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第1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1 廉颇与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的心中就有着无比辽阔的天空。相信大家都熟知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因为自己征战南北,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而自以为是,他瞧不起朝中上卿蔺相如,因为他认为蔺相如只会在赵王面前耍耍嘴皮子,从未带兵为赵国平定过任何战乱。
一次,廉颇的马车与蔺相如的遇上了,蔺相如命自己的马车夫停下,让廉将军先走。可是廉颇暗自得意,认为蔺相如怕他。而事实上,蔺相如并不是因为怕廉颇而处处让着他。蔺相如深谋远虑,他知道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自己,其他诸国不敢轻举妄动。倘若自己与廉颇发生冲突而自相残杀的话,其他诸国将会乘虚而入。
——高考作文《怀想天空》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二、通假字
(1)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
(2)可予不(不,通“否”)
(3)召有司案图(案,同“按”,查阅)
(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详,通“佯”,假装)
(5)设九宾于廷(宾,同“傧”,傧相,赞礼官)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同“熟”,仔细)
(7)奏盆缻(缻,同“缶”,瓦制的打击乐器)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六、相关成语
(1)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后借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2)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3)布衣之交: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布衣:古时指平民(平民穿布衣)。
(4)刎颈之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也称刎颈交。基础导练问题导读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的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可从围绕欺诈和反欺诈展开的三个回合的较量上进行分析归纳。
参考答案: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左右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基础导练问题导读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采取果断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知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自己的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可见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基础导练问题导读3.“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蔺相如的形象?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基础导练问题导读4.这篇文章有哪些方面的思想意义?
提示:可从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歌颂人物的美好品行以及治国之策等角度展开探究。
参考答案:作品描写和歌颂的是明显带有作者社会理想的人物。他们都才能卓越,品质崇高,忠心耿耿,无私无畏地把自己贡献给了保卫国家的豪迈事业。其中尤以蔺相如最为作者欣赏。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在对敌斗争中的英勇机智,威慑敌国。史称秦为“虎狼之国”,极言其贪暴无信。蔺相如有备而出使,又明确了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章台宫殿接见蔺相如,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图谋。蔺相如当机立断,机智地索回和氏璧,义正词严地指斥秦王的轻慢无礼,揭穿了秦国君臣以城易璧的骗局,从而在道义上和气势上占了上风。基础导练问题导读但对于强暴之秦,单以理喻是不能取胜的,还必须动之以利害。此时蔺相如以国事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大义凛然之正气怒发冲冠,以大勇无畏之行动举璧睨柱。秦若逼迫,蔺相如虽然玉碎身亡,但赵国的国家尊严得以维护,秦国杀使夺璧之恶名必远扬诸侯,而璧玉又不得。这意味着秦国在外交上的彻底失败。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付偿赵城的样子。蔺相如取得了完全的主动,终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赢得了外交斗争的第一次胜利。基础导练问题导读渑池会上,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但是仅凭这些还不足以使他与毛遂、唐雎、荆轲等区分开来,还不足以表明蔺相如是个有风度的政治家。当他两次为国立功,政治地位超出功勋卓著的老将廉颇之上的时候,廉颇不服气,屡屡向蔺相如寻衅。这时蔺相如一反过去对敌斗争的那种勇敢强硬,而一再退避忍让。他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种先公后私的精神不仅感动了负气争胜的廉颇,也使虎狼般的强秦为之却步。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司马迁认为,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是立身扬名。蔺相如的英名来自他的才能和品行,而背后是国家大义,不管是在秦廷之上还是本国国都之中,他胸怀的都是国家利益,为国家甘于并敢于将自我置之度外,做一个实践道德的楷模。
其次,作品歌颂了廉颇知过必改,光明正大的品行。作品对于廉颇着墨较少,在开头时说他“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送赵王与蔺相如去渑池与秦王会谈,临别时说:“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里话虽不多,但廉颇的大将风度已显露无遗。基础导练问题导读渑池会上赵国占了上风,此后赵王对蔺相如的封爵,廉颇先是不服气,企图寻衅生事;后来一旦省悟,立即负荆请罪。居功自傲,对相如不服,固然表现了廉颇的狭隘;而一旦认识到错误,立即“肉袒负荆”前去谢罪,这比战场杀敌需要一种更大的勇气。廉颇大公无私,肝胆照人,更成了千古佳话。
本文抒发了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的无限兴亡之慨。赵惠文王在位时,赵国虽小,却相当强盛,其关键就在于他能上继武灵王的事业,任贤使能。
参考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猛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基础导练问题导读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与燕王有交情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就与他有交情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基础导练问题导读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上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种对策权衡一下,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属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基础导练问题导读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献给秦王。秦王大喜,把宝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左右的人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给赵国抵偿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疵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受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基础导练问题导读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相如住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基础导练问题导读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从没有一个坚守盟约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秘密地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把宝璧送来。如今凭您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汤锅受烹煮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苦笑了一下。侍从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相如,完成了大礼让他回国。