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案(打包36套)(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案(打包36套)(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4-13 18:51:31

文档简介

植物的生殖授课典案
课标要求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
 2.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3.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课标解读
 1.《植物的生殖》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这一主题的阐述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在本节的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为: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一些进行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亲本;一些进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不同亲本。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植物嫁接和扦插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物种的延续和发展。学习本主题,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的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呈现了生物多种多样的生殖方式。学生通过对生物不同生殖方式的学习,既体会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能进一步领悟不同生物类群在物种的延续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本章的学习将给《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3.本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比较熟悉,但没有形成具体概念,因此在备课时要注重概念的落实,强调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和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回忆被子植物的开花、受精、结果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来领会有性生殖;分析吊兰的插条在水里或土里生根繁殖的方式,与有性生殖在过程上的区别,总结无性生殖的概念。分析两种生殖方式的利弊,讨论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形成生物在各个方面与环境相适应的核心概念。探究活动“薄荷的扦插”既符合初中生思维活跃、乐于动手,乐于接受新知识的特点,又能更深刻地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合理地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科学素养。事实对概念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需要给他们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标提出的课程内容呈现大量实例,比如植物开花结果、扦插、嫁接的过程,多种扦插、嫁接成功的植物,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落实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其他生物的无性生殖方式,通过由点成线及面的方式构建出生物无性繁殖的总体框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列举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能力目标
 1.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比较植物多种生殖方式的异同。
 2.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同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是保证种群的延续和对环境适应的体现。
重点难点
重点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难点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教学准备
 PPT、视频、富贵竹或绿萝实物。
教学策略
 本节教材概念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联系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有些概念的学习宜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嫁接与扦插等。在给出有性生殖定义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除了有性生殖外,植物还有许多种不同的生殖方式。学生可能还会提出更多的、书上未给出的植物生殖方式。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帮助学生矫正错误概念和拓宽知识面。出示一棵月季开出红、黄、白等多种颜色的花,一棵苹果树上结出红富士、国光、金帅等多个品种的苹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包括几种繁殖方式?这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植物由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一段视频。
 [提问]这段视频显示的是植物由种子萌发到开花,然后结果的一段过程,那在开花和结果之间还发生了什么呢?种子里的哪个部分会发育成一株新植物呢?形成种子的过程中哪个步骤最重要呢?
 请学生完成教材图7-1的填空。
 观看视频,回忆七年级有关植物生殖的知识,完成教材填图。
 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回忆旧知识引出新课内容。
有性生殖
 组织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及教材填图,师生共同总结出在形成种子时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最为重要,因为它们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会发育成种子中的胚,最终会在合适的条件下发育成新植株。
 总结:这种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学生回忆有关知识,并且回答问题,相互之间交流、补充,最后总结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通过回忆种子形成的过程,了解这种生殖方式因为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叫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扦插
 PPT出示一盆吊兰图片。
 [提问]1.用刚学过的有性生殖的方法解释吊兰是如何繁殖新个体的?
 2.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繁殖吊兰?
 3.两种方法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总结:无性繁殖的种类(扦插、嫁接、压条、分根)。
 思考:扦插繁殖新个体的方法和有性生殖的方式有什么根本区别吗?
 总结: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
 请学生再举出一些扦插的例子。然后PPT展示部分扦插成活的植物的例子,如富贵竹、绿萝、豆瓣绿、多肉植物等。
 延伸:扦插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学生回答问题:
 1.可以等吊兰开花结果产生种子播种。
 2.分一株下来放水里生根后栽种,或直接插到土里生根。
 3.相同点是都能繁殖出新个体。不同点:第一种方法需要时间长,能产生与母本不同的性状;第二种方法时间短,新个体与母体性状完全相同。
 讨论完成思考题: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受精卵的形成过程。
 观察PPT图片,了解扦插可以用茎,也可以用叶。
 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并且通过思考将其上升到理论阶段。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薄荷
的扦插
 分小组讨论:插条如何选择、处理?
 让学生观察:几株已经生根的薄荷和绿萝实物,观察其生根的部位。
 [提示]生根的部位?多长的茎段?需要茎段上留些什么?怎么留?等等。
 让小组讨论分析:扦插要点及保证成活的要点。例如,茎段上平下斜、去掉大部分甚至全部叶片、至少有一个节要插入土里等等。
 组织小组完善本组方案。
 观察。
 学生分小组讨论扦插的方案。
 每组按要求完成分析任务,最后完善自己小组的方案,并设计一份记录表。
 课下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完成扦插任务,并且记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探究性学习,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嫁接
 PPT出示嫁接了蟹爪兰的仙人掌。
 [提问]这盆开着鲜花的植物叫什么?是仙人掌?还是蟹爪兰?
 答案:仙人掌和蟹爪兰嫁接的产物。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无性生殖的应用”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何为砧木?接穗?嫁接?
 2.嫁接时哪个为砧木?哪个为接穗?
 3.嫁接的类型?
 4.嫁接成活的关键点是什么?为什么?成活后新个体与接穗还是砧木比较像?
 根据学生回答,结合PPT中有关嫁接的过程总结嫁接的有关知识。简单介绍嫁接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观察,思考,回答。
 简单了解有关嫁接的过程和成活的关键点。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嫁接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文字中提取信息,分析总结的能力。
有性生殖
和无性生
殖的区别
及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提问]根据以上内容,嫁接属于哪种生殖方式?
 视频: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小组讨论
 1.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提示:过程、繁殖速度、特点、应用等)
 2.植物具有多种生殖方式有什么适应意义?
 学生回答:嫁接属于无性生殖。
 自主阅读,根据教材独立完成问题。
 重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内容。
 再次体会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讨论交流,明确两种生殖方式的区别,了解植物生殖多样性使得其更适应环境,以保证种群的延续
 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比较等多种学习方法,理解两种生殖方式的区别,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表现的各个方面。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无性生殖
的方式
 [提问]我们已经充分明白了无性生殖的内容,那我们还学过哪些生物可以进行无性生殖?分别是什么方式?
 根据回答总结出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克隆等其他无性生殖的方式。
 学生思考回忆旧知识,交流回答问题。
 希望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已学过的生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梳理知识。
 学生对生物生殖方式的认识有整体性。
作业
 1.每小组完成扦插探究活动。
 2.自主学习组织培养。
 记录探究活动过程,阅读学习。
 巩固知识。
板书
设计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精子+卵细胞→受精卵→种子中的胚→新个体
无性生殖:母体→新个体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课前知识的预习和实验材料的获取方面。要让学生在教师或者小组长的辅助下进行充分预习,同时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采集工作,同时进行观察获取感性认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一 无性生殖
[情景展示] 如图所示,椒草的叶片可以长成新植株,马铃薯块茎的芽眼会发出芽,切下带芽的小块,种植下去就可以长成马铃薯的植株了。
[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思考这种生殖方式有什么特点?还有哪些植物也具有类似的生殖方式?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椒草用叶生殖以及马铃薯用块茎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尝试嫁接
[情景展示] 如图是嫁接的步骤示意图。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问题探究] 嫁接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嫁接后接穗表现什么性状?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嫁接按照接穗的不同,分为芽接和枝接,嫁接的关键步骤是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嫁接成活后,接穗只表现接穗的性状,与砧木无关。如将甜苹果作为接穗,接到酸苹果树上,将来这个枝条结出的苹果的味道是甜的。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教材分析与设计构思:
教材分析: 植物有性生殖的复习引入,重点介绍无性生殖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在介绍植物有性生殖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利用电脑屏幕,讲解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在获得感性认识后,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看法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通过点评、引导,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无性生殖的应用、无性生殖的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上应注意直观性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意义
2、学会对比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3、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和教师的举例,使学生了解无性生殖的几种类型
4、了解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及概念
2、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
3、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植物有性生殖的概念
2、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课时分配: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植物的生殖》
教学过程:
?[引入]
“克隆”是目前很热的科技名词,但是你也许不知道,很多植物在大自然的条件下已经进行了“克隆”,这样说,并不是比喻,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学习本节课,你会知道的更多。
[课件展示]:白居易《燕诗示刘叟》,学生赏析诗词描写。
师:大家都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生命的终止,而我们人类的总数会减少吗?
生:不会减少。因为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生儿在诞生。
师:生物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么大家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生物的物种不会由于某些个体的死亡而灭绝?为什么物种依然存在、绵延不断?
生:生物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动物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不会消亡。
生: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利用克隆技术培养出更多的频临灭绝的动物,动物不会消亡。
师: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而是通过生殖发育来实现的。
师: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过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和胚胎在母体内的发育;细菌靠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真菌和一些植物靠孢子进行生殖等等。不同的生物的生殖方式是不是都一样呢?它与人类保护和利用生物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植物的生殖。
[板书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课件展示:桃花的结构、胚珠的结构、传粉、受精的过程,帮助学生知识再现。
师:花开花谢,新的生命孕育而出。请同学们思考:新的生命如何产生的?
生: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受精完成后,花的各个部分完成了使命,纷纷凋谢,只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内部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内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师:在种子的形成过程中是否有生殖细胞的产生及结合?
生:胚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然后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师: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板书 有性生殖]
指导学生填写完成课本第二页的框图。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生:苹果、向日葵、玉米、人类、动物………
师: 除了大家列举的上述生物之外,其他生物是如何生殖的?请大家翻开书第3页,观察这两幅图。[展示课件:马铃薯块茎的生殖,椒草叶的生殖过程。]这是椒草的叶片,把它放在培养瓶中,在温度合适条件下,7-8天后,叶片下生出根,最终长成一个新植株。再来看下一个:这是出了芽的马铃薯,切下带有芽的一块马铃薯,埋入土中,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长成一个新的植株,结出许多的马铃薯。
讨论问题:1、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这样的生殖方式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3、你能够说出几种类似于此的生物吗?
生1:椒草和马铃薯的生殖都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自身一部分器官产生新个体。
生2:这样的生殖方式繁殖速度很快。
生3:新长出的植株和母体长的很相似。
生4:我发现生物的生殖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各有所长。由母体器官繁殖的这种方式速度快、时间短,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异。
师:课前布置的课外题,要大家观察几种常见植物的生殖方式,请各小组讨论,并请几位同学描述一下他们的观察结果。比一比,哪个组想的最多。
生1:仙人掌、大姜、竹子、草莓——用茎生殖。如果把一片仙人掌的茎剪下来,插入土壤中,不久就会生出新根,长出新芽。
生2:柳树、菊花、葡萄的繁殖——用枝条生殖
生3:秋海棠——用叶繁殖
生4:红薯——用根繁殖
生5:水仙花——茎繁殖
生6:蟹爪兰长在仙人掌上。
师:以上这些植物用于生殖的器官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的用茎生殖,有的用枝条生殖,有的用根生殖。
生2:它们都是营养器官。
师:同学们观察的仔细,回答的也很好。像马铃薯等植物的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的个体,这种生殖方式被称为无性生殖。[板书 无性生殖]
今天我们学习了植物的两种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桃树、椒草、马铃薯这三种生殖方式的图式,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椒草和马铃薯有相同点,它们都是由母体上的一部分来产生新个体的。桃树与它们不同,它的生殖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师生一起总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教师指示图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探究]大豆是用种子繁殖的,属于有性生殖,为什么?种子在有性生殖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分组讨论。
探究结果:大豆是有性生殖。种子已经是一个新的个体了,种子的萌发可以长成植株,种子长成为新的个体是发育的过程。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种子已经是新一代的个体,是新一代植株的幼体,有性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成种子,种子再萌发长成植株。因此大豆不是通过种子来繁殖的,是种子萌发成为大豆植株。
师:无性生殖在植物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各位同学有什么问题吗?
生1:在马铃薯的块茎发芽后,可不可以直接由芽体栽进土里,为什么还要带一块茎呢?
生2:柳树枝条剪下后直接插进土壤里,就能活吗?能不能用水泡一泡,长出根后再插?哪一种的成活率高一些呢?
生3:洋葱、大蒜、萝卜和马铃薯一样都长在土壤里,它们也是块茎繁殖吗?
师:这几位同学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试着给他们解释一下。
生4:我回答第三个问题。洋葱、大蒜和马铃薯一样食用的是植物的茎。萝卜和甘薯是根。
生5:萝卜属于有性生殖,和白菜一样开花结果。
生6: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在栽种马铃薯芽体的时候,带一部分块茎是因为芽体的发育需要营养,由块茎提供营养物质。把蒜瓣放在装有水的盘子里,它会长出叶和根。
对于学生答不出的问题,建议他们自己找答案,翻阅资料,或动手探究试验等等。
师:评价
[无性生殖的应用]
师:桃树、玉米等被子植物通过开花、传粉和受精并进一步解出果实和种子,由种子来繁殖后代。进一步追问:我们将鸭梨的种子种下去,几年后是否能接出同样甜脆的鸭梨来?
生:不能。我看书中介绍水果的种子种下去,几年后开花结果,其果实一般很酸、而且个头小。
师:[展示图片]青岛市近几年里,花卉市场里的杜鹃花种类很多,这几幅图片中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1:这一盆花中有白色、红色、粉红色等几种颜色。
生2:秋天公园的菊花也有这种现象,它们是通过嫁接而来的。
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丰富,观察很仔细。在园林上培养名贵花卉常用嫁接、扦插等无性生殖的方式进行,因为这样能使后代保持其母体的性状。
[展示图片]植物的扦插方式,如柳树、菊花、葡萄。
图片展示龙眼树枝条的嫁接过程。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条,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条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你认为要使嫁接成功,其关键是什么?
生:嫁接时,应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以确保接穗成活。
师:以梨树作为例子来说,鸭梨的果实大,味道甜,但抗病力弱。杜梨的果实小,味道涩,但抗病力强,哪个作为接穗呢?
生:接穗一般从优良品种的植株上选取。以鸭梨为接穗,杜梨作为砧木,通过嫁接,就将鸭梨和杜梨的优点结合了一起。
[展示图片]:蟹爪兰嫁接在仙人掌的过程。注意嫁接后的植株要放在阴凉处,不要浇水。
[课堂小结]
怎样区分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区别在于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植物的生殖是多种多样的,这对于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马铃薯等植物的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各体的速度比较快,有利于在短时间内繁殖出大量个体,并且后代的性状较为一致,遗传物质几乎不发生变化,能保持母体优良性状。有性生殖产生的果实种子等,往往可以耐受不良环境条件,也容易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到其他地方,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有性生殖可以使后代具有父母双方的基因,变异性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在进化上更有意义。
师:指导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比较表
新个体的产生
遗传物质
性状表现
繁殖速度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课后记与教学反思]
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引导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认知规律。
[教学反思]
交流归纳:交流中注意帮助学生矫正错误概念和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概括出“无性生殖”的概念,并与有性生殖进行对比。
板书设计
有性生殖

植物的生殖
扦插
无性生殖
嫁接
组织培养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同学,尊重每一位同学,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课程内容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生活中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探究角色,开始探究活动。
2.合作探究 体现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善于观察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组内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组间互相交流,达到全班同学共同攻克疑惑的目的。
3.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观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为解决生活问题需要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
4.渗透“STS”的教学理念,体现教育回归生活,课堂教学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生活问题,社会问题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谋求科学世界向学生生活的回归。
设计思路
学习不是教师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帮助其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如何将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建构概念,是生物课程改革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在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用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实践条件,教师及时引导,让学生真正在 “ 做中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这堂课采用的是“GSPD”式教学模式,所谓“GSPD”式,也就是 guide 、 search 、 probe 、 disscuss, 意思为引导,观察,探究,讨论,即以明确的任务驱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学习对象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是开篇点题的一节,使学生认同生物的生殖是生物的生命特征之一。才能为以后学习生物的发育与繁殖奠定丰厚的基础。
2、学习内容分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回忆、观察与思考、实验探究,明确植物的生殖方式有哪几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应用,从而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3、学情分析:学生对植物的生殖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以及无性生殖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却知之甚少。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引用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认知规律。
4、挖掘课程资源
利用视频资源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结合生活资源,对教材合理补充拓展。
课前收集组织培养的前沿资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升华。
结合古代诗词中的生殖现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尝试找出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3.举例说明植物扦插和嫁接技术,关注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4.说明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在交流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在图文和音像资料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在开放性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两大类生殖方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生命现象。
2.参与嫁接、扦插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
3.通过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教学策略
1.本节教材概念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联系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有些概念的学习宜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嫁接与扦插等。
2.在给出有性生殖定义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除了有性生殖外,植物还有许多种不同的生殖方式。学生可能还会提出更多的、书上未给出的植物生殖方式。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帮助学生矫正错误概念和拓宽知识面。
3.有关“探究”实验,教材中选择紫背天葵做探究材料,不仅是因为其抗性强、生根容易,更兼材料便宜易得,成活后还可作蔬菜食用,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对于黑龙江地区的学生来说,紫背天葵不熟悉也不易得到,其实可选择的扦插材料很多,如草本的绿萝、豆瓣绿、秋海棠、凤仙花、菊花;木本的杨、柳、月季、葡萄等。根据当地情况我们选择杨树作为扦插材料。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课程导入时用多媒体播放生物繁殖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探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充分的补充和完善,使教学难点变难为易,促进学生结合以有的知识结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
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
?
?
