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章末复习(共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章末复习(共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4-10 23:32:19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课件39张PPT。章末复习(第1~3节)   
01  考点追踪
考点1 人的五种基本感觉
【例1】 某人不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A.嗅觉神经末梢受到损伤
B.传入大脑的嗅神经受到损伤
C.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受到损伤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要能闻到香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必需完整,而嗅觉神经末梢即感受器,传入大脑的神经即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即神经中枢,所以A、B、C选项中任何受伤的,均可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所以选D项。
【答案】 D
1.在运动场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奋力拼搏,个个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这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C)
A.保护和调节体温 B.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
C.调节体温和排泄 D.排泄和保护
考点2 嗅觉
【例2】 探究: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是否相互影响?
所需器材:A牌薯片(味道较淡) 8~10片,B牌薯片(味道较浓)4~5片。
(1)小明先闭上眼睛,慢慢品味A牌薯片,他能尝到A薯片的味道吗?
答:________;
(2)小明继续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把几片B牌薯片靠近他的鼻孔,呼吸几次。现在他再尝另一片A牌薯片,这次A牌薯片的味道与第一次所尝到的不一样,有些B牌薯片的味道。在这次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舌是人的味觉器官,小明先闭上眼睛,慢慢品味A牌薯片,他通过舌能尝到A薯片的味道;(2)小明继续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把几片B牌薯片靠近他的鼻孔,呼吸几次。现在他再尝另一片A牌薯片,这次A牌薯片的味道与第一次所尝到的不一样,有些B牌薯片的味道。说明味觉与嗅觉有互通性,当嗅觉受到影响灵敏度减弱,味觉虽然不受影响,但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
【答案】 (1)能 (2)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
2.当人患了重感冒时,虽然身体很虚弱,却不想吃饭菜,平时最爱吃的菜也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C)
A.患感冒时,味觉不灵敏
B.鼻塞症状造成嗅觉失灵
C.多种感受器都受到影响
D.感冒药的味道影响味蕾的敏感度
考点3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3】 (2016·山西)在校园艺术节上,小梦为全校师生演奏了享誉海内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下列有关小梦二胡演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弦停止振动,弦还会发声
B.二胡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C.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二胡声一定不会成为噪音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二胡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需要休息或正在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种噪声。
【答案】 C
3.如图,A、B为两个相同的音叉,C是粘在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D为一较大的平面镜,E为固定的小激光笔,F为天花板。
(1)实验时,用橡皮锤敲响音叉A,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晃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两点即可)。
(2)这个实验中用到的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考点4 耳的结构和功能
【例4】 如图是人耳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1是________;2是________;10是________。
(2)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结构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在________内。
【解析】 对照教材熟记人耳的结构;前庭和半规管还是维持身体平衡的最主要的器官;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答案】 (1)耳廓 外耳道 咽鼓管 (2)前庭 半规管 (3)耳蜗
4.用尖锐的器具挖耳时,有可能戳破鼓膜,影响听觉,或损伤外耳道引起细菌感染。当鼻、咽、喉受到感染时,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考点5 声音的特性
【例5】 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打击乐器,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解析】 所有编钟都是用相同的材料制作成的,当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因为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振动的难易不同,所以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答案】 A
5.(2016·达州)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
B.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
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D.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
02  复习精练
1.味觉的形成部位是在(D)
A.味蕾 B.舌
C.味神经 D.大脑皮层
2.妈妈常用手背来感觉小孩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B)
A.触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
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D)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话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D)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5.当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保护鼓膜,应该(A)
①迅速张口 ②迅速闭嘴 ③张口,同时双手堵耳
④闭嘴,同时双手堵耳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2017·福建)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质的鼓。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C)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7.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真空不能传声
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
D.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8.(2017·陕西)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2016·黄石)下列有关声现象知识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C)
A.超声波可以将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音乐家贝多芬失去听觉后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继续创作的
D.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章末复习(第4~6节)
01  考点追踪
考点1 光的直线传播
【例1】 (2017·丽水)下列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是()
A.水中倒影 B.平面镜成像
C.杯中笔弯折 D.手影游戏
【解析】 倒影和平面镜成像均是光的反射现象,杯中笔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手影是由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 D
【方法归纳】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科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正确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1.如图所示是我国首批女子仪仗队训练时的画面,队员们之所以能够站得这么整齐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考点2 光的反射和折射
【例2】 (2016·宁波)把一支牙刷放在镜子的前方,镜子中牙刷像的上、下部分明显“错位”了,如图所示。从镜子的左侧面观察,发现该镜子的背面涂有反射膜,镜子的下端被磨成“V”形,使得前表面的下边成斜面状。牙刷像“错位”( )
A.仅由光在前表面发生反射引起
B.仅由光在后表面发生反射引起
C.由光在前、后两个表面发生反射共同引起
D.由光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发生折射和光在后表面发生反射共同引起
【解析】 因为镜子两个反射面,镜子的背面涂有反射膜,镜子的下端被磨成“V”形,镜子的两个反射面不再平行,首先是前表面的反射成像,然后光首先会进入玻璃,然后在玻璃后表面又发生反射,再折射出来成像,而发生错位现象,故ABC错误。
【答案】 D
【方法归纳】 此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玻璃有两个面,并且都会将牙刷的像反射回来,这时便会有两个重叠的像,镜子的下端被磨成“V”形,镜子的两个反射面不再平行,从而发生错位。
2.(2016·重庆B卷)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3.(2017·杭州市滨江区期中)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解:
考点3 平面镜成像
【例3】 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小明同学没有把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发现( )
A.蜡烛A的像总是与蜡烛B完全重合
B.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
C.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下方
D.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解析】 如图所示,根据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判断ACD错误。
【答案】 B
4.如图所示,小明站在平面镜前1.5米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3米,若他向镜面靠近0.5米,则镜中的像与平面镜相距1米,他在镜中的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2017·义乌)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如图。关于这两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D)
