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温度的测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节温度的测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06-17 18: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第4节 温度的测量
1、 教学目标:
1、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3、 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3、 教学准备:
学生:一次性杯子每人一只、体温计、煤油温度计二人一只、自带温度计。
教师:水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口表、肛表各一支,烧杯两只、水槽三只、冰水若干、热水、自来水若干。
4、 教学过程:
一、温度的定义
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反映。 出示四张图片,要求学生说出什么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并回答出这四季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冬季与夏季的不同)从而引出冷和热,并联系今年夏季的高温:最高温度超过350C的已有50天,与历史最高记录53天相当接近,从而引出温度的定义。
引导学生得出温度的定义(概念)
演示实验并设问(请2位同学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有三个小水槽:A热水(50度左右)B自来水C冷水。让学生的右手指浸在热水中,左手指浸在冷水中约1分钟后,两个手指同时浸入中间的温水中,问实验的学生两手指浸入温水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教师提问:为何同样的一盆水回有不同的感受?
过渡:所以我们要用测量工具——温度计进行测量 回答:
春、夏、秋、冬。
冬天冷、夏天热。
学生谈对今天夏天炎热的感受。
先让下面的学生猜测实验同学的感受,回答:
左手感觉温水是(热或冷)
右手感觉温水是(热或冷)
学生回答: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
二、实验室的温度计
1.工作
原理
2.结构
3.常用单位
演示实验(请2位同学上来协助),有两杯水(一杯冰水、一杯热水),用温度计先插入到热水中,再插入到冷水中,看红色液柱怎样变化?液柱的变化说明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要求学生合作观察桌上的煤油温度计(从内径的粗细、刻度范围、玻璃泡等)说明。
教师出示可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温度计的刻度是怎么出来的?再引出摄氏度的写法和读法,注意零下摄氏度,并进行操练(配合FLASH进行)。 学生回答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学生观察,并回答:
内径很细,玻璃管均匀,管下端有玻璃泡,玻璃泡的液体与管的液体相连,管上有刻度。
认真听讲、适当回答—摄氏度
三、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常用温度计
2.体温计
教师提问:
1)能不能用酒精温度计(-1140C—780C)去测沸腾的水的温度?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2)出示四张玻璃泡浸泡在水中的图片,教师故意错误操作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使用方法。
3)能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
4)等温度不再上升或下降后,读数时视线要如何?
让学生合作观察煤油温度计与自带的体温计的构造区别。出示口表与肛表的图片。
出示FLASH要求学生进行正确的读数与记录。
展示气温计,请学生读数
过渡:刚才我们讲的温度计都是液体温度计,它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下面介绍的是其它温度计。
问题:
甲同学感冒发烧,体温为38.50C,测量后体温计不作任何处理,又给体温正常的乙同学测量,测得体温也为38.50C,已知这天气温为250C,他的操作有哪些错误? 学生回答:不能。1)测量前先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来选择温度计,注意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3)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4)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两个学生上来操作,下面的学生认真观察及时指出错误的地方。
学生回答:
1) 测量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不同。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0C—420C,最小刻度为0.10C。
2) 体温计的玻璃管与玻璃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
3) 体温计可以拿出来读数。
4) 下次使用时要用力甩几下,把玻璃管中的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学生读数,提到华氏温度。
学生回答:
1) 没有消毒。
2) 甲测量后没有甩温度计
四、其它温度计
五、小结 拿出辐射温度计和金属温度计,学生展示自己带的电子温度计进行介绍。
知识拓展:出示摄氏、华氏、绝对温标的三个创始人。
学生观看,参与回忆(非典时期)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一次性杯子里的水的温度。
《温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前测和反思学生都做过,从学生的反馈中感觉:学生对这堂课还比较满意,只有一个学生认为不满意,希望老师能讲一些学生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并能与时代接轨,介绍一些高科技信息。
我对这堂课的认识:课件比较简单、实用。上课思路清晰、流畅。学生表现积极、活跃。师生互动较为和谐。不足:指导学生看书不够、课前的演示《温度的感觉》实验做得不够充分、有说服力,原计划的下一节实验课因故搁浅,也不知如何去准备空白温度计,所以多少有些遗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