?导



方案一:1.播放音诗画
芍药斩新裁,
当庭数朵开。
杀荷不断藕,
莲心已复生。
凤兮凤兮归故乡,
遨游四海求其凰。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2.设问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生物的繁殖行为呢?
3.了解“知晓与困惑”
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你一定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也可能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困惑,能把你已知晓的和你还存在困惑的说给大家听听吗?
4.揭示学习主题
??? 一番交流、解疑之后,及时肯定同学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求知热情,同时引领学生带着"模糊与未知"一起去探讨植物的生殖问题。
方案二:1、列举生活中的生物生殖现象。
2、提出要求:交流你所知道的生物生殖行为。
3、引导学生共同走进植物的生殖世界
方案一:?
1.欣赏音诗画
在古朴典雅的音乐声中,品味自然的美丽,领略生命的精彩。
2.感悟
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遐想,分析并交流诗句中有关生物的繁殖行为。
3.交流“知晓与困惑”
调动知识储备,展开交流,自由发言,或陈述知晓,或提出疑问,或相互解疑。
4.明确学习主题 ??? 带着问题走进生物世界,共同探讨有关植物的生殖问题。
方案二:1、分析教师列举的生殖现象。
2、交流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生物繁殖行为。
?
开门见山,通过品赏诗词,一来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快的课堂探究氛围;二来使科学内容富于人文色彩和审美情趣,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针对暂时不能开展信息技术手段授课的环境,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激疑导趣。





方案一:1.提出要求:你还记得花的结构及其在生殖的作用, 请根据即将播放花的结构的画面内容,以4人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讨论 ,回忆填写框图
2.播放其他被子植物繁殖资料
提问:考虑一下被子植物是怎样生殖的?像桃树、向日葵、玉米这样的植物繁殖有什么特征?
3.指导学习
走到学生中间,协助 他们结合录像内容,调动 知识储备,作出贴切合 理的分析。
4.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鼓励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对正确合理的分析给予及时的肯定,不科学描述则给予适时的点拨。
方案二:1、展示花的结构模型
(或展示花的结构挂图
或教师板画花的结构
或用实物展台展示花的结构)
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花的知识,然后完成框图。
3、展示玉米、黄豆、向日葵等被子植物的种子,提问:这些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组织、帮助学生总结有性生殖的特征。
方案一:?1.明确要求
带着问题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
2.观看影像资料,协作学习
各小组成员热烈研 讨,达成共识,形成了小组统一观点。
?
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组间进行补充、修正、完善,进而归纳总结出有性生殖的特征?
?
?
方案二:1、认真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画或实物。
2、回忆、回答教师提问,独立完成框图。
3、观察并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小组一致观点,然后组间交流补充。归纳出有性生殖的特征。
用视频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组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
?
?
?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或教师个人特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




?
方案一:1.播放其他植物繁殖资料
质疑: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
这些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与刚才提到的有性生殖有什么区别?
2.指导辨析
巡回,进一步启发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参与他们的讨论,起好点拨、指导作用。
方案二:1、展示活树用叶繁殖而成的植株,马铃薯已经生芽的块茎,提问:这些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与刚才提到的有性生殖有什么区别?
2.指导辨析
巡回,进一步启发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参与他们的讨论,起好点拨、指导作用。
方案一:1.明确要求
带着问题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
2.观看影像资料,协作学习
各小组成员热烈研 讨,达成共识,形成了小组统一观点。
3、完成表格
方案二:1.明确要求
带着问题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
2.观看实物,协作学习
各小组成员热烈研 讨,达成共识,形成了小组统一观点。
3、完成表格
?

通过形成概念之后的比较,不仅可以激励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借助该问题可以有效地诊断学生对前面所形成概念的掌握程度,教会他们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出问题: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播放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的资料。
提出问题:那些植物的繁殖用到扦插的繁殖方式?我们家菜园中那些果树是嫁接的?你对嫁接了解多少?
?
方案一:扦插材料的处理
1、提问:作为扦插材料,应该怎样处理才能容易成活呢?2、教师提供两种供选材料:用叶进行扦插繁殖的活树;用茎进行繁殖的杨树
3、组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一小组为单位选择扦插材料进行处理
4、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论并归纳出植物有性生殖的条件
方案二:嫁接材料的处理
1、提问:作为嫁接材料,应该怎样处理呢?
2、教师提供蟹爪兰幼茎、仙人掌,芽接刀。废纸、尺子、医用橡皮膏等。
3、组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材料进行嫁接
4、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论并归纳出植物有性生殖的条件
组织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回忆总结
提问:无性生殖对植物生存和人类生产有什么意义?
播放组织培养的前沿资料
利用家中现有条件,将常见的两种无性生殖方式进行亲手操作。
观看录象资料,总结出在生产实践中,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出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方案一:扦插材料的处理
根据背景资料或生活实际作出假设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并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交流补充。分为环境条件和材料自身条件进行讨论得出无性生殖的条件。
方案二:嫁接材料的处理
1、根据背景资料或生活实际作出假设
2、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并实施计划
3、得出结论,交流补充。分为环境条件和材料自身条件进行讨论得出无性生殖的条件。
知识回顾
进一步探究
感悟与收获
利用家中现有条件,将常见的两种无性生殖方式进行亲手操作。
针对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提出问题。既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延伸、拓宽和重组,又加强了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很多,都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
生物学知识是学生未来进行生产实践的理论基础。
对教材进行升华和合理的补充
将课堂上未能亲手实践的另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点: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延伸、拓宽和重组,并加强了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疏漏点:讲课时可供使用的例子是很多的,选择那些带地方特色的高科技农产品的例子对学生会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前瞻性。
板书设计
概念
有性生殖
特点
植物的生殖 概念
特点 扦插
无性生殖
应用 嫁接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课标要求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课标解读
 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这一主题的阐述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在本节的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有关重要概念为:不同动物发育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别很大。对本节的具体要求为: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教师应注意多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观察与思考”中关于昆虫发育的图片,或者再额外增加一些相关视频或图片,呈现问题,要求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启发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视频或图片中的内容结合,分析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体会“变态发育”。比较两种昆虫的发育过程,领悟“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学生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成认知结构、认知内容以及思维水平的发展。
 3.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家蚕发育的过程,采用排序、讨论、展示等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梳理出家蚕发育的各个阶段特点,通过比较,自主建构变态发育的概念。再通过对蝗虫发育过程的学习,将两者进行对比,理解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区别。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有关中国悠久的养蚕历史和丝绸之路的史实,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在教学中穿插家蚕、蚊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此达到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各种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目的,认同昆虫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异同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概括总结的能力
 2.分析比较不同昆虫发育过程,形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关注昆虫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辩证地认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
 1.描述家蚕、蝗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点。
难点
 说出昆虫变态发育的特点。
教学准备
 有关家蚕、蝗虫生殖发育的视频、PPT课件。
教学策略
 1.观察家蚕发育的六幅插图,讨论并排列家蚕发育的正确顺序,总结家蚕发育的一生经历的各个时期,及各自的特点,比较成虫与幼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区别,最后归纳总结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2.出示蝗虫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图片,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3.对比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PPT展示:脑筋急转弯——毛毛虫过河。展示答案——变成蝴蝶后飞过去!
 [提问]这个表述可能有不严谨的地方,但是却揭示了蝴蝶的一个生命现象。毛毛虫是直接变成了蝴蝶吗?你还知道哪些昆虫具有这种现象?是所有的昆虫发育都经过这些阶段吗?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思考问题,利用生活经验只要能答出从毛毛虫到蝴蝶还有一个茧的过程就可以,以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置情景,旨在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命现象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家蚕的生
殖和发育
——变态
发育
 请饲养过家蚕的同学简单介绍饲养过程。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观察与思考1中的排序。
 依次出示PPT,根据图片提出相应问题,例如:1.幼虫的身体颜色为什么会变化?幼虫期出现的一些淡黄色片状物是什么?2.什么时候开始吐丝?等等,根据学生回答讲述有关蜕皮、各时期发育情况等一些发育过程中的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任务:教材观察与思考2及讨论。将讨论题2放在最后讨论回答,同时视频播放花椒凤蝶的发育过程,PPT出示苍蝇和蚊子的发育过程,简单介绍。
 [提问]为什么低洼多水的环境中蚊子比较多?
 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家蚕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也不同,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请同学介绍我国的养蚕历史和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
 仔细倾听同学的介绍,认真完成教材练习。
 根据PPT展示的图片思考问题,并通过回忆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了解家蚕在发育时蜕去的壳是它的外骨骼,因为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长大。
 小组自主讨论交流,通过比较家蚕三个时期的特征,领悟变态发育的概念。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使其能适应多种环境,是它们能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希望经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自己总结归纳出知识。
 设置有关蚊子的问题旨在使学生领会到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通过介绍我国的养蚕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蝗虫的生
殖和发育
 自然界中有那么多昆虫,是不是所有的昆虫都和家蚕的发育过程一样呢?我们来看看蝗虫这种常见昆虫的发育过程。
 PPT出示蝗虫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观察。
 [提问]1.为什么图中把蝗虫的幼虫称为若虫?
 2.仔细观察,幼虫和成虫区别在哪里?
 3.蝗虫的发育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根据学生的回答讲授若虫与成虫的区别,以及若虫为什么还可以叫作跳蝻。
 [提问]哪些昆虫与蝗虫的发育过程相似?视频播放蝉的发育过程。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问题,了解若虫、跳蝻等一些生物学名词,理解蝗虫的发育过程,并能举例说出一些发育过程类似的昆虫。
 观看视频,再一次熟悉发育过程。
 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视频,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事实中抽提出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完全变态
与不完全
变态
 小组讨论: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发育的异同点,完成教材P12练习1表格。通过比较它们生殖发育的不同点,明确两种变态发育的概念和不同。
 通过比较不同的发育过程,总结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和异同。
 呈现两种发育过程,便于学生比较。
技能训练
 讨论教材的“技能训练”,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要从问题的具体、明确、可探究性方面考虑。
 分析讨论,回答交流。
 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写出知识结构。
 整理知识。
 学会归纳总结。
作业
 搜集昆虫和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制作小报,班级交流。
 课后实践。
 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教育。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完全变态发育)
1.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2.发育类型相同的昆虫有:苍蝇、蚊子、蝴蝶、蜜蜂等
二、蝗虫的生殖和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
1.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成虫
2.发育类型相同的昆虫有:蝉、蟋蟀、螳螂等
三、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
课后反思
 在相似概念和过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例如列表对比,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学生掌握。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一 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情景展示] 如图是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形态图。
[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思考家蚕的一生经过哪几个时期,家蚕的生殖发育方式是什么?其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它们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有较大差异,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家蚕的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如下表:
比较
形态特点
生活习性
幼虫
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
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化蛹前吐丝结茧

体表光滑,呈椭圆柱状
不食不动,羽化成蛾,破茧而出
成虫
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被白色鳞毛
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雌雄交尾后,
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死亡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
[情景展示] 如图是蝗虫生殖和发育过程各个阶段形态图。
[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思考蝗虫的一生经过哪几个时期,蝗虫的生殖发育方式是什么?其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蝗虫也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它们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差异较小,这种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 两种变态发育的比较
[情景展示] 家蚕和蝗虫的生殖特点都是有性生殖、卵生,但是它们的发育过程却不尽相同。
[问题探究] 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有什么异同点?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两种变态发育方式的比较:
完全变态发育
不完全变态发育
时期
四个:卵→幼虫→蛹→成虫
三个:卵→若虫→成虫
特点
幼虫与成虫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很大
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相似
生殖
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并立志在仿生学方面钻研、创新、有所成就。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好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
  2.通过本节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昆虫与人类生活的联系,生物科技在生物发展中的作用。
?  ●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了解不完全变态的概念和过程。
?  ●教学方法
  讨论、竞赛、启发、诱导等。
?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昆虫多样性以及家蚕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多媒体教学片。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生活着蝼蛄、蚯蚓、鼹鼠等动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中。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这几位家庭成员,看一看自己是否能从中找出一些问题来。
  (教师播放有关昆虫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画面的动物依次为蜜蜂、蜻蜓、蝉、瓢虫、螳螂、蝴蝶、蝇、蚊。最好以动画的形态出现)
  教师:多媒体放映结束了,咱们发现问题了吗?
  学生甲:刚才在画面上出现了辛勤的蜜蜂,飞舞的蜻蜓,鸣叫的蝉,还有花大姐——七星瓢虫,螳螂,蝴蝶,蝇和蚊子等一些动物,我觉得它们都属于昆虫的范围之内。
  教师追问:你如何判断它们都属于昆虫呢?
  学生甲:它们和蝗虫一样,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这些都属于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师:很好!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种数超过100万种,几乎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有分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昆虫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那么,这种会飞的无脊椎动物我们了解多少呢?同学们注意看投影片上的问题,思考并讨论。
  投影片内容如下:
  1.冬季几乎看不到苍蝇、蚊子,为什么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了起来呢?
  2.食用物品中,如何就长出了“肉虫子”?
  3.在太阳下翩翩起舞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的。“毛毛虫”是从哪儿来的?它怎么会变成蝴蝶呢?
  4.“旱极而蝗”大家如何来解释?
  5.为什么在潮湿、阴暗的角落中,蚊子就比较多呢?
  学生乙:夏季天气比较炎热,适于蚊蝇生活;冬季天气寒冷,蚊蝇就被冻死了,所以冬季我们看不到蚊蝇。
  学生丙:在食用物品的制作过程中,不小心被播撒进去了虫卵,所以有时候就长出了“肉虫子”。
  学生丁:“旱极而蝗”的意思就是天气旱了,很长时间不下雨的话就会闹蝗灾。
  ……
  教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那么,大家的回答是否正确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许有些问题,你就明白了。
  板书: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讲授新课]
  教师: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咱们以可爱的蚕宝宝来分析说明。我们先来看一段教学片,大家注意仔细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播放有关家蚕生殖和发育的教学录影带或多媒体课件。在课件最后,提出所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如下:
  1.在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风雨的洗礼”?
  2.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你能简单地介绍出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吗?
  3.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你发现了还有哪些动物与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呢?
  教师:大家根据刚才所观看的内容,是否能回答出上述几个问题呢?
  学生己: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使卵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学生A: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B:有很多动物都和家蚕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一样,比如:蜜蜂、菜粉蝶、蝇、蚊等昆虫。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正确。我们请哪位同学总结一下,好吗?
  学生C: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它的幼虫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性都很大,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比如幼虫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而成虫有三对足,两对翅,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
  教师:C同学,你的回答太好了。像家蚕这样的发育过程我们生物学上就称为完全变态。
  板书: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
  2.例如:蜜蜂、菜粉蝶、蝇、蚊等。
  教师:蚕,同学们并不陌生,那么你真正了解它吗?请不要吝惜,知道多少说多少。
  学生D:蚕的一生中有蜕皮现象,总共蜕四次。第四次蜕完皮后,蚕就停止取食,开始吐丝结茧。
  学生E:蚕的蛹还可以供人们食用,其味道香嫩可口,真是美味佳肴。
  学生F:我国养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最早的养蚕应该追溯到黄帝的妻子——嫘祖了,她是第一个学着开始养蚕、缫丝的人。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西运,由此便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所以说,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学生G:蚕还经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诗文。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美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我要对此诗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成蛹了,所以我们的老古人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好了,家蚕的学习就暂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
  (教师打出蝗虫发育过程的投影片)
  投影内容如下:
  1.你从下面这幅图发现了一些新东西了吗?
  2.它的发育过程和蚕的相同吗?
  3.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与此相似的发育过程呢?
  学生H: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5次。发育过程中,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
  学生I: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的还有蟋蟀、螳螂等。
  教师:像蝗虫这样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板书:二、其他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蟋蟀、螳螂等。
  教师:通过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哪位同学告诉大家“态”指什么意思?
  学生J:通过对比,我认为“态”指的是形态。在蚕的发育过程中,幼虫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而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改变的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
  教师:非常好,理解了“态”的含义,对于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就更容易理解。课前,我们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了解了吗?
  [课堂小结,作业练习,结束新课]
  教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以家蚕和蝗虫为例,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以________(学生接述:有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它的发育过程可根据形态的变化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有些昆虫对人类农业生产是有害的,而有的则是有利的,也促进了中外文明史的发展。
  [巩固练习]
? 1、家蚕的成虫是( )
A、 蝴蝶 B、家蝇 C、蚕蛾 D、蚕蛹
2、蜻蜓点水是为了( )
嬉戏  B、产卵  C、受精 D、产精
3、下列哪种生物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
A、家蚕  B、蚊   C、蝗虫 D、蝇
4、下面是家蚕发育过程各阶段的形态图,其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5、家蚕等很多昆虫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方式产生后代的。
6、在由_________发育成________的过程中,家蚕的______与_______的______和____________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7、同家蚕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昆虫的发育也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这样的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8、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_________、   、_______三个时期,象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蝗虫的幼虫又称为____________,它的________和_______与成虫相似,身体___________,仅有___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_。幼虫要经过___________蜕皮,不经过_______,就发育成_______________的成虫。
10、自己列表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蝗虫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完全变态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
  2.例如:蜜蜂、菜粉蝶、蝇、蚊等。
  二、其他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蟋蟀、螳螂等。
?
