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9 21:4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14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探寻背景
《扬州慢》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代。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遭到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连线作者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未仕,往来于湘、鄂、皖、苏、浙之间,与范成大、杨万里诸人相酬唱。精通音律,常作自度曲。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词》。创制的词调《扬州慢》,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识记字音 2.理解词语 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词中引用杜牧的诗句有何作用?
提示:状写扬州之繁华。词人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2.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本词的一大特色,试举例做简要分析。
提示: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融情于景、以景衬情是本词的一个显著特点,请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几句为例,谈一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提示:这几句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几句写故景虽在,但面目全非,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一“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默无声中倾诉着对往昔的怀念,对今夕的伤感,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之情。
4.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提示:交代写作背景(扬州残破),点明题旨(黍离之悲),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对全词的内容起到了概括作用。千古文人同一梦
梁卫星
他,来晚了。
站在残垣流灰、荒草蔓远、狐鼠横行的街道(这还能叫街道吗)之上,姜夔知道,自己来晚了。
一声长叹,和着空气中弥漫的凄清号角,如脚下的荠麦绵延至天之涯,又回笼至九曲肝肠,这是怎样的痛楚啊!
他还是来晚了。他已不记得是从什么地方起程的了。他策马飞奔,他扬帆涉水,他步履踉跄,他风尘仆仆……为了赶到这个他梦魂萦绕的地方,他几乎舍弃了一切。家人,家在哪里呢?他已忘了家在何方,而合肥的莺莺和燕燕是否还在倚门而望?想起她们,他心痛不已。然而,他还是来晚了,晚了将近四百年。四百年啊,怎一个生不逢时了得!扬州?这就是为之一生奔波的扬州吗?没有了春风十里,没有了珠帘玉楼,没有了二十四桥明月夜,也没有了宝马香车、仕女如云,更致命的是啊,没有了那个风流俊雅的杜牧——他一生致命的噩梦。
从他记事开始,那个叫杜牧的人就时时出现在他眼前,梦里醒时,他都向他招手,他对他说:“扬州,来吧,我等你。”无数次午夜梦回,无数次白日惊悸,他知道他是不能摆脱这个人了——他必须去赴这个盟约——这是上天注定的吗?他不认识他啊!然而,他知道,他别无选择,否则,他将一生不得安宁。于是,他起程了。不管莺莺燕燕的泪水涨满南浦,挥一挥手,就这样,轻作别离。他怀着希望起程了!
希望原来多么美好!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扬州的歌吹是那么悠扬喧响又那么令人断肠吗?他是精通音律的,却不曾聆听过如此奇妙的天籁,他也做不出这样的丝竹。他加快了马速。他是多么迫不及待啊!——马蹄哒哒,多年之后,他才知道,他所走着的不是路,而是杜牧的诗行。“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世间,真有如此绝代天颜吗?想莺莺燕燕已是难见的美人了,可又如何能如此惊世骇俗,见证一个时代的盛大繁华呢!
