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17 壶口瀑布字词盘点 4.解词语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寒噤:寒战。
驰骋:奔驰;追逐。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怒不可遏:愤怒地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遏,止。
雾霭:雾气。
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一会儿。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比喻有充足的勇气。作家作品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现代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著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等。
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通过写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品格,赋予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课文结构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壶口瀑布具有壮阔、雄伟的气势;随着水势减弱,呈现出另一种美。或庄重,或猛烈,或舒坦,或细碎,壶口瀑布具有丰富的美的形态。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的“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难点)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不能删除。因为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当地人说”的,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删除的话,就与事实不符。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按说,黄河壶口的丰水季节比枯水季节更壮美,为什么作者略写丰水季节而详写枯水季节?(难点)
丰水季节壶口瀑布具有壮阔、雄伟的气势,但是这种美比较单一。枯水季节随着水势减弱,壶口瀑布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美的形态,或庄重,或猛烈,或舒坦,或细碎,美的内涵更加丰富,更便于作者抒发复杂的情感。
思路点拨丰水季节的黄河壮美无比,毋庸赘言;而在枯水季节,黄河的美更具有多样性,更便于作者近距离地观察黄河,感受黄河,自然也更便于作者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一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参考答案:(1)作者写两次到壶口参观,第一次到壶口,雨季观光,采用略笔处理。第二次到壶口,选择枯水季节观瀑,详写。雨季:雄壮伟大危险。枯水季节: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
(2)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到了“脚下的石”,意在用石头来衬托黄河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如文中“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作者运用“齐齐”“切”“寸寸”“剁”等词语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定的意志与不懈的伟力。“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这些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二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我们在描写景物时,要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写景文章,要有先后顺序,有远景,有近景,有主次之分,上下之分,先总写再分写……总之,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角度。如《壶口瀑布》就由远及近描写了瀑布的壮观。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①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②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③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
①景物——视觉;壶口位置。②气势——感觉;千军万马、挤、撞,推、搡、呼、拥、撞。③声音——听觉;隆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壮美,再一次通过声音、气势、景物等观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壶口瀑布》就是抓住了壶口瀑布的声音、气势、景物的特点,运用听觉、感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让人仿佛就站在山岩旁,感受这一川大水的震撼。三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特点有相通之处。如海、河、瀑激越奔涌,与喜、怒相似;像泉、溪、雾细腻曲折,与哀、怨、愁相似。②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四 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这里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五 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