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字词盘点 4.解词语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致密:细致精密。
尘埃:飞扬的尘土
劫难:灾难;灾祸。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繁盛:繁荣兴盛。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漂移:漂流移动。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遗骸:古代留下的人或动物的骨头(多指尸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其作品中“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写作背景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主题思想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这两篇短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课文结构 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恐龙无处不有》中,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恐龙无处不有》中,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最后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被压扁的沙子》中,对于6 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 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一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二 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三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参考答案: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2.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净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质。
这表明每一科学领域的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这就是作者在《恐龙无处不有》开头提出的观点。4.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 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 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参考答案:深海沟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这与课文中的板块构造理论相联系,说明是大陆在漂移的。五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
参考答案:1.陨石碰撞说: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在地球上生活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
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千米。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千米。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炸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平流层,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时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
2.彗星碰撞说:“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戴维·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3.造山运动说: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 000—2 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终于在地球上绝迹。
4.气候变动说: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大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5.火山喷火说: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