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课件:10 小石潭记(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课件:10 小石潭记(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1 07:3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10 小石潭记字词盘点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如鸣珮环(正确语序:如珮环鸣)
②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③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2)省略句
①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②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③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柳宗元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主题思想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的孤凄之情。
课文结构课文全解
文言快译
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词快解
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篁竹:竹林。
③如鸣珮环:好像佩戴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④伐:砍伐。
⑤取:这里指开辟。
⑥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⑦全石:整块的石头。
⑧卷:弯曲。
⑨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有的)成为崖岸。
⑩翠蔓:翠绿的藤蔓。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1)描画景物,语言精练。
作者描画景物,语言精练优美。例如写溪流的曲折蜿蜒,用“斗折蛇行”来作比,这四个字包含两个比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是静的;溪水像蛇那样游动,是动的。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又如“明灭可见”,精确地写出了从潭上望小溪的景象,由于溪流曲折,一段看得见,是亮的,一段看不见,是暗的,所以忽明忽暗,写得巧妙而贴切。还有,这篇文章比较多地用了四字句,连用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显得简练、整齐、和谐,富于音乐美。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一开始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感情;第四段写了对小石潭的总的印象:坐在小潭上,看到四周全是竹子和树木,静得很,看不到来往的人,这种静寂侵入到人的灵魂里,使人常得幽邃悲凉;因为它的境界过于幽静,不宜久留,就在上面题了字回去。作者极力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被放逐的凄苦心情。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在文中,乐和忧并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文章开头发现小潭的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一 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然后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二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包围,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三 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清静、冷清、凄凉”的感觉。置身于小石潭边,会激起我们凄凉的联想,产生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4.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五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发展。明代文学家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也可以阅读后世的游记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姚鼐《登泰山记》等,体会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为排遣忧闷,常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并形诸笔墨,其中以“永州八记”为著。这八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潭记》、《钴 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以及《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1.精彩的景物描绘,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文中的代表作,这一组山水散文,用清新优美的文笔,描绘幽深奇绝的永州景色,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柳宗元描绘山水景物,既善于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景物的全貌,又善于用精巧细腻的手法对局部景物进行工笔描绘。比如《钴 潭记》“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用十几个字勾画出钴 潭概貌。写冉溪流入钴 潭则十分详尽:“钴 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曲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易暴。齧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把溪水的流向、形状和水势都描绘得具体而生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和《游黄溪记》等的景物描写也十分出色,写鱼、写树、写石各有不同、各具特色。他还常用以动写静的手法使自然景物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如写小石潭的石底,“卷石底以出”,一个“卷”字写活了石头。2.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山水的性格化。他在处理“物我关系”上,不仅纯客观描摹精彩绝伦,借景抒情恰到好处,还善于情景交融,客观之景带上了作家的主观感彩。他在“永州八记”里,写得最多的是清泉奇石、怪树幽篁之类,这同作者高洁深邃、卓然独立的品格气质显然有内在的联系。作者在写景状物时着意渲染的凄清悲凉冷寂的气氛,如钴 潭西小丘那“悠然而虚”、“渊然而静”的“清冷之状”,小石潭的“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更是他那抑郁忧愤 情怀的物化表现。一方面是弃置蛮荒,寂寥冷落,无人赏识的永州山水,另一方面是贬逐南国,英雄失路,壮志难伸的柳宗元,彼此各自引为知己,双方相互同情支持,这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不幸遭遇同自然景物就水乳般交融在一起,物我化为一体,显得自然和谐。比如《钴 潭西小丘记》中作者游小丘的感受。而且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他还处处以山水自喻。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以山水景物自况,慨叹小石城山之景虽美,但“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实际上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使山水景物都具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品格,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这种山水景物性格化的写法是柳宗元对游记文学的一个发展。3.形象化的议论,也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个重要特色。比如《钴 潭西小丘记》中关于小丘遭遇的议论。在游记中,从描绘的景物形象出发,展开生动活泼、极富启发性的议论,这是柳宗元的首创,也可以说是为游记文学的发展又辟一途。
4.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特色是语言精练而不雕琢,优美而不华靡。他主张为文“意尽便止”。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长句短句交错出现,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苏东坡称柳宗元“善造语”,如“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等。5.游记一体,到了柳宗元的笔下更注重主观情感的宣泄,“借山水写心境”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个重要特色。作者对谪贬人生的感悟,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山水美学的体悟等渗透其中,使得这些模山范水的游记文有了更丰富深蕴的内涵。它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柳宗元的思想修养、品格气节、人生遭际、民情关怀、审美趣味等。因此,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具备了特有的思想文化品格,才得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