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晁错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2晁错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9 21: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2 晁 错有的人又说:“舜和孔子的事情,就算是事实吧,然而‘智囊’这种称呼,正是造成汉代大夫晁错被杀于集市的根由,您为什么又来宣扬它呢?”我反驳道:“不对,不对,晁错不是死在智慧上,而是死在愚蠢上。当他坐而谈论打仗时,皇帝高兴得面露喜色,可是等到吴楚七国谋反的战争打响时,他竟然想让天子亲自带兵出征,他自己却留在京师坐守,他做了这一件不聪明的事,才使谗言四起,从而导致他的被杀。即使如此,晁错虽然在保护自己方面是愚蠢的,但在筹划国家大事上是聪明的,所以他死了上千年了,人们还为他感到惋惜,把他列入名臣之中。后来的一些见识短浅的小人,在保护自己方面特别聪明,而在筹划国事方面则特别愚蠢。用这种人同晁错那样的人相比较,到底谁美谁丑呢?
—— 《智囊》基础导练问题导读二、通假字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雒,同“洛”)
(2)由此与错有卻(卻,通“郤”,嫌隙,裂痕)
(3)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卒,通“猝”,突然)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1.文章具体写到了晁错的哪些行为?大家对他的这些行为的看法是怎样的?其结果如何?
提示:在充分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文章中的晁错受法家思想影响极深,要求依法行事,为此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对法令多次更正修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刘氏王朝的统治,主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
对他的这些行为除皇帝外,其他人都不赞成,“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他不仅置大臣们的反对于不顾,连父亲的劝说也拒绝了。当“诸侯皆喧哗,疾晁错”,其父为之担心时,晁错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直至被害身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2.晁错的性格是怎样的?这样的性格特征给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性格:峭直刻深,即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影响:朝中诸大臣大多都不喜欢他,他在朝廷当中十分孤立,最终使自己的削减藩国辖地以提高京师地位的主张难以实现,并使自己丢了性命。
3.你认为晁错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最早学“刑名之学”,后学《尚书》;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别好,能言善辩;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虽然在太子府里面做一个家令,或者还只是做一个门大夫,官职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时地向汉文帝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既忠心耿耿又深谋远虑。基础导练问题导读4.司马迁对他的行为持什么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可从文本中的议论及侧面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赞扬。
司马迁在文章的后面安排了一个“邓公”,让他出来对景帝说:“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司马迁的是非观念也是很分明的。
晁错为人有其短处,但其削藩大节,以及为削藩而死,是深受后人同情的。文中写晁错,主要写他的“峭直刻深”,似乎不近人情,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表现了司马迁对于法家人物的一种偏见,一种厌恶之情,这是《史记》中最明显的局限之一。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参考译文:晁错是颍川人。曾经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人宋孟和刘礼是同学。凭着通晓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孝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尚书》予以说明。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基础导练问题导读汉景帝继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意,但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毁伤他。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内外墙之间的空地上,门朝东,出入很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个门出入,因而凿开了太上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丞相申屠嘉听到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打算就这次晁错的过失写成奏章,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进谏皇上,具体详细地向皇上说明了这件事情。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机禀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围墙做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晁错所凿的墙不是太上庙的墙,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至于触犯法令。”丞相谢罪。退朝之后,申屠嘉生气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杀了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而被这小子给出卖,实在是大错。”丞相于是发病死了。基础导练问题导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就诸侯的罪过相应地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讨论,没有一个人敢非难晁错的建议,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了隔阂。晁错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都叫喊着反对,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就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在朝中担任了要职,削减诸侯的领地,离间人家家族间的关系,惹得人们议论纷纷,都怨恨你,你这是何苦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打吴楚的军队时,他担任将领。回京城后,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谏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蓄意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为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所以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担心天下之士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皇上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请求削减诸侯的封地,借以尊崇朝廷,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谋划刚一实行,就被突然处死了,这样对内您堵住了忠臣的嘴,对外您倒替诸侯列强们报了仇,我认为您这么做是不对的。”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阳中尉。汉代风云人物——晁错
