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3 20: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我国已故的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写的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课本将它编排在说明单元,一个首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对说明文的知识进行巩固。根据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单元”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事理、分析推理方法”目的,确定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并设计了预期教学目标(见后)。力求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激趣。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进行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工业生产等的重要意义。把握课文的内容;
2. 进一步掌握说明方法和作用;
3.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 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5. 学会观察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课前准备
观看有关于物候现象的图片,对文章提及的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不同节气观察到的自然变化,可以联系一些古代诗词和诗歌意象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有一位老爷爷就喜欢观察大自然,每天早上都去观察,并且认真记录。他从中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发展了我国的气象事业,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大自然的语言》,看一看大自然告诉了竺爷爷什么?竺爷爷又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对说明的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那就请同学们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写的是什么?
生听,思考回答。(物候-让学生了解说明对象)
(三)明确目标。
1. 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2. 掌握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 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认识本文的顺序。
刚才大家已经明确本文介绍的是物候方面的知识,请大家用五分钟速读课文,看一看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的?
方法指导:①抓住关键字词与句子 ②注意暗示性的词语 ③理解段落之间的衔接
(五)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
2.什么叫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速读课文,讨论并筛选归纳答案。 (默读 动笔 不指读 初步思考 抛出五个问题)
1.什么叫物候?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什么叫物候学?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5.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六)深入思考。
为获取信息做的科学类阅读和语文课学习阅读有什么区别?
先来看词典对”物候”的解释: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落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始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再来看课文: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比较写作意图。
词典中”物候”的释义:
由专家撰写,向大众精确解释,力求全面、客观、准确,不带感彩。
竺可桢的科普说明文:
目的是知道农事活动,面对广大劳动群众,描写带有温情,力求使抽象的道理被介绍得具体可感。
(七)你能给课文换种问法吗?
1.什么叫物候?文中是怎么解释的?与《词典》中的”物候”相比较,二者用语有什么区别?
2.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3.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种,请你以其中一种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4.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请举例说明。
5.文章的这种写法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不能。
这里运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板书设计:
小结:
⑴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读者理解,也是对读者的一种人文关怀。
⑵恰当的顺序能使文章条理清楚、井然有序。
(二)掌握几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
这三种说明方法前面已经了解了,今天在这篇文章中进行巩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组长分工每两位同学一种方法,找得越多越好。正副发言人就一个例子思考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然后互相交流,将结果用铅笔标注在课本上。
公布学习结果,班级交流。
小组发言人谈自己对说明方法好处的认识。
小结:举例子的作用——使说明真实具体。
作比较的作用——通过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的作用——①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
②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
(三)判断下面谚语是否属于物候。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清明前,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馒头云,天气晴。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四)判断一下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纬度)
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海陆——经度)
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海陆——经度)
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下)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的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纬度)
(五)给下列语句排序。
(1)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5)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6)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销声匿迹。
(8)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26184753
2立春6冬天到春天的转变1暖和了春天候鸟飞回8转入夏天4秋天7逐渐变冷5过渡到冬天3循环
(1)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2)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3)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4)还可以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5)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6)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7)为了便利山区农业的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1524637
1通过作比较总说物候学类似什么5首先2此外4还可以(前面说安排农作物区划 后面说引种 递进)6也可以(种了再防虫)3介绍山区农作物耕种难度7解决这个难题要开展观测
排序题做题应关注:
1.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2. 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3. 标志性词语:如“再”“还”“于是”“……之后”“如此看来”“诸如此类”“总之”“首先”“此外”“也”……
4. 重视自己的初印象,相信自己的语感。
(六)引导学生阅读第一、二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1、2段,思考
1.第一、二段写了什么
2.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3.这样写起着什么作用
【第一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 ----“苏醒”, “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 “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 “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写冬天),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 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否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引导学生自结:说明文虽然不同于文学作品,但也不能写得呆板枯燥,也要推敲词句,尽可能做到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当然,我们必须不能因追求生动而失掉了”准确”,因为”准确性”才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
(七)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体会内容及语言特点、熟悉说明方法。
(八)课堂总结。
1.谈谈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的作用。
(1)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将物候这种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说明顺序的选择)
(2)描写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有如展示一幅幅精彩动人的四季风景画,引起读者对物候知识的兴趣。(本文语言特点)
(3)以四季为序,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从而使读者理解物候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帮助读者对说明对象进行理解)
2.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指出使用它们的好处。
⑴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
⑵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
⑶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
请你想一想:本节课的预期目标你达成了吗?
(九)作业。
1. 古今中外,有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来的。请你利用你所能掌握的资料来源查找这一类的科学故事,与大家分享。
2. 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皑皑,这些物候现象就在我们身边。请你认真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告诉大家。欢迎你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在”知乎”等网站的相关的科学讨论区,请专家指点。
(十)板书设计。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主————次
逻辑顺序
春--苏醒、融化、萌发、次第、翩然
自然现象 夏--孕育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 秋--成熟、销声匿迹、衰草连天
冬--风雪载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