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功和简单机械综合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功和简单机械综合测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04-24 21: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0分)
1.关于简单机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定滑轮不仅能改变用力的大小,而且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B.使用滑轮组不仅能省力,省距离而且能省功
C.做功越多的机械,其机械效率就一定越高
D.由于额外功的存在,其机械效率总小于1
2.在5.12四川汶川地震救灾中,人民子弟兵从直升飞机上抛下救灾物资,救灾物资在加速下落时( )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重力势能不变
3.如图,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开啤酒瓶盖的开瓶器 B、剥核桃壳的核桃钳 C、钓鱼者手中的鱼杆 D、撬钉子的钉锤
4.如图所示,斜面长4m,高2m,工人用400N的力沿斜面将重为600N的箱子,从底端推到顶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有用功为1800J,总功1200J B. 有用功为1200J,额外功为800J
C. 总功为1600J,机械效率为75% D. 总功为800J,机械效率为75%
5.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是( )
A.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向前滚动 B.蓝球从篮筐中下落
C.秋千从低处荡到高处 D.小孩从滑梯上匀速滑下
6.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用20N的拉力不能提起重40N的物体的简单机械是( )
A、一个动滑轮 B、一个定滑轮 C、杠杆 D、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7.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8.如图所示,用细线悬挂一根粗细均匀的轻质细麦秸秆,使其静止在水平方向上,O为麦秸秆的中点。这时有两只大肚皮的蚂蚁同时从O点分别向着麦秸秆的两端匀速爬行,在蚂蚁爬行的过程中麦秸秆在水平方向始终保持平衡,则( )
A.两蚂蚁的质量一定相等 B.两蚂蚁的爬行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C.两蚂蚁的质量与爬行速度大小的乘积一定相等D.两蚂蚁对麦秸秆的压力一定相等
9.用下列简单机械,使重量同为G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其中用力最大的是(均不计摩擦)( )
10.升旗杆顶上有一个重要装置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D.省力杠杆
11.用一个动滑轮,把600N的重物匀速提高1m,拉力为400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力做的总功为800J B.拉力做的有用功为400J
C.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60% D.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67%
12.如图所示,滑轮下挂重500N的物体G,滑轮重40N,绳和杠杆都是轻质的。要在图示位置使杠杆平衡,在杠杆的A点所加的竖起向上的力F应是(杠杆上标度的间距相等)( )
A.270N B.360N C.540N D.720N
13.如图,钢珠沿竖直平面上的光滑轨道abcd从a点运动到d点,钢珠( )
A.通过d时的速度比通过c时大 B.在c点比在b点的重力势能小
C.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14.如图所示,绳子OO′悬吊着质量忽略不计的杆,在杆的a点挂上重物G,在O右侧某点b处挂上钩码.重物G的质量及a到O的距离不变,要使杆保持水平,b点挂的钩码个数(各个钩码质量相同)和b到O的距离的关系是图中哪一幅图 ( )
15.如图所示,要粗测小明同学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下面所列的物理量中,不需要测量的是(   )
A.他的质量B.单杠的高度C.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D.做“引体向上”的时间
16.一位司机驾驶大货车在某路段由于超速行驶被警察拦住, 警察对司机说:“先生,刚才你的车速为70km/h,超速了。”这司机不满地说:“为什么小车的限速为80km/h,而大车的限速却为60 km/h,不合理!”从以上对话可知,这司机显然没有理解动能跟下列哪组物理量有关( )
A.跟速度和时间有关B.跟速度和路程有关C.跟速度和质量有关D.跟质量和时间有关
17.为了粉刷教室,需要将涂料运到五楼上。工人师傅可以采用的方法有:①用人直接搬运上去;②用定滑轮提上去;③用动滑轮提上去。在这几种方法中( )
A.最省力的是③B.最省力的是②C.所做有用功最多的是① D.机械效率最高的是③
18.如图所示,工人用扳手拧螺母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扳手相当于一个费力杠杆 B.使用扳手时,手离螺母越近越省力
C.使用扳手可以省功 D.使用扳手用力拧螺母时,最好戴上手套,避免手受伤
19.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20.右图是一个指甲剪刀的示意图;它由三个杠杆ABC、OEF和OBD组成,用指甲剪刀剪指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杠杆都是省力杠杆 B、三个杠杆都是费力杠杆
C、ABC是省力杠杆,OBD、OEF是费力杠杆
D、ABC是费力杠杆,OBD,OEF是省力杠杆
二、填空题:(本题共30分,每空2分。)
21.图是杆秤的示意图.A、B是两个提纽,如果将提纽B用一段粗铜丝替代,那么使用提纽________称量物体质量将不准确,用该提纽称物体的质量时,其读效将比物体的实际质量_________________。
22.如右图所示,物体重G=150N.若物体被匀速提高h=2m.拉力F做的功为450J,此时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是___________N.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
23.为了模拟研究汽车超载和超速带来的安全隐患,李斌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将A、B、C三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高分别为hA、hB、hC的位置滚下(mA=mB<mC,hA=hC>hB),推动小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探究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判断:
(1)用来研究超载安全隐患时,我们应选择_______________两个图所示实验进行比较.
