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三则

文档属性

名称 寓言三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3:28:00

文档简介

www. 中考资源网
《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麦考利夫追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并且时刻不忘作为教师的责任,自信而又美丽。登机时仍想着在太空中给几百万美国学生讲两堂课,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我的美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她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积极投身航天事业,挑战困难,英勇牺牲的事迹,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深切悼念之情。词典上看:“英雄”有三种解释: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例如英雄好汉。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在和平年代,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就是英雄。麦考利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乘“挑战者”号飞入太空,表明她具有英雄品质。
默读课文,课文内容可作如下概括:
1、开头:神圣的日子。
2、报名:光荣的使命。
3、训练:严峻的考验。
4、告别:激动的场面。
5、失事:强烈的悲恸。
6、结尾:永远的怀念。
[研读与赏析]
1、里根总统为什么决定“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应该是教师”?
人类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去探索。而教师虽然是普通人,却是青少年的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进入太空,既是对教育引导作用的重视与肯定,也是利用这种作用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行为。
2、关于课文结尾一段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说麦考利夫上了最后一课?“挑战者”为什么打上引号?
虽然麦考利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了,但这种精神会教育学生和孩子们。“挑战者”加上引号有特殊的意义,“挑战者”是航天飞机的名字,代表了人类向科学尖端挑战,在这里称麦考利夫为“挑战者”, 是对她的英雄壮举的充分肯定。
[学法指导]
1、重点放在对“英雄”含义的理解上,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2、查找有关航天史的资料,了解人类为此作出的努力,以便加深对“英雄”的理解。
3、在讨论中完成对麦考利夫“英雄”形象的认识。
[体验反思]
1、读完全文,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幕?用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准备用深情叙述或朗读传达出你内心的震撼。
2、同麦考利夫竞逐同一机会的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在“挑战者”号爆炸的当天晚上,填词、作曲唱出了一首新歌《为我翱翔》:
我猜想你可能现在才知道
  我当初也希望升入太空
  我希望能够搭乘那支火箭升入天堂
  我希望为每一位男子翱翔
  每一位儿童、还有每一位母亲……
  她为我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翱翔
她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
  她为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光亮
  她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精神和全部
  他们为我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翱翔
  他们为每一个人追寻更为光明之日……
  给予梦想以机会,梦想能够成真
  未来成功的希望真切而真实
  人类是“地球”号飞船之子
  未来属于我们大家
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英雄的缅怀,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拓展延伸]
1、自己试着写两句碑文,借以表达我们对航天英雄的悲痛和敬意。
如:“挑战”号上永远的挑战者
梦想在宇宙上飘扬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9秒,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辉煌的时刻,你知道吗?说说你所知道的内容以及你的感受。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寓言三则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认读生字13个。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一)板书:[辕 辙]。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
1. 都与车有关,是车字旁的字。
2. 辕yuán (袁);辙zhé(撤)
(二)什么是“辕” 出示课件① 车前驾牲畜的部分;车往南走,辕就会指向南方。
(三)出示课件② 看,车轮压过的痕迹是“辙”;车往北走,车辙就会伸向北方。
(四)齐读课题。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形象地指明题目中的“辕、辙”。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二、读文识字
(一)快打开书P48 ,读读书吧。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
  点评: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初步扫清文字障碍。
(二)出示课件③ 指名领读词语:           
  南辕北辙 季梁 行驶 奔驰 驾车 旅费 诚恳 固执己见
  季梁——约2300年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奔驰——马、车很快地跑。
  旅费——旅行用的钱
(三)同桌一起轻声读认字表中生字,读的正确,请你画颗星星;有问题教教他。
(四)老师抽查:执、固执、固执己见;恳、诚恳;旅,组词。
(五)用笔描“旅”字,边描边记。
(六)两人小组再读读课文中刚才读不准确的段落。一人读,一人听。
 三、深究解疑。 
(一)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二)然后小组交流。把不懂的问题写在问题车厢上
  理解帮助袋
A楚国——约2300年前的国家名,在今天南方的湖南湖北。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 技术——本领
  B 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为什么到不了楚国?(读读第10段)
  C 车上的朋友不固执己见,就会怎样
(三)学生汇报。
  1. 我们组读懂了: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要去楚国应该往南方,他向北走。
  板书:[楚国 方向错了] (贴图,马头向右)
  2. 我们组不懂的问题是
  ⑴ 什么是“诚恳” ①用曲线画出季梁说的话,再轻声读一读。
   出示:
季梁:
车上的朋友:
你要到哪里去啊?
我要到楚国去。
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
不怕,我的马好。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
旅费再多,向北走,无论如何也到不了楚国。
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
  ② 我就是那个朋友,你们愿意劝劝我吗?问吧——
  ③ 什么是“诚恳”,谁来说?
  ⑵板书[固执己见] 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这位朋友“固执己见”?加上动作或表情读读那个人的话。
  什么是“固执己见”?
  ⑶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朗读对话部分。
  ⑷推荐学生朗读,学生之间评价。
  点评:学生积极性很高,互相帮助会把课文读流利、有语气。
(四)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出示课件④“越……越……”怎么样?学生接读。
  你们明白吗?用“不但……而且……” 说说你的意见。——不但到不了楚国,而且会离楚国越来越远。
  用“因为方向错了,所以……”
  点评:训练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顺序推出寓意。
(五)车上的朋友固执己见,继续向北走,想象他以后的情景会怎样?
  出示课件⑤ 看图想象 马……旅费……车夫……
  点评: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方向错了怎么努力也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六)这位朋友路过我们身边,我们怎么帮帮他?出示课件⑥ 用“只要方向对了,就……”说。
  ——劝告;调转方向 (图再调过来,马头向左)
  点评:学生完成这个语言训练,思维活动势必从已知的否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肯定判断。
(七) 从这个车上的朋友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教训、懂得什么道理?
  ——做事先必须把方向正确。板书 [对] ——朋友的忠告很重要,不能固执己见。板书 [善于倾听]
(八)今天我们读懂了故事,还明白了道理。这种隐含着道理的小故事叫做“寓言”。
  {机动}愿意演给大家看吗? 1、排练:分配角色,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语言。旁白、季梁、朋友2、表演:道具服装3、※评价
  点评:学生深入体验寓意。
 四、拓展激疑。
  这则寓言故事有意思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1、 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
2、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搜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一、《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
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
①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②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①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②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阿豺折箭
一、作品介绍
典出<<魏收.吐谷浑传>>:
二、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三、引导学生翻译
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他把拿来的箭一一折断,扔在地下.
隔了一会儿,阿豺又对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把它折断。”慕延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他们一起折断。”慕延利竭尽全力,怎么也折不断。
阿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
四、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
后人用“阿豺折箭”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