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课件:5 大自然的语言(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课件:5 大自然的语言(共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0 08: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5 大自然的语言字词盘点 4.解词语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有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作家作品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1910年竺可桢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写作背景
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原文约4 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主题思想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研究的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课文结构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为什么称物候现象为“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调节各项活动的重要工具。它本来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发现,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等,也能向人们传递某种消息,预报各种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应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这就好像是大自然也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与人交流思想一样,因此,本文的作者,就用了“大自然的语言”来做这篇介绍物候学常识的文章的标题。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与“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相比,新颖别致,更富有吸引力。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同时也十分生动传神。文中除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外,还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如第一段,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渐渐”,说明春天来临有个渐变的过程。“沉睡”和“苏醒”对比使用,把大地人格化。花的“次第”开放,让人眼前展现出一幅从“一枝红杏”到“春色满园”的融融春光。以“翩然”状写燕子归来,燕子轻捷、洒脱、优美的体态跃然纸上。以“簌簌”状写秋叶落地,以“销声匿迹”写昆虫的隐没,以“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冷,以“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都很恰当传神。一 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主要指候鸟去来、草木荣枯等现象,具体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二 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参考答案:1.第1自然段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第2段,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3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
2.逻辑顺序。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三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如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首先是纬度”到“春天提前九天”。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这样安排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引用的说明方法,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引用农谚更进一步说明了物候现象。四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参考答案:1.这几句话通过描写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这几句话通过英国南部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值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准确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五 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四个,按影响由大到小: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研究纬度因素时要注意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研究高下差异因素时要注意逆温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