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3 07: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1.了解《礼记》有关知识,理解“大道”和“大同”的含义。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判断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和意思,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文章的条理,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对文章语句的排序,从而把握文章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背诵文段;
4.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梳理文章的条理,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对文章语句的排序,从而把握文章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背诵文段。
文学常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西汉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上古时代: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
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代”。或称“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神话时代”。
大道
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借用来作为对“民权主义”的解释,意思是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公有。
【近义词】:天下一家
【反义词】:天下为家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力恶其不出于身( )
检查预习
【答案】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力恶(wù)其不出于身(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选贤与能 ( )
(2)亲其亲 ( )
(3)男有分 ,女有归 ( ) ( )
(4)货恶其弃于地 ( )
检查预习
(1)选贤与能 ( 与,通“举”,推举,选举。)
(2)亲其亲 (第一个,名意动,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3)男有分 ,女有归 (职分,职守 ) (女子出嫁)
(4)货恶其弃于地 ( 憎zēng恨 )
3.古今异义词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 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故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窗。
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检查预习
4.文学常识填空。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 )。课文是其开头部分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 )说的一番话 ,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 )社会的基本特征。
检查预习
答案:《礼记·礼运》 偃说 大同
【大同】
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社会政治理想
战国 末至 汉 初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曾为许多人所向往。 洪秀全 、 康有为 、 谭嗣同 和 孙中山 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
概念理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朗读节奏划分
大道之(主谓间,去独)行也,天下为(是)公,举贤与(同“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单独)亲(动词,以……为亲)其亲,不独子(动词,以……为子)其子。使老有所终(能够善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女子出嫁)。货恶(憎恨)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兴起),盗窃乱(造反)贼(指害人)而不作(兴起),故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闭(关闭),是谓大同。
补充注释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文章结构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社会理想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主旨归纳
【文本探究】(一)
(一)“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答案:“天下为公,举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举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文本探究】(二)
2、文章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答案:(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文本探究】(三)
3、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答案:
(1)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
(2)大同社会的"男有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种作"相似
(3)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平相似。
【文本探究】(三)
3、大道之行也中你认为大同世界现实吗 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大道之行也中你认为大同世界现实吗 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答案:我们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存在富贵差异,文化差异,民族差异,城乡差异等.而且有的人不会把别人的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有些人会认为别人的好坏与自己无关.
“故外户而不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并不是很安详,平稳的。
“货物其弃于生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现在的人还是会贪财,贪慕虚荣,要以后更好的提高素质.
要实现大同,必须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缩小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收入差距等,才能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
【文本探究】(四)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答案: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有:
孙中山——三民主义
洪秀全——太平天国
【文本探究】(五)
5、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案:"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写作特色(一)
一、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定名为“大同”。
写作特色(二)
二、运用修辞,语言精美。
比喻的修辞方法
"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排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用
对偶: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大同”思想的中心.
当堂检测(1)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
(2)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
答案:
(1)选贤与能 “与”同“举”,意思是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当堂检测(2)
2.词类活用
大道之行也 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贼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2.词类活用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当堂检测(3)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
(2)男耕女织,丰衣足食:________
(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________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句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作业:
阅读《礼记 · 檀弓》故事二则,尝试口头翻译。
孔子过(1)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2)而听之。使子路(3)问之,曰:“子之哭也,壹(4)似重(5)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6)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7)政。”夫子曰:“小子(8)识(9)之,苛政猛于虎也!”
(1)过:路过。(2)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做动词用 扶轼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真是,实在。壹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5)重:重叠。(6)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7)苛:繁重的,沉重的。政:征税。(8)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9)“识”读zhì。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
主旨:揭露出赋税的繁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一观点。
齐大饥(1)——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7)!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食(si):拿饭给人吃。(3)蒙袂(me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v):身体物理迈不开步子的样子。(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6)从:跟随。谢:表示歉意。(7)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主旨:主要想说明做人要有骨气,绝不能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施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