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9 21:4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探寻背景
《桂枝香·金陵怀古》写于作者第二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怡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同时也寄寓讽喻之意。王安石面对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金陵即江苏南京,六朝古都所在。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连线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绍圣元年(1094),获谥“文”。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识记字音 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理解词语 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信息?
提示:地点:故国;时令:晚秋;天气:初肃。这几句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词人为什么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
提示: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提示:(1)借景抒情,借眼前壮美景色抒发失意无聊之时怡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写景有点有染,有实有虚,远近交错,动静结合。(2)借古讽今,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覆亡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3)用典自然贴切,笔力刚劲。王安石: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死了。
1086年5月21日,正是小满时节。农人们正忙着缫丝、打油、车水灌溉。他们盼望着有个好的收成,才够缴纳沉重的赋税。而此时,在秦淮河边一间租住的小屋中,弥留之际的王安石仍盼望着新法实施,好让人们多留几担粮,好让国家变得富强,好让辽与西夏不敢觊觎大宋王朝。
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王安石去世41年后,北宋灭亡。初春的一个午后,我来到“半山园”——王安石的故居。半山园院门紧闭,在桃红柳绿的映衬下,院墙因白色而更显清冷。院门之外,立着一座王安石的塑像,他手握书卷,迎风远眺,眉宇之间显出几分忧愤、几分激昂。塑像的左侧,绿树环抱着一座不高的小山,这便是东晋谢安流连过的“谢公墩”。56岁的王安石,最后一次归隐南京后,常常在此登高远眺。时隔千年,当我们站在山顶的半山亭前,遥想当年这位锐意改革的“拗相公”的风范之时,仿佛依然能听到他那暴风骤雨般的慷慨之声。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江西的一位判官之家。他最初的记忆就是全家人随着父亲王益,辗转于各地。王安石17岁时,父亲到江宁担任通判,他随之来到南京。两年之后,父亲不幸病逝。王安石闭门苦读。21岁,王安石考中进士,自此踏入了仕途。与平常的士大夫争名夺利不同,王安石到京不久即申请外任。至公元1058年应诏还京,王安石在各地做了近17年地方官。施行德政,观察弊政,并写了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建议以财政改革作为变法中心。可是,仁宗看后,只是淡淡一笑。
报国无望,接踵而至的是母亲吴氏逝世,王安石的心情异常灰暗。公元1063年,王安石辞去官职,将母亲归葬江宁,天天食粥充饥,卧薪而眠,为母亲守丧。曾有知府派人到王安石家送信,将席地而坐的王安石误认作守门人,并怒斥他私拆信件,直到家人出来解释,来人才惶恐大呼:“好舍人!好舍人!”守丧期满,王安石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著《洪范传》,批驳天人感应的谬论,同时继续沉淀变法思想。王安石在江宁守丧六年,大宋朝已两易其主:仁宗病逝,英宗继位,四年后英宗病逝,神宗赵顼继位。当时他年方二十,却已经有了励精图治的愿望,决心改变现状,打败北方蛮夷之邦,一雪国耻。而这正与王安石的改革初衷不谋而合。神宗“三使往聘”,王安石终被感动,答应出任江宁知府。公元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变法全面开始。
对于大宋的危机,朝廷官员人人明知,可以改革,但不能触动自身利益,而王安石的新法恰恰要把统治阶层的利益平均给多数人,这就注定了变法坎坷与失败的结局。司马光是阻止变法的领军人物,他曾说,即使夏、商、周王朝所制定的法律沿用至今,也是最完善的。他争取一切力量,包括神宗和太后,誓死固守阶层利益。公元1074年,王安石被迫罢相,回到江宁,再次担任知府。当时江宁人多地少,贫富悬殊,王安石认为“金陵山广地窄、人烟繁茂,为富者田连阡陌,为贫者无置锥之地”,而玄武湖占地“二百余顷”“前代以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于是奏疏建议废湖改田,通过增加耕种面积解决了百姓粮食问题。