[巩固练习]
答案:
1-4 C BC D5、有性生殖 6、受精卵 新个体幼虫 成体 形态结构 生活习性
7、蜜蜂、菜粉蝶、蝇、蚊卵 幼虫 蛹 成虫 
8、卵 若虫 成虫 蟋蟀  蝼蛄 螳螂 
9、跳蝻 形态  生活习性 较小 翅芽  跳跃 5 蛹期  有翅能飞
10、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有性生殖  变态发育
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显著不同,为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
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相似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活动与探究
  1.亲手饲养家蚕,并列表作出记录。
  2.查阅资料,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
  (1)人的平均寿命现为65~70岁左右,家蚕和蝗虫有年龄吗?如何来计算?
  (2)为什么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中都出现蜕皮现象?
  (3)搜集与昆虫有关的仿生学知识,做出剪报。
?
  ●备课资料
  1.昆虫的通讯工具——信息素
  昆虫飞舞在花草丛中,奔走于田间小道,取食贮粮、修巢筑穴、交配产卵,御敌避害。它们时而分散,时而集中,其个体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呢?
  昆虫学家研究发现许多昆虫除用感觉器官传递信息外,还依靠特殊的通讯工具——信息素与同种昆虫联络。信息素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具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昆虫的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和功能大致可分成四类,即聚集信息素、告警信息素、追踪信息素和性信息素。
  聚集信息素能使分散的昆虫个体聚集在一起。有一种无刺蜜蜂经常占领其他蜜蜂的巢。当一只无刺蜜蜂偷偷地溜进其他蜂的巢内时,蜂巢的主人就会同它搏斗,偷入的蜜蜂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击倒。被击倒的无刺蜜蜂会从大腭腺释放出信息素——一种柠檬酸,巢内立刻充满了这种化学物质的气味,主人们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而偷入的蜜蜂同类却“闻讯赶来”,乘机抢占了该蜂巢。这种使无刺蜜蜂聚集在一起的柠檬酸,就是一种聚集信息素。
  小蠹甲虫在寄主树上建立群体也是聚集信息素的作用。当一只小蠹甲虫找到一棵寄主植物后,便从后肠释放出聚集信息素,受到这种信息激素刺激的同种雌雄个体都聚集过来,在寄主树上建立群体进行危害。此外,蜜蜂在分蜂或蜂群失散时,蜂王也能分泌聚集信息素,把所有的蜜蜂都聚集在自己的周围。
  告警信息素是昆虫处于危险状态时,所释放出的一种化学物质。椿象的若虫在受到惊动时,就会释放出这种告警信息素,使椿象群扩散,以逃避危险。蚂蚁遇到其他捕食者攻击时,便很快释放出这种告警信息素来通知同伙,同伙根据这种信息,或聚之拒敌,或分散逃离。很多种类的蚂蚁在离巢的情况下得到告警信息素的信息后,便会迅速扩散以免受敌伤害。
  追踪信息素是很多种膜翅目、等翅目昆虫经常使用的一种联络工具。侦察工蚁若发现一个过大的食物一次不能运回巢内时,就回去招引同伴,一路上它的腿部和腹部末端腺体不断把追踪信息素散布在地面上形成一条“臭迹”,招引来的蚂蚁就很容易跟踪追迹找到食物源。有一种没有舞蹈语言的蜂,在飞行时领队蜂不断把信息素分泌到草、树木、石头和其他物体上,为其他蜂的飞行定向。
  性信息素是昆虫在性成熟期分泌的用于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配的化学物质。许多蛾类的雌蛾在性成熟后,常在夜间向体外释放出性信息素,通过空气的流动,扩散到四面八方,同种雄蛾的触角感觉到这种化学物质后就飞向雌蛾进行交配。
  信息素作为昆虫传递信息的通讯工具是昆虫长期适应于环境的结果。目前,人们对昆虫信息素中的性信息素的研究和了解最多,并已在害虫防治中加以利用。
  2.家蚕
  家蚕,原产我国,至少3千多年前已开始人工饲养。欧洲在希腊罗马时代所用的蚕丝都由我国输入,被视为珍品。一直到公元6世纪,才由传教士带回蚕卵,开始在欧洲饲养。幼虫通称为蚕;刚孵化时,体表密生黑毛,特称为毛蚕或蚁蚕。以桑叶为食,长大后转呈青白色,毛也随之减少。体圆柱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淡红色,左右各侧有6个单眼。触角短,仅3节,口器咀嚼式。胸部3节,各节有一对单爪式的胸足,用来抓食。腹部10节,第二至第五腹节背面各带一涡状纹。第三至第六腹节各有一对腹足,用来爬行;末一腹节的一对尾足则作抱枝之用。腹足和尾足在化蛾时都消失,因此合称假足。此外,第八腹节背面还有一尾角,具平衡身体的作用。第一胸节以及前8个腹节两侧各有一对气孔。丝腺一对,位于体内胃的左、右两侧。在第四次蜕皮以后,丝腺迅速生长,可分产丝、储丝和吐丝三部分。产丝部从血液中吸收可形成丝的物质,储丝部可存储丝浆,吐丝部吐出丝浆,使之凝固成丝。幼虫蜕皮4次,经一月余的时间,吐丝作茧,每茧丝长1000~1500 m。再经10余日,幼虫在茧内变成蛹,蛹再羽化为成虫,即蚕蛾,破茧而出。蚕蛾体大翅小,丧失飞行能力。口器退化,不摄食。雄蛾较小,雌蛾腹部特别大,交配后产卵,雌雄都死亡,以卵越冬。
  3.蝗灾一二三
  几千年来,蝗虫是农作物的头等害虫。唐贞元年(公元785年),我国陇海一带发生蝗灾,“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殣枕道。”明崇祯13年(公元1640年),洛阳发生蝗灾,“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父子兄弟夫妇相食,死尸载道。”1889年,红海上空出现蝗群,约有蝗虫2500亿只,质量约5.5×105 t,蝗群飞过时声振数里,遮天蔽日,太阳也为之黯然失色。1979年美国密苏里河西部14个州的农田和牧场,都被蝗虫覆盖,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惨重。
  4.真假昆虫——军警得力助手
  美国法医史密特日前在国际刑警组织召开的法医工作交流会上,介绍了他利用昆虫侦破发生在迈阿密的一起凶杀案经过。
  两具女尸的腰部以下只剩骷髅,腰部以上已成干尸状。其中一人穿的是薄衬衣,另一人的上衣则是较厚的针织毛线衣。显然两人死于不同的季节。
  根据不同昆虫在不同气温下活动的规律,史密特从穿夏衣的死尸上发现了夏天的虫子,而另一具发现了冬天的虫子。他还发现尸体上的虫子已停止生长,这是因为凶手把尸体隐藏在地下室的墙洞里,墙洞是用木板和石灰筑成的。
  经验证明,如果发现双翅目昆虫,那么死亡就发生在天热的时候,即在3月至11月之间;如果没有发现这类昆虫,那么死亡就是在11月至次年2月间。史密特确定在两年半以前。
  最后,凶手终于被抓获。他的供词与史密特鉴定报告中所陈述的细节完全相同。
  昆虫学家早就知道某些昆虫对腐肉的食欲同尸体的腐烂程度有关。史密特说:“把昆虫的生物周期同尸体的腐烂程度联系在一起,法医就可以确定死亡时间,甚至知道尸体是否被转移。”
  史密特指出尸体腐烂的7个阶段及相关的昆虫是:
  (1)肿胀腐烂阶段:发生于死亡后的头6个月,这个阶段首先出现的是丽蝇和麻蝇。
  (2)油脂发酵阶段:在死亡6到9个月间,体内脂肪(常温下)发酵,这时出现的是蛀虫和一种带绒毛的昆虫。
  (3)冒气发酵阶段:10个月以后,尸体散发的硫化氢和其他气体吸引着又小又亮的酪蝇。
  (4)氨发酵阶段:在24至48个月间,在这个阶段先出现OPHYRA和PHORA等小昆虫和甲虫。
  (5)干燥阶段:死后2~3年间,尸体完全脱水,这时候出现的是螨虫。
  (6)干燥组织的破坏阶段:这时出现的是长着坚硬口器的昆虫。
  (7)清扫骷髅阶段:4年后TINE BRIO等甲虫将骷髅上剩下的残渣吃光。
  昆虫学家不但可以判断日期,还可提供其他死亡情况。如被害者在死前受伤或肢体残缺,伤口部位的苍蝇和蛆多于其他部位。
  昆虫对于寻找腐烂尸体的毒药也是很有用的。如果在死者的头发、血液、尿或指甲内找不到毒药,那就可以利用尸体上的蛆虫。法医们曾从这种蛆虫中提取出可卡因、海洛因、汞和各种农药。研究人员还发现美国人自杀时常用的杀虫剂马拉硫磷能使麻蝇对死者的嘴不感兴趣。所有这些能向警方提供通过其他手段得不到的线索。
  5.昆虫与航天技术
  (1)蝴蝶·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运行时,受到太阳的辐射,向阳的一面温度可高达200℃,而背阴的一面可低到-200℃。由于温差极大,卫星上的精密仪器很容易受损坏,这使科学家们大伤脑筋。为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从蝴蝶身上的鳞片的巧妙开合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受到启发:当太阳直射时,体温高,鳞片便会自动打开,并转换一个角度,以减少对太阳能的吸收;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便自动闭合紧贴体表,以便吸收更多的太阳能。于是,科学家为人造卫星设计制造出一种高效率的调控温度的装置,从而延长了卫星的使用寿命。
  (2)苍蝇·平衡
  苍蝇只用一对长翅飞行,后一对翅膀退化成了一对哑铃状的平衡小棒。这一对小棒的作用是在飞行时保持身体平衡和调整飞行的方向,平衡棒以每秒300次的频率振动。科学家根据苍蝇的平衡棒原理,研制出一种新的灵巧的导航仪,航天器(及飞机)上装上这种导航仪,就可以避免在大幅度翻滚和急转弯时栽跟斗。
  (3)蚂蚁·机械臂
  蚂蚁身体虽小,但力量很大,如果与自身重量相比的话,那么世界上最有力气的动物就要数蚂蚁了。蚂蚁为何会是个大力士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它的脚爪里的肌肉是由几十个“微小”的发动机组成的,而“机器”的“燃料”,是结构非常复杂的含磷化合物,它能使潜在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效率高达80%以上。目前,仿生学家还研制出一种带状“人造肌肉”,把它放到酸性溶液中,就会蜷缩起来;而放到碱性溶液中,它又会伸展开来,于是,在它收缩和舒张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力。据测定,1 cm宽的“人造肌肉”,可以提起100 kg的重物,能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且几乎没有热损耗,利用率高达90%以上。这种“人造肌肉”可以取代人的手臂在飞船里进行必要的“工作”。
  (4)蜘蛛·宇航员
  宇航员驾驶飞船在以光年来计算空间距离的星际中遨游,生活的寂寞是难以想象的,况且人的生命又不算长,在上百光年的飞行中,人的寿命难以达到。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不久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亚马逊河沿岸的一种蜘蛛时受到启发。这种蜘蛛虽然有毒,却不会毒死昆虫、小鸟和鼠类等猎获物,只是使它们长时间处于麻醉状态以保鲜活。他们根据这种蜘蛛的毒液研制出了一种无害的安眠药,准备提供给宇航员使用,以便使他们在未来的星际飞行中处于预定时限的休眠状态,从而延长他们的生命,最终完成星际间的航行。
  6.机器昆虫间谍
  “机器昆虫间谍”是美国国防部高级防御研究所耗资数百万美元研制出的侦察高手。这种昆虫间谍总重量只有18 g,长度也只有5.08 cm,但它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却十分巨大。
  这种“昆虫间谍”具有十分清晰的“侦察意识”:它能侦察出有多少的敌方武器或坦克埋伏在十分隐蔽的掩体内,也能探测出刚遭到轰炸的建筑物里是否仍然埋伏着狙击手。参与研制的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说,在作战中最糟糕的是不知道敌人在哪里,而这种“昆虫间谍”能准确发现敌人的埋伏地点,并及时获取十分重要的情报。在它的上面装备有摄像机和有高灵敏度的感应器,它们一边缓慢地向前爬行,一边传送信息给在后方等待情报的指挥官。情报的内容翔实广泛,包括敌人轻重机枪的数量和分布以及火箭,火炮的方位等等。
  设计者将它设计成昆虫的样式是一个精巧的选择,因为他们认为生物系统中的东西比实验室中培育出来的更高效,也更不易为人所发现。工程师们为它装配了4个反“V”字型的脚,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这对于它越过崎岖或泥泞的地形非常有利。
  虽然这种“昆虫间谍”还有待完善。但是美国国防部高级御防研究所的官员们对昆虫间谍用于实战持乐观态度。
  参加研制的科学家们说,一旦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他们估计每只“昆虫间谍”的成本仅为十几美元,因为生产它所需要的金属条和电子器件,可以比较廉价地获得。
  7.蝴蝶的婚嫁
  蝴蝶——大自然的舞姬,这是人类对蝴蝶的称颂,自古以来,中外皆然。蝴蝶可入诗、入画、入歌、入舞,轶闻趣事,更是多多。全世界有蝴蝶17800余种,我国有1300多种。蝴蝶有一对触角、两对翅膀、三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一生经历四个(卵、幼虫、蛹、成虫)生命阶段。
  成虫即蝴蝶,有雌雄之分。雄蝶发现雌蝶后,不管它是否“婚配”都会追求。若雌蝶未婚,便会带领雄蝶到枝叶茂密的阴暗之处。这时,雌雄蝶一前一后,似热恋中的情人形影不离、缠缠绵绵。经过几个回合的亲密飞行,若雌蝶接受了雄蝶的求爱,就会停留在树叶或枝条上。起初,雌蝶会展开翅膀,平放在身体两侧,此时,雄蝶就开始作献舞飞行了。它会快速振动着双翅,就像直升机一样,将身体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在雌蝶上空飞舞,有时雄蝶还会翻出生殖器,并散发荷尔蒙来刺激雌蝶,激动起来的雄蝶还会以雌蝶为中心作来回钟摆状飞行或环绕雌蝶飞舞。
  雄蝶婚前舞蹈的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左右。欣赏了雄蝶的舞姿和殷勤,芳心已动的雌蝶会慢慢地将翅膀并拢停在背上,此时,雄蝶就迫不及待地飞过去交配。但也有例外,那些身体肥胖的大型蝴蝶,会省略婚前的舞蹈表演,求偶飞行一旦成功,立刻进行交配。
  蝴蝶的交配时间多在1小时左右。正常情况下,它们就停在原地交配,直到雄蝶完全把精液输入到雌蝶腹部的贮精囊内,并分泌胶状物质封住雌蝶泄殖腔为止。
  若在交配过程中,受到敌人攻击或骚扰,它们便在飞行中交配。通常是雌蝶展翅拖着雄蝶飞行,雄蝶则仍然紧闭着翅膀继续交配。由于仅由1只蝴蝶飞行,所以飞得很吃力,很慢。倘若敌人迫近陷入危机时,它们则不得不中断交配,各自避敌,全速逃离。
  交配后,雌蝶的卵并没有立刻在体内受精,精液仍停留在贮精囊中。只有当雌蝶要排卵时,卵粒才会经过贮精囊一一受精。雌蝶交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尽快寻找寄主植物,它们通常喜欢找嫩叶。一旦找到了嫩叶,雌蝶就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将腹部往下一弯,把卵产在叶片的背面。绝大多数的雌蝶会精确地计算出幼虫的食叶数,因为幼虫孵化出来之初,牙齿嫩、体力差、爬不动。它们总是在原地食完卵壳后,又在原地食这片嫩叶,所以雌蝶是将卵分散产在叶片上,以免大家抢食。
  雌蝶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过的雌蝶,必定会拒绝其他雄蝶的追求。若雄蝶仍穷追不舍,雌蝶则会快速从上向下飞行,让雄蝶一时看不见自己到哪里去了。此时,雄蝶才会产生自知之明,退却飞走。由此亦可见雌蝶为妻的“忠贞”,这也是自然界生物婚恋之准则吧。
  8.我国古代治蝗人物与传奇故事
  我国是一个蝗灾频繁发生的国家。近2700年来,有记载的蝗灾发生达842次,历史上有几十个帝王对防治蝗灾下过旨令,同时还涌现了许多治蝗人物和传奇故事。
宰相治蝗
  姚崇(649~721年),本名元崇,陕州人,曾任唐朝的夏官侍郎、春官尚书、紫微令、中书令、宰相等职。开元三年(715年)六月,山东大蝗,紫微令姚崇差御史下诸道,采用驱赶、扑打、焚烧、挖沟土埋等多种办法消灭了蝗虫,是岁田收有获,人不甚饥。开元四年,山东、河南、河北蝗大起,山东百姓皆烧香礼拜,眼看食苗,手不敢捕,河南、河北的蝗虫所经之处,苗稼皆尽。面对如此严重的蝗灾,姚崇仍主张采用驱扑焚瘗的办法除治蝗虫。但不少人认为:“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力”。是除治还是不除治,在当时两种思潮的斗争十分激烈。最后,姚崇用很多历史故事讲明了治蝗的意义,并用官爵向皇帝担保,“治不下去,并请消除”。这样姚崇的治蝗主张才得到皇帝的支持。在姚崇的领导下,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全国捕蝗900万担,蝗虫因此亦渐止息。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上海人,是我国明代杰出农业科学家。先后任翰林院纂修、河南道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宰相等职。徐光启一生写下大量关于农业方面著作,其代表作是《农政全书》。《除蝗疏》在《农政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除蝗疏》中,徐光启对历史上从春秋至元朝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时间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得出了蝗灾发生“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的结论。又通过对元朝百年之间蝗灾发生地点的分析,得出:“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都郡之地,湖巢社衍,旱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的结论。首次划出了中国蝗虫宜蝗区范围,并提出了“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在矣”改造蝗区的根本治蝗意见,同时还通过对老农的访问和自己对蝗虫习性的观察,提出了很多正确有效的治蝗办法,有些办法则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如挖掘蝗卵法、收买蝗虫法、开沟埋蝗法等。
刘猛将军庙与治蝗传说
  沧州东部中捷农场境内有一座高台,数百年前这高台上还有庙宇一座,这便是“蚂蚱神”刘猛将军庙。据这里的老者讲,过去这座庙青砖绿瓦,红门红窗,庄重而典雅,庙内有形象逼真的刘猛将军泥塑。相传有一年渤海滩一带发生了蝗灾,飞蝗遍野,禾稼一空,百姓上书朝廷,刘猛将军领命率兵前来灭蝗。刘将军到渤海滩一看,果真了不得,蝗虫聚似山丘,涌如波涛,不禁大惊失色。刘猛率兵昼夜捕打,蝗虫还是有增无减,直打到筋疲力尽,口吐鲜血,刘猛走到哪儿,蝗虫就跟到哪儿。看着这漫天涌来的蝗群,刘猛毫无对策,又觉得灭不了蝗虫回去无法交差,于是把心一横打马直奔渤海,成群的蝗虫也随之而去,渤海涌起3米巨浪,刘猛不见了,成群成群的蝗虫也卷入了海底,蝗灾消除了。后人念刘猛将军能除治蝗灾,保护禾苗,便在武帝台上修建了这座庙宇,以祈人寿年丰。
蚂蚱剩的故事
  1943年夏,黄骅县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蝗灾。蝗虫吃光庄稼和芦苇之后,又像洪水一样涌进村庄,连窗户纸,房檐草都吃光了。县城北周青庄有一徐氏人家,白天大人出去捕打蝗虫,把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放在了家里。回来时老远就听见孩子哭叫,进屋一看,屋里到处是蝗虫,孩子脸上、身上都爬满了,徐氏急忙抱起孩子,只见孩子的脸和耳朵都被蝗虫咬烂了,鲜血直流,真是死里逃生。长大后大家都管他叫“蚂蚱剩”,意思说他是蚂蚱吃剩下的孩子。后人形容这次蝗灾“蚂蚱发生联四邻,飞在空中似海云,落地吃光青稞物,啃平房檐咬活人”。
7.1.2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尝试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三维目标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本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的思想是: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学会利用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来为人类造福。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3、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借助于数学方法、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学问题。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九章第二节,是在植物有性生殖的基础上初步对动物中生殖比较简单的昆虫进行研究学习。是对有性生殖的进一步了解,也是为下几节学习其他动物的生殖发育打下基础,起作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说出昆虫的生殖过程及特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三)、课型
由于本节课不可能现场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观察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可以在上课前准备一个培养出果蝇的培养瓶。并可在电脑上演示果蝇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及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物”的演示与教师的语言相结合,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演示法。课型属于新授课中的单一课。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立志在仿生学方面钻研、创新、有所成就。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好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
(2)通过本节学习,帮助学生在以后树立远大理想。
(五)、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策略:昆虫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类群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类动物,但要求学生准确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概括出其特点,还需多给学生提供感性的认知资料。可以先以现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有关昆虫生殖和发育的录像片或图片,启发学生将已有的经验与录像片或图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然后在拿出已培养好的具有果蝇各发育阶段的培养瓶给学生们观看,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让学生去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奇妙应用,充分体现STS教育。
(六)、教学媒体设计
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自己在课前作好自制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短片,能让学生更加相信本节内容的科学性。增加学生的注意力。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表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提问:冬季几乎看不到苍蝇、蚊子,为什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了起来?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长出“肉虫子”?“肉虫子”又如何变成蛾的?
