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科学新增修改知识条目注解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中考科学新增修改知识条目注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04-14 19:20:00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一、新增知识点
1、知道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注解:生长素的作用是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扦插枝条生根、果实的发育(应用:培育无子蕃茄、黄瓜、辣椒等 ),防止落花落果。
例1: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    )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B
例2:在用生长素促进某植物枝条生根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枝条生根情况不一,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和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
答案:
课题名称: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枝条生根的影响
观察指标:生根数量(或长度)
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生长素浓度(合理答案都给分)
一、新增知识点
一、新增知识点
2、知道神经元的结构、功能
细胞核
树突
细胞体
轴突分枝
轴 突






细胞体
含有细胞核
突起
树突
轴突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向细胞体
功能:把兴奋传给其他细胞体
一、新增知识点
例3:观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2)③的功能是 。
(3)④的功能是   。
答案:⑴细胞体 细胞核 树突 轴突 轴突的分枝;⑵接受刺激,产生冲动,将冲动传向细胞体;⑶传导神经冲动
一、新增知识点
③说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说出反射弧的组成
注解:参与反射的结构叫反射弧。基本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一、新增知识点
例4:下列器官,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的是           (   )
A.唾液腺 B.角膜 C.韧带 D.膀胱
D
例5:下列人和生物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的是           (   )
A.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人就会眨眼睛 B.人吃食物时会分泌唾液
C.小鸟受惊就会飞走    
D.触动含羞草,它的小叶会闭合,叶柄会下垂
D
一、新增知识点
4、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的致冷作用
注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种类、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从而导致温度降低,可以作致冷剂。
例6: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A.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B.把湿衣服展开凉在通风向阳的地方
C.夏天人们用电风扇吹风          
D.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扫得散开
A
例7:如图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正确的是( )
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
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
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
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均正确
D
一、新增知识点
一、新增知识点
例8:如图,从温度与室温(24℃)相同的酒精里取出温度计。请你分析为什么温度计取出后,它的示数会先减少,过了一段时间又升回24℃?
答案:温度计被取出,液泡上的酒精蒸发吸热,液泡温度降低,从而使温度计的示数减少;待酒精蒸发完毕后,外界空气温度高,将热量传给液泡,直到空气与液泡温差为0,所以温度计的温度又回到与室内相同的温度24℃。
一、新增知识点
5、区别蒸发与沸腾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吸热
特 点 发生在液体表面 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
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发生时温度下降 发生时温度不变
不同点 比较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液体温度高低 沸点高低与液面气压的大小有关
液体表面积大小
液体表面气流快慢
例9: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某种中药成分,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这种中药成分在超过80℃时就会被破坏,失去药性,我们应采用的方法是:
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用小火加热使其沸腾
例10: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发生沸腾时,     (一定、不一定)发生蒸发。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温度     (一定、不一定)降低。
一、新增知识点
B
一定
不一定
一、新增知识点
6、知道液化的概念与方法
注解:液化是指物体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有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是降低温度(能使所有气体液化)和压缩体积(并不能使所有气体液化)
例11:以下措施中,无法使空气液化的是:
A、减小压强升高温度     
B、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C、压强增大到足够大以致体积缩小  
D、增大压强降低温度
A
例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     ,房间壶嘴的上方的   较多,判断出   房间的气温较高。仔细观察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白气”反而看不见,原因是     。
小水珠

温度较高
小水珠
一、新增知识点
一、新增知识点
7、知道大气压的概念
注解:亦称“ 大气压强 ”,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105帕斯卡=10.336米水柱。
例14:茶壶盖上开一个孔作用是:
A、让热所冒出来,便于热茶冷却
B、好系绳子,防止打碎
C、让外面空气流进,不至于壶内空气压强减小使水流不出来
D、让外面的空气流进,可保证茶水的新鲜
例13:如图所示,将玻璃杯中盛满水,然后将硬纸片紧密盖住杯口,再倒转过来,并缓慢的向各个方向转动,结果会发现纸片将   (填“会”、或“不会”)掉下来,这个实验说明了      。
不会
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一、新增知识点
C
一、新增知识点
8、应用力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注解:力的知识涉及到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摩擦力、弹力、力的测量、惯性、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牛顿第一定律、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等知识。在力的分析中常用到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解释,常如要如下关系分析。
⑴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⑵受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⑶受非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改变
一、新增知识点
例15:在乘坐公交车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左图所示的情景.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也经常从不同角度对此类事情进行过报道(右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保证乘客的安全,现在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系统会自动提醒大家:“上车的乘客请扶好站稳”.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漫画中发生的情景并指出这则报道中的错误.说明为什么“扶好站稳”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是发生在公交车突然刹车(或速度由快突然变慢,或突然倒车)时的情景。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公交车和乘客的脚同时受到阻力的作用而停止运动,而乘客的上半身由于惯性的原因继续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而向前倾倒.