A.轿车上 中兴 B.轿车上 兴中
C.公交车上 中兴 D.公交车上 兴中
考点4 凸透镜成像
【例4】 (2016·绍兴)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说法能成立的是( )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物体靠近透镜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光屏应远离透镜,当u>2f时光屏移动距离小于物体移动距离,当f<u<2f时光屏移动距离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所以光屏移动距离是先小于后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所以①错误;②物体要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体移动距离应该大于光屏移动距离,所以②错误;③换用焦距更小的透镜,像会在更前面会聚,所以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所以③正确;④根据光路可逆,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可以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同时物距刚好是原来的像距,像距刚好是原来的物距,所以④正确。
【答案】 D
【方法归纳】 要快速准确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题,熟练掌握以下几句话的含义即可:一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距分虚实,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选用了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他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厘米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厘米刻度线处,当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刻度线处时,在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如果将蜡烛从图中位置移动,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蜡烛向左移动2 厘米,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B.蜡烛向右移动10 厘米,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C.蜡烛向右移动2厘米,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D.蜡烛移到20 厘米刻度线处,光屏应移到70 厘米刻度线处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7.(2017·宁波)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先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的实像。接着他改用焦距为5厘米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光源和凸透镜的位置,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左移动(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保持不变”)。
考点5 眼睛
【例5】 (2016·随州)如图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正常的眼睛调节
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
C.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扁平一些
D.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
【解析】 AB.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的原理,故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所以图中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观察不同物体时的情况,故A错误,B正确;C.看近处的物体,要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该让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强,所以应该变厚,故C错误;D.对于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是正常看就行,但对于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通过眯眼的方式让晶状体在一定程度上变薄,有利于看清远处的物体,故D错误。
【答案】 B
【方法归纳】 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8.(2016·百色)如图所示是一种视力矫正的模型,其中透镜A是凹(填“凸”或“凹”)透镜,该模型是矫正近(填“近”或“远”)视眼。
02  复习精练
1.(2016·葫芦岛)2016年5月9日19时12分左右,“水星凌日”的天象于本世纪第三次出现。如图所示,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它的形成与下列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A)
A.小孔成像 B.河水看起来变浅
C.海市蜃楼 D.水中荷花的倒影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所示是舞蹈演员在平面镜前训练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演员在平面镜中成实像
B.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小
C.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远离平面镜
D.演员以0.5米/秒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米/秒的速度运动
3.(2017·义乌市期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
A.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B.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因而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总是缩小的
C.凹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凸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D.无论物体离平面镜远或近,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始终不变
4.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和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实验既可选择玻璃板,也可选择平面镜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选择完全相同的b、c两支蜡烛是为了验证像与物是否等大
D.利用该实验可以验证平面镜成像中的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
5.(2017·齐齐哈尔)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该原理制成的
C.若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左移动适当距离,仍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D.若换用材料与口径相同但更厚一些的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
6.(2017·杭州市萧山区期中)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它们的解释正确的是(D)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实像
D.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7.(2016·河南)如图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甲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B.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晶体状折光能力较弱
8.(2017·建德市期末)下列关于超声波与次声波、红外线与紫外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鉴别钞票的真伪
B.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也在吸收红外线
C.“倒车防撞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障碍物与车之间距离的设备
D.正常人可以看到红外线和紫外线,但听不到超声波与次声波
9.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漂浮着一个正方体的木块,水面以下的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以上的部分要大一些,这是因为烧杯和水起到了凸(填“凸”或“凹”)透镜的放大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__虚(填“虚”或“实”)像。远(填“近”或“远”)视眼镜用的就是这种透镜。
10.(2016·兰州)完成下列光路图:
(1)在图甲中画出入射光线AO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的折射光线。
(2)图乙是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人面对平面镜而坐,身后是视力表,请在丙图中画出人眼通过平面镜看到视力表中S点的光路图。

     甲        乙        丙
解:(1)  (2)
11.(2016·聊城)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量角器。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C。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12.(2017·台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柯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寻找蜡烛的像,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厘米
像的特点
1
20.0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16.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2.0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0

(1)第4次实验中,小柯移动光屏只观察到模糊的圆形光斑。若要观察到此时所成的像,正确的操作是在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2)小柯在第1次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另一个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若第1次实验模拟的是正常眼球的成像情况,则换用透镜后的实验是在模拟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13.(1)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1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填“增大”或“减小”)
(2)手机摄像头成像,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在图2中画出大致成像光路,标出像A′B′(透镜内光路可以不画出)。
解:
(3)小明用手机的“微距照相”功能,拍摄小蚂蚁,小蚂蚁的照片比蚂蚁还大,此时手机离蚂蚁3厘米,则手机镜头焦距应为大于1.5厘米且小于3厘米(填“小于1.5厘米”“大于1.5厘米且小于3厘米”或“大于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