回忆、思考、回答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果蝇它的繁殖和发育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产生疑问,并期待了解。
引出视频断片。
观看视频
播放断片:果蝇的生殖和发育的断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果蝇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并做好记录。
提问1:果蝇的一生中其发育阶段有那些,其先后顺序是怎么样的?
提问2:果蝇各阶段的形态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看、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了解果蝇这种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提问3:家蚕和果蝇的生殖发育过程是一样的,你知道家蚕是在哪个阶段产丝吗?
在家蚕由受精卵到成虫的四个发育阶段中,只有幼虫时期取食桑叶。蚕吃下的桑叶,经过蚕体内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一部分成为蚕的组织细胞的组成物质,同时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转化成各种氨基酸,由血液运输到绢丝腺中。绢丝腺是专门合成蚕丝的腺体,经过腺细胞加工合成分泌的液态绢丝蛋白,由蚕口器下边的吐丝管牵引,吐出一根长长的液态的细丝,细丝遇到空气后即凝结成固态丝。
回忆、讨论、回答。
联系STS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播放断片: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断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其它昆虫如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并做好记录。
提问:蝗虫的一生中有那些生殖发育阶段?其顺序是怎么样的呢?
仔细观看、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了解昆虫中还有像蝗虫这样的生殖发育过程。
提问:蝗虫为什么要脱皮?
回答:昆虫的蜕皮是生长的需要,因为昆虫的表皮(外骨骼)是由蜡质层和几丁质层组成的。蜡质层位于表层的最外层,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几丁质是复杂的含氮多糖类,它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在几丁质层的下面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细胞。表皮细胞分泌的外骨骼一经硬化后,就不能继续扩大,从而使昆虫生长受到限制。因此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蜕皮现象。
思考、讨论、回答。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观看实物
拿出已培养好的具有果蝇各发育阶段的培养瓶给学生们观看。
观察。
帮助学生在以后树立远大理想。
讨论分析
所有的昆虫其生殖发育过程并不只有一种方式,所有昆虫的生殖发育方式有两种。一种像果蝇那样,例如:家蚕、蝇、蚊、金龟子等。一种像蝗虫那样,例如:蟋蟀等。
作笔记。
为学生总结昆虫的生殖发育方式。让学生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有一个整体了解。
提问:果蝇和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不同?
讨论、回答。
引出若虫的概念。
提问:果蝇和蝗虫在发育过程中,在生理结构上有什么变化吗?
讨论、回答。
提出:变态发育
为学生理解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作铺垫。
提问:果蝇和蝗虫在生殖发育过程中,幼虫或若虫与成虫相比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
讨论、回答。
引出变态发育中的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
得出结论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昆虫的生殖发育方式是怎么样的?
回答:昆虫的生殖发育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完全变态;一种是不完全变态。但都属于变态发育方式。
完成新课程的学习。
(八)、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设计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1、说出家蚕和蝗虫在生殖发育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赤眼蜂怎样杀灭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呢?
3、怎样预防蝗灾的发生?
启发: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九)、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果蝇的生殖和发育——完全变态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
2.例如:蜜蜂、菜粉蝶、蝇、蚊等。
二、其他昆虫(如:蝗虫)的生殖和发育——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蟋蟀、螳螂等。
三、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方面发生了变化。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标要求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课标解读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这一主题的阐述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在本节的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有关重要概念为:不同动物发育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别很大。
 2.八年级上册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节的学习中,曾经提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那时是为了说明“两栖”的含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将侧重点放在青蛙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生殖发育的影响上。新的课程标准构建了“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加强环境教育,以提高初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做到与环境和谐相处。本节课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增加“箭毒蛙”和“非洲胎生蟾蜍”生活现状的介绍,结合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依据客观事实分析问题,逐步认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新课标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理念。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再现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指导学生思考讨论鸣叫、抱对、产卵率高等现象对种群繁衍的意义。再经过与昆虫的生殖发育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变态发育”和“两栖”的含义;在进行“资料分析”时,引导学生从诱发蛙的行为变化、种群数量变化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最后以问题“怎样才能让两栖动物拥有良好的栖息环境”来结束本课,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达到课程标准渗透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描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观察、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关注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形成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难点
 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青蛙生殖发育的视频、PPT课件等。
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知识,如蛙的鸣叫、抱对、蛙卵、蝌蚪、生活环境等。再通过图片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蛙的一系列生殖行为的意义、受精方式、发育特点、与生活环境的关系、蝌蚪与成蛙形态结构特征上的区别,总结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和两栖动物的概念。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视频:青蛙在繁殖季节的求偶鸣叫。
 [提问]1.发出鸣叫声的一般是雄蛙还是雌蛙?
 2.它们鸣叫的目的是什么?
 引入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明确发出鸣叫声的是雄蛙,目的是为了吸引雌性。
 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新课。
青蛙的生
殖和发育
——变态
发育
 视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视频后,PPT展示青蛙抱对的图片。
 [提问]1.青蛙在哪里发生受精作用?
 2.青蛙的抱对现象对其生殖有何重要意义?
 3.小时候我们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那么看过这段视频,请问小蝌蚪能找到妈妈吗?
 4.雌蛙一般一次产出数十枚到数千枚卵,这对它们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
 仔细观看视频,明确青蛙进行的是体外受精,进而认真思考,经过交流,认识到抱对可以提高体外受精率。
 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最后理解产卵多是对受精率低和孵化率低的一种适应,有利于两栖动物的繁衍。
提供一些生活中很难见到的连续的生命现象,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青蛙的生
殖和发育
——变态
发育
  PPT展示青蛙发育过程的五张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将五张图片排序。
 [提问]1.排序的依据是什么?
 2.哪几张图片显示的阶段只能生活在水里?
 3.视频最后结束时说“小青蛙从水里转移到岸上来生活”原因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互相补充,总结出青蛙发育过程中形态和呼吸器官的变化。
 PPT出示表格,比较青蛙和蝌蚪的不同点。
 [提问]这种发育过程跟我们学过的哪种动物比较类似?引出青蛙的变态发育方式。
 思考,为青蛙的发育过程排序。
 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体会在由蝌蚪发育为青蛙的过程中,形态上先后肢,后前肢,尾消失的变化,以及呼吸器官由鳃到肺的变化,重温两栖动物的概念。
 思考填表,根据结果说出青蛙进行的也是变态发育。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进一步理解“两栖”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两栖动物
的生殖发
育与环境
条件
 PPT展示红色箭毒蛙和非洲胎生蟾蜍的现状。
 讲述: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春夏之交的周末,在奶奶家小住时,总会被青蛙的叫声吵醒,那时觉得特别烦,可是现在却很难听到那些熟悉的叫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现在很难听到青蛙的叫声呢?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任务,解释和分析问题。
 1.自主阅读教材的资料分析。
 2.分小组讨论有关的讨论题。
 阅读额外补充的资料,体会栖息地减少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小组成员先自主阅读资料分析,再集中讨论两栖动物的繁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同生物与环境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展示一些学生不了解的现状,以引起学生对现在环境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希望渗透关爱生命等价值观教育。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
 整理知识。
 学会归纳总结。
作业
 思考:怎样才能让两栖动物拥有良好的栖息环境呢?
 搜集资料,分析归纳。
 渗透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求偶、抱对:吸引雌性,提高受精率
 体外受精:有性生殖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课前知识的预习和实验材料的获取方面——例如蝌蚪的采集和两栖动物变态发育的观察,要准备充足。让学生在教师或者小组长的辅助下进行充分预习,同时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采集工作和对一些实验现象的观察。
 在用多媒体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引导,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同时还可巡视学生对表格的填写。进而对课堂完全掌握。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情景展示] 如图是青蛙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形态图。
[问题探究] 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是怎样的?其发育有什么特点?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青蛙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卵生。其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成蛙与蝌蚪差别很大,如下表:
比较
早期蝌蚪
成蛙
生活环境
水中
水陆两栖
四肢





运动器官

四肢
呼吸器官

肺和皮肤
所以,青蛙的发育也是一种变态发育。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参考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资料分析: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
讨论与交流。
带着问题阅读P13内容。
观察图Ⅶ-6 蛙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
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什么是两栖动物?
观察图Ⅶ-5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阅读资料P14资料分析1.2.3。
思考、讨论、交流:P15讨论1.2.3。
分析比较。
任选其中一个,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评价与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评价、释疑、小结、拓展。
评价、小结。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得出结论
简要介绍、拓展。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评价、释疑、小结。
拓展
提供一定的资料,进行方法指导。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敢于发言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画青蛙的活动,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2.通过短时间内画青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教学重点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  ●教学难点
  通过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以及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竞赛、讨论、多媒体教学。
?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片,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一只活的青蛙。
  2.学生准备:有关两栖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闭好了,一定不要偷偷看,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好了,睁开双眼,看我给大家带的礼物是什么呢?
  (说话的同时,从袋子里取出提前准备好的青蛙活体。)
  学生:青蛙。
  教师:大家都知道它是青蛙,你对它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进入这节课的第一个版块——畅所欲言。
  学生甲:青蛙小的时候叫蝌蚪,能在水里游来游去,到处找妈妈。
  学生乙:青蛙的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它长大以后尾巴就逐渐消失了。
  学生丙:青蛙视觉和听觉都很敏锐,它是用肺来呼吸,适于在陆地上生活。它的四肢中后肢是比较强大的,前肢短小,特别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
  学生丁:青蛙除了用肺呼吸以外,它的皮肤也能辅助呼吸;而且,青蛙的皮肤很光滑,在游泳时是能够减少水的阻力的。
  学生己:我想提出几个问题来,请大家帮我找找答案。
  1.青蛙是农业益虫,经常被古人描绘的入诗入画,比如宋朝诗人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所有的蛙都能鸣叫?鸣叫又意味着什么?
  2.到了寒冷的天气,我们几乎看不见青蛙的踪影,青蛙为什么要进行冬眠?
  3.蝌蚪在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尾巴后来怎么就没有了?小蝌蚪吃什么长大?
  4.蝌蚪是用鳃来呼吸的,也有尾巴,能够游泳,它有很多和小鱼相似的特点,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说完后,教师首先指出学生在回答问题用词上的一些错误之处)
  教师:很好,大家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多留意身边的点点滴滴。所谓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日积月累,总能成为一个“百事通”。那么,我们大家就一起看一看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看是否能帮助己同学回答出这几个问题来。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现在,以我手里抓的这只青蛙为模特,同学们拿出笔和纸,用3分钟的时间来画上一只青蛙。我们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学生开始画图,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要在3分钟内完成这件事,不是很容易的事,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创新。)
  教师:3分钟时间到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两位同学的杰作。
  (教师一定要注意从各个角度来点评这两幅画,尽可能挖出更多的优点来鼓励学生。)
  教师:刚才,大家都画的是青蛙的成体,它只代表了青蛙生命史中的一个闪光点,你了解它的全部生命过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段。
  (教师播放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教学录影带。)
  教师:录影带播放完了,我们从中了解了青蛙全部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你能回答出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A: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学生B:春末夏初,我们在野外经常能够听到青蛙的鸣叫,这些鸣叫的青蛙都是雄蛙。雄蛙的口角有一对鸣囊,鼓起来又瘪下去。在繁殖季节,雄蛙以鸣叫作为求偶方式,所以青蛙的鸣叫对种群的繁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C:春季,雌雄蛙经抱对以后,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入水中,使二者在水中相遇而受精。受精后,刚孵化出来的青蛙幼体即蝌蚪头部两侧有鳃,用鳃进行呼吸。在它的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此时的蝌蚪和鱼非常相似,蝌蚪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尾巴上的细胞按照编好的“程序”全部死亡消失,所以青蛙成体是没有尾巴的。
  学生D:刚孵出的小蝌蚪是不会取食的,它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得营养,2~3天以后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食物。
  学生E:我还要说一点,蝌蚪的鳃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消失。
  学生F:由于青蛙身体表面没有羽毛、毛等专门的保温结构,所以它的体温不恒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冬季,当地面温度在8℃以下时,青蛙就钻入水边泥土中,不食不动,呈睡眠状态,进入冬眠。冬眠是青蛙对冬季不良外界条件的适应。冬眠期间的青蛙,几乎全靠皮肤进行呼吸。
  ……
  教师:大家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而且也从其他方面加深了对它的认识。比如:体形、皮肤、呼吸等。那么,老师在此提出一个问题: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我们请一个同学来作答。
  学生G: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异性都很大,所以和家蚕一样都属于变态发育过程。但是蚕的整个生命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而青蛙只经历了卵、幼体、成体三个阶段。
  (教师进行板书。)
  板书: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体外受精
  2.受精卵→幼体→成体
  教师:回答得非常准确。从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栖动物的成体虽然能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们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还必须在水中进行,所以说两栖动物并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有人认为上面所说的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对不对,我们看一看下面的报道便一目了然。
  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许多几十年前常见的青蛙物种,现在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引起蛙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对蛙类栖息地的改变与破坏。在英国过去的50年间,为了发展农业和扩展人类居住面积,大量蛙赖以生存的池塘被填平,结果蛙类绝迹,蛙声消失。近10年来,“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可是人们没有意识到,阡陌交错的公路对蛙类来说却是分割它们栖息地的一条条“死亡峡谷”。人类,该到了从公路上的蛙类尸骨中有所意识的时候了。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无形之中已经对我们的朋友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大家注意阅读15页的资料分析,回答讨论题。
  (学生讨论)
  学生H: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学生I:美国和非洲之所以出现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
  教师:也就是说环境变迁和水质的污染都给青蛙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这些归根结底却都是我们人类的“杰作”。
  板书: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课堂小结]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是它现在的生存却直接受到了人类对它的威胁,我们应该去为它做些什么呢?
