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7-8世纪的世界
7-8世纪的中国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归纳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多条路线 陆路、海路并行 交往遍及欧、亚各国
哪些因素推动了唐朝对外交往繁荣?
便利的水陆交通 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强大的经济文化实力
“第七、第八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
—韦尔斯(英)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7-8世纪的世界
7-8世纪的中国
一、唐朝中日文化交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
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
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日本派出的遣唐使
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教材研读:从中归纳出日本遣唐使团的构成和特点?
1.遣唐使
人才多元、次数多、规模大
日本遣唐使路线图
日本《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一、唐朝中日文化交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史料分析,遣唐使为什么要不顾生命危险到唐朝?
1.遣唐使
唐朝完备制度,繁荣文化的吸引力
日本从唐朝学习了哪些文化?
日本“和同开珎(宝)”
中国“开元通宝”
合作探究
遣唐使一行四处搜寻书籍,汲取唐的文明成
果,然后将它们携带回国,然后日本开始学习和
吸纳唐的制度与文化,并根据大宝令之规定,试
图构筑以天皇为中心的小中华帝国。基于唐礼形
成的仪式也开始为维护以天皇为中心的朝廷秩序
服务。
——古濑奈津子《遣唐使眼中的中国》
日本从唐朝学习了哪些文化?
日本书法(空海《风信帖》)
中国书法(唐·欧阳询《张翰帖》)
日本从唐朝学习了哪些文化?
日本从唐朝学习了哪些文化?
日本平城京
唐朝长安城
日本从唐朝学习了哪些文化?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五月初五的“端阳
节”、七月十五的“中元
节”等,就是遣唐使从中
国传入日本,有些节日一
直流传至今。
唐朝仕女图
日本和服图
日本从唐朝学习了哪些文化?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生活习俗上
建筑上
合作探究
日本从唐朝学习了哪些文化?
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饮食、服饰、茶道等、端阳节、七巧祭、中元节、重阳节登高等
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阿倍仲麻吕
西安 兴庆宫公园
望乡
唐 晁衡
仰首望长天,
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
想又皎月圆
一、唐朝中日文化交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
3、影响(贡献):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2、经过(事迹):
6次东渡,在754年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中国文化。
1、时间:
唐玄宗时期
扬州大明寺
律宗大师鉴真
次数
概 况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
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
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
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东渡成功
753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鉴真弟子祥彦才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鉴真:“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为何坚持东渡日本?
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
鉴真坐像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日本唐招提寺
鉴真所传药袋
鉴真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影响?
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
一、唐朝中日文化交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二、唐朝中印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
玄奘负笈图
《西游记》剧照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不至天竺,终不
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玄奘刻苦参研,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公元645年(贞观19年),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
大雁塔
译经论74部,总计1335卷
在中国开创了唯识宗,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 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的珍贵资料 。
《大唐西域记》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这本书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过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也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内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从印度带回来的经籍.现在的塔名依据的是《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记载: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离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众认为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决定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称大雁塔.
经 过:
时 间:
影 响:
经过4年跋涉到达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件
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贡献:
主持译经,口述由其弟子整理《大唐西域记》
玄奘与鉴真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这又反映了怎样
的品质呢?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 郭沫若
“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
舍己为人、坚持不懈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
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
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
并蓄而好探索的。
——《世界简史》
隋唐帝国繁荣一时,其民众对于
来自异邦的影响表现的比后来任何
时候都开放而且兴致盎然。
—《开放的帝国》
唐人面对世界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体现出积极进取、对外开拓的时代风貌,从而造就了兼收并蓄的唐代文化特征。
分析概括,唐朝的对外交往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呢?
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
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
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唐代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既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又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地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最终形成颇具影响力的“中华文明圈”!
7-8世纪的世界
7-8世纪的中国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曲女城法会
玄奘返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