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版语文七下4.14(驿路梨花)教案、学案、素材【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部编版语文七下4.14(驿路梨花)教案、学案、素材【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0 08:38:02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四单元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14 《驿路梨花》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15 《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写作 怎样选材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14 驿路梨花 “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雷锋是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学习雷锋并不是非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也并非是只有富人或强者才能去做 。我们只要尽自己的一分力量,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感到温暖,那就是在奉献爱心,在帮助人。大家都来伸出温暖之手,相信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温馨。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彭荆风先生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去感受那一缕缕春风,领略那里互帮互助的社会风貌吧。导入新课 1.略读课文,找出文章共写了那几位人物? 略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2.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的主人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热情赞美雷锋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1.文章开头描写山景,有什么作用?
2.作者对小茅屋的内部环境、陈设是怎样细致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三个悬念和哪两次误会?
4.文章是按怎样的记叙顺序来安排这些情节的呢?
5.作者这样既设置悬念、误会,又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作用是什么呢?
6.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细读部分内容,深入理解1.文章开头描写山景,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险峻,暗示了翻山的困难,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茅屋的出现及“我们”的惊喜做铺垫。 2.作者对小茅屋的内部环境、陈设是怎样细致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描写:“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作用: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有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3.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三个悬念和哪两次误会?
三个悬念:(1)“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2)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3)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两次误会:(1)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2)“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4.文章是按怎样的记叙顺序来安排这些情节的呢?
本文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写的,而是运用了插叙,两次插入了对往事的追溯: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的事;二是借梨花的妹妹之口讲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的事。5.作者这样既设置悬念、误会,又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作用是什么呢? 这样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6.至此悬念已解开,那么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建造和照料过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1. 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再读课文,进一步探究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作用:这是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同时为下文小茅屋的出现做铺垫,以自然环境之美烘托屋主人的美好心灵。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作用:这是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赞颂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用: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赞美梨花精神相互传递,发扬光大。 2.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你怎么看?我还曾经看到一幅漫画:一个人在水中挣扎,喊着“救命”岸边一人在悠闲地吐着烟卷,身边的牌子上写着“救人100元”。漫画的题目是“见钱勇为”。对这样的事件如何看待?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课堂小结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发现小茅屋
瑶族老人
驿路 ↓ 雷锋精神
猜测小茅屋主人 哈尼族姑娘
梨花 ↓ 助人为乐
解放军
感动、赞美板书1.课外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
2.运用本文设置悬念的手法写一个文章的开头布置作业课件16张PPT。第四单元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14 《驿路梨花》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15 《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写作 怎样选材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二)
14 驿路梨花激趣导入 梨花开在梨园里,洁白而美丽,那开在驿站路上的梨花,又有什么风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驿路梨花》,去领略那驿路梨花处处开的无限风景。彭荆风,出生于1929年,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检查预习
撵( niǎn ) 驿路( yì ) 陡峭( dǒu ) 竹篾( miè )
简陋( lòu ) 修葺( qì ) 恍惚( huǎng hū ) 麂( jǐ )整体感知 本课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还写到了哪些人物?

①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②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③还写到瑶族老人,梨花,梨花的妹妹,解放军叔叔。课文中出现了多个人物,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学生分小组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细读课文,寻找主人第3节“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聚焦“梨花”,体悟作用文中几次写到“梨花”?从文中画出写“梨花”的语句,并思考它们各有什么作用。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第6节“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第24节“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第27节“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第37节“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伴随着梨花的开放,雷锋精神得以传承,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梨花开放,精神传承 “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本篇题目是“驿路梨花”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探究标题,品味妙处“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如果大家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这个驿站做点什么?拓展延伸,感召心灵 示例:
1.我想在小屋的周围再种一些梨树。再把小屋内部装饰的更温馨一些。
2.我想给驿站取一个温馨的名字:结缘梨花。
3.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4.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报道,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雷锋精神。课堂总结 在生活中,许多平凡的人身上都有雷锋精神,请大家写一个体现雷锋精神的片段,不少于300字。布置作业板书2017—2018学年人教语文七下4.14《驿路梨花》导学案
第四单元
14 驿路梨花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
2.品味语言,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激发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
彭荆风,出生于1929年,当代    。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       》《       》《      》等。《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撵(  ) 驿路(  ) 陡峭(  ) 竹篾(  )
简陋(  ) 修葺(  ) 恍惚(  ) 麂(  )
2.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是什么人?还写到了哪些人物?
三、内容研读
1.既然出现了这么多的人物,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2.文中几次写到“梨花”?从文中画出写“梨花”的语句,并思考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伴随着梨花的开放,雷锋精神得以传承,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4.本篇题目《驿路梨花》的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拓展延伸
如果大家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参考答案
一、作家作品
作家 边塞烽火 芦笙恋歌 鹿衔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niǎn yì dǒu miè lòu qì huǎng hū jǐ
2.①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②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③还写到瑶族老人,梨花,梨花的妹妹,解放军叔叔。
三、内容研读
1.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2.①第3节“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②第6节“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③第24、25节“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第27节“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⑤第37节“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作者描写“梨花”贯穿了全文,也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是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
3.①“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②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③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④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⑤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4.①“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②“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③“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四、拓展延伸
示例1 我想在小屋的周围再种一些梨树。再把小屋内部装饰得更温馨一些。
示例2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温馨的名字:结缘梨花。
示例3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示例4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报道,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