易中天
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但是,这些不等于说他是一个适合搞政治的人,他其实只适合做“政论家”,并不适合当“政治家”。
晁错有问题。
第一个问题,晁错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汉景帝继位,任命晁错为内史。内史负责的是京城地区所有的行政工作,相当于现在首都市的市长。他仗着汉景帝信任自己,不停地提意见,不停地提建议,今天要改革这个,明天要改革那个,汉景帝还言听计从,均采纳他的建议。就这样,晁错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贵。俗话说,树大招风。第一个被晁错惹毛的是当时的丞相申屠嘉。申屠嘉被惹毛了以后,找了个岔子就要杀晁错。内史有一个办公机构叫内史府,内史府有一个门朝东边开,晁错觉得这个门朝东边开,出出进进不方便,就在南边开了一扇门。南边是太上皇的庙。南边开一扇门就是把太上皇的庙外面围墙打了一个洞,这是大罪。申屠嘉于是与几位大臣商量说:我们明天上朝的时候弹劾他。不知道这个消息怎么走漏了风声。晁错得到消息之后连夜进宫去见汉景帝,把情况都说了。汉景帝说:这个事情朕给你做主了。第二天一上朝,丞相申屠嘉就把这件事提出来。汉景帝说:哎呀!这个事儿朕知道了,这个晁错他是在太上皇庙的墙上开了一个洞,不过那个墙不是内墙,是外墙。那是安置闲散官员的,没什么了不起的。最后汉景帝说了一句关键的话:这个事儿是朕让他做的。申屠嘉没有话说了,回到家里吐血而死。第二个问题,晁错性格不好。《史记》和《汉书》讲到晁错的时候都用了4个字:峭、直、刻、深。峭,严峻;直,刚正;刻,苛刻;深,严酷。一个人又严峻,又刚正,又苛刻,又严酷,讨人喜欢吗?不讨人喜欢。这就是晁错性格上的原因。
他的性格中还有一点,就是执着。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他可以不顾一切,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晁错推出削藩的政策以后,朝野哗然,晁错的父亲千里迢迢从颍川赶到长安来找晁错,他是这样说的:“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并说“吾不忍见祸及吾身”。这个情节表现了晁错的忠心耿耿。晁错是一个既忠心耿耿又深谋远虑的人。按说这实在是国家的栋梁。但是,晁错的忠心耿耿和他的深谋远虑都有一点儿问题。他是为国深谋远虑,为自己一点儿都不深谋远虑,所以《汉书》对他的评价是:“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他自己要倒霉了,却一点也不知道。第三个问题,晁错总是一往无前。一往无前是一种很高尚的品德,但是对政治家而言却不行。政治家必须是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让步的时候让步,该迂回的时候迂回。政治家要考虑的问题是:一件事情不仅仅是该不该做,还要考虑能不能做,现在就做还是将来再做——这是一个政治家所需要的素质。晁错是执着的,他坚持,认死理,只看一步,认为削藩是对的,就要做;对于能不能做,他不考虑;现在就做还是将来再做,他也不考虑。然而,汉文帝是考虑这些的。所以,晁错一再向汉文帝上书,汉文帝终不采纳。后来晁错给汉文帝上书的时候写了这样一句话:“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意思是:我是一个很狂妄的人,我说了一些狂话,请英明的皇上来做出决策。汉文帝批示说:“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就是说一个为国家提意见的人其实并不狂,但是做决策的人如果糊涂,那就糟糕了。所以说,汉文帝是政治家,他很清楚建议归建议,决策归决策,建议没有狂不狂的问题,什么建议你都可以提,但是决策有英明不英明的问题。决策不能不英明,这个道理文帝懂,景帝不懂,于是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政策,而且让晁错来主持这项工作,从而出现了大麻烦。对于这件事情,宋代苏轼所作的《晁错论》很好地进行了解释。在《晁错论》一开始,苏东坡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国家最困难的事情,是看起来天下太平,实际上埋藏着隐患。只有那些特别的、杰出的、优秀的人才可以担当重任,把隐患消除。但是,晁错不是这样一个人。也就是说,削藩其事是其事,晁错其人非其人,削藩这件事情做是该做的,让晁错来做是不对的。因为按照苏东坡的观点,做这件事情要有3个条件:“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第一个条件,“知其当然”。“知其当然”即事先把事情想得清清楚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利害关系,把如果我做的话可能会怎么样,我应该怎样做……全部想清楚了。晁错却没有想清楚。他提出的只是一个口号:“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只有这8个字,没有什么可行性研究,也没有提出可操作方案,他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其他再没有了,所以不具备第一个条件。这样他也就不具备第三个条件:“徐为之图。”“徐为之图”是指到了最后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办法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来处理问题。但是,他不具备这个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也不能做到“事至不惧”,即第二个条件。“事至不惧”就是说事情来了以后不害怕。但是,晁错没有做到。
吴楚叛乱以后,晁错蒙了,景帝、君臣也都蒙了。他们虽然有一点儿思想准备,讨论过削藩以后,诸侯会不会反,但晁错说:不管这个了,总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的,管他呢!汉景帝也说:是啊,是要反的,我们就搞他一下。等到吴楚真的反了时,他们就没有了主张,完全没有了主张。晁错还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杀袁盎。他不该提出杀袁盎,他不提出杀袁盎,袁盎也不会杀他。第二个错误更糟糕,他提出请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苏东坡说:谁都知道外出打仗是危险的,留下来看家是安全的。你怎么能在这个紧急关头,把最危险的事情派给皇帝,最安全的事情留给自己呢?这是任何人都不会同意的。
当然了,晁错最大的错误就是太相信皇帝了。他认为自己忠心耿耿,一心为公,给皇帝出了这个好主意,皇帝怎么着都会保他。没想到,文帝、景帝虽然在历史上算是好皇帝了,但也是要杀人的。这就是晁错之错。他太急于成功了,他就想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干成一件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也太个人英雄主义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个英雄,也是要有后援,要有后盾的。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