报道中的错误:“突然失去惯性”
“扶好站稳”后,当公交车的运动状态改变时,乘客由于手和脚的作用力可以随时改变身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与公交车的运动状态一致而不至于摔倒.
一、新增知识点
例16: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击打排球时手感到疼,是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用习惯喝饮料时,嘴的“吸力”使饮料上升到口中
C.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以伞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D.人沿水平方向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A
一、新增知识点
例17: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时,小明和小华提出下面的观点。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他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或实验器材∶
(2)简述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
答案:
⑴小车、长木板
⑵用力推着小车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运动,撤销推力,小车继续在木板上运动
二、修改知识点
1、知道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成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层次和主要功能
注解:
根据学业考试说明,描述的要求比知道的层次高,因此需要加强教学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
中枢神
经系统






注解:人体的神经系统组成
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并作出反应
信息传导
二、修改知识点
二、修改知识点
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
脊髓 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植物性神经系统 支配内脏、心血管和腺体运动的神经,不受人的大脑控制。
注解:人体的神经系统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二、修改知识点
例18:某人喝醉酒后,走路摇摇晃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  ( )
A.大脑左半球   B.小脑
C.大脑右半球    D.脑干
B
例19:将下列生理活动与相关的结构连起来。
⑴走路蹒跚          ①大脑
⑵看《猫和老鼠》时大笑    ②脊髓
⑶小孩手碰到开水缩手并大哭  ③小脑
二、修改知识点
例20:某建筑工人在一次外墙粉刷作业时,不小心从3米高的架上掉了下来。经此劫难,原来视力正常的他,现在眼睛却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经过医生的检查,知道他的眼睛并没有器质性损伤。据此判断,该工人的受损部位可能是 ( )
A.躯体感觉中枢    B.脑干
C.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D.眼球结构
C
二、修改知识点
2、由知道沸腾的概念变为知道蒸发、沸腾的概念
注解:蒸发是指发生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指发生液体表面和内部的汽化现象。
二、修改知识点
例21:下列关于蒸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B、0℃时不会发生蒸发
C、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D、蒸发要吸热
例22:下列现象中可以用蒸发知识解释的是:
A、秋天,清晨小草上出现露水
B、切开的萝卜过几天后干瘪了
C、冬天,教室窗玻璃上有水珠形成
D、冰冻矿泉水瓶外壁会有水珠出现
B
B
例23: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只有达到100℃才能沸腾
B、液体要想沸腾,温度不能低于100℃
C、沸腾只能在液体温度达到一定的值时才能可能出现。不同液体,要求达到的温度不同
D、液体必须在室温以上才能蒸发
二、修改知识点
C
二、修改知识点
3、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人眼球的成像作用变为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u>2f)解释人眼球的成像特点
例24:比较图中眼睛和照相机的结构,把照相机与眼睛功能类似的部件填入表中 。
注解:从考试说明对比来看,知识条目的变化说明要求提高,不仅要能用模型进行解释,还要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解释。
二、修改知识点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成像的性质 应用
像距 正倒立 大小变化 虚实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 幻灯机
U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演示图,完成下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成像的性质 应用
像距 正倒立 大小变化 虚实
U>2f
2f>u>f
U二、修改知识点
例26:在做“探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的清晰实像。此时,有位同学摘下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应把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像才能变得清晰点;
B、若改用老花镜放在蜡烛与透镜之间,应把光屏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像才能变得清晰点;
C、上述实验说明:视力正常的人戴上近视眼镜后,像成在视网膜后面,而使像变得不清楚;
D、上述实验说明:近视眼的人,若佩戴恰当焦距的凸透镜可以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
D
二、修改知识点
例27: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A.靠近透镜   
B.远离透镜
C.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D.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A
甲、乙双方与地面摩擦力的大小决定了比赛的胜负。