  (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教师:希望大家所说的话都能用实际行动来体现。但愿,博物馆的录音不是我们的后代凭吊大自然天籁之音的最后机会。让我们一起关注青蛙,保护青蛙吧!
  [巩固练习]
?  一、选择题
  1.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经历了( )
  A.卵——胚胎——幼蛙——成蛙
  B.卵——胚胎——蝌蚪——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答案:D
2.有关青蛙的生殖发育,正确的叙述是 (   )
A.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无变态发育
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无变态发育
答案:A
?  二、判断题
  2.雌雄蛙抱对时,进行体内受精。
  答案:×
  分析:青蛙的卵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产卵和排精时的行为。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
?  三、动动脑
  3.课后练习第3题。
?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体外受精
  2.受精卵→幼蛙→成蛙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  ●活动与探究
  1.调查周围生活环境对青蛙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写出一份以“住手吧!青蛙的朋友们”为题的报道。
  2.在青蛙繁殖季节,当你听到青蛙鸣叫时,到沟渠或池塘中去采集青蛙(或蟾蜍)的受精卵。把受精卵放在盛水的玻璃缸中。玻璃缸要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观察受精卵发育成青蛙(或蟾蜍)的过程,并且作观察记录。别忘了把青蛙放回自然环境中。
?  ●备课资料
  1.生殖器官
  雄性有一对卵圆形、长柱形或分叶状的精巢。精液通过输精小管与肾脏前部的肾小管连通,然后借输尿管进入泄殖腔而排出体外,故名输精尿管。蛙蟾类在繁殖期间,输精尿管的末端膨大成贮精囊,用作贮存精液,过了生殖季节则缩小恢复正常。此外,它还保留着细小而明显的输卵管。除蚓螈类,蝾螈科,尾蟾等少数种类外,均营体外受精。蚓螈类的泄殖腔长,能突出体外成插入器,将精液直接输入雌体的泄殖腔内,可看做是一种交配器。生活在美国西北部流水中的尾蟾因雄体具有一尾状突而得名,泄殖孔位于尾状突的末端腹面,繁殖季节,雌雄相向抱对,尾状突插入雌蟾泄殖腔孔内,以保证精子与卵相遇。非洲东部的泳蟾(Nectophrynoides vivipara)虽无交配器,但也属于体内受精的动物,受精卵可在雌蟾的子宫内发育成蝌蚪后产出。分布于欧洲的黑螈(Salamandra atra)和火螈(Salamandra salamandra),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发育,直到形成蝌蚪或小蝾螈时才产出。
  雌体有一对囊状结构的卵巢,囊内常含有许多圆形的卵,卵巢和卵的大小、颜色随季节及发育状况而不同。低温蛰眠是大蟾蜍等卵子成熟的决定因素,卵成熟后由卵巢进入腹腔,通过腹腔膜上的纤毛活动和腹肌收缩而进入输卵管前端的漏斗。卵在输卵管内向远端移动的行程中,包上由管壁分泌的胶质,形成卵胶膜,最后到达输卵管扩大的子宫部,于两性配对或抱对后与雄性的精液同时排至水中,完成体外受精。左、右输卵管后部合并为一(蟾)或各自开口于泄殖腔的背壁。动物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输卵管分泌物是两栖类成熟卵子受精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蛙蟾类生殖腺的前方都有一对黄色的指状脂肪体(fat bodies),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的营养结构。通常,蛰眠期前的蛙和蟾蜍由于摄食旺盛,体内都积贮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因而脂肪体也显得十分粗大。当进入生殖细胞迅速生长发育的繁殖季节,脂肪体被大量消耗而萎缩得很小。此外,蟾蜍属和南美洲的短头蟾科种类的生殖腺前缘都附生着一个形状各异的毕特氏器(Bidder’s organ),由蝌蚪生殖腺前部膨大部分经变态后形成。毕特氏器相当于退化卵巢的残余部分,内含无数尚未分化或发育不完全的卵细胞。摘去蟾蜍的精巢,可导致毕特氏器发育成具有产卵功能的卵巢,有人认为这种改变并非性逆转现象,而是由于去势后退化卵巢消除了雄性激素的抑制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两栖动物的两性差异一般表现在雄性蛙蟾类的身体略小于雌性,而色斑有区别的种类在我国以花背蟾蜍最明显。吻端的形状在大树蛙的两性间也有显著差异。雄性鲵螈类的肛部隆起呈椭圆形,肛裂较长,内壁有乳白色小疣(大鲵)以及有浅灰色(东方蝾螈)或黑色的绒毛状乳突(肥螈)。繁殖季节内,因受性激素的影响,不少种类的雄性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副性征:峨嵋髭蟾和棘腹蛙等蛙的前臂因加强抱雌能力变得粗壮而有力,几乎超过正常状态的好几倍。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的基部局部隆起成婚垫(nuptial pad),有些种类如铃蟾、花棘蛙(Rana maculosa)、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的第三指上也有婚垫,垫上富有粘液腺或角质刺,用于加固抱对作用。此外,髭蟾上颌背缘的黑色角刺、棘蛙类胸腹部的腺体及疣刺、棘肛蛙泄殖腔内壁的细棘、隆肛蛙肛部皮肤呈方形的囊状突起,以及旗螈(Triturutus cristatus)背面出现的帆形肤褶等,也都是两栖动物特有的雄性标志。
  2.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种类的繁殖期都在春夏之际,而中国林蛙却于冰雪初融的3月开始抱对,崇安髭蟾和绿臭蛙(Rana margaratae)则可迟至深秋11月或冬季进行产卵。抱对现象是蛙蟾类在产卵前必不可缺的繁殖行为,当雄性一旦追逐到雌体后,鸣声便戛然而止,用前肢紧紧抱住异性的腋下而蹲伏于其背上。抱对可持续6~8小时,甚至长达一天或数日之久,其生物学意义显然是与刺激两性同步排精产卵和提高受精率具有密切关系。鲵螈类在繁殖期无抱对行为,也不鸣叫召唤异性,但雄体常表现出某些求偶动作:东北小鲵的两性彼此靠拢,结伴游泳,雄体屡屡下沉到雌鲵腹下来回窜游,或以尾部卷绕对方;雄性东方蝾螈常围绕雌体游动,以吻碰触其泄殖孔,尾部不停地弯曲抖动,这种动作可反复多次,甚至持续几小时。
  除泳蟾、尾蟾和几种蝾螈营卵胎生外,均以产卵方式进行繁殖。通常雌体都是一次性将所怀的成熟卵泡全部产出。东方蝾螈,它们在整个繁殖期内每天产一枚受精卵,而泽蛙每年可产卵4~6次,每次的产卵量也比较少。卵及包裹在卵外的胶质膜或胶质囊,其大小、颜色和形状都因动物种类而异。两栖动物的卵为多黄卵,动物极含有丰富的细胞质,表层内有黑色素微粒而呈现深褐色或黑色,有利于吸收日光,植物极主要包含卵黄,但无色素,故成灰白或浅黄色。生活在平原地区的蛙蟾类,卵径为1.5~3.0 mm,而姬蛙的卵形甚小,直径仅0.8~1.0 mm,栖息于山地溪流中的高山型种类(角蟾、髭蟾、齿突蟾、棘蛙、臭蛙、湍蛙等),卵径增大,直径为3.5~4.0 mm,最大卵径可在5 mm(棘胸蛙),卵乳白色(臭蛙)或灰色(棘蛙等),似与其产卵在石块下不易受到阳光照射有关,树蛙和弹琴蛙能在树叶或土坑内产卵,卵呈现象牙色、浅黄色、浅绿色或灰绿色。
  3.胚胎发育和状态
  卵外有胶质膜2~3层,豹蛙甚至可达5层之多,胶质膜轻而薄,可被精子头部含有蛋白酸酶所分解和穿透,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并吸水膨胀漂浮水面,以利充分接受光照和积贮发育所需的热量。此外,胶质膜还有促进精子正常受精、保护受精卵和使胚胎免遭污染、机械损伤、低渗影响、病原体侵入及水生动物吞食等作用。
  卵在受精后2~4小时便开始分裂。受精卵因内含的卵黄分布不均匀而进行不完全卵裂,动物极和植物极的细胞分裂是非等速进行的。这种卵裂形式与文昌鱼的完全卵裂及鱼类的盘裂不同。受精卵在细胞分裂的增殖初期,称为卵裂期,动物极的细胞以比植物极细胞更快的速度进行有丝分裂,并形成最早的胚胎——囊胚(blastula)。囊胚内具有一个充满液体的囊胚腔。
  不间断的细胞分裂,使较小而数量众多的动物极细胞开始向下外包到植物极细胞的表面。同时,植物极细胞也相应地移动和内陷,最后围成原肠腔(archenteron),囊胚腔因受挤消失而被原肠腔所取代。这时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胚胎称为原肠胚(gastrula)。那些内陷的植物极细胞叫做内胚层细胞,外包在胚体表面的动物极细胞称为外胚层细胞。
  发生外包的动物极细胞后来也由原口处向胚内卷入,即中胚层细胞,其中一部分移到原肠背面形成脊索中胚层,棒状结构的脊索即由此发展而来;其他细胞则转移到胚内的背侧和腹面,以后逐步构成体节、脊柱和体腔等。原肠期开始出现三胚层,不同胚层的细胞已分别聚集在特定位置,为动物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构成作好了准备。原肠期结束时,原口缩小成裂缝状,同时胚胎背面的外胚层细胞又形成神经管,接着下沉至胚内,并为皮肤所覆盖,而其他器官也随之相继分化,称为神经期,此时的胚胎称神经胚(neurula)。当胚体发育到出现外鳃、口、尾鳍、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时,即冲破卵胶膜或卵袋进入水中,孵化成独立生活的幼体——蝌蚪。两栖类的卵从受精到发育成幼体所需的时间,可因时、因地、因水温和种类而不同,通常在水温12℃~23℃的条件下,蛙蟾类约为4~5天,而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极北小鲵则需17~19天。刚出卵胶膜的蝌蚪酷似幼鱼:口的后面有一能分泌粘膜的吸盘,以此吸附在水草上,静止不动,2~3天后吸盘开始退化;有一侧扁的长尾作为运动器官;也有分枝的羽状外鳃执行呼吸机能。外鳃不久就被新发生的鳃盖褶遮蔽起来,并渐趋萎缩而代之以咽部的4对内鳃,鳃盖褶以单个出水孔与体外相通。蛙蟾类蝌蚪的两颌外包黑色的角质喙,构成口的上、下唇附生角质唇齿数行,以此啮食水生植物,唇的边缘另有许多乳突,可能是蝌蚪的味觉感受器。
  4.青蛙和蟾蜍主要区别有哪些?怎样鉴别它们的卵和蝌蚪?
  青蛙和蟾蜍属于无尾目不同科的动物。青蛙,一般是指黑斑蛙,属于蛙科,蟾蜍是属于蟾蜍科。青蛙与蟾蜍不仅外形不同,内部结构、胚胎和生态方面都有许多重要区别。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蟾蜍的肩带为弧胸型(左右上鸟喙骨相互重叠成弧型弯曲),上下颌及犁骨上均无齿,舌端不分叉。青蛙的肩带为固胸型(左右上鸟喙骨合并而不重叠),上颌有齿,犁骨上有犁齿,舌端分叉。
  青蛙的卵和蟾蜍的卵,外面都包有厚的胶膜,单个时不易区分。但蟾蜍的卵产出后,常由胶膜连成带状,带上的卵排成两行或三行。青蛙的卵产出后连成片状或块状。这种卵的不同连接方式,是由它们的不同产卵习性造成的。
  青蛙和蟾蜍的蝌蚪的区别也是多方面的。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头的前端腹面,上唇上方有三排角质齿,下排的中断不连接,下唇下方三排角质齿均连接,乳状突仅生在口外侧,喷水孔在腹面中央处。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口在头的前端,下唇角质齿中第一排不连接,乳状突从口侧一直延续到下唇角质齿外围,喷水孔在头后左侧。
  5.青蛙的粘液腺与蟾蜍的毒液腺一样有毒吗?蟾蜍毒腺的分泌物为什么会有毒?
  两栖类皮肤腺体有两种,一种是粘液腺,一种是粒性腺。粘液腺分布于全身各处,它分泌水状液,这种分泌物是无毒的,青蛙皮肤上的腺体就是这种,粘液腺分泌物的作用是保护动物皮肤粘滑、湿润,利于在水中游泳和陆上呼吸。
  粒性腺往往聚集成疣状,它分泌一种具有辛辣性的物质,含有毒性,因为其中含有多种蟾毒,例如分子式为C24H34O4、C24H34O5、C26H36O6等类固醇物质,误食可引起恶心、呼吸微弱、肌肉麻痹,如侵入眼中,可引起眼肿。据实验,蟾蜍对其他动物有毒害甚至有致死作用。蟾毒和蟾酥(蟾皮)可入药,但使用要慎重。
  粒性腺只有在受到触压或伤害时,才发生分泌活动,所以做实验时应加倍小心。此毒液只对人的眼睛有较强的刺激,对人的皮肤一般无大影响。
  6.恐龙时代的古蛙——丽蟾
  最近,一只古老的蛙化石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学者将它命名为“三燕丽蟾”。这块完整而精美的标本发现于辽宁省的西部,它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蛙类,生存于距今至少1亿2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中期,与大大小小的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
  (1)完整蛙化石十分罕见
  蛙类化石极其罕见,原因是它们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死亡后肉体还没有来得及被沉积的泥沙掩埋就很快腐烂、分解了。同时,蛙类的骨骼细弱,剩下的遗骨也就非常容易被风吹日晒或水冲雨淋而毁坏,因此很难在地层中作为化石保存下来。我国在近百年的古生物学研究中,仅发现了两、三块较完整的新生代蛙化石,如山东临朐的玄武蛙(距今约1千6百万年前)和山西武乡的榆社蛙(距今约5百万年前)等。这种情况与其他脊椎动物门类拥有大量的化石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在古老的中生代地层中发现如此完整的蛙化石怎能不让科学家们兴奋呢?
  (2)丽蟾的习性
  从对三燕丽蟾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它的骨骼形态已经与现生无尾两栖类十分相近,具有发育的髂骨和伸长的后肢,这表明丽蟾已经具有相当的跳跃能力。丽蟾的上颌边缘长满了细细的梳状排列的牙齿,而我们现在常见的蛙类大多没有牙齿,所以具有牙齿是原始的表现。根据这一特征判断,丽蟾的舌部捕食机能及身体的运动能力可能还不够强,牙齿在辅助捕食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丽蟾在食性及取食方式上与无齿的种类也应该有所不同。
  在分类学上,丽蟾属于盘舌蟾类的一种。从这张现生盘舌蟾的照片推测(见图1),丽蟾的形象也不会好看。盘舌蟾类中有一种叫“产婆蟾”的现生种类,它的雄性将雌性产下的卵带缠绕在后腿上,直至1个月后卵孵化为蝌蚪时才把它们放入水中(见图2)。产婆蟾这种奇特的生活习性在生物学上称为“亲代照顾行为”,这样做的直接优点是提高了卵的成活率,就像鸟类中孵卵和哺育雏鸟的行为一样。丽蟾是不是也有相似的行为呢?化石上没有提供任何有关的信息,但通过对现生无尾两栖类生殖行为的分析以及对丽蟾生活环境的研究,我们或许可以作出合适的判断。
  雄蛙或雌蛙的“亲代照顾行为”包括很多种类型,如照料卵(主要是保持卵的湿润以及防止外界侵害),运送卵或蝌蚪,给蝌蚪喂食等等。这些“照顾”行为一般发生在一些较特殊的陆地生态环境中,如洞穴的岩壁上、树叶上、树洞中以及其他一些较危险、较恶劣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尾两栖类可以通过“照顾”行为提高后代的存活率,从而更好地将本物种的基因延续下去。丽蟾是否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科学家根据对保存化石的岩石地层以及其他同时期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恢复了1亿多年前当地的生态环境面貌。当时,辽西地区遍布着一片片风景秀丽、气候温暖湿润的湖泊。湖中漫游着各种鱼虾和水龟;空中时有鸟和翼龙滑翔而过;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乔木形成大片森林,更有小到几十厘米、大到十几米长的恐龙在湖边及树林间的蕨类植物中出没。由于有充分的食物(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蠕虫乃至湖中的小鱼小虾)和丰富的水源,丽蟾的生活环境是比较优越的,据此,科学家们推测丽蟾并没有“亲代照顾”这样特殊的生殖行为。
?
