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白居易 长恨歌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 白居易 长恨歌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9 21:4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目标导航学法建议1.品味白居易诗歌语言浅显平易、言浅意深,平淡中见警奇的特点。
2.了解韩愈及其诗歌创作,学习他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欣赏韩愈在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即善于捕捉和表现变化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的特点。
3.品味李贺诗出奇制胜、想象丰富、造语奇险的特点。
4.了解李商隐并理解其诗歌哀怨的基调与迷离的意境,欣赏李商隐诗歌语言清丽的特点。目标导航学法建议1.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鉴赏诗歌塑造的形象及其写作手法。
2.通过对诗歌中运用的典故、比兴、象征等手法的分析,细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创造的意境。4 白居易 长恨歌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探寻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诗篇,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当时诗人任陕西周至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陈鸿撰写的《长恨歌传》中有如下记载:“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邪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连线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识记字音 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理解词语 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通读全诗,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长恨”的。
提示:(1)从“重色”说起,用“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极力铺写和渲染李、杨之乐,反衬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2)以“血泪相和流”的死别场面来衬托后面那没完没了的恨。“别”愈痛,“恨”愈深。
(3)通过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来表现“长恨”。玄宗奔蜀,内心愁惨;再经马嵬,凭吊贵妃;初回长安,睹物伤情;时光流逝,思情更长;极思不得,寄于梦境。
(4)用浪漫主义手法,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从杨贵妃思念唐玄宗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两人的忠贞爱情,照应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长恨”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5)诗歌的末两句,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即“长恨”的主题。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试作分析。
提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爱情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预约,使这个爱情悲剧极富真实感与普遍性,故能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
3.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你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说。认为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着。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喻和同情交织,既怀同情之意,又责失政遗恨。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4.《长恨歌》是一首抒彩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试结合本诗具体分析。
提示:《长恨歌》是叙事诗,既有叙事,也有写景、抒情,诗人善于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写出了唐玄宗求色和杨贵妃得宠的经过,叙述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马嵬坡杨贵妃被缢死的事件,再而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杨贵妃的情景,最后让杨贵妃在仙山中出现,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诗人叙事均不是纯客观地叙述,而是糅进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玉环恃宠而骄持批判态度,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给予极大的同情。诗人或者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或者选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的事物、景物,描写人物对这类事物或景物的感受来表现其内心世界。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或者以乐景写哀,或者以哀景写乐。行宫的月色、雨夜的铃声、马嵬坡下的泥土、太液池中的芙蓉、未央宫里的杨柳,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使唐玄宗不禁触景生情。正因为诗人是以情叙事,以情写景,并且使三者和谐地统一于全诗之中,作品才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人生若只如初见(节选)
安意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是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全篇。我所念念于心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到下阕,应该是从汉代走到唐朝来的时候了。汉、唐,这是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年岁,至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遗下的风韵洒在我们血液里,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从班婕妤到杨贵妃,有多少人走了又回来,来来回回躲不开的是命运的纠缠。不如随着这两个女子款款的身影,闲闲看过千年的花开花落、王朝兴替,借着“骊山语罢清宵半”的好辰光,说一说这个“祸国”的女人,虽然,弹指又过了千年。那场惊天动地的“黄昏恋”开始于骊山。那是历代皇家的行宫,一个很不叫人安分的地方,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事儿就是在这儿做出的。结果,亡了四百多年国祚的西周。再后来,唐玄宗在这里遇上杨玉环,断送了开元盛世。
骊山的温泉宫,李隆基最爱的地方,只是那时候,他最宠的人还不是杨玉环。所以,她做了他儿子寿王的妃,他成了她的长辈,亦因此有了后来的兜兜转转。他那时候喜欢的女人是武惠妃,一个精明美貌的女人,则天女皇帝之侄武攸止的女儿。
与很多人所想不同的是,李隆基内心里对自己的祖母,有着很强烈的欣赏和景仰之心。他觉得祖母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甚至是一位英伟的帝王。因此,他对遗着一点祖母和姑姑影子的武惠妃也有着强烈的好感和绵绵的情意。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病重,明皇决定去骊山过冬,第一次遇见杨玉环。偶然的邂逅没有花火,只是皇家一次例行的谒见而已。稚气明朗的玉环给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杨玉环有令人着迷的青春活力,她聪明,但不锐利,融融地,让人很放松。对中年已过的皇帝而言,是潜在的刺激。
这种需要在武惠妃死后益发明显。孤独的大唐皇帝,需要一个新鲜的女人了。像白居易说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乐天不能写明是“唐皇”,一来,不合韵;二来,纵然唐朝世风开明,终究也要有些避忌。况且时人多以“汉唐”并举,说“汉”反而有更深长的味道。五十六岁的老皇帝偷偷地爱恋起自己的儿媳。这是“不伦”的事,即使在今天也要受到指诟,然而他终究还是做了。因为玉环是当世最美的女子,又和他一样精通音律。昔有伯牙摔琴谢子期,可见知音对“音乐人”而言有着磅礴难挡的魅力,何况爱情的魅力还远远不止于此。
说“三郎”与“玉环”的爱情,免不了要说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仿佛是千年来品听同一场哀艳的爱情悲歌一样,必得和贾宝玉一样手拿曲谱,听人唱得一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切才于恍恍中开场。
李隆基是沉溺了,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那又怎样?若不是后来的安史之乱生灵涂炭,若不为天下苍生计,谁也没有资格来指责他的不是。这天下是他打下来的,平韦后,清太平,大唐的煌煌岁月,浩浩河山,谁及得上临淄王李隆基的功勋?即位后,一扫武周后期的积弊,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论到做皇帝,他比哪个差?这样的男人,是天纵的英才,是旷世的名主,合当有个绝代的佳人来配他。所以李白说得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他为什么爱她?我们看了很多史料、小说,总之是情投意合的一对。两个人都喜好音律,他作羯鼓,她作舞,志趣相投;再者,她美,美得“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媚,媚得“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单纯,她朗直,她听话,但是她不乏兰心蕙质。她甚至会跟他闹脾气跑回娘家,只因自己的孩子生病了,她去看,而他吃醋得紧,跟她发了大大的一通脾气。因为……让她独自去面对前夫和孩子,万一……牵动旧情,该怎么办?
