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安徽凤阳县是一穷乡僻壤之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花鼓闻名全国。当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唱道: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讨论:结合安徽凤阳的情况,谈谈改革前
的农村存在哪些弊端? 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
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
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
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
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
背起花鼓去讨饭。
材料3、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劳动不积极靠救济生存靠天吃饭1.原因:农村人口比重大,稳定农村事关国家稳定,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
5.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率先包产到户的典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推广: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3)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结果: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剩下都是自己的
调动积极性
农村经济发展
开始富裕?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小岗村部分按手印农民合影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 请思考: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单位:亿斤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小岗村建成大包干纪念馆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根本不同;
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发展后果迥异。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四次调整土地改革: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社:1953—1958年实现土地公有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现在
应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想一想: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哪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结合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说明生产关系变革应遵循什么规律?(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 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
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
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
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
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迥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
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
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水果生产基地绿色蔬菜基地花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发展现代农业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
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原来叫社队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基本没有活力。苏杭农村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材料: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农民收入的近1/3、出口创汇的近2/5都来自乡镇企业,而且这些都是国家财政很少支持的情况下实现的。1996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达13508万人;2000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28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33%。到2000年底,有38家乡镇企业的商标成为全国驰名商标,有216个产品获得中国乡镇企业名牌称号。
农村新貌图一:湖南宁乡县某人民公社成立大会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下列四幅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的农村变革,请结合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图二:《人民日报》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⑴从图一、图二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为什么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 原因: 对国情认识不足,扩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
济规律“左倾”错误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⑵从图三、图四看,当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其实质是什么?图三: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图四:风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返 回 ⑶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质: 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农业政策的制定要适合当时的生
产力发展水平;农业政策的制定应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
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2.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
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 1984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刊登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主要内容(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
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5.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
业的活力国家: 企业:工人:国有企业管得太多,太死没有生产自主权
缺乏活力吃大锅饭,
没有劳动积极性改革前国有企业国家 企业给企业松绑
政企分开扩大自主权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国家改革后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共十四大(1992):——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
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
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超市中琳琅满目
的商品课堂小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堂训练1.“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点先敲响,如今飞出金凤凰”。这两段《凤阳花鼓》词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生活的巨大变迁,这是因为我国广大农村( )
A.开展了土地改革
B.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2.1984年刚上任青岛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缺乏积极性 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职工下海经商
③分配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④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3. 英国《波士顿环球报》1997年2月23日发表文章:“邓小平自1978年以来,鼓励农民耕作自己的土地,对于一个曾是饥饿的国家来说,人们的实际收入差不多增加了两倍。”文章谈及的是邓小平支持的( )
A.土地所有制 B.农业合作社
C.承包责任制 D.设立经济特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