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我国近代的古文教学以教读、串讲、背诵为主要方式。其突出特点是注重诵读、注重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语感,其弊端在于容易造成盲诵枯记,压抑学生的个性。我们今天的古文教学应继承传统古文教学中注重诵读、注重积累的特点,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的方式上做一些探索,小学的古文教学尤其需要改进。
就本课来讲,我想改变教师串讲内容的方式,变为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这样就把古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从传授古文知识与训练古文阅读技能的层面,拓展为包括知识与技能在内的更为丰富的多个层面,即通过自读自悟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课文的意思、形象、哲理以及古文的朗读方法、阅读体会等,感受古文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探究和豁然开朗时的快乐,感受古文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把古文教学由传统的“传授——训练”的模式,变为现代的“探究——体验”的模式;把学生的古文学习由用脑参与的学习,变为全身心参与的学习,学生得到的就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还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会拥有非常有价值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
教学目标
1.初次接触文言文,对照解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朗读并背诵全文;
2.弄清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领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教学准备
1.课文原文投影片;
2.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流程
一、放手自学,初读课文
把课文原文、课文注释、白话文翻译和讲解科学道理的说明文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充分自学,能懂多少就懂多少。
二、谈话解题,了解文意
教师说四句话让学生分辨对错。这四句话是:
1.《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是孔子写的。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3.孔子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不能断定两小儿谁是谁非。
4.两个小孩的话都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在分辨对错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出处、作者和体裁,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辨”与“辩”两个字进行区分,了解课题的意思,了解古文表达简洁的特点。
三、引导质疑,互助解疑
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讲解“盂”字的字形字义。
学生提出自学中的问题。然后自由结合组成小组,互相帮助,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怎么理解。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小节:要把古文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化难为易。
五、导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讲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其他同学一边学习,一边提出问题,展开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日初出:早晨,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边板书边讲解“初”字: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裁衣服。买来布做成衣服,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所以这个“初”字的意思和裁衣服有关。)
“也”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
指导全班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意思:这不正是一个物体在远处时显得小而在近处时显得大吗?(这里不能理解为“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四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探汤”的意思是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字古今意思不同。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
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七、导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中体会:两小儿“笑曰”的“笑”是一种什么笑?(教师用和善的语气朗读,让学生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笑?)文章并没有明确,我们可以根据读文章时的感受来理解。
八、导读说明文,了解科学知识
学生朗读上课时发的讲解课文中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解决下列问题:
1.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2.为什么太阳早上看上去大,中午看上去小呢?
九、表演故事,融会贯通
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教师演孔子,当堂表演这个故事。
十、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小节:读课文就应该这样一句一段地读,一篇一篇地积累。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有争议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良好的学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