在她面前,他不再是君临天下的万乘之尊,更像个意绵绵、情切切的少年郎,多喜而多愁的有情人。他们的爱多数时候是平等的。卸下那些礼节后,她娇呼他为“三郎”“我的三郎”。这样温馨平等的爱,是他在别的妃嫔身上怎么也感受不到的。没有人敢毫无顾忌地招惹他,又毫无困难地让他高兴。对人如对花,日日相见日日新,他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他料不到,年过半百,自己能重新活过。于是宠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的姐妹、兄弟、族人,个个沾恩。一时间,杨家泼天的富贵,让天下人生出从此“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感慨。只是,这人间又有几个帝王家的爱,能如三郎和玉环,如此纯粹芳香?
他们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独一无二。他的爱宠,她受之如饴。并不惊讶,仿佛只是应当,这份坦然是人所不及的。而她待他也真,这真就不再是帝王与妃嫔之间的恩宠,而是寻常人家寻常夫妻的恩爱。这真,连帝王都要爱惜不已。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平常夫妻之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是寻常夫妻的誓言;对帝王而言,这种寻常,反成了不寻常。
寂寞。帝王心。
她亦只是个小女人,喜欢被娇惯,喜欢受宠溺,像被人供奉在暖房中名贵的花朵,也一直适宜于这样的生活。从寿王到明皇,他们无一例外地给予她最大的包容和娇宠。她从不考虑太多,因这仿佛都是她理应得到的,她也可以轻易得到这些。所谓的红颜祸水,往往是无辜的。像幽王裂帛,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都不是褒姒要求的。她不笑时,这男人已经发了痴,她轻启朱唇,似有若无地那么一笑,这男人早已疯过数百回了。玉环也一样,她不为家里人讨官,自然有那皇帝忙不迭地封赏个遍。
一个男人爱着一个女人时,不用她要求,什么也为她想得周全。他爱以江山换一笑,奈何?
一家子顷刻鸡犬升天,自然有奸佞小人攀附过来,权倾朝野、富可敌国不是稀奇事。若想富贵得久长可要费点脑筋,不为朋党,岂有势力?几千年来的先贤不都是这么示范的吗?这些,是因为她的关系,却不是她的过错。
她是一个不涉时政的娇憨女人,最终变了风云,全在意料之外。身在福中不知祸,更不知自身干系天下苍生、王朝国祚。这是所有“红颜祸水”的悲哀。否则,三郎,怎忍你千里奔波劳碌出潼关,怎忍你皇图霸业转眼成灰?今日里还是“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转眼他日竟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她像那紫霞仙子,意中人是绝世的大英雄,有以天下相赠亦不皱眉的疏豪。可是,料到了绚烂的开头,谁又见得到那命中注定的结局?
玉环不知,是以长恨。
李商隐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彼此太浓腻的纠缠,往往如是。
需要一个死,才能戛然而止。这种决裂是上天的旨意,不允许人弥补。这才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三郎,我误你,所以“宛转蛾眉马前死”也一无所怨。只求三军齐发,护你早日回长安。
玉环,我并不觉得被误,从未觉得后悔,只是救不得你,我抱恨终天!悲剧的开始往往毫无征兆。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温泉水滑洗凝脂,夜半无人私语时。”大明宫韶华极盛时,谁会料到,结局竟是马嵬坡前“一掊黄土收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
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有些爱要用一生去忘记,恨,一样会模糊时间。
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