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西部畅想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西部畅想曲》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09: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西部畅想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这首现代诗歌的特点。
2.通过想象,用语言和笔墨描摹出西部的地域特征以及它给人的深刻感受。
3.体会诗人对西部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西部未来的憧憬。
说明:
西部地区是民族征战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西部地区占据了中国地图上的半壁江山,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开发是历史的必然,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这首诗歌较为浅显,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an韵和ang韵颇具张力,读得响,赋予本诗以气势,易于神定气足地反复诵读。本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内容跳跃性大,跌宕起伏,意象众多,让学生通过想象,用语言、笔墨描摹出西部的地域特征,就可以通过众多形象可视的物体畅述作者心中看似不可捉摸实则完全可以拿捏的挚情——对中国西部的无限热爱与美好希冀,真正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眼中的西部形象。
2.难点:体悟结尾节,理解诗人对于今日西部的无限遐想。
说明:
诗歌具有借助具体形象展开联想,创造意境、抒发情感的特点。可让学生具体找出这些形象地表达诗人情感的物象,如“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古筝羌笛”、“丝绸古道”、“黄土高坡”等。这些物象本身均能凸显中国西部之特点:雄浑肃穆、大气辽阔、沧桑历史、宽厚朴实……诗歌最后一节,让人热血沸腾,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诵读,体悟到新的时代赋予西部的责任和希望,谨记历史,开拓未来,使西部地区富于活力和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描摹“西部”导入课题 深情导入:诗人常用“蛮荒之地”来形容西部,歌手常把“辽远”、“荒凉”的桂冠送给西部。然而,人们常常忽视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一度贫穷落后、荒凉而倍受世人冷落的西部曾因其有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让世界惊叹与折服。翻开华夏文明史,13个王朝古都,曾让多少东方文明的崇拜者顶礼膜拜;灵动轻盈的飞天敦煌,曾让多少中外文人吟唱出不朽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西部、畅想西部。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西部 在学生说说心目中的西部的基础上,教师再用深情的导语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寻找到他们在学习文本中可能会出现的兴奋点,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诵读全诗感受诗歌特点 提供配乐指导学生朗读时可注意押韵,读出气势 学生朗读诗歌,可以是散读,个别朗读、齐读,也可以进行小组比赛。 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能进入学习的氛围,更能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西部画面,为深入研读作准备。
品味诗歌提炼主题 提问:1.诗歌描绘了哪些具体的形象?具有那些特点?2.诗歌按什么顺序来组合这些内容的?3.反复诵读最后小节,理解作者对西部的情感。 用笔圈画关键词语,做发言准备、交流。如:诗歌抓住“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古筝羌笛”、“丝绸古道”、“黄土高坡”、“江河山川”等意象,写出了西部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自然条件,让人体会到了西部地区的沧桑和历史,西部的宽厚和朴实。诗歌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未来的顺序组合这些内容。最后一节体现作者对西部开发抱着无限憧憬、无限希望的情感。 对诗歌语言的深入感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渐领悟诗歌的主题。
作业布置 1.诗中运用了哪些古诗词,任选两处,回忆诗歌原句,体悟它们表达的意境或情感。2.以“我眼中的西部”为题,写一个300字的片断。 回家完成,准备交流 让学生熟悉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王维、王之涣等;既明晓了作者活用典故这一手法,又潜移默化中获得了诗歌积累,且陶冶了情操。300字的片断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思路点拨】
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
1.可从题目入手。诗歌题目为“西部畅想”,“畅想”可以理解为尽情的想,畅快地想的意思,在诗歌中诗人具体畅想了哪些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从西部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等想到西部的开发,从过去想到未来。)
2. 可落实到具体词句。如“梦中的家园”,“一张版图上的半壁江山”,“最亮丽的风景线”……表达作者由衷的美好祈愿,愿福祉降临广袤无限的西部。
3.可从诗的表达形式上切入。诗人反复地、深情地咏叹“啊!西部\中国的西部”全诗有四处出现,因有了具体的描述,故这些句子直抒胸臆,绝非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而是饱含深情,不吐不快。
【练习举隅】
1.积累下列词语:
长河落日 金戈铁马 征战 述说 半壁江山 呐喊 凝聚 期盼 亮丽
2.要求学生摘录其他边塞诗人的边塞诗作:如高适、岑参。
3.著名的学者阿诺德·汤恩地曾说过:“自然条件越是恶劣的地方,越就是创造文明的好地方。”读了这首诗,说说你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