基础导练问题导读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贤能的大夫,出使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给秦国宝璧。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通告赵王,想在黄河以西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见礼仪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妄想。”赵王同意这个意见,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寡人私下里听说基础导练问题导读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献上盆缶,以便互相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接着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侍从们想要杀相如,相如睁圆双眼大喝一声,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当时秦王不大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献礼祝寿。”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祝寿。”秦王直到酒宴结束,始终也未能压倒赵国。赵国原来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基础导练问题导读渑池会结束,回国。由于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并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基础导练问题导读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不过是我想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谈《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的刻画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汉以前的历史散文主要是写历史事件。《史记》则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事件,这是由历史散文演进到传记文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其七十列传之一,它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这篇传记,不仅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在人物刻画上也有较高的文学成就。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具体可信。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信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篇传记的后面又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可见司马迁写蔺相如,主要就在于表现其智勇。作者不是以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言词来表述,而是通过具体描写让读者披文见意。蔺相如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择要而写。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则典型故事。这三则故事都有利于表现蔺相如智勇兼备。例如:他于章台斗秦王,能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复取璧,以璧击柱胁迫秦王,这些是智;他直斥秦王,欲以死相搏,这些是勇。由于他的智,采取了勇斗之法;因为他的勇,使他的智得以胜利。再如在渑池会上,叫秦王击缶是智勇的表现,“前进缶”是智的行动。如果不“前”,则不能构成与秦王相距“五步之内”的条件,那么“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勇武便没有威胁作用,“张目叱之”也收不到“左右皆靡”的效果。在作者所选用的材料中,智与勇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相作用。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作者写人物活动,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水涨船高,使人物形象如雕似镂,须眉毕现。写“完璧归赵”故事时,先用蔺相如入秦前的情况作为这个故事的引起。这部分写了“三难”:“秦王求璧”,给赵王设一难题;无人可使,为赵王第二难题;相如如何完成使命,为第三难题。面临秦王求璧,赵君臣都感到“予”或“勿予”都不行,处于“两难”之地;之后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国势强盛,今以十五城请易赵王璧,诚意少诈骗多,这构成赵王面临的难题,实为蔺相如安设了一大障碍。这种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与勇。蔺相如入秦后,矛盾更是步步激化,最终在蔺相如的智勇兼行下发生了转化。“渑池之会”与“廉蔺交欢”同样是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逐渐解决的。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正如鲁迅所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司马迁也是这样,善于画“眼睛”——代表性的细节,从而传神达意。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从容应对的神色。“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的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上冲冠”的表现,更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蓄势,可以一跃而起。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相如张目叱之”,
均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有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他要回过头来召唤,说明他已“前”,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他不回过身来,仍据守威胁秦王的地位,可见他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这些细节描写,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重彩涂抹,可是由于其精练和准确,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外形和内心,显示了他的智和勇。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本文中写蔺相如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胆识。“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因而得“王授璧”。下面一番话:“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极为重视,进行了认真研讨,暗示对方不可轻率;“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刺戟有力。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然后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再如蔺相如于渑池之会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的机智。《廉颇蔺相如列传》着力刻画了蔺相如的形象,除了运用以上几项主要方法外,还注意气氛的渲染、陪衬映托及呼应勾连等。例如:为了表现蔺相如的智勇,作者不只描写了具体表现,还揭示了他这种品格形成的原因。蔺相如的智勇不是天赋才能,而是与他的爱国思想与实践息息相关。蔺相如出身卑微,原只是个宦官头儿家的门客,为缪贤出谋划策。由于他有爱国心,所以在完璧归赵的事件中,他出使不辱国;在渑池之会上,他相君不辱国;在廉颇挑衅时,他忍让为国。本文还刻画了另一个人物廉颇。本文详写蔺略写廉,是因为:第一,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中,继节选部分之后,接着就写赵奢、赵括、李牧,再写到廉颇,最后写到李牧为止,关于廉颇的刻画散见于各个部分;第二,从节选的部分看,文章开头廉、蔺同举并出,而后详写蔺相如,廉颇的活动则隐现其间,逐步明朗,最后两线汇合,以交锋、交欢结束,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双方;第三,本文刻画廉颇虽然着墨不多,却也勾勒出廉颇勇武粗豪、勇于改过的形象,尤其是“廉蔺交欢”的一段叙写,把廉颇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披露无遗,使人对他不觉可恨,但觉可爱,也是写得成功的。《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篇章之一,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小说颇多。今天我们研究这篇文章,不仅可以从历史和思想方面获得启示,也可以学习其人物刻画的方法,有利于传记文学及小说的创作。
(选自《课文分析集》,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