鸟的生殖和发育
课标要求
 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课标解读
 《鸟的生殖和发育》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这一主题的阐述为:(1)描述鸟卵复杂的结构使鸟类可以在干燥的陆地上产卵、发育,这些结构包括坚硬的外壳和柔软有韧性的壳膜,以及气孔等;(2)说出鸟类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3)描述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表现的发展和演化。本节课就是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更高一等动物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特点及与环境的适应。
 在之前的两节中,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所以,本节课将不再对这两个过程进行重点强调。昆虫和两栖动物虽然都采取卵生的繁殖方式,但是前两节中都没有具体介绍它们卵的结构,而本节中明确提出了探究学习鸟卵的结构,因此在教学中,鸟卵的结构应该是一个重点。同时,两栖动物的卵的结构简单、在水中发育,与鸟类复杂且陆地发育的卵有较大区别,所以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应是鸟卵适应陆地环境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鸟卵的结构,并能解释出各结构的作用。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的几个过程。
能力目标
 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认识鸟卵的结构。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鸟卵的结构及各结构的作用。
难点
 鸟卵适应陆地生活环境的特征。
教学准备
 1.PPT制作及视频准备。
 2.学生实验材料准备:(4人/组)白瓷盘,250 mL烧杯,培养皿一组,镊子,剪子,解剖针,放大镜,鸡蛋一个,鹌鹑蛋一个。
教学策略
 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大类群动物,而鸡等家禽更是无人不晓,它们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基本上学生都知道,鸡卵也是吃过无数,但很少有学生会留意鸡卵的内部结构。本节通过对鸡卵结构的观察,以小组同学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究鸟卵的结构、讨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认识鸡卵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本节学习内容,除了让学生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了解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等级越高的动物其生殖过程也就越复杂,对环境适应能力就越强。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鸟的图片:世界上有近九千种鸟类,它们的卵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艺术珍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
 学生欣赏图片,对鸟类学习产生兴趣。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鸟卵的
外形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鸟卵。
 问题设置:鸟卵外形上的共同点。
 教师讲解:椭圆形,一头钝,一头稍尖。
 问题设置(设问):这样的形态对鸟卵的孵化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向全班展示:用手掌使劲握住鸟卵(鹌鹑卵),试图把它捏碎。
 教师讲解:鸟卵的外形可以均匀的分散力量,使得它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问题设置:这对鸟卵的孵化有什么好处?
 [图片展示]鸵鸟孵卵。
 教师讲解:鸵鸟体重。
 学生按老师要求进行操作,用力挤压鹌鹑卵。
 学生通过活动和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或讨论。
 提供多种鸟卵,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所有的鸟卵都有相似的形态,并且通过之后的设问引导,让学生探索得出:椭圆形、一头尖一头钝的形态有利于鸟卵的产出和孵化。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鸟卵的
外形
  教师讲解:椭圆形使得鸟卵不会被亲鸟在孵卵时压碎。
 教师讲解:鸟卵接近流线型。
 问题设置:这在雌鸟产卵时有什么好处?
 教师讲解:易于鸟卵的产出。
 [学生活动]滚动鸟卵。观察在碰触后,鸟卵的活动轨迹。(不走直线)
 问题设置:这对鸟卵的安全有什么好处?
 [图片展示]不同窝中的鸟卵。
 教师讲解:椭圆形使得鸟卵在受到碰触后,也能快速的聚拢在一起,确保安全和均匀地接受亲鸟的体温,利于孵化。
 在分析鸟卵的形态时,锻炼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全面分析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鸟卵的
颜色
 问题设置:鸟卵五彩斑斓的颜色有什么作用?
 [图片展示]鸟卵与环境相适应。
 教师讲解(指图讲解):有些种类的鸟卵的颜色总是与周围环境和窝的质地相差不大,属于保护色。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并作答,必要时记笔记
 保护色是之前学过的内容,在这里以问题提出,是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从卵的形
态→结构
的过渡
 教师讲解(图表演示):卵的外形、颜色和花纹对卵的安全有利,要想成功地孵化,不仅要保证安全,卵的结构还必须完整。
 问题设置:卵要孵化,必须确保卵内有什么结构?
 教师讲解:受精卵;营养物质;保护结构等等。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并作答,必要时记录笔记。
 对学生进行有关“假设能力”和“主动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卵壳的
结构
 温水泡鸡蛋;让学生观察卵壳的变化。
 问题设置:鸡蛋表面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解:有气泡冒出,鸡蛋表面大约有7000个气孔。
 问题设置:气泡是平均分布在卵壳表面的吗?
 让学生再观察气泡在卵壳上的分布是否均匀。(如果观察结果不明显,改放录像说明)
 教师讲解:大多数气孔集中在卵的钝端。启发学生注意细致观察。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结果,并讨论、思考,回答问题。
 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卵膜的
结构及
气室的
作用
 问题设置:既然卵壳上有那么多小孔,为什么卵内的物质没有流出来呢?
 教师讲解:因为有卵膜的保护。
 让学生观察内外卵膜和气室。指导学生用剪刀敲开卵的钝端,进行观察。
 教师讲解:教师指着实物讲解:卵壳、卵膜、气室。
 [教师展示]把钝端的漏洞扩大,然后倒置鸡蛋,看看卵内物质有没有流出。
 问题设置: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教师讲解:卵膜有两层。与卵壳紧贴的是外卵膜,位于内侧的是内卵膜。
 问题设置:气室的作用。
 教师讲解:气室外的卵壳上有很多小孔,这有利于气室与外界交换空气,是雏鸡呼吸的位置。
 学生解剖按一定顺序观察鸟卵结构,可按小组讨论各结构的功能。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细致观察能力的培养。
卵白、卵
黄、卵黄
膜、胚盘
 教师讲解:观察、学习应按一定的顺序,我们学完了位于鸡蛋外部的结构,现在打开一个鸡蛋,观察其内部结构。
 问题设置:鸡蛋内部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
 教师讲解:有卵白、卵黄(注意纠正学生的科学用语)和胚盘。
 问题设置:为什么卵黄和卵白分界得十分整齐?
 教师讲解:有卵黄膜。
 让学生扎破卵黄膜,观察卵黄膜。教师不进行此项操作。(方便之后的讲解)
 [教师展示]卵黄、卵白中的营养成分和所占比例。
 教师讲解:在胚胎发育时,卵黄、卵白为胚胎提供不同的营养。
 [展示表格(比较)]象鸟卵、鸵鸟卵、鸡蛋、蜂鸟卵的容积比。
 教师讲解:不同卵大小的不同取决于营养物质的多少。
 教师讲解:胚盘的成分和作用。
 学生在培养皿中打开一个鸟卵,并观察鸟卵内部的结构,同时思考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培养学生使用生物学用语表达和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比较学习及知识迁移。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鸡蛋中的
受精卵
(卵细胞)
 问题设置:一个鸡蛋是否是一个细胞?生命发育的起始点——受精卵是鸡蛋的哪部分?
 教师纠正答案并讲解:鸡蛋主要是由卵黄、卵白、内外卵壳膜和卵壳构成的,其中卵黄就是受精卵或是卵细胞。鸡蛋不止含有一个细胞。
 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听讲,记笔记。
 纠正学习误区,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
胚胎发育
 [视频播放]鸡的胚胎发育过程。
 [图片展示]鸡的胚胎发育过程。
 教师讲解:鸟类的胚胎发育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记笔记。
 通过视频、图片以及讲解让学生形象深刻地了解鸟类的胚胎发育过程。
早成雏与
晚成雏
 [图片展示]雏鸡和雏蓝山雀。
 问题设置:雏鸟孵化出来了,但它们并不是都相同的。请同学比较一下雏鸡和雏蓝山雀有什么不同?
 教师列表讲解:早成雏和晚成雏的概念。
 学生思考问题、作答。
 进行知识拓展。
鸟类的生
殖和发
育过程
 问题设置:接下来我们看看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图片展示]鸟类生殖发育各阶段图片。吸引异性、求偶;雌雄鸟进行交配;在巢中产卵;孵化;喂养雏鸟等。
 问题设置:鸟的生殖发育一般经历哪些过程?
 问题设置:鸟的“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这些过程一定按这个顺序进行吗?
 教师纠正答案并讲解:“求偶、交配、筑巢”的顺序是可变的。
 问题设置:是所有鸟类都要经过从求偶到育雏的全过程吗?
 教师纠正答案并讲解:大多数鸟类都经过求偶到育雏的全过程。但也有例外。例如杜鹃的生殖行为(展示杜鹃的生殖行为图片,进行讲解)。
 观看图片。
 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回答(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学生思考问题、作答。
 通过给出鸟类各阶段行为具体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根据图片自己描述和归纳鸟类生殖发育过程中的行为,从而更深刻地记忆理解鸟类生殖发育的几个基本过程。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一、鸟卵的结构
鸟卵的结构
功能
卵壳
保护;具气孔,气体交换
卵膜
保护作用
气室
贮存空气供未出壳的雏鸡呼吸
卵白
间接提供营养;保护作用
系带
悬挂卵黄,固定和减震,利于孵化
卵黄膜
保护作用
卵黄
直接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胚盘
胚胎发育场所
二、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课后反思
 上好一节课,必须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备课,比如准备探究的材料、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研究教材,并能预见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实验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可以将感性认识转变为形象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成功的地方:
 1.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2.探究鸡卵的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能让学生感悟到平时自己熟悉的事物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用鸡卵作为实验材料,与生活联系紧密,突破了重难点。
需要注意的地方:
 1.学生在探究卵的结构时,实验时间要充分。
 2.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给学生的时间要富余,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一 鸟卵的结构
[情景展示] 鸟类能够产出有硬壳保护的卵,这是鸟类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鸟,其卵大小各异,但其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问题探究] 鸟卵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各自有什么功能?一个鸟卵就是一个卵细胞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鸟类的结构如下图,其中卵黄是鸟卵的主要营养部分,外面包裹着卵黄膜。卵黄表面中央有一盘状小白点,称为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黄外面是卵白,也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需要。卵壳和卵壳膜具有保护作用。卵细胞包括卵黄膜(细胞膜)、卵黄(细胞质)和胚盘(细胞核),所以一个鸟卵不是一个卵细胞。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情景展示] 古代很多诗句,都与生物的生殖有关,如“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这些诗句描写了鸟的哪些生殖过程?
[问题探究] 除了上述描述的鸟的生殖过程,鸟的生殖还包括哪些阶段?是不是每种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都是这样的?有没有例外?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这样,求偶、交配、产卵是所有的鸟都有的阶段,而其他三个阶段有的鸟没有,如杜鹃。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通过课后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鸡卵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课余时间人工搭建鸟巢的活动,使学生树立爱鸟、护鸟的意识,以及培养他们爱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2.通过组织参观家禽养殖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和情感。
?  ●教学重点
  1.说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对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描述。
?  ●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总结鸟类比两栖类等动物的进步之处。
?  ●教学方法
  讨论、实验、多媒体教学等。
?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镊子、培养皿等实验材料;
  (2)有关鸟类生殖和发育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鸡蛋。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绝大多数鸟都能飞翔。鸟为什么能飞呢?也许你会回答:因为鸟有翅膀。那么在人的双臂上缚上人工的翅膀,人能不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学生甲:不能,因为鸟能飞翔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翅膀,同时还有发达的胸肌;而人为的安上一个翅膀并不具备上述的这两个条件,所以不能飞翔。
  教师:我们在以前已经了解了有关鸟类的一些知识,你能回答出以下问题吗?
  投影片内容如下:
  1.在羽绒服和鸭绒被里的是哪一种羽毛?
  2.家鸽吃进的玉米、稻谷和小麦粒等都很坚硬,必须在磨碎变成糜状物后才能被消化和吸收,而家鸽的喙中没有牙齿,它是怎样将这些食物磨碎的呢?
  3.有人说家鸽排便频繁是因为食量大,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乙:羽毛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正羽和绒羽。位于鸟类身体表面,羽轴比较硬,羽片呈平面状的羽毛,我们称之为正羽,它在鸟类的飞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正羽下面还有一些细小柔软的绒羽,它主要是用来保温用的。所以羽绒服里絮的主要是绒羽。
  学生丙:家鸽吃进的玉米、稻谷和小麦粒等硬质食物是在肌胃中被磨碎的。家鸽肌胃的胃壁有发达的肌肉,内壁有一层角质膜,胃里有许多沙粒。当胃壁肌肉收缩时,角质膜跟沙粒能一起把食物磨碎。
  学生丁:第3个问题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家鸽排便频繁是因为它的体内直肠很短,不能长时间的贮存粪便, 这样可以减轻体重而适于飞行。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鸟类的一些有关知识,今天我们来继续探讨鸟类。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鸟是通过卵孵化出来的,那是不是市场上或者养鸡场里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下面我们就来找找答案,究竟哪些鸡蛋能孵出小鸡?
  (组织学生做实验——对鸡卵结构的观察)
  ……
  教师:时间过得真快,你们的实验做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进行汇报。
  第1小组:鸡蛋普遍都是一头钝、一头尖,在钝端去掉卵壳和外膜以后,卵壳下面有一个空腔。把鸡蛋去壳后,我们发现卵白和卵黄几乎占据了整个鸡蛋的空间。
  第2小组:我们组发现在卵黄表面中央有一盘状的小白点。而且卵黄的两端还有两条带状物质。
  教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鸟卵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胚盘、卵黄和紧包在卵黄外面的卵黄膜共同构成了卵细胞。而卵黄外面的这两条长长的带状物质,我们称之为系带。被系带所悬挂着的卵黄,由于重力关系而使胚盘永远朝上,有利于孵化工作的进行。我们了解了鸡蛋的结构后,大家想一想下面这几道问题,你选择回答哪一道呢?
  投影片内容如下:
  1.请你用自己小组的鸡蛋与其他小组作比较,看一看胚盘的大小、颜色是否相同。
  2.根据生活经验,请你猜一猜卵壳、壳膜卵白和卵黄各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
  第3小组:我们小组通过和第4、5小组的鸡蛋作比较,发现第4小组鸡蛋中的胚盘颜色比较深,而且也比较大;而我们和第5小组的胚盘颜色稍浅,而且小。
  第4小组:我们组认为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外面包裹着卵黄膜。卵黄外面的卵白,也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以供胚胎发育所需。卵壳以及壳膜都有保护作用,而且卵壳表面还有数千个小孔,以保证卵在孵化时的气体交换。
  教师:我们同学观察得都很好。一般地说,胚盘色深而略大的是已受精的卵,色浅而小的是未受精的卵。鸟类的受精卵,在雌鸟体内已经开始进行胚胎发育。卵产出以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体温,胚胎又停止了发育。
  刚才,咱们第4小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卵壳上有许多小孔,这是我们用肉眼所不能看见的,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大家下去以后把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一下。我们一起来总结鸡卵的结构。
  (学生讲述,教师板书)
  板书:1.卵的结构
  卵壳、壳膜、卵白、卵黄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卵的结构后,请观察下面的内容,看一看片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学生A:这段录像主要讲述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几个阶段。
  板书:2.鸟的生殖和发育
  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教师:鸟类在生殖和发育的这几个阶段中,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B: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他鸟类侵入,称为占区现象。占区成功的雄鸟也是求偶炫耀的胜利者。领域的大小可从几平方米到几万平方米,一些小鸟的领域约为几百平方米。领域大小是可变的,如果地域有限或者鸟的密度较高的情况下,领域可被其他鸟类“压缩”。
  学生C:鸟类还有求偶炫耀行为,雄鸟常常伴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求偶炫耀,终日在领域内鸣叫。求偶炫耀和鸣叫都是使繁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本能活动,它对于两性的辨认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认为,由于求偶炫耀在鸟类中存在着种的特异性,即使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种鸟类也不能明白鸣叫的意思。求偶炫耀活动衰退,或被领域附近的新的“入侵者”超过时,常导致繁殖过程中断。
  学生D:绝大多数鸟类均有筑巢行为。比较低等的种类仅在地表凹穴内放入少许草、茎叶和毛;较高等的种类则以细枝、草茎或毛、羽等编织成各式各样的鸟巢。有了鸟巢后,就可以防止卵滚散,还能使卵同时被鸟妈妈孵化,同时还能起到保温、御敌等作用。通常所见的鸟巢有的是单个的,有的则是营群体的,不过在不远的将来,后者所占的比例就相对比较多了,因为人类对自然界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开发,适宜鸟类筑巢的地址越来越少。
  学生E:鸟类在产卵时,有的卵遗失后它就补产一枚,而有的则不进行补产活动,像家燕就属于后者。
  学生F:鸟类的孵卵工作大多为雌鸟担任,也有的为雌雄轮流孵卵,少数种类为雄鸟孵卵。雄鸟担任孵卵者,其羽色暗褐或似雌鸟,像家鸽就属于雌雄轮流孵卵。一般大型鸟类的孵卵期较长,小型鸟类孵卵期较短。
  学生G:胚胎发育完成后,雏鸟借嘴尖部临时着生的角质突起——“卵齿”将壳啄破而出。有的鸟在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睛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就可以随亲鸟觅食;有的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睛不能睁开。
  ……
  (以上内容,在学生不能回答出来时,教师要给予补充)
  教师:俗话说“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你一点,我一点,就很详细地把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从各方面来充实自己。
  在学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以后,结合以前所学习过的有关鸟类的知识,我们是否能总结出鸟类比起两栖类、爬行类有哪些方面的进步特征呢?
