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13 12: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勾画出基础知识。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4、国号: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河南开封)
宋(史称北宋)
陈桥
兵变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
陈桥兵变遗址
黄袍加身石碑
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
唐朝疆域
北宋疆域
局部统一
宰相赵普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目的
措施
影响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削弱宰相的权力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无发兵权);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且三年一换;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在中央
在地方
目的
措施
影响
削弱宰相的权力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且三年一换;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无发兵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
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皇帝
宰相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
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皇帝
皇权大大加强
三司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手里
分割出来,分设度支(掌财
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
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
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
三司掌管全国财政,长官是
三司使,地位仅次于宰相,
也称“计相”。
——费斌《北宋中枢官制初探》
“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文官)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 ——宋太祖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方面:解除将领对军队的控制权
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任用文官和分化事权的方法制约地方官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抑制武将,提高文官的地位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曹翰《退将诗》




“阵图”行军布阵。
宋代,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
宋太宗《本朝平戎万全阵图》
北宋的科举
材料二:
据《宋史 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材料一:
宋太宗在位21年(976-997),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1022-1063),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又四千五百十七人。
材料三:
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科技文化方面: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评价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苏 轼
辛弃疾
李清照
罗盘
南宋突火枪
活字印刷术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319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评价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北宋政治的特点:
分化事权
内外相制
加强皇权
强干弱枝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北宋官员人数(单位万)
0.97万
弊端:
人数(单位:万)
年代 收入 (单元:贯) 支出
(单元: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2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12625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官员众多,官僚机构臃肿造成国家积贫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仅以4万人南下,一路锋芒如入无人之境,连破北宋27州,兵锋直指北宋都城,黄河北岸宋地皆陷没。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来了一万多人到汴梁(北宋首都),北宋虽有30万大军,皇帝却被吓了直接投降了,北宋灭亡。金军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俘虏走了,连同皇室的所有人都被俘虏了,这件事情被宋朝称为奇耻大辱“靖康之变”,岳飞的词里可以看得出。
强干弱枝
重文轻武
兵不知将,将不专兵
国家积弱
课后活动P32
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赵匡胤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皇帝宝座
所以通过兵变夺权的宋太祖最担心什么问题?
他能够成功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关键在于他担任哪个要职?
思考!
据《宋史》中记载:
公元960年4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发动叛乱……,
同年9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反宋。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0-960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这些强臣拥有哪些强权会让宋太祖感到不安?
宰相
禁军将领
节度使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中央重权
统领禁军;同时有握兵权和发兵权;
将领和士兵形成牢固的渊源关系
手握地方精兵壮勇,兼管地方州县的行政和财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