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一 年级 历史 科 复习 学案 班级: 姓名: 主备: 时间 :
学习内容:第 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知识结构图(细心阅读,花少量时间、得最大收获)
二、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
1、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积极影响:(1)经济上: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它是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政治上: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
消极影响: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
2、归纳唐朝史实,总结封建社会盛世规律
(1)史实归纳
人物
统治措施关键词
历史影响
唐太宗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完善制度、减省刑罚;重视科举、考核吏治
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武则天
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发展科举,重视人才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
重用贤臣、整顿吏治;注重文教、发展经济;
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学习目标:1、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2、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重点:隋的统一与灭亡;开创科举制度;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措施;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更迭
难点:科举取士的意义;隋朝速亡的原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人物;鉴真玄奘,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一、自主学习:
(一)单元整体感知
学习本单元时要把握“繁荣与开放”这一主题。“繁荣”是指当时国家经济发达朝前去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文教昌盛等。“开放”是指当时的对外经济交流频繁,政治上博采众长,思想文化上广泛吸收异域文化成就,对外交通发达等。
隋唐时期( 581- 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科举制度,为后世所沿用;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唐朝前期,统治者以史为鉴,调整政策,发展经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景象。
隋唐时期,国势强大,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往,虽有战争,但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隋唐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有了新气象。唐朝的开放与友好,是唐朝的先进文化,远播异域,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异域的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隋唐文化昌盛,许多科技成就世界领先,文学艺术大放异彩。博大精深的唐代文化至今令人神往。
二、重大历史知识梳理
(2)规律总结(从背景、内容、表现等方面)
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王朝建立初期出现的;都是建立在前朝发展的基础之上;都与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
从内容上看,统治者大都实行了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整顿吏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善于用人等。
从表现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态势。
3、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明确标准、实施评价、得出结论)
标准:我们在评价人物,特别是评价封建统治者的功过是非时,一般要坚持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实施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位期间,都实行了改革政治、发展经济、轻徭薄赋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有的直接造就了封建盛世,有的为盛世出现奠定了基础。
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应该给予肯定。
4、唐朝时期民族关系融洽的原因及民族政策的特点与作用。
原因: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是这一时期民族友好交往的主要原因。
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较大的吸引力,促进了我国民族关系的融洽发展。
特点: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开明,具体表现在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的民族政权,采取不同的民族交往方式,除联姻方式外,还包括战争降服、设置管理机构、册封首领等方式。
作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直接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和平友好交往。这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技术,开发边疆落后地区,发展边远地区的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文明,在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丰富中华文明的同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唐朝启示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及启示。
原因:政策因素: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
交通因素: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国力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是唐朝有自信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促使周边国家纷纷效仿。
影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技术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唐朝以其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对于促进唐朝社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启示: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和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奠定基础。
6、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7、正确认识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
三.展示反馈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隋文帝 D. 唐太宗
2.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诗中“千里长河一旦开” 是指( )
A. 修建都江堰 B. 开凿灵渠 C. 治理黄河 D. 开凿大运河
3. 1300多年间,科举制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 举人秀才数以百万. 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这材料表明科举制度( )
A.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B. 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C. 为历朝选拔了大量人才 D.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4 .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认识到( )
A. 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 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 虚心纳谏的好处
5.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的缔造者是?( )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6. 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一记载( )
A. 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 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
C. 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D. 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7. 唐中宗时, 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这说明( )
A.吐蕃首领与接受唐朝的册封 B. 吐蕃同唐朝联系不断加强
C. 唐朝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 吐蕃同汉族长期交融已成为一家
8. 文学发展有其特定的繁荣时期。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 )
A.先秦时期 B. 汉代 C. 唐朝 D. 宋朝
9.《九成宫醴泉碑》其中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该作品的作者是( )
A. 王羲之 B. 欧阳询 C. 颜真卿 D. 李白
10. 有人说:“日本民族对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下列能够应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唐朝先进的制度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日本在社会生活上至今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俗习惯 ③玄奘弟子根据玄奘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
11. 假如你是电视剧《安史之乱》导演,剧中你不会设计的场景是?( )
A. 安史叛军攻打洛阳 B. 太子李亨灵武称帝 C. 北方少数民族军队协助平叛 D. 房玄龄为平叛出谋划策
1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五代十国时期“十国” 的是( )
A. 南唐 B. 吴越 C. 北汉 D. 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