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8 都江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单元 8 都江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09 22:4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8 都江堰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现在属于慈溪市),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余秋雨写作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余秋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是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对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都江堰》是余秋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是一篇文化游记。作为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余秋雨勇敢地走出书斋,走上了漫长的文化考察之旅,在崇山峻岭之间行走,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千米,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及其儿子率众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农田、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其设计之巧妙至今仍令中外水利专家叹服。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余秋雨以“都江堰”作为文章的标题,与其说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确切地说,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中国文化,来审视中国文化的精髓。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写对字形 三、掌握词语
雍容大度:形容文雅大方,有气量,有风度。
怦然心动:对某事产生了兴趣。
冰清玉洁:形容高尚纯洁。也说玉洁冰清。
衮衮诸公:称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衮衮,众多。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析词义
(1)胜地 圣地
辨析:二者读音相同,都是表示著名的地方,区别在于:“胜地”指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一指宗教徒所称与宗教创始人有重大关系的地方,如伊斯兰教以麦加为圣地,二指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如我们称延安为“革命圣地” 。
例句:①6月8~10日,专家围绕文化创意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行研讨交流,探讨打造国际化知名旅游品牌的问题。
②印度努力塑造“佛教圣地”的夙愿遭遇的是印度教复兴思潮、地方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现实问题。资源助读知识整合(2)祈求 乞求
辨析:二者都有“向别人有所求”的意思。区别在于:“祈求”指向神恳求,如“每逢春节,这里的百姓有向神灵祈求降福的习俗”;“乞求”是“请求别人给予”的意思,如“他乞求有关部门给他一次再就业的机会”。
例句:①29日,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举行祭龙大典,上万名游客一同感受古老祭龙带来的民俗文化精髓,祈求幸福安康。
②朝鲜外务省发言人指出,特朗普政府接连将战略打击手段引入半岛,但朝鲜绝不会乞求和平,将“超强硬对抗招惹朝鲜者”。资源助读知识整合(3)众目睽睽 大庭广众
辨析:两者都可表示有许多人的场合。但区别明显:“众目睽睽”指很多人注目的场合,能表示“大家的眼睛都注意地看着”的意思;“大庭广众”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例句:①今日中午12点左右,在北京顺义中央别墅区发生了一起外国公司驻华高管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辱华事件。
②一名城管队员称,大庭广众下受罚,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不过“对以后的工作算是一种激励,避免下次受罚”。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 二、说说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表达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从而体现了作者对传承这种精神的乐观及对膜拜这种情义的欣慰。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那么它的激动人心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作者在游览前后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李冰手中紧握着长锸?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这和李冰的形象有何关系?
提示文章着意描绘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长锸”在文中是一种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忠于职守、造福于民的精神象征。反复写“长锸”,表明了作者对务实、恤民、术有专攻的为官精神的赞美。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是为了把笔触从历史评价直接延伸到现实。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5.本文除了表现作者对人文景观独特的思考外,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提示本文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由“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另外,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颖观点。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的“颓壁残垣”感觉更深厚,味道更浓郁。另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提出了“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等颇具哲理性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文化散文的特点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部分里从哪些角度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
提示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本文使用对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掬可捧”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本文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文章第一部分以长城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第一、三部分写“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写“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绘。第三部分以“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开头,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结构由“景物”向“人物”的转移。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提示(1)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2)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5.试分析文中比喻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
提示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根据文意,你认为“长城”和“都江堰”到底谁更伟大?
提示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技法指导
本文作者把“大”的题旨“对民族精魂、民族精神”的赞美寄寓在“小”的事物“都江堰”之上,这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或者没什么动人的细节材料里,去挖掘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通常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运用:
1.叙述小事件,引出大道理。在写作时,选择那些能反映一定道理的小事情进行叙述,在叙述事情的基础上挖掘出其蕴含的思想意义。
2.描述小事物,悟出大道理。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借写白杨,对我国北方抗日军民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进行了由衷的赞美,文章就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技法借鉴主题阅读3.把小事件放置在大背景下,让读者感悟其中的道理。文章立意深刻与否,与材料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关,要审时度势,使立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以小见大”的方法绝不止以上三个。此外还有“积小成大法”,即将生活中许许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个“大”主题。还有“对比法”,即通过两个小题材之间的对比,反映深刻的主题。至于运用哪种方法,在写作实践中要灵活处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要求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写作示例父亲是家里面的顶梁柱,少了父亲那就等于一间房子少了顶梁柱。我的父亲只是个普通人,长得也一般,可是他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父亲从小就特别疼爱我。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到学校来接我,他的手里总会拿着我最爱吃的小吃在校门口等我。父亲会抱起我,将我举过头顶,带我回家。我坐在父亲的肩膀上,这让我看清楚了原本只是被父亲牵着手在人海中走过,而无法看清楚的另一番景象。在人海中我看到的只是人们的脚,可是父亲将我举过头顶,那我就看清楚了一切。我坐在父亲的肩上,父亲问我:“小敏认识回家的路吗?”当时的我只是摇摇头,因为总想,父亲会带我回家的。
可是,人总是要长大的,所以父亲不会再将长大成人的我举过头顶。在我的心中,父亲是伟大的。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正是现在头上已有缕缕白发的父亲教会了我如何生活和做人……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达则兼济天下
名句诵读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李冰创建都江堰功不可没。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李冰是一个爱民的地方官,也是一个杰出的科技专家。他在四川任职期间,不仅创建了造福万世的都江堰,还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工程。除了修建都江堰外,他还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桥,修石犀溪,在祟庆县修建文井江,在广部凿盐井,在乐山三江江流处治理河道,在宜宾治理水道,在什邡县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他的功绩,可以说是泽被千秋,万古不朽,其科学价值和创造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人类历史上至今仍是屈指可数的。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2017年3月6日清晨,长江航运公安局南京分局沿江派出所副所长陈玉斌同志经历一线连续工作后,在赶赴分局的途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43岁。陈玉斌自幼对警察便有着特殊的挚爱。“保护老百姓”,这是陈玉斌从小对警察最初的向往。1992年,陈玉斌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交通部人民警察学校。从那时起,他始终以一名警察的身份要求自己。毕业后,陈玉斌来到长江航运公安局南京分局,走上了梦寐以求的警察岗位。从警以来,陈玉斌同志长期在基层派出所工作,成为基层派出所执法办案能手和业务骨干,熟练办理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各项工作总是全所第一。从警路上,他勤勤恳恳,机智勇敢,用辛勤汗水屡建破案奇功。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深淘滩,低作堰”,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亮点品读]
①标题借用《道德经》里的句子,既统摄全篇,又揭示文章主旨,意蕴丰厚。
②第一段中一系列的问句,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③第二段由“水”过渡到“品格”,引出下文内容。
④由杜甫、岑参、陆游等诗人及其作品的影响,自然引出李冰及都江堰,由此引出下文,过渡自然。
⑤精练的语言概括了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方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契合了“上善若水”的标题。
⑥由都江堰想到黄河、长江、淮河等河流,并对此阐发议论。
⑦结尾照应开头,收尾圆合。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思考】
1.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2.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参考答案:1.因为都江堰的建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深淘滩,低作堰”“分四六、平涝旱”;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2.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