  学生H:鸟类虽然起源于爬行类,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也有很多类似爬行类的特征,但是鸟类比起爬行类来说,又有一些进步性的特征。比如,鸟类具备了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并且脱离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学生I:鸟类还可以借助翅膀来进行飞翔,当外界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时候,可以借主动迁徙来适应环境。
  教师:在鸟类中,还有一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那就是它的体温——
  学生:恒定。
  教师: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课堂小结,巩固新课,结束练习]
  本节课我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又进一步了解了卵的结构,继而又学习了有关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同学们注意在课余时间对这些小精灵献上一份爱心,用你的实际行动去关爱它们。
  [巩固练习]
  1.鸟在筑巢时,往往向巢内垫上干草、兽毛和羽毛等物,对它们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作用?
  答案:鸟卵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刚孵出的雏鸟身体还未发育完全,一般来说,对寒冷的抵御能力较差。鸟类在筑巢时往往在巢内铺垫上干草、兽毛和羽毛等物,这样有利于保持巢内的温度,对鸟类的孵卵和育雏等有利。
  2.许多小朋友在生活中经常会因为好奇捣毁鸟巢、掏鸟卵、抓雏鸟,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这种行为好吗?为什么?
  答案: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因为大多数鸟类都是益鸟,捣毁鸟巢、掏鸟窝、抓雏鸟等行为直接破坏了鸟类的生存和繁衍,进而损害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因此,应该禁止这种行为。
?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一、卵的结构
  卵壳、壳膜、卵白、卵黄
  二、鸟的生殖和发育
  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
  ●活动与探究
  1.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观察飞鸟的一些生活习性,写一篇有关鸟类生活的文章。
  2.参观养鸡场,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有关鸡卵的选择、鸡卵的人工孵化、鸡卵孵化的管理、雏鸡的饲养和管理的一些知识。
?
  ●备课资料
  1.鸟类的繁殖
  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例如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
  鸟类的性成熟大多在生后一年,多数鸣禽及鸭类通常不足一岁就达到性成熟,少数热带地区食谷鸟类幼鸟经3~5个月即可繁殖。鸥类性成熟需3年以上,鹰类4~5年,信天翁及兀鹰迟至9~12年性成熟。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相关,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晚,每窝所繁殖的雏鸟数也少。
  大多数鸟类的配偶关系维持到繁殖期终了、雏鸟离巢为止。少数种类为终生配偶,已知的有企鹅、天鹅、雁、鹳、鹤、鹰、鸮、鹦鹉、乌鸦、喜鹊及山雀等。在鸟类世界中,有2%科和4%亚科鸟类是一雄多雌(例如松鸡、环颈雉、蜂鸟及织布鸟);约0.4%科及1%亚科鸟类是一雌多雄(例如三趾鹑及彩鹬);其余大多为一雄一雌。
  普通鸟类每年繁殖一窝(brood),少数如麻雀、文鸟及家燕等,一年可繁殖多窝。在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年份,鸟类繁殖的窝数和每窝的卵数均可增多。一些热带地区的食谷鸟类甚至几乎终年繁殖。
  鸟类性腺的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出现,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加以实现的。每年春季,光照条件的改变以及环境景观的变化等因子,通过鸟类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丘脑下部的睡眠中枢,使鸟类处于兴奋状态。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向脑下垂体门静脉内分泌释放因子(RF),引起脑下垂体分泌。脑下垂体所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的卵细胞发育并分泌性激素(性的类固醇),使生殖细胞成熟并出现一系列繁殖行为。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以增进有机体的代谢活动,提高生殖行为的敏感性。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提高了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有利于完成与繁殖有关的迁徙等行为。鸟类在整个繁殖周期内,雄鸟的求偶炫耀、交配、造巢和孵卵等一系列活动,也都不断地通过感官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强化着鸟类性周期的生理活动和行为。日节律(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的体内生物钟,对繁殖周期活动也有影响。
  鸟类每年进入繁殖季节以后,随着性腺的发育,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例如向繁殖地区迁徙、占区、求偶炫耀、筑巢、产卵和孵卵以及育雏活动等,待雏鸟离巢之后,亲鸟开始秋季换羽并陆续离开营巢地点,到适宜的地区越冬。现就一些主要内容加以介绍:
  (1)占区或领域(territory)
  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有的一块领地称为领域。占区、求偶炫耀(courship display)和配对(pair formation)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占区成功的雄鸟也是求偶炫耀的胜利者。
  占区的生物学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所以飞行能力较弱的、食物资源不够丰富和稳定的,以及以昆虫及花蜜为食的鸟类,对领域的保卫最有力;②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分布不过分密集,也可减少传染病的散布;③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④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领域的大小可从几m2(如雷鸟)到几万m2(例如鹰、鵰、鹫和雪鸮),一些雀形目小鸟的领域约为几百m2。领域大小是可变的,在营巢的适宜地域有限、种群密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领域可被其他鸟类“压缩”或“分隔”而缩小。这在我国华北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开发、大量森林被改变为耕地,林区已极度缩小)的某些雀形目鸟类中尤为明显,以致我们可以推断鸟类占区造巢的演化途径或许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适宜巢址有限,以致使营“独巢”的鸟类被迫压缩其领域,而成“松散的群巢”;再进一步压缩,则形成“群巢”。
  鸟类在占区和营巢过程中,雄鸟常伴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求偶炫耀,终日在领域内鸣叫(尤以雀形目最为突出)。求偶炫耀和鸣叫都是使繁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本能活动,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异性的性活动,从而使两性的性器官发育和性行为的发展处于同步(synchronize)。求偶炫耀对于两性的辨认(特别是雌雄同型鸟类)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认为,由于求偶炫耀(例如鸣叫)在鸟类中存在着种的特异性,因而对于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种鸟类,起着生物学的隔离机制作用,可避免种间杂交。求偶炫耀活动衰退,或被领域附近的新的“入侵者”超过时,常导致繁殖进程中断。
  (2)筑巢(nest-building)
  绝大多数鸟类均有筑巢行为。低等种类仅在地表凹穴内放入少许草、茎叶或毛;高等种类(雀形目)则以细枝、草茎或毛、羽等编成各式各样精致的鸟巢。鸟巢具有以下功能:①使卵不致滚散,能同时被亲鸟所孵化;②保温;③使孵卵成鸟、卵及雏鸟免遭天敌伤害。鸟类营巢可分为“独巢”和“群巢”两类。大多数鸟类均为独巢或成松散的群巢。群巢在岛屿及人迹罕见的地区最为常见,其中如各种海鸟(企鹅、信天翁、鹈鹕)、欧类、鹭类、雨燕类及某些鸦科鸟类。鸟类集群营巢的因素是:①适宜营巢的地点有限;②营巢地区的食物比较丰富,可满足成鸟及幼雏的需要;③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这些因素中,可能“适宜营巢地点不足”是主要原因。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大规模开发,适宜巢址的进一步减少,集群营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我国常见的鸟巢,依其结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地面巢 除去某些雀形目鸟类(如百灵、柳莺)也可在地表编织精巧的巢以外,地面巢代表着低等地栖或水栖鸟类(鸵鸟、企鹅以及大部陆禽、游禽、涉禽)的巢式。巢的结构简陋,卵色与环境极相似,孵卵鸟类也具同样的保护色。
  ②水面浮巢 某些游禽及涉禽能将水草弯折并编成厚盘状,可随水面升降。
  ③洞巢 产卵于树洞或其他裂隙内,一些猛禽、攀禽及少数雀形目鸟类属此。洞穴的位置、结构与鸟类的生活习性有密切关系。其中较低等的种类都不再附加巢材,产白色卵(反映了原始森林鸟类似爬行类的卵)。雀形目洞巢种类则于洞内置以复杂的巢材,卵色也多样,反映出是一种后生的特化现象。
  ④编织巢 以树枝、草茎或毛、羽等编织的巢。低等种类的巢型简单。雀形目鸟类则能编成各种形式的精致鸟巢。我国以造巢著称的鸟类有织布鸟和缝叶莺。前者以嘴将植物纤维如织布般地穿梭编织成瓶状巢;后者以植物纤维贯穿大形树叶的侧缘,而缝合成悬于树梢的兜状巢。
  随着人类的出现,有不少鸟类(特别是洞巢鸟类)已转入在建筑物上营巢。对于这些与人类接触较密切的鸟类,要注意研究其益害。
  (3)产卵(egg-laying)与孵卵(lncubation)
  卵产于巢内并加以孵化。卵的形状、颜色和数目(以及卵壳的显微结构、蛋白电泳特征)在同一类群间常常是类似的,从而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作为研究分类学的依据。
  每种鸟类在巢内所产的满窝卵数目称为窝卵数(cluth)。窝卵数在同种鸟类是稳定的,一般说来,对卵和雏的保护愈完善、成活率愈高的,窝卵数愈少。就同一种鸟而言,热带的比温带的产卵少;食物丰盛年份的产卵数多。所以窝卵数是自然选择所赋予的、能养育出最大限度的后代数目。此外,窝卵数也与孵卵亲鸟腹部的孵卵斑所能掩盖的数目有关。
  鸟类中存在着定数产卵(determinate layer)与不定数产卵(indeterminate layer)两种类型,前者在每一繁殖周期内只产固定数目的窝卵数,如有遗失亦不补产,例如鸠鸽、鲱鸥、环颈雉、喜鹊和家燕等。不定数产卵者,在未达到其满窝卵的窝卵数以前,遇有卵遗失即补产一枚,排卵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直至产满其固有的窝卵数为止。已知一些企鹅、鸵鸟、鸭类、鸡类、一些啄木鸟以及一些雀形目鸟类(例如家麻雀)均有此特性;饲养卵用家禽(鸡、鹌鹑、鸭、鹅及火鸡等)就是利用了鸟类的这种特性。
  孵卵大多为雌鸟担任(例如伯劳、鸭及鸡类等),也有的为雌雄轮流孵卵(如黑卷尾、鸽、鹤及鹳等),少数种类为雄鸟孵卵(如鸸鹋、三趾鹑等)。雄鸟担任孵卵者,其羽色暗褐或似雌鸟。除少数种类(例如企鹅、鸬鹚、鸭及鹅)之外,参与孵卵的亲鸟腹部均具有孵卵斑。孵卵斑有单个的(例如很多雀形目鸟类、猛禽、鸽及?NF359??NF35A?)、两个侧位的(例如海雀及鸻形目鸟类)以及一个中央和两个侧位的(例如鸥与鸡类)。孵卵斑的大小与窝卵数多少之间没有什么相关。
  已测鸟类孵卵时的卵温为34.4℃~35.4℃左右。在孵卵早期,卵外温度高于卵内温度;至胚胎发育晚期,卵内温度略高于卵外温度。
  每种鸟类的孵卵期通常是稳定的,一般大型鸟类的孵卵期较长(如鹰类29~55天、信天翁63~81天、家鸽18天、家鸡21天、家鸭28天、鹅31天),小型鸟类孵卵期短(例如一般雀形目小鸟为10~15天)。
  (4)育雏(parental care)
  胚胎完成发育后,雏鸟即借嘴尖部临时着生的角质突起——“卵齿”将壳啄破而出。鸟类的雏鸟分为早成雏(precocial)和晚成雏(altricial)。早成雏于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大多数地栖鸟类和游禽属此。晚成雏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由亲鸟衔虫饲喂(从半个月到8个月不等),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雀形目和攀禽、猛禽以及一部分游禽(体躯大而凶猛的种类,如鹈鹕、信天翁)属此。可以看出,雏鸟早成雏或晚成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产物;凡筑巢隐蔽而安全,或亲鸟凶猛足可卫雏的鸟类,其雏鸟多为晚成雏。早成雏是地栖种类提高成活率的一种适应性。尽管如此,早成雏的卵与雏的死亡率都比晚成鸟高得多,因而产卵数目也多。
  晚成雏的发育,一般表现为“S”型生长曲线,即从早期的器官形成和快速生长期过渡到物质积累和中速生长期,至晚期的物质消耗大于积累生长期。在雏鸟发育早期,尚缺乏有效的体温调节机制,需靠亲鸟伏巢来维持雏鸟的体温。随着雏鸟内部器官的发育,产热和神经调节机制的完善以及羽衣(体温覆盖层)的出现,而转变为恒温。对我国多种鸟类雏鸟体温发育测定的结果,发现在羽衣的羽鞘破裂、形成羽片的当日,常是恒温出现的转折。例如褐伯劳(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的羽鞘破裂期为孵出后10日龄,对其体温的测定(半导体温度计测泄殖腔温度)结果为:
日龄
破壳雏(0)
1~6
7~9
10~15
体温
32℃~38.6℃
34℃~38℃
38℃~40℃
40℃~41℃
  很多种晚成雏(例如企鹅、鹈鹕、信天翁、雨燕、鹦鹉、翠鸟及食蜂鸟等)在离巢前的体重超过成鸟,为脂肪积累所致。这种适应有助于雏鸟渡过由于阴雨等因素所造成的食物短缺,并为离巢前的飞羽、肌肉等的生长提供较充分的能量。由于雏鸟在离巢前活动频繁、能量消耗巨大,常见有体重显著下降现象。阴雨是造成雏鸟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晚成雏鸟类在育雏期的食量很大,而且以昆虫为主食,此期大多数的种类有益于农林。
  2.世界各国已选定的国鸟
  澳大利亚——琴鸟、奥地利——家燕、比利时——红隼、斯里兰卡——黑尾原鸡、丹麦——云雀、爱沙尼亚——家燕、德国——白鹳、英国——欧亚鸲、危地马拉——凤尾绿咬鹃、冰岛——白隼、印度——蓝孔雀、萨尔瓦多——砺鹬、日本——绿雉、卢森堡——戴胜、荷兰——白琵鹭、挪威——河鸟、南非(阿扎尼亚)——蓝鹤、瑞典——乌鸫、美国——白头海雕、委内瑞拉——拟椋鸟、缅甸——孔雀、毛里求斯——多多鸟、乌干达——皇冠鸟、伊拉克——雄鹰、新西兰——天翼鸟、爱尔兰——砺鹬、墨西哥——长脚鹰、法国——公鸡、巴哈马——红鹤、多米尼加——鹦鹉、巴巴多斯——鹈鹕、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蜂鸟、厄瓜多尔——大秃鹰、智利——山鹰、波兰——雄鹰、赞比亚——雄鹰、津巴布韦——津巴布韦鸟、肯尼亚——雄鹰、阿根廷——棕灶鸟、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
  3.中华人民共和国鸟类保护名单(草案)
  一类保护鸟:白鹳、黑鹳、朱鹳、彩鹮、黑鹮、白鹮、中华沙秋鸭、白肩雕、白尾海雕、褐马鸡、棕尾虹雉、绿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蓝鹇、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黑头角雉、赤颈鹤、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黑颈鹤、棕颈无盔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
  二类保护鸟:白额雁、红胸黑雁、白琵鹭、鸳鸯、天鹅、瘤鸭、白冠长尾雉、红胸角雉、红腹角雉、小杓鹬、小青脚鹬、松鸡、铜鸡(白腹锦鸡)、金鸡(红腹锦鸡)、蓝马鸡、棕头鸥、遗鸥、白鹇、绿孔雀、孔雀雉、高山雪鸡、蓑羽鹤、蓝翅八色鸫、黑琴鸡、花尾榛鸡、血雉、勺鸡、灰鹤、大鸨、小鸨、鹦鹉(国内所有种)、猛禽(国内隼形目、鸮形目所有种)。
  4.野外观鸟
  观鸟前的准备
  一架双筒望远镜(6×~10×),有条件还可准备一架高倍望远镜(20×左右);一本本地区的鸟类图鉴;一个小笔记本和铅笔。
  衣服、鞋帽要得体,穿着舒适便于活动,要穿长衣、长裤和高帮鞋。另外,在自然界观鸟时,穿戴的颜色应与环境相适应,特别是不要穿戴红、黄、橙、粉红和白色的衣帽,因为大多数鸟类对这样鲜亮的颜色非常敏感,不愿靠近, 这就影响了观鸟的效果。
  观鸟的时间
  应与鸟类的活动规律相适应。从一天看,多数鸟类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比较活跃,鸣叫、取食等活动频繁,所以一天中最佳观鸟时间在清晨和傍晚。
  在不同的季节里,秋季和春季能看到更多种类和更大数量的鸟,因为在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是许多候鸟迁徙所经过的路线。留鸟在一年四季中都可观察;观察当地的夏候鸟就应在夏季观察,冬候鸟则应在冬季。
  观鸟的地点
  每种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应各自所需的环境条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就会观察到不同种类的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住所附近、学校、工作单位及城市公园都可以观察到鸟。
  你如果想观察雁、鸭和鹭类等游禽和涉禽,就应选择到湿地去,也就是到海滨、滩涂、湖泊、河流、沼泽、稻田等环境中去观察。
  若要观察林鸟就要到林区去,特别是山地林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和植被类型的不同,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鸟。
  观鸟的方式
  一般在野外观鸟,有行进中观鸟和静止在某一地点观鸟两种方式。
  鸟类的野外识别
  (1)根据形态特征识别鸟类
  ①身体的大小和形状 包括体长、体重、形体特点等。
  ②嘴和后肢的形态 许多鸟类的嘴形有明显的特征,如鹤、鹳、鹭、啄木鸟等,嘴长而直;戴胜、太阳鸟等的嘴长而弯曲;夜鹰、雨燕家燕类等的嘴形扁而阔等。后肢的形态对于鉴别鸟类也十分重要,但在野外观察时往往受到限制。
  ③翅型和尾型 翅大致分为尖形、圆形、方形等类型;尾的形态可分为平尾、圆尾、凸尾、尖尾、凹尾、叉尾等。
  ④羽色 首先要注意鸟体的主要颜色,然后尽量快速准确地注意头、颈、尾、翅、胸、腹、腰等部位的颜色,并注意抓住一两点最突出的特征。
  (2)根据行为特征识别鸟类
  ①根据飞翔与停落时的姿态(如下图)。
  ②根据叫声。
  ③根据生活环境。
  5.鸟类飞翔的代谢活动
  一般说来,飞翔是比奔跑更为节约能量的运动方式,例如一只体重10克的鸟飞行1千米,其所消耗的能量尚不足同等体重的老鼠奔跑同等距离所耗能量的1%。由于鸟类飞行的类型、翼的形状以及飞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其基础代谢率也随之改变,变动范围可达2025倍。雨燕及家燕快速滑翔的基础代谢率很低,而“悬停”飞翔时的蜂鸟的基础代谢率可比平时高7~17倍,平时每克体重消耗0.286瓦。
  鸟类在飞翔时产热,导致体温升高。例如岩鸽在飞翔时的体温可迅速上升1℃~2℃。鸟类在37℃气温下飞行时,若速度为35千米/小时,则体温可升至44℃,所产热量的13%贮存于体内。与此相关的是飞行时的气流可增大体温的散失,例如鹦鹉在20℃气温下飞行时的体温散失,比休息时高3.1倍;笑鸥比休息时高5.8倍。
  一些实验表明,飞行中鸟类的心搏率约为静止时的2.4~3倍,呼吸率为静止时的3~19倍。鸟类在长距离迁徙时所需的能量,主要靠消耗体内积蓄的脂肪。据计算海鸥每迁飞1千米,就要消耗0.015克体重。这必须有足够的脂肪积存才能实现远距离迁徙,所以迁徙鸟类在迁飞前体内脂肪积蓄可占体重的25%~50%。
  6.鸟类的飞行速度及高度
  鸟类飞行的速度在不同种类之间以及同一种类在不同条件下均有很大差异。一般说来,小型雀类为32.2~59.6千米/小时;鸽为46千米/小时;鹬为54.7~86千米/小时;鸭雁类为95~115千米/小时;雨燕为160千米/小时,游隼在空中收翅俯冲掠食时的瞬时速度可达800千米/小时。
  鸟类的飞行高度受大气中氧含量的限制,一般不高于海拔5000米,而绝大多数种类是在400~1000米高度飞行。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十大主题的一个二级主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生命的延续要通过生殖发育来实现,明确鸟类和我们人类之间的关系,懂得关爱鸟类、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概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创新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合作讨论,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探究水平;
3.通过表达交流,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录象,关注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发展,渗透爱护鸟类、保护自然的情感教育;
2.通过阅读“科学·技术·社会”内容或组织参观家禽养殖厂活动,认同学习生物科学知识、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
3.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鸟卵的结构特点,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录像资料(群鸟聚会奇观)、多媒体课件(鸟类繁殖过程图片、鸡卵结构图等)收集资料、探究用具(培养皿、放大镜、解剖剪、针、镊子、带针头的针管、温水、受精的鸡蛋)。
学生准备:每组3个鸡蛋、收集与鸟类生殖有关的资料、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准备小实验(用醋酸浸泡鸡蛋)、预习新课内容。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鸟是同学们比较喜欢、比较熟悉的动物,但对于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我想学生们也只是一知半解,还不能上升到理论上来,特别是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比较抽象,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简单的说教,很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于这种事实,我在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录象,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鸟护鸟、保护自然的情感教育,同时导入新课。
展示与鸟类生殖和发育有关的图片,形象、逼真,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再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实例,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动眼去观察、动脑去思考、动口去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的处理,使重点内容很容易得到解决。
产卵是鸟类繁殖的一种行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鸟卵为什么可以在陆地上发育的道理,我给学生准备了探究实验的用具,让他们利用鸡蛋作为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操作、设计实验,从内心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鸟卵的结构特点,并讨论推测各结构的功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通过比较鸟卵和青蛙卵的结构、比较鸟类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从而明确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并渗透生物的生殖发育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这一进化观点,使难点内容不攻而破,而且使知识得到升华,为后面学习生物的进化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鸟语花香是大自然春天的象征”,这是诗人们对鸟类的赞美。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录象(大致内容是:在青海湖的一个小岛上,数以万计的各种候鸟一年一度来此欢度盛夏,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岸上栖息的,它们各自选择合适的地点筑巢安家、产卵、孵卵、育雏,鸟群此起彼落,鸣声如此清脆、婉转,使岛上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情趣,使人仿佛置身于群鸟聚会的世界中。)
生:聚精会神地观看,被神奇的画面深深吸引。
师:同学们,你们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思索)
生1:鸟类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如果没有这些鸟类,那个小岛就会非常荒凉。
生2:好壮观的景象,为什么鸟儿都聚集在那里呢?
