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章4.2.2 光能的转换—光合作用 课件、教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章4.2.2 光能的转换—光合作用 课件、教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4-09 22:48:52

文档简介

4.2.2 光能的转换—光合作用
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并能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模仿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概念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活动设计
实验一:1627年,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特(V.Helmont)第一次试图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植物的营养来源。通过该实验他认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而不是土壤。问题讨论与质疑: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实验二:1771 年,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通过植物和动物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实验,第一次成功地应用化学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长。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问题讨论与质疑:①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相反的实验结果呢?②你认为普利斯特利在实验中忽视了哪种条件?
实验三:1779年荷兰的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下才能成功。问题讨论:①他在实验中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②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装置图,证明植物需要光才能制造O2?怎样检验O2?(提 供实验材料和器材:金鱼藻、大烧杯、漏斗、试管、木条、火柴等)阅读材料: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不仅把坏空气变好,还能把坏空气作为自身的养料。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以后,随着化学和物理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植物生命活动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定量化和精确化。1804年瑞士植物生理学家索苏尔(deSaussure)首次利用定量化学实验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植物在光下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气有等体积关系,而且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因此他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这也与海尔蒙特的结论相吻合。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实验四:1864年德国的科学家萨克斯(J.von Sachs)采用碘液检测淀粉的方法进行实验。问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萨克斯的实验,互相提问有关实验过程、方法及设计原则并互相解答。
实验五: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得出什么结论?该实验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实验六:1939年美国的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探究实验。尝试设计实验:提出问题: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水?作出假设: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设计实验: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分组实验: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O和C18O2;第二组:向同种植物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析两组实验释放的氧气。预测实验结果:。观察与实验:(略)获取分析实验证据: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都是,第二组释放的氧气全都是。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表达与交流。
实验七:1948年美国的科学家卡尔文(M.Calvin)等报告了历时10年的科研成果,他用14 C标记的,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过程碳元素的行踪,这一途径被称为卡尔文循环。4.2.2 光能的转换—光合作用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并能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
模仿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控制变量原则;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概念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步骤、结论、优缺点。
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三、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从小诗引入,设疑:生物体内的能量,从根本上讲,来源何处?太阳能怎样才能转化为各种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呢? 思考回答:太阳能,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再忆初中所学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 以诗情画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实验一:1627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 亚里士多德的从观察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植物增重部分全部来自土壤。 从观察自然现象入手,提出探究性问题。
多媒体引入海尔蒙特的实验,简述实验过程,出示实验现象和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和结论,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揭示反应物:水。
出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问题讨论:他的结论正确吗?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讨论后提出:该实验存在科学性问题,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尝试应用实验设计原则,分析质疑。
实验二: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出示实验过程图示,引导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讨论。 据图描述实验过程。 理解控制变量原则、设置对照实验的原则。
实验三: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的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引导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分析评价相关学科发展与生物学探究之间的关系。 揭示条件:光;绘制实验装置图实物投影,交流设计。 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完成探究过程。
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小资料。 阅读,思考回答问题。揭示产物:O2;原料:CO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实验四: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 介绍实验处理方法,要求学生互相提问有关实验过程、方法及设计原则并解答,巡回答疑。 小组讨论:学生针对萨克斯的实验分析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联系应用相关的化学知识。
总结萨克斯的实验的结论。 揭示产物:淀粉等有机物。小结光合作用。 归纳总结
实验五: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简述水绵的特点,播放恩格尔曼实验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的结论。 分组讨论:该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实验六: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探究实验。 简述20世纪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广泛采用,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什么是同位素标记法呢? 理解同位素标记法的含义和应用。 体验科技进步对生物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表达交流。 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实验七:1948年美国科学家卡尔文 简述卡尔文循环的基本思路。 思考同位素标记的对象。 运用恰当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光合作用的概念 根据探究历程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方程式 理解概念中所涉及的内容,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观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施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归纳总结
课堂反馈及课后探究(共30张PPT)
光合作用
新叶沐浴着和煦的阳光,
鸟儿在绿叶间尽情欢唱:
“是你给了我生命的甘露,
是你给了我无穷的能量!”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观点:植物体由“土壤汁”构成,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自土壤。
问题: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来自何处?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五年后
一、1627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
开始时
柳树的质量 2. 27kg
干土的质量 90kg
+74.43kg
-0.1kg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水,而不是土壤。
76.7kg
89.9kg
5年后
实验前后的差值
(1)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
(2)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存在什么问题?
2
1、蜡烛易熄灭、小
白鼠易窒息而死。
2、蜡烛不容易熄灭
3、小白鼠不易窒息而死
1
3
二、1771年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利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
二、1771年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利
(1)为什么有的学者会得到相反的实验结果呢?
(2)你认为普利斯特利在实验中忽视了哪种条件?
三、1779年荷兰的科学家英格豪斯
结论:植物体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2) 英格豪斯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中的什么成分吗?为什么?
(1)他在实验中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
1789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成分,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吸收了CO2,释放了O2。
(3)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装置图,证明植物需要光才能制造O2?怎样检验O2?
(备选实验材料和器材:金鱼藻、大烧杯、漏斗、试管、木条、火柴等)
设计实验
A组
B组
资料连接: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
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
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储存起来。
植物在吸收CO2和H20,释放O2的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这一问题迟迟未能解决。
①暗处理
②光照
四、1864年德国的植物学家萨克斯采用碘液检测淀粉的方法进行实验
萨克斯,J.von Sachs (1832~1897)
③滴加碘液
参考问题:
①为什么要把绿叶在暗处放置一昼夜?
②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③为什么在加碘蒸汽前要用热酒精处理叶片?
④这个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植物在光下产生了淀粉
小资料:水绵是常见的淡水藻类,每条水绵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细胞连接成的。水绵最明显的特点是:叶绿体呈带状,螺旋排列在细胞里。
五、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一是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便于观察和分析;
二是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
三是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
四是进行黑暗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恩格尔曼的实验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是:
提出问题: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水?
五、1939年美国的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探究实验。
1、需要标记什么元素?
2、如何作出假设?
3、怎样设计分组对照实验?
4、预测实验结果有几种情况?
5、得出什么结论?
CO2
H218O

