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3 15:0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 古诗鉴赏一、考查要点1、词语在诗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2、诗文所运用的表达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和怎么起作用的,作用又是什么。
3、千古名句的分析理解。
4、明确诗歌的实笔和虚笔,现实和想象。 古诗鉴赏二、应试对策1、进行大量的背诵积累,包括古诗、词、曲。
2、既落实对字词的理解,又不死扣语句。
3、熟悉相关的修辞、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功能。
4、理解名词、名句要立足于两点,即内容上给人的启发和艺术上的感染力。
5、考题常涉及实写和虚写的问题,常在选择题的选择项中出现。 他是卓越的军事家 ,同时又是出色的诗人;
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代;
他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三分天下有其一,他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猜一 猜: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壮,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跃马扬鞭,临碣石山,登山观海。当时诗人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于是面对壮阔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 沧 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怎样读出
诗歌的感情 ?2.正确处理节奏、语速、轻重音 1.设身处地
(感情基调)
一、有感情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看大海临:到达。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何:副词,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丛:聚集。丛生,郁郁葱葱的生长。
百草:各种草木。丰茂:旺盛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浪。行:运行。星汉:银河幸:幸运。咏:歌唱,抒发。
志:思想情感。二、梳理字词意思 译 诗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三、翻译诗歌海水水波荡漾,山岛高高耸立。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璀璨的银河,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自学指导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3层(9——12句):描写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景象,表达
豪情壮志。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观沧海海水——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洪波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宏伟志向
博大胸襟(实景)
(虚景)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 景四、诗歌赏析点明“观沧海”的位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如现代书信的“此致、敬礼”,只是汉乐府的一种格式,与诗的内容无关。此四句最能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夸张、想象、虚景)诗歌赏析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抒发了……。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本诗借景抒情,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小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赏析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一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最早的山水诗佳作。
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意境。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1、《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字 , 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 、 合称为“三曹”。 《曹操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曹丕曹植课堂收获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抒情诗)。 古/乐府四言写景抒情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4、 《观沧海》一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观实虚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2)“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4)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5)“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的壮阔气势。( )
(6)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你还知道曹操的哪些诗?拓展阅读龟虽寿曹操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 公 吐 哺, 天 下 归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