1、一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拔河比赛取胜的“秘密”,做了如图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示,你认为拔河比赛取胜的“秘密”是:
三、习题精练
2、“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茂名人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煲盖不断跳动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填“会”或“不会”)沸腾。
不会
三、习题精练
液化
3、如图所示,凉铁板上出现了大量的小水滴,小水滴是由壶嘴喷出的水蒸气   形成的;要在铁板上产生更多的水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使铁板的温度降低等
三、习题精练
液化
4、如图所示,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小车,其支架的杆子上固定一铁球,关于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杆子  
B、垂直于杆子
C、竖直向上  
D、沿杆子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方向
C
5、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张怡然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⑴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
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象。
⑵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的沸点不
到100℃,你认为原因是   。
⑶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
              。
⑷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三、习题精练
当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沸腾时温度不变等
水蒸气液
6、小明同学学习了“降水的形成”知识后,
为家人做了“下雨”的实验。他把盘子擦
干放进冰箱里冷却,水壶装满水并烧开
,这时水汽不断上升,壶嘴上方就出现
一团“白气”,这就是“云”。从冰箱里取
出盘子放在壶嘴上方约15cm的地方,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水滴越积越多,越积越大,等到挂不住时就纷纷落下,这就是“雨”。下面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
B.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液态水
C.水汽化时放出热量
D.水滴下落时,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一定匀速下落
三、习题精练
B
7、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三、习题精练
D
8、1920年,印度发现了两个“狼孩”,其中一个8岁,经过科研人员9年的艰苦训练,到17岁时,其智力相当于4岁小孩的水平。导致狼孩能力低下的结构是( )
A.脊髓 B.小脑 C.大脑 D.脑干
9、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以下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
A.大脑、小脑、脑干 B.小脑、大脑、脑干
C.大脑、脑干、小脑 D.脑干、小脑、大脑
三、习题精练
C
A
10、某人看到前面一条小沟,却走了两大步,这可能是因为       (     )
A.大脑皮层控制运动的神经中枢出了问题 B.脑干出了问题
C.小脑协调运动的中枢发生病变     D.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出问题
11、煮熟的鸡蛋从开水中捞出放在手上,觉得不是太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干后,便觉得很烫,这是为什么?
鸡蛋表面有水,水蒸气吸热使蛋壳温度下降,故不烫。水干后蛋里的热传到蛋壳,壳温度升高烫手。
三、习题精练
A
12、某同学在学习“眼球折光系统”一节时,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下图,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示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A.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B.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D.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三、习题精练
B
13、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分,为什么不一定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
(2)干旱时,要实施人工降雨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天气条件?实施人工降雨时常向高空抛洒干冰,请问干冰的作用是什么?
(1)与冷空气相遇,降低了暖湿气流的温度,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才会液化成小水珠。
(2)天空中必须有暖湿气流(或大量的水蒸气);干冰的作用是: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暖湿气流的温度降低。
三、习题精练
14、某兴趣小组进行“模拟近视眼”的实验探究。如图甲所示,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标出光屏的位置;拿开眼镜,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像又变得清晰,再标出光屏的位置。观察眼球结构图[如图乙]并结合以上实验,回答:
⑴眼球中的视网膜相当于实验中的    ;实验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__________。
⑵近视眼患者不戴眼镜时,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______(填“前方”或“后方”)。
⑶近视眼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作用(填“会聚”或“发散”),应是_________透镜。
⑴光屏 晶状体 ⑵前方 ⑶发散 凹
三、习题精练
温馨提醒
以下知识条目删除,请不要过多解读。
⑴举例说出水对生命体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⑵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