射,会聚后相遇的一点,叫做 。(焦点)
(7) 能使发光体在屏幕上形成象。(凸透镜)
(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做如下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实 验:凸透镜成象实验
给学生1个焦距是10厘米的凸透镜,做一个实验:请利用桌上的器材,组装成象老师演示桌上一样的一套装置,要求先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只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承接一个缩小的清晰的象。
并讨论下列问题:
(1)象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称为象距(v),请问你找到缩小清晰的象时,象距是 厘
米。与1、2倍焦距有什么关系?
(2)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物距(u),此时的物距是 厘米。与1、2倍焦距有什么关系?
(3)此时你认为所得到的象是实像还是虚象?为什么?
在学生寻找缩小的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也找到了放大的象,在最后的问题回答小结中可以点到,但本节课我们主要是解决这缩小的象的特点。实像和虚象是一个难点,要求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凸透镜成象的这一特点就是眼睛成象的原理。。
小 结: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学生讨论小结,重点强调透镜的知识和凸透镜成缩小实象的一个重要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强调: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从而改变整个折光系统的焦距f,注意视觉形成的部位。
由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凸透镜能成一系列不同的象”结束本课,为下节课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和鼓励学生为下一节课积极作准备。
第三课时 凸透镜的成橡特点
学生实验
上节课很多同学发现了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大小的象,本节课我们就上节课发现的现象继续实验研究,并填写好下表2。
物距 象的特点 象距
u 放大、等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象 v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有学生可能在填表格时会想到什么范围内成什么样的像,但也有很多学生可能是写一些数据,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参与讨论帮助分析从而使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对在几个特殊点上所成的像可能不会想到,因此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学生对实象和虚象的理解。
物距 象的特点 象距
U 放大、等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象 v
u>2f 缩小 倒立 实像 f<v<2f
u=2f 等大 倒立 实像 v=2f
F<u<2参 放大 倒立 实像 v>2f
U=f 不成任何像 /
u<f 放大 正立 虚象 /
练 习: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移动蜡烛靠近凸透镜,使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移动光屏,光屏上也能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实象;
(2)移动光屏,光屏上不能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实象,只会出现烛焰模糊的虚象;
(3)移动光屏,光屏上什么都没有,只会出现烛焰的亮光:
(4)取走光屏,使蜡烛在一倍焦距处,在光屏的同侧观察,可以看到虚象;
(5)蜡烛在一倍焦距处,人不能在光屏的同侧观察,那样会损伤眼睛,要站在旁边观察,才可以看到虚象:
(6)蜡烛在一倍焦距处,不论是用光屏,还是在光屏的同侧观察,虚象都是看不到的,它是一种幻觉。
利用这套装置,咱们再来做一个拍照的实验。介绍照相机镜头和暗箱及如何使用照相机。
例 题:
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先给某人照了一张全身像,如果再给此人照一张同样尺寸的半身像,则应该( )
A.后移相机(增大人机距离),缩短暗箱长度
B.后移相机(增大人机距离),增大暗箱长度
C.前移相机(缩短人机距离),缩短暗箱长度
D.前移相机(缩短入机距离),增大暗箱长度
第四课时 人类的视觉限制。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眼球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了眼睛看到物体的成象原理。
虽然眼能接受许多信息,可是我们的视觉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谁能说一说我们的视觉存在哪些缺陷?请几位学生说说。(近视眼一定距离外就看不到东西,还有远视、散光、色盲等。)
这种限制有的是人为造成的,有的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有的是遗传的。我们来做二个实验亲身体验一下我们的视觉限制。
一、正常眼的限制
实 验:
(1)将课本放在桌上,凝视这一页上的任意一个字。慢慢将眼移近,直至字体开始看不清楚为止。请同桌帮你用尺量一下这时你的眼与课本的距离。这便是你眼睛的近点,近点是 厘米。戴眼镜的同学则将眼镜取下做同样的实验,近点是 厘米。
我们来看看戴眼镜的同学和不戴眼镜的同学的近点有什么区别
(2)请同桌帮你拿起课本,凝视同一个字,同桌慢慢将书本远离你,直至你觉得这字开始看不清楚为止。这时量一下你与课本间的距离,这就是你的眼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是 厘米。戴眼镜的同学将眼镜取下做同样实验,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是 厘米。
我们再来看看戴眼镜的同学和不戴眼镜的同学的远点有什么区别
小 结:由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正常眼的视觉限制是怎样的
(人的眼睛看不到太远的或太近的物体)
(3)竖直拿起课本,置于距双眼30厘米处,看书上的加号和圆点。
遮掩你的左眼,右手拿着课本,用右眼凝视左边的加号,你的右眼仍能看见右边的圆点吗?继续用右眼凝视加号,慢慢地移近课本,你发现了什么?当课本移到某一距离时,右边的圆点 (消失,仍然存在);把课本再向前移动时,圆点 (消失,重现)。现在遮掩右眼,改用左眼凝视右边的圆点,然后慢慢移近课本,你有发现了什么?
小 结:由实验3说明了视网膜上存在无感光细胞的部位吗 我们把它称为盲点。
二、近视
请近视的同学说说近视眼看物体的特点。(书本图1—59)
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讨论说一说,(可能说到用眼过度,坐姿不正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直接造成眼球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象模糊不清。)
我们大部分同学戴的眼镜是近视眼镜,就是用来矫正视力的,它是哪种透镜?如何起到矫正视力的作用?简单介绍。
三、远视
学生中可能有远视患者,可由他来说说远视眼看物体的特点。(书本图l—61);或以近视为对照讲解远视的原因及其矫正。
四、色盲
拿一些辨色卡,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色盲。讨论为什么色盲者不可以担任驾驶或其他需要辨别颜色能力的工作?
五、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学生在小学时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可由学生说一说。有学生的眼保健操不规范!可在这帮助改正。
小 结:
下表列出眼球的若干特点。每一项特点或属于正常眼睛,或属于近视眼,或属于远视眼。判别每一项特点属于哪种类型的眼睛,用“√”填入适当的空格。
正常眼睛 近视眼 远视眼
眼球前后径太长
视觉模糊
可用凸透镜矫正 .
光线会聚点超过视网膜
可用凹透镜矫正
眼球前后径太短
视觉完全正常
视网膜上的象不在焦点上
光线会聚点够不到视网膜
光线会聚点落在视网膜上
[自测题]
1.眼中的 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能使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近视眼患者应配戴 制成的眼镜,以改善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度。
2.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航空摄影。若航空摄影使用的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毫米,则底片与镜头间的距离为( )
A.100毫米以外 B.590毫米以内 C.略大于50毫米 D.恰为50毫米
3.用凸透镜观察地图,应把地图放在凸透镜的( )
A.焦点上 B.焦点以内 C.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 D.二倍焦距的地方
近视眼
正常眼
近视眼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