(2)用来研究超速安全隐患时,我们应选择_______________两个图所示实验进行比较.
24.一物体质量为18kg,其所受重力为 N.如图所示,小明用定滑轮将该物体在4s内匀速提高2m.所用拉力为200N.此过程中,小明做的有用功是 J,定滑轮的机械效率是 ,拉力的功率是 w.(取g=10N/kg)
25.如图所示,是建筑工地常用来搬运砖块的两种机械(滑轮组和起重机)。观察图中甲、乙两图,可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观察图中丙图和_____图可得出:在相等的时间内,起重机比滑轮组做的功多。
26.做物理实验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芳芳同学按照图所示装置对动滑轮特点进行了探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通过分析数据。她觉得与“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的结论偏差较大。你一定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回想你的实验经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除此之外还应满足什么条件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 。
(2)分析表中数据你还发现该装置的机械效率随物重的增大怎样变化?
三、计算题(共30分。)
27.“塔吊”是建筑工地上常见的起重设备,在汶川地震灾区救援现场,用“塔吊”可将很重的水泥板方便地吊起并安放到工作区域内。(g取10N/Kg)
(1)现有一“塔吊”如图所示,它有一水平臂AB,AO叫平衡臂,OB叫吊臂。C为可移动的滑轮组,C移动的范围是从O点到B点。已知:AO=10m,OB=50m。若“塔身”的宽度和铁架、滑轮组所受重力及摩擦均不计,在A端所装配重的质量为5t,要想起吊质量为1.25t的水泥板,为安全起吊,C应移动到离O点多远的地方?
(2)若“塔吊”20s内将质量为1.25t的水泥板匀速提高了4m,那么,“塔吊”提升水泥板的功率是多少?如果机械做的额外功是3×104J,“塔吊”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28.2008年春节前夕,我国南方部分省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在这次受灾最为严重的湖南省郴州地区。部分高压电架断倒,造成郴州长达7天的停电停水。为保证灾区人民过上一个祥和的春节,电力部门加班加点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在某个吊车无法到达的工地上,某抢修小组采用了先在高压电架旁树立高杆,安装滑轮,然后再向空中的工作平台运送钢架的方法,如图所示,若某次搬运的是80Kg的钢架,钢架被提升到10m高的工作平台上用了1 min40s,抢修工人所用的拉力为500N(不计绳重和摩擦,g取10N/Kg).求:
(1)工人做的总功是多少?
(2)工人拉力的功率是多少?
(3)用滑轮组提升钢架时的机械效率时多少?
29.俯卧撑是一项常见的健身项目.如图是小明同学做俯卧撑时的示意图,他的身体可视为杠杆,O点为支点.A点为重心,重力为500N.
(1)在图中画出重力的力臂L1和地面对手支持力的力臂L2并分别注明。
(2)若L1=2.1cm,L2=3.0cm,求地面对,双手支持力的大小.
(3)若每个手掌的面积约为1.5 ×10-2m2,求双手对地面的压强.
答案
第三章综合测试卷
DCCCC BBCBA ABABB CADCC
21.A 偏小 22.75 66.7% 23.甲与丙 甲与乙 24.180 360 90% 100 25.做相同的功,起重机所用的时间少 丁 26.略 增大 27.40 2500 62.5% 28.10000 100 80% 29.350 11666.7
O
第4题图
第8题图
第14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第18题图
第15题图
第23题图
第22题图
第21题图
第20题图
第26题图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