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6 淳于髡齐宣王求贤时,号召天下人推荐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个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7名贤士。齐宣王当然很高兴。可是,他对顷刻间出现的这么多贤士感到有点怀疑。
于是齐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对他说:“先生,我有一个疑点想问问你。我听说,能在方圆千里的范围内找到一位贤人,那么天下的贤人就多得可以肩并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范围内能出现一个圣人,那么世上的圣人就多得可以脚跟挨着脚跟地向你走来。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时间里就给我推荐了7位贤人,如此看来,贤人岂不遍地皆是,有点太多了吗?”淳于髡笑了笑,对齐宣王说:“大王您听我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类的鸟,它们总是栖息、聚集在一起;同类的野兽,它们也总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到低洼潮湿的地方去寻找柴胡、桔梗这些植物,别说是短短的几天,就是几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车去装了。万物都是同类相聚的。我淳于髡向来与贤士为伍,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品德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寻求贤士,这就像在河里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样,轻而易举,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内给您举荐的贤士太多了呢?我周围的贤士多得很,岂止这7个人!今后,我还要继续向大王推荐呢。”
淳于髡一番话,使齐宣王茅塞顿开,心服口服。看起来,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识别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啊!
——《淳于髡荐贤》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二、通假字
(1)三年不蜚又不鸣(蜚,通“飞”)
(2)诸侯振惊(振惊,同“震惊”)
(3)汙邪满车(汙,同“污”)
(4)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溢,通“镒”,古代的重量单位)
(5)合尊促坐(尊,同“樽”,酒器)
(6)微闻芗泽(芗泽,同“香泽”,香气)
(7)髡尝在侧(尝,通“常”)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六、相关成语
(1)一鸣惊人: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鸣:鸟叫。
(2)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散乱。
(3)乐极生悲:高兴到极点时,就将发生使人悲伤的事。基础导练问题导读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故事梗概。
参考答案:淳于髡是齐之赘婿,齐威王沉溺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在“左右莫敢谏”的情况下,淳于髡讲了“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的隐语,使齐威王听出了弦外之音,终于发愤图强,使齐国强盛起来。齐威王八年,齐王在楚国用兵的情况下,派淳于髡到赵请救兵,带的东西很少,淳于髡用向田神祷告者的故事予以暗示,最后使楚撤兵。淳于髡还用隐语使齐威王罢“长夜之饮”,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他的胆识和才智。
2.简要概括课文每段内容大意。
参考答案:第一段:智谏威王发愤图强。第二段:出使赵国求援退楚。第三段:借酒巧谏齐王戒奢。基础导练问题导读3.从全文来看,淳于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淳于髡“不流世俗,不争势利”,“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机智聪敏,能言多辩,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巧妙灵活地批评讽谏统治者。
4.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提示:可立足齐威王回答淳于髡的谏言及后来的业绩分析把握。
参考答案:齐威王上任三年,不理政事,左右都不敢谏,最后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齐威王的回答来看,他并不是不理朝政,而是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观察了解现实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行动。最后,齐威王对内赏罚分明,对外精兵出击。在他的统治下,齐国繁荣了几十年。可见,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有所作为的君王。基础导练问题导读5.试从文中找出一处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进行鉴赏。
提示:要抓住“诙谐幽默”这一特点找出例句,进行鉴赏。
参考答案:例如第三段里淳于髡借饮酒之机巧妙讽谏齐王戒奢(罢长夜之饮)一事中二人精彩的对话描写:首先淳于髡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矛盾之言吊起齐威王的胃口,引起他的不解:“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然后,淳于髡“顺水推舟”,借题发挥,先为齐威王解惑——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酒量;最后,水到渠成地导出“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的道理,来达到劝谏的目的。这一番对话,尤其是淳于髡描述的各种不同的饮酒的场景,精彩之至,让人听了宛如身临其境,既表现了淳于髡的机智聪明、随机应变,也表现了他的诙谐幽默,举重若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参考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能言善辩,屡次出使各诸侯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人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出征,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基础导练问题导读齐威王八年,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法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弓着身子,奉酒敬客,容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基础导练问题导读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喝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无论什么事情都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淳于髡的智慧
淳于髡,战国时齐人,是一个身份低贱而得宠的人。他姓淳于,曾因犯罪而受过髡刑 (古代一种剃光头发的刑罚),故名曰淳于髡。淳于髡刑满释放后被配给私人,招为赘婿。古代的赘婿,不同于后代倒插门的养老女婿,而是农奴主为自己的女奴所招的男奴配偶,这是一种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故太史公说:“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史记·滑稽列传》)当时淳于髡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纷起称雄、争相招贤纳士,致使社会阶层流动不居的时代,他凭自己的超凡能力和善于捕捉机遇,时来运转,吉星高照,竟被齐国统治者看中,把他从农奴群中提拔起来。初侍奉君主左右,后列为上大夫,终“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说苑·尊贤》),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他师无常师,学无所主,形成自己的杂家风格。这就是他,一个卓立不群、独树一帜的稷下学士。然而,使淳于髡得以名扬千古的不是他的学术思想,而是他的巧舌善辩。故司马迁作传时把他放进《滑稽列传》中。
《淳于髡》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淳于髡的3件事。淳于髡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之中,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沉湎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淳于髡针对威王“喜隐”这一特点,巧用隐语劝说齐威王:“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促使威王省悟并振作起来,终使齐国强大起来。楚国大举侵略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淳于髡又以隐语说之,让齐威王增加了很多让他带往赵国的礼物: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从而顺利地从赵国借到了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后连夜撤了军。
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巧借自己喝酒的种种情形委婉劝谏,使齐威王称“善”,并“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在谈到淳于髡的性格时,司马迁用了4个字:“承意观色。”这是褒奖,不是贬词。意指善于察言观色,揣摸君主的心理活动,然后采取行动,以达最佳劝谏之效。这里边透露着淳于髡的机警和灵活。试再举几例:
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寡人未足为言邪?”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见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报,王大骇,曰:“嗟乎!淳于生诚圣人也!前淳于生之来,人有献龙马者,寡人未及视,会生至。后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生来。寡人虽屏左右,私心在彼。”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一次,齐宣王下诏求贤,淳于髡一天推荐七人。宣王怀疑他荐士太滥,于是责问他道:“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机智地答道:“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皋黍,梁父(二山名)之阴,则郄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战国策·齐策三》)一席趣谈,既轻松愉快地消除了宣王的疑团,又表明了自己贤士和伯乐的身份,从而加固了宣王对自己的信任,使人不能不佩服他的辩才。又有一次,齐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并特意带去一只鹄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出城门,鹄就飞了。淳于髡拎着一只空鸟笼到了楚国,见了楚王时说了这样一番话:“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史记·滑稽列传》)短短几句话,产生了几多戏剧性效果。“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说明淳于髡的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淳于髡的勇;“恐人之议吾王”云云,说明淳于髡的忠;“欲买而代之”云云,说明淳于髡的信;“痛吾两主使不通”,说明淳于髡的义;“服过”“受罪”,说明淳于髡的诚。仁、勇、忠、信、义、诚,何罪之有?结果楚王不但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并且“厚赐之,财倍鹄在也”。淳于髡不是一个纯书斋学者,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辩士,而是一个时时刻刻感受着时代脉搏,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知识分子。他总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智慧、杰出的辩才、风趣的谈吐、诙谐的语调谏君主、说卿相、平诸侯,服务于他的祖国,报效天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