C18O2
H2O

预测1:若第一组为O2,第二组为18O2,则全部来自H2O
预测2:若第一组为18O2 ,第二组为O2 ,则全部来自CO2
预测3:若两组既有18O2、也有O2,则来自两者。
第一组
第二组
绿色植物
(如小球 藻)
CO2
H218O
18O2
C18O2
H2O
O2
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第一组
第二组
卡尔文及其同事用来研究光合藻类CO2固定的仪器装置
他用14C标记的CO2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六、1948年美国的科学家卡尔文(M.Calvin)等人的实验
思考:科学结论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观察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推想)
设计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重复
(科学性、单一变量、对照原则)
动力
场所

CO2
O2
淀粉等有机物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CO2+H2O (CH2O) + O2
叶绿体
光能
光合作用的概念
课后探究
有一个刚从花鸟市场买回的鱼缸,内有金鱼和金鱼草,有哪些方法可以让金鱼草放出更多的氧气供金鱼呼吸?
利用几天很好的天气,将你的想法设计成实验,然后进行实验验证,看看是否可以成功。
流传千年的真理,
在不经意间蜕变,
一个简单的实验,
开启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新纪元。
亚里士多德的哲言,
由定论转为铺垫,
一个个学者,因为踏上了巨人的肩,
他们的视野才更高更远。
氧气如何产生?
怎样更新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无数谜题,
逐一揭示出答案。
每一个新的发现,
都足以让生物学界震撼。
更多的奇迹,
无穷的奥秘,
等待我们去探索,
等待我们去发现……
谢谢!
请多多指教!
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你知道常用的O的同位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