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语文七下1.2《说和做》教案
第一单元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习目标
1.掌握并落实重点词语。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写作特点。
3.揣摩词句和合理想象,感悟并把握人物形象。
4.学习闻一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闻一多先生是 、 、 。本文作者是 。?
2.解释下列词语。
(1)锲而不舍:?
(2)迥乎不同:?
(3)慷慨淋漓:?
(4)潜心贯注:?
3.积累文中四字词语抄写在下面。
二、整体把握
通读全文,用横线标出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
三、感悟形象
(一)阅读第3段,思考: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词句做简要分析。
(二)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至结尾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1.“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
2.“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三)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对待“说”和“做”的态度是迥乎不同的,但是哪一点又是一致的?
四、学习反思
冰心说:“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周恩来、邓颖超惊闻闻一多先生遇害后,提笔写下这样的挽联:
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
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请同学们也为闻先生写一句挽联或墓志铭来表达自己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五、推荐阅读
闻一多、臧克家都是诗人,你能各写出他们的一首诗吗?把他们的诗歌抄写下来,并试着分别写150字左右的阅读评价。
温馨推荐:闻一多的《红烛》《死水》《静夜》《七子之歌》;臧克家的《老马》等。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臧克家
2.(1)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很不一样。
(3)充满正气,情绪非常激昂。
(4)(精神、精力)集中。
3.示例: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二、整体把握
第1~2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有领起作用,下面内容围绕这两段展开。
第5段的第一句“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这一句总结了上文闻一多先生埋头研究的内容,接着第6段的第一句话:“‘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这一句引出了闻一多先生做“校补”和“古典新义”的这些成绩。
第7~9段是过渡段,第7段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接着第8段和第9段引出作为革命家方面的内容。
第19段和第20段,这两段总结了上文,并对闻一多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感悟形象
(一)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废寝忘食的、作风低调的、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作研究是为谋求救国之路的、有深沉爱国情感的、争分夺秒作研究的学者形象。
分析示例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新知的渴望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以及他对自己极其苛刻的要求。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一句运用四字短语把闻一多先生从研究态度的认真到生活上的习惯淋漓尽致而又简洁地表现出来。闻一多先生为了研究严谨坚韧、专心致志,精神可贵。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他高瞻远瞩的爱国情怀。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句子中“贪”和“惜”两个词体现出闻一多先生治学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的学者形象。
(二)1.闻一多先生具有义正词严、声震天地、蔑视敌人的英雄气概。
2.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
3.“巨”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沥尽心血,“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
(三)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对待“说”和“做”是迥乎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言和行都一致,而且内心都激荡着一种情感,那就是爱国情感。
四、学习反思
示例1 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 说说说,说得痛痛快快;行行行,行得人中高标!
示例2 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
示例3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五、推荐阅读
示例 摘抄《红烛》。这是与诗集同名的诗篇,是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课件14张PPT。语文人民教育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4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单元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当时就开始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学习。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闻一多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个人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遇到一位特殊学生。1930年,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幸运的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伯乐。这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读一读四字词语——做 ——做
——做 ——做
——做 ——做
——做 ——做
——说 ——说
——说 ——做
——做}}学者革命家理清结构 对文章主要内容的连缀,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你们能找到吗?找找看。感悟形象 第三自然段中哪一个词或者哪一个句子让你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印象?——学者1930年到1932年,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合理发挥想象,还原一次闻一多先生做研究时的情景。
夜,已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
要求:尽量遵从文本,合理想象,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来表达。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革命家感悟形象回忆雅词美句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课件11张PPT。语文人民教育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1 《邓稼先》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4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许多人是不战而屈,而先生是战而不屈 !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衰微
卓越 深宵 钻探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炯炯目光 沥尽心血读一读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经常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曾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评说闻一多活动规则:
一队评说完毕,另一队队员迅速接力评说;若拖延时间,评说权归另一队;
评说时语言准确到位,表述激情澎湃。品读赏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的学者?接力品读赏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的革命家?抢答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时的情景和他的呼喊声吧,然后写作下来,相互交流。 我笔下的大师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