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学生通过快速自读可以知道“岩石有年龄”、“岩石可以保存很多历史痕迹”。能够引起学生对岩石学的兴趣,就达到了基本的阅读目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质疑问难,交流讨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1. 理清本文的具体思路、说明顺序,读懂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 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独句段、设问句,如何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与清晰性;
3. 结合地理学、地质学知识,对文本讲述的内容,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本文的具体思路、说明顺序,读懂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 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独句段、设问句,如何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与清晰性。
课前准备
观看纪录片《地球的起源(HOW THE EARTH WAS MADE)》(探索频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其科普作品部分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时间的脚印》出版,参与编写《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概论》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布置阅读任务单。
请学生依任务进行快速阅读,阅读中进行批注笔记。
1.如果要把全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应该从哪里分开?为什么?
分析:在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一段之前分开。
教师补充:
课文主体部分的思路:
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2.沉积岩的层次显示时间的早晚——3.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从说明顺序来看,1是时间顺序;1-2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2-3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从本文的主要内容篇幅比例看, “岩石的分层记录时间的早晚”是主要内容。21cnjy.com
2.课文第6段说,“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划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然后在后文中找到与之呼应的关键词。21·cn·jy·com
分析:这句话中的四个关键词:破坏,搬运,堆积,生成。
下文与之对应的四个词:破坏,旅行,沉积,形成。
3.课文中间有句话:“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根据上下文概括:“上面所说的”指什么?下面要说的“历史痕迹”,又可以分为哪四种?
地壳的活动、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4.研读课文第26段到第28段关于“化石”的介绍,回答问题:
什么是“化石”?
化石如何记录历史?
填表:
举例
化石出现的位置或特征
生物生存的时代
传达的信息
三叶虫化石
煤
猛犸象化石
6.课文中有很多独句段,找到10句,勾画出来。根据不同目的,把它们分成两类。
一类是为了醒目、引人注意,效果类似设问句;一类是表达内容本身的简略,类似一个大句群中的小分句。
7.课文有很多精彩的比喻句,找到3句,说说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8.读这篇文章时,你有什么疑惑(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样)或者质疑(作者说的对吗、这样写好吗),至少写出一个。学生写出来之后,再根据他们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例1:课文讲述的岩石,主要是岩石三大类之一的“沉积岩”。课文前半部分,详细介绍岩石从破坏到重生过程(用专业术语说,就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通过这种方式重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那么,岩石的另外两类——岩浆岩与变质岩,是否也能“记录时间”呢? 21教育网
例2:课文说,岩石能够记录时间。根据课文介绍的知识,你觉得岩石真是能像钟表那样记录时间吗?
不能,科学家主要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如碳14)来推算岩石年龄的。
让学生深入思考,意识到:岩石的分层,只能记录新旧岩层的相对时间(谁早谁晚);绝对时间(距今多少年),还是要靠其他的科学手段。www.21-cn-jy.com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
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吗? 2·1·c·n·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