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
胡春芳
“物质的构成”是在《科学》教材一级主题“存在的自然”和二级主题“物质系统的层次” 下设的章节,要求学生在分子的层面上学习物质的构成,初步建立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这些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一、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至微小的生物甚至是细胞的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的观念。但这些知识基本上是一些宏观现象,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的。但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较大的难度。而“物质的构成”一节正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走向微观的一个巨大的发展,要使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微观的概念,对微观世界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是本节的难点。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
理解分子间存在着间隙,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并能用事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层次好奇性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扩散现象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四、教学设计思想
要让学生记住分子的几个性质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要学生深刻体验发现和验证分子的性质的过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进行学习。所以本节的重点不在分子性质知识的本身,而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初步训练探究事物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把分子的性质一系列验证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作为教学的重点。
五、教学流程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分子之间有间隙
巩固与提高
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六、教学过程
实物引入:展示甘蔗,同学们喜欢吃甘蔗吗。
生:喜欢
师:甘蔗是什么味道?
生:甜的。
我们平常吃的蔗糖就来自于甘蔗。我们桌上有一些蔗糖。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的实物,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
师:用放大镜观察的蔗糖的表面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生:看到蔗糖的小颗粒
师:这小颗粒可以再分吗?
生:可以。
师:怎么分?
生:磨碎
学生实验:先进行研磨蔗糖,把蔗糖颗粒变成粉末
师:这下的蔗糖比原来更小了,你还能使它变得更小吗?
学生实验:再进行溶解,为了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玻璃棒来搅拌。再用放大镜观察,糖还能看到吗?
生:糖看不到了。
师:它真的消失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说没有消失呢?
生:水变甜了。
师:看来水中的糖比刚才磨碎后的粉末状的糖还要小,连肉眼也看不到。
(设计意图:通过蔗糖的实验说明蔗糖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让学生体会物质组成的结构层次。)
这种微小的颗粒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分子。一颗糖是由无数个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糖分子构成的。生活中有许多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比如说水是分子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师: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的微粒,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盐就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师:前面我们学过的细胞很小,但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它,而分子更小。那么分子小到什么程度呢?通过阅读书上P140第二段来说明。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师:刚才我们知道一滴水中大约有1×1021个水分子构成,那么这么多水分子是紧密无间地挤在一起,还是像同学们那样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
生:有空隙。
演示实验:沙子和黄豆的混合总体积减少的实验。
师:沙子和黄豆混合总体积为什么会减少呢?
生:因为沙子黄豆之间有空隙。
师:好,那我们选由分子构成的两种物质水和酒精来做混合实验。如果混合后的体积减少,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也存在着间隙。好,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吧。
学生活动: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比混合前的确减少了。
结论: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讨论】举例说明是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也可以通过你的小实验来说明。
生:通过针筒压缩空气,和针筒压缩水的对比实验,说明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小,气体分子之间的分子间隙大。
结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隙一般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分子在运动
师: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地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呢?
请大家来看一个魔术。
师:这是一支白棉花,我在烧杯里放了一些无色液体。这支白棉花放在烧杯上十秒钟,你们看是不是会变红?
生:变成红色。
师:什么原因会使棉花变红?
是烧杯中的液体跑到棉花里了,说明气体分子在运动。
教师演示:老师喷香水瓶子。你闻到什么?
生:香味。
老师香水喷在这里,为什么你们都会闻到香水呢?
生:说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到另一处,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扩散。气体会扩散,那么液体会扩散吗?扩散速度跟什么有关呢?通过下面这个实验你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演示实验:两个大烧杯中分别装有等量的热水和冷水,按图示方式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等量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观察一段时间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现象:红墨水扩散到水中去了。
说明:液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现象:一杯水中红墨水扩散得快一点,另一杯水红墨水扩散得慢一点。
说明:扩散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师:气体,液体之间都可以进行扩散,那么固体之间能不能进行扩散呢?
图片展示:放在媒边的石块。
说明:固体也会扩散。
师:课外阅读P142第二段,去体会一下固体的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这是一只烟,如果我将它点燃,你将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以香烟的烟雾为遐想,写一篇报告。
(设计意图:香烟烟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香烟的烟雾的污染非常严重,严重影响着大家的健康,在此作适当的展开实有必要。对香烟烟雾的污染事件的思考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布置作业:
1、运用今天已学过的知识,解释物质三种状态变化的原因。写成一份报告。
2、作业本P33-P34
总结:本堂课到此我们的任务差不多完成了,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假如你是分子,你会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呢?
STS教育:分子的运动其实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论,宇宙万物小到分子、原子、离子、大到宇宙天体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中,世界时运动的变化的,我们应该用运动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个体现了辩证的唯物观。分子的运动如香烟烟雾的扩散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借此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应是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