想十里扬州路,因了这旷世美人,是怎样的春光旖旎,大约即使是置身其中,也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吧!而杜牧,那个该死的杜牧,杨柳轻拂之中,长亭流暮之时,为他斟酒,为他啼乱红泪的,是这样的绝色佳人吗?而杜牧却策马远行,扬长而去,不再回头,扔下一声悠长的叹息,自历史深处涌来,响彻他姜夔的耳鼓,将他也变成了一声叹息。他又一次举起了马鞭,多年之后,他发现,他不知不觉成为杜牧诗节中一个幽幽难诉的音符。马累了,马已口吐白沫。姜夔呢?他也已双鬓染灰,满面憔悴。看远处烟波浩渺,枯木延天,而酒却已尽。放下这干涸的酒壶,看看这手,这被缰绳磨烂的手,宛如赵宋王朝一样千疮百孔,这样的手,如何可以触摸那纤细不堪一握的楚腰呢?梦里醒时,他做的都是扬州梦,只是他在多年之后才知道,一直做梦的他却是别人的一个隔世的幽梦——他何曾是人啊,他不过是杜牧用平平仄仄曲曲折折绕成的一个梦。他不知道,这一切,他都不知道。他想,快点走吧,且穿过现实的屏障,越过历史的尘埃,去学那杜牧享受盛世里的温柔与浪漫,繁华里的痴情与甜蜜。然后,挥一挥衣袖,给十丈软红、十里春光留一个苍凉难言的背影。
就这样,他走在杜牧精心构织的汉字罗网之中,昼夜不息,他记不清掠过了多少长亭和短亭,不明白来了多少春夏又去了多少秋冬,他只有一个念头:扬州。心中也只有一个人:杜牧。杜牧?那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肯定有绝世的才华,有令人高山仰止的风范,有山藏海纳般的胸怀,有无与伦比的剑胆琴心吧!他不是和李商隐,那个长年生活在蓝田玉雾中的人一同开辟了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个诗歌时代吗?他还是一个精于享受生活的人吧!想绝代红颜在侧,旷世楚腰盈眼,在爱情的海洋之中他一定饱尝了自由的大欢喜、大悲哀吧!扬州,何等美丽的扬州!扬州,何等荡心动魄的扬州!扬州,何等幸运的扬州啊!就这样,他在梦想中翻山越水,他满怀希望与企盼,他终于到了扬州。然而,这,就是扬州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他此时才知道,他已晚了四百年。大唐已不在,他置身的是赵宋王朝,一个任异族凌辱而不思进取的王朝,一个国破家亡、丧君辱祠而不图报复的王朝,一个不知羞耻却醉生梦死的王朝,一个杀了岳飞、废了陆游、残了辛弃疾这样盖世豪杰的王朝,一个山河破碎、哀鸿遍野且与繁华强盛数百年无缘的王朝……扬州城头的断墙残壁可以作证,十里长街上疯长的青青荠麦可以作证,空中弥漫的悲凉戍角可以作证,他一路行来历历在目的妻离子散、尸横遍野、万家同哀可以作证……他站在二十四桥上,清冷的残月在河心苦涩的波动,提醒他这一切似乎都只是一个梦。恍兮惚兮,他听到一个声音在说,你来了吗?迷糊之间,他答道,来了。你找不到杜牧了吗?找不到了,我来迟了。是啊,你来迟了,我也来迟了,我们都来迟了。只是你何用找杜牧,你到现在还不明白你就是杜牧,杜牧就是你吗?杜牧没有爽约啊!——杜牧就是我?我就是杜牧?是啊,四百年前,你是杜牧,四百年后,杜牧就是你。而四百年前的以前呢,又安知李白不是杜牧?阮籍不是杜牧?屈原不是杜牧?——我们来迟了,从一开始就来迟了——我们本不该来啊!哪里有什么春风十里扬州路,哪里有什么青楼薄幸名,哪里又有什么卷上珠帘总不如,什么都没有啊,不过是一声叹息,一个梦的注脚罢了。生在这样的国度,活在这样的文化与文字之中,说什么盛世,道什么明君,论什么年华,谈什么爱情,更遑论什么自由……这样的土地上,千古以来,就只有梦,残损的梦。你是我的梦,我是他的梦,他呀,也不知又是谁人的梦!不,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难道一切都是徒劳,你,你是谁?你何以要这么说?是啊,一切都是徒劳。我是谁?我怎么知道我是谁呢?我只知道我有过许多名字,我叫过屈原,叫过阮籍,叫过李白,叫过杜牧,如今,我叫作姜夔。将来,我会叫什么呢?我不知道,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叫什么不是一样吗?我们都有一个本质的名字,我们都叫文人!唉,文人!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过是一个梦,我要走了。走吧,走吧。——我要去哪里?我也不知道啊,我只知道,我哪里也去不了。多少年了,大约有几千年了吧,我本以为自己脚踏实地,却不知不觉迷失在汉字的诗行之中,找不到出路。现在,我都感觉自己变成形形色色的汉字笔画了——我能去哪里呢?
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戍角的悲吟又荡进了耳鼓,残月也依旧在波心痛苦地呻吟,他呆立在哪里,神智渐渐消失,他看见他自己终于还原成了一个梦,以夜色浓重的形态弥漫了整个天宇。又是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地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地流着,像一个久远的梦。波心也在动荡着旷古的哀愁。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这河水流淌着的那神秘而伤残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