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
导行阶段过程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向”,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使我国新时期的教育获得蓬勃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出现了哪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属三中全会后教育方向、战略地位、法律保障、教育目标、教育发展。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出现了哪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导入新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由此导入新课。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拉开了序幕。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先是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由此,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前进,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旧中国教育:文盲约占全国人口的90%,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6%。
2.新中国教育:国家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让工农及劳动人民子女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教育在经济总体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仍有较大的发展。
4.十一属三中全会后
(1)教育方向: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战略地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党和国家逐渐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法律保障: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4)教育目标:1993年,党和国家正式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到2000年,实现了“两基”目标,这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标志性成就。
(5)教育发展:进入21世纪,九年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转向全面普及和现固提高,到2011年,普及率达到100%,青壮年文下降到2%。我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6)高等教育发展
①1999年以来,我国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大幅度扩大招生,使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②2015年,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居世界第一,高校录取率大大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体验阶段:
探究比较 :
20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两次改革。这两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
50年代初,重在培养“专才”;
90年代后期,重在培养“通才”。
讨论归纳: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一、恢复高考制度,走上发展正轨;
二、形成高等教育体系,适应社会需要;
三、多种形式办学,资源优化配置;
四、优化教育结构,完善育才模式。
说一说:
调查资料表明,1999年8月份,城镇就业者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占11.5%,人均收入980元;中专学历占12.6%,人均收入691元;高中学历占32.8%,人均收入664元;小学文化占1.5%,人均收入530元。大学以上就业者收入水平比中专高41.8%,比高中高47.6%,比小学高84.9%。
对此,你有何感想?
小结思考: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为什么?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3、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导行阶段:
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出现了一大批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2.进入新时期
(1)文艺领域:百花争艳、繁花似锦。
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张炜的《你在高原》(被称为“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纯文学作品”)。
(2)电影电视领域:创作空间活跃,电影的产量进入世界前三,电视剧产量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3)新闻、出版和公益文化领域
①2010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②我国图书、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
(4)惠民工程:加大对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
教学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但后来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教育出现混乱,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被拉大。文革后经过教育的全面整顿,确立了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向”,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使我国新时期的教育获得蓬勃发展。
课件19张PPT。激情阶段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1.旧中国教育:文盲约占全国人口的90%,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6%。
2.新中国教育:国家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让工农及劳动人民子女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教育在经济总体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仍有较大的发展。4.十一属三中全会后
(1)教育方向: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战略地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党和国家逐渐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十一属三中全会后
(3)法律保障: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4)教育目标:1993年,党和国家正式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到2000年,实现了“两基”目标,这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标志性成就。(5)教育发展:进入21世纪,九年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转向全面普及和现固提高,到2011年,普及率达到100%,青壮年文下降到2%。我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6)高等教育发展
①1999年以来,我国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大幅度扩大招生,使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②2015年,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居世界第一,高校录取率大大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六十年代的学校今天的花园式的校园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指明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20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两次改革。这两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 探究比较 :50年代初,重在培养“专才”;
90年代后期,重在培养“通才”。讨论归纳: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一、恢复高考制度,走上发展正轨;
二、形成高等教育体系,适应社会需要;
三、多种形式办学,资源优化配置;
四、优化教育结构,完善育才模式。调查资料表明,1999年8月份,城镇就业者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占11.5%,人均收入980元;中专学历占12.6%,人均收入691元;高中学历占32.8%,人均收入664元;小学文化占1.5%,人均收入530元。大学以上就业者收入水平比中专高41.8%,比高中高47.6%,比小学高84.9%。
对此,你有何感想?说一说:小结思考: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为什么?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3、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导行阶段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出现了一大批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2.进入新时期
(1)文艺领域:百花争艳、繁花似锦。
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张炜的《你在高原》(被称为“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纯文学作品”)。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纯文学作品”(2)电影电视领域:
创作空间活跃,电影的产量进入世界前三,电视剧产量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3)新闻、出版和公益文化领域
①2010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②我国图书、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电影:红色娘子军电影:林则徐电视剧:红楼梦剧照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