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生物大分子 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生物大分子 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4-09 21:55:02

文档简介

3.3 生物大分子
学案
课前预习
1、原理
2、两种试剂的区别
二、实验过程:
1、检测还原糖 2、 检测蛋白质 3、 检测淀粉


4、检测脂肪
三、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针对所在小组的探究问题来写)
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问题提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用现配
2.下列各项可作为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理想材料是( )
A.韭菜 B.西瓜 C.菠菜 D.梨
3.3 生物大分子
教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这节实验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与人教版教材不同的是该实验为检测生物组织中的三种物质,实验材料不同,实验方案分组由学生完成,实验现象有待学生自我发现,因此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探究空间;而人教版中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已告知,实验材料指定,实验程序确定,只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程序操作验证,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2学生情况:学生的分析、推理的能力有限,对生物知识的储备不足;自主意识强, 有能力并乐于接受探究式实验的模式;对生物世界充满了探知欲望,求知欲强。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三学习了相关物质鉴定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了用碘液来鉴定淀粉,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类有机物已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在实验技能方面,学生刚刚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的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但是对探究实验的过程不熟悉,对试剂的使用方法不熟悉。 二、设计理念: 1、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获得新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学生在追求新知识的体验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探究和实践的认知。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基本手段和实践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载体。本节课主要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以往验证性实验呆板的步骤,在教师给定的范围下,让学生自发的寻求探究的课题(发现问题),自己设计、完善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并将最终的实验结果展示和分析(分享和交流),教师则在这个过程对其探究方向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其知识中相关原理部分进行知识提升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2、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法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三种样品的颜色反应,并能利用其原理进行生物组织中不同物质的检测。 2技能性目标:学会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和探究实验活动,进一步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在探讨、探究的过程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合作交流,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认真严谨,敢于质疑, 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学会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 四、教学用具: 葡萄糖溶液、食用植物油、蛋清稀释液、苹果汁、西瓜汁、苹果匀浆、甘蔗汁、淀粉、浸泡过的花生;苏丹III染液、0.1g/ml的NaOH溶液、0.05g/ml和0.01g/ml的CuSO4。 五、探究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主要 环节 1、提出问题 (课前完成) 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后以小组为单位拟定本节实验将要探究的问题汇报给老师。 充分预习实验,明确实验原理,确定本小组准备探究的问题,如: ①只标1、2的两瓶没有标签的溶液(其中一瓶是葡萄糖液,一瓶是蛋清稀释液),你用实验的方法贴上标签 ②现有甘蔗汁和白糖水,探究这两种材料的还原糖含量,并说明哪一种更适合做还原糖的检测实验 ③现有西瓜汁、苹果汁,探究是否两种都可以作为还原糖的检测材料,若可以,哪一种更佳 ④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
1、A液和B液是否可以先混合再滴加????
2、双缩脲试剂B液的用量由4滴改为1mL?? 培养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自主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
课件12张PPT。3.3 生物大分子知识目标:
推断组织样品中是否含有还原性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并尝试用化学试剂进行检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生物必修1》第二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能力目标:
①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合作学习、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②严谨认真 、合作学习、敢于质疑 、善于反思一、标液演示 学生演示葡萄糖、蛋白质、淀粉溶液和花生油正确颜色反应,作为对比观察液。
1、检测还原糖 2、检测蛋白质3、检测脂肪4、检测淀粉二、课堂探究分组探究,自主学习第一组:现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溶液(有一瓶是葡萄糖液,一瓶是蛋清稀释液),你用实验的方法贴上标签。第二组:现有甘蔗汁、和白糖水,探究这两种是否适合作为还原糖的鉴定的材料?第三组:现有西瓜汁、苹果汁,探究是否两种都可以作为还原糖的检测材料,若可以,哪一种更佳?第四组: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1、A液和B液是否可以先混合再滴加?
2、双缩脲试剂B液的用量由4滴改为1mL?1、哪一个取自葡萄糖/蛋白质液,为什么这样认为?为进一步说明求证还可再做一组什么实验?2、白糖没有出现和葡萄一样的颜色原因是什么?

甘蔗汁出现和葡萄糖类似的颜色但又不完全一样,为什么?3、西瓜汁和苹果汁哪个的起始颜色到最终结束颜色变化大?原因是?4、为什么双缩脲试剂由4滴变成1ML后,颜色会有蓝色出现?这个蓝色是什么来的?三、精彩展示1、成果交流,评价反思各小组分别展示实验结果,共同思考以下问题四、学生归纳
教师小结我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一、原理:
还原性糖 +
脂肪 +
脂肪 +
蛋白质 +
淀粉 +双缩脲试剂紫色碘蓝色斐林试剂苏丹Ⅲ橘黄色苏丹Ⅳ红色砖红色沉淀二、选材原则:
1、含量丰富 2、颜色要浅,不能有颜色干扰三、实验的注意事项:
1、斐林试剂A液和B液先混合再滴加,且要现配现用,要水浴加热。而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A液后B液,且B液不能过量。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原理是依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_______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有机物的存在。
(2)做鉴定还原性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做_________之用,这样会增强说服力。
(3)鉴定成熟梨果肉内存在还原性糖,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该试剂与细胞内可溶性糖中的还原性糖如______________发生作用,形成_______色的沉淀。
(4)鉴定黄豆组织中存在蛋白质,先向试管内注入2mL黄豆组织样液;然后向试管内注入2mL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向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摇匀后发现呈______色。为什么只能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而不能过量?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颜色斐林试剂?葡萄糖(或果糖、麦芽糖砖红紫因为容易生成蓝色Cu(OH)2沉淀,对实验现象有遮蔽作用对照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