第二年,王安石被召而复用,但与第一次任相时“上与介甫(王安石字)如一人,此乃天也”全然不同,他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这意味着变法更加艰难。公元1076年,王安石爱子王雱病逝,他心力交瘁,复求罢相,回到江宁。在府城东门和钟山之间筑屋结庐,“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但庇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取名“半山园”。公元1084年,王安石大病,神宗特地派御医为他诊治。病好之后,他请求将半山园改为僧寺,神宗赐名“报宁禅寺”。王安石舍家为寺之后,自己在秦淮河边租住了一间小屋。两年后,当得知司马光将最后一项新法——免役法也废罢时,王安石在一封家书中凄然写道:“予老病笃,皮肉皆消。为国忧者,新法变更尽矣!”随后病情加重,孤愤而死。直到几天之后,王安石遗体才被他的弟弟发现。
王安石去世6个月后,司马光也离开了人世。“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京师人罢市往吊”,万人送葬。
退居南京的王安石是不孤独的。他的道德与文章让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歌咏唱和。如果不是做一个改革家,单单是文人,他的名字也会名留史册。
王安石已经在半山园闲居了8年,一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过江来访。他就是苏东坡。苏东坡一生逆境多于顺境,因反对新法两度遭放逐,间关道路,艰苦备尝。但是,政见不同并未损伤他和王安石的友谊。在第一次被贬汝州(今河南汝州)途中路过江宁,王安石身穿粗布衣服,骑着毛驴到江边迎接。比他小16岁的苏轼向他行礼说:“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两人相伴,论文说佛,同游钟山,赋诗相和。当苏轼吟出“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句时,王安石连连拍手,感叹说:“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而当王安石拿出近作《示蔡氏女子》,苏轼激动地说:“自屈宋没世,旷千余年,无复《离骚》句法,今乃见之。”
40多天很快过去,苏轼想着自己将要重新踏上坎坷之路,不禁悲从中来,言谈间想退出官场,在苏、常一带寻求安居之地。王安石劝他在钟山买田居住。苏轼很高兴,不觉间憧憬起二人相从林下的快意生活。可是不久王安石就离开了人世。公元1101年,一直被贬的苏轼,遇大赦北归,在从金陵赴常州的途中病逝。大赦苏轼的宋徽宗,收藏着一幅王安石的画像。这幅画像,是来拜访王安石的大画家李公麟所画。
李公麟前来拜访王安石时,王安石不在“半山园”,而在钟山的定林寺。寺中有他一个小小的书斋。此地竹影婆娑,清溪潺潺,偶有莺啼,让人悠然忘俗。王安石经常在此读书著文。大书法家米芾曾来此拜访。二人相谈甚欢,米芾欣然为书斋题名“昭文斋”。
听说王安石在“昭文斋”,李公麟立即赶来与王安石相会。王安石大为高兴,二人携手相游,无所不谈。兴致高昂的李公麟即以定林寺为背景,创作了《王安石定林萧散图》。王安石对这幅画十分珍惜,一直悬挂在昭文斋中。两人告别之时,从不轻易赞许人的王安石,依依不舍,一连写了四首诗相赠。
李公麟辞别之后,也是对王安石念念不忘,倾尽心力,为他画了一张“骑驴图”。可是,当他把画送到半山园时,半山园已人去屋空。王安石去世时,他的“对手”司马光亦已病重。病中的司马光在给宰相吕公著的信中这样说道:“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半山园前的柳树沧桑斑驳,但刚刚冒出的嫩叶昭示着生命的张力。坐在树下的石墩上,我忽然觉得自己也像访客,和当年欧阳修、曾巩等很多人一样,在等待着王安石回家。我们要有耐心。我知道,他没有去畅游金陵,而正在“昭文斋”中,忙着撰写《字说》。
早在江宁为母亲守丧时,王安石坚持学术研究,聚徒讲学,“新学”学派逐步形成。变法期间,他所创立的理论学派开始成为“宋学”中最大的学派,史称“荆公新学”,成为新政理论基础。为了解决太学生的教科书问题,王安石自撰《周礼义》,和儿子王雱、吕惠卿合撰《诗义》《书义》,合称《三经新义》。在钟山定林“昭文斋”中,王安石将《三经新义》逐一校阅,将发现的错字和删改文字奏报朝廷改正。与《三经新义》相配合,他撰写了24卷文字训诂书——《字说》,字里行间渗透着他的改革思想。这是一部心血之作,据说,王安石常常含着石莲,让自己提神、思考,石莲吃完了,就不自觉地咬手指,出血了也全然不知。
能让王安石忘我的还有散文和诗词创作。杨蟠说他“于诗尤极其工,虽婴以万物,而未尝忘之”。还有人说他“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在存世的一千六百多首王安石诗歌中,有五百多首是在金陵完成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天色渐晚,墙角边疏落着的几株梅花,让半山园显得尤为孤寂。时隔千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那许多已然成为经典,并且融入我们血液中的诗歌,就是从这里吟诵而出!我喜爱这些诗歌,不是因为王安石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名声,而是因为他对苍生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