生3:可能是因为那里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合鸟类的生存吧。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但很遗憾,在我们这个地区很难看到这幅美景,为什么呢?
生4:因为我们这里的环境污染太严重,而且很多森林被砍伐、植被减少,鸟类缺少栖息地。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5:从我做起,爱护家园,保护好环境,为鸟类营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环境。
师:对,让我们的家乡也充满花香鸟语。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季节这个小岛都有这种奇观呢?
生6:不是,大部分鸟类只有在春天,才从四面八方飞来筑巢,建造自己的家,准备繁殖后代。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大部分鸟类每年的春天都要飞回来繁衍后代,来维系种族的延续。其实你们刚才在录象中看到的情景,都是与鸟类繁殖有关的行为。那么鸟类究竟有哪些繁殖行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导入新课,板书第一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二)探究新课内容
1: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师: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它包括很多活动过程,而每一个过程都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课前老师布置各小组收集与鸟类繁殖有关的资料,哪个小组能结合你所查找的资料和日常生活实例,尝试说说鸟类的繁殖包括哪些过程?
生:(第一小组代表)母鸡孵卵,属于繁殖行为。
生:(第二小组代表)鸟类的唱歌和跳舞,燕子筑巢。
生:(第三小组代表)鸟类曲调多变的鸣啭,飞行中表演一些特技。
生:(第四小组代表)我们收集到一组图片(用视频展台展出),这是斑鸠鸟“筑巢”、“幼鸟出壳”、“幼鸟成长”三副图片,我们小组认为这些都是鸟的繁殖行为。
师:以上小组的同学说的都很棒,特别是第二小组,他们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很有价值,特别提出表扬。那么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课件展示,同学们很兴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组合作分析每一幅图片的含义。
生:(认真观察、讨论、组织语言表达)
生:第一幅图片是孔雀开屏…
生:老师,我们在动物园里也经常看到孔雀开屏,有人说,孔雀开屏是为了和谁比美,对吗?
生:(接着回答)不对,是为了繁殖后代,招引雌性,是求偶。
师:对,孔雀正在求偶,还有哪幅图展示的是鸟的求偶行为呢?
生:丹顶鹤跳舞。
师:孔雀靠展示自己华丽的羽毛来求偶,而丹顶鹤却靠优美的舞姿来招引雌性,那就是说不同的鸟类求偶的方式不一样,你还知道有哪些求偶方式呢?
生:有些鸟在巢穴周围向外抛扔饰物,啄木鸟用喙急促地敲击空心树干所发出的声音来求偶。
生:杜鹃的晨夜鸣叫,猫头鹰凄惨的悲呜,还有野鸭在水上做出各种姿势把水花溅起很高。
师:有一种叫做红尾伯劳的鸟,它求偶的方式也比较特殊:雄鸟常做摇头摆尾及“鞠躬”等姿势,而雌鸟则下垂双翅,做快速抖动,展开尾羽,然后双方以喙相互摩擦。
师:织布鸟是在织布吗?
生:不是,在筑巢。
师:鸟巢并不是鸟的家,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鸟巢只是它们在繁殖时期为容纳所产的卵而建造的临时建筑,只供当年繁殖一窝雏鸟之用。只有少数鸟种一年四季都栖息在巢窝里,这种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是留鸟,其次必须是多年配偶的鸟类,第三它们巢窝的材料必须是经久耐用的。
生:老师,我明白了,在冬天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高高的树杈上有喜鹊窝,但却看不到有喜鹊住,就是因为冬季不是喜鹊繁殖的季节。
师:你说的对。老师要补充的是:不同的鸟筑的巢形状、大小、质地都不同,但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气力来完成,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鸟类的劳动成果,不破坏鸟巢,甚至还可以帮助鸟类来搭建人工鸟巢。
生:(表示赞同)
师:这对翠鸟在做什么?
生:正在交配。
生:这只鸽子正在产卵或孵卵。
师:多数鸟的卵都是椭圆形和卵圆形的,因为这种卵在巢内所占的空间面积小。一头钝圆,一头尖小,便于在巢内集中,利于孵化。
师:这只大鸟正在给小鸟喂食,是什么行为?
生:是育雏行为。
师:(出示图片:早成鸟雏鸟、晚成鸟雏鸟)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雏鸟有什么不同?
生:刚孵出的小鸡身体已经充分发育,身体有羽毛,眼睛也已睁开,能行走,是早成鸟雏鸟;而刚孵出的这只小鸟尚未发育充分,体表没有羽毛,眼睛还没有睁开,不能独立生活,是晚成鸟雏鸟。
师:(补充)一般鸡类、雁类和鹤类是早成鸟雏鸟,而鸽类、鹰类和雀类是晚成鸟雏鸟。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让我们来重温几个动态画面(鸟类筑巢、求偶、交配、产卵、育雏的动态画面,加深印象,增进记忆)谁来归纳总结鸟类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生: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
师:(板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能把它描述出来。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课件出示鸟破壳的图片),鸟儿经过一番辛苦复杂的劳作,卵壳破裂,雏鸟终于诞生了,你不觉得神奇?一只小小的鸟卵竟然会孕育出一个新的生命,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揭开这个谜。下面我们就以鸡卵为例来探究鸟卵的结构和功能(导入本节课的第二个内容:鸟卵的结构和功能,并板书)
2: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师:请同学们参考教材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和自己准备的鸡蛋,来解剖鸡卵,并分析、推测每一个结构的功能。在使用剪刀操作时,应注意安全,不要划破手。
生:依据教材提供的实验步骤,小组分工合作,动手解剖鸡卵,边解剖边观察边思考,并将解剖好的鸡卵轻轻倒入培养皿中。
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个别小组的活动中。
生:很快完成鸡卵的解剖和观察。
师:(用课件展示放大的鸡卵结构图,让学生把实物与图相对照,进一步观察各部分结构)请同学们看屏幕,分别说出各结构名称(分步出示结构)。
生:最外层是卵壳、里面比较薄的膜是卵壳膜、小空腔是气室、白色的部分是卵白。
生:中间黄的部分是卵黄、卵黄外面的膜是卵黄膜、卵黄上的小白点为胚盘、卵黄两端的带状结构是系带。
师:其实卵壳膜有两层:外层卵壳膜和内层卵壳膜。轻轻除去壳膜后,会看到紧贴在卵壳内面的一层就是外层卵壳膜。对于内层卵壳膜,如果鸡蛋比较新鲜就很难看到;如果是陈旧的鸡蛋,水分蒸发了一部分,所以在钝端、气室的下面就容易看到。没看到内层卵壳膜的同学,课后你可以把鸡蛋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再解剖观察。另外有些同学在解剖时比较草率,很容易将外层卵壳膜连同卵壳一起除去,这样就观察不到外层卵壳膜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地观察到外层卵壳膜,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课前做了一个小实验,下面就让他们把实验过程和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课外活动小组代表)我们把鸡蛋放在醋酸中浸泡,发现蛋壳逐渐变软,最后完全被醋酸溶解掉了,请同学们观察(出示用醋酸浸泡过的鸡蛋),这就是外层卵壳膜。
师: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各有什么功能?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卵壳的作用?
生:(第五小组代表)卵壳、卵壳膜有保护作用,卵白、卵黄给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卵白还可以提供水分。
生:(第六小组代表)我们用手掌握鸡蛋和用手指捏,蛋壳都没有破裂,证明蛋壳很硬、很坚固,有保护作用。
师:胚盘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小组代表)胚盘的里面含有细胞核,可能与遗传有关。
师:(点拨)它是构成卵细胞的重要结构,胚胎的形成就从这里开始,将来发育成雏鸡。
生:是不是所有的鸡蛋将来都能发育成雏鸡呢?
生:不是,应该是受精的卵才能发育成雏鸡。
师:对,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卵才是受精卵呢?
生:茫然,找不到答案。
师:这是我给同学们准备的一个已经受精的鸡蛋,把它与未受精的鸡蛋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用视频台展示去掉蛋壳的两个胚盘大小不同的鸡蛋)
生:受精的鸡蛋胚盘大,而且颜色比较深。
师:你们手里的鸡蛋,一般都来源于养鸡厂,因为那里没有公鸡,所以都是未受精卵。从外观上区分,一般通过照蛋灯来识别,蛋中如果有不透光的黑色斑点,则是受精的卵,不透光的斑点就是胚胎发育的部位。那么是不是受精的卵就一定能发育成雏鸡呢?需要什么条件?
生:小组讨论、分析。
生:(第二小组代表)鸡蛋里有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水分,需要给它提供适宜的温度。
师:(点拨)胚胎的发育还需要氧气,可是卵的最外面是卵壳,氧气从哪里来呢?
生:小组讨论,组间意见分歧,出现争论。
生:(第三小组代表)我们认为气室可以提供一定的氧气。
生:(第四小组代表)气室里面的氧很少,会很快用完,我们小组认为氧气可能是通过蛋壳进去的。
师:我们先不忙着下结论,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解剖剪、镊子、针、放大镜、针管、针头、温水等物品,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探究蛋壳的结构特点。
生:积极参与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师:巡视指导。
生:归纳总结,表达交流。
生:(第五小组代表)我们的实验方案是:先用针将蛋壳扎一个小眼,再用带针管的针头插入小眼,然后缓缓地向蛋壳内打气,过一会,我们发现蛋壳表面有小水珠出现,这表明蛋壳上有小孔,空气可以进出。
师: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很有说服力,也很成功。
生:(第四小组代表)我们也是这样设计的实验,不过没成功,鸡蛋破裂了。
师:你们自己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第四小组代表)可能是用针管向蛋壳内打气时,速度过快造成的。
师:对,如果速度太快,蛋壳内的压力突然增大,会把蛋壳撑破,所以在做这一步时,速度一定要慢。
生:(第一小组代表)我们的方案很简单:把鸡蛋放入温水中,发现有小气泡冒出,说明蛋壳上有小孔。
生:(第二小组代表)我们直接用放大镜观察,就可以看到蛋壳上有小孔。
师:蛋壳很硬,不仅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而且还透气,可以供胚胎发育进行气体交换。通过观察我们知道鸟卵的结构很复杂,那么与青蛙的卵比较,鸟卵有什么特点适合在陆地上发育呢?鸟类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又有什么异同呢?
生:鸟卵个体大,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面有坚硬的卵壳保护,所以适合在陆地上发育。
生:(补充)鸟类能筑巢,卵在巢内孵化,还能育雏,这样就提高了鸟类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鸟类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比较,相同的是:(1)都是卵生(2)都是有性生殖。不同点:两栖动物是体外受精、水中发育、发育经过变态;而鸟类是体内受精,受精卵经过孵化在陆地上发育成雏鸟、发育不经过变态过程。
师:想想哺乳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又是怎样的?
生:胎生哺乳。
师: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都脱离了水环境的限制,所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都比两栖动物高等复杂,更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畅所欲言谈收获。
师:(总结升华)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收获:能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还能说出鸟卵有哪些特点适合在陆地上发育,同时通过比较我们还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这是生物进化的一个规律,关于进化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
(四)反馈练习、巩固强化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描写了鸟的哪些繁殖行为?(以抢答形式完成)
2.据鸟卵的结构示意图,填写其结构和功能。(以小组竞赛形式完成)
3.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哪些行为?还有其它的行为吗?是不是所有的鸟都有这些行为呢?
生:有,雌雄两性的识别,占领巢区等。
生:有些鸟不会筑巢、孵卵和育雏,如杜鹃等。
我们收集到一个小资料:杜鹃──“鸟类的黑手党”。(阅读资料:大致内容是:杜鹃不愧为是动物界的骗贼之魁首,既狡诈又狠毒,小小的东西将所有的刁钻不仁集于一身,让莺、画眉、山雀等鸟类忍气吞声、饱受其害。当其它鸟类正以爱心呵护、养育自己的幼雏时,它们却在预谋实施阴险恶毒的计划。杜鹃不会筑巢、更不会孵卵和育雏,而是用“托养”的办法传种接代。它将自己的卵产在其它鸟的巢穴中,或是趁巢主出去觅食的间隙,将已产好的卵衔进来,为了迷惑巢主,它还会将人家正在孕育的一枚卵取走,饿了就吃掉,不饿便捣毁。因卵的颜色形状十分接近,巢主根本不会察觉,阴狠的毒计总是环环相扣,步步依连。杜鹃的幼雏总是比巢主的提早破壳,这些刚能呼吸的小东西就秉承自己母亲的凶残,为了避免其它的幼雏出世后与自己争夺食物,趁着“养父母”不在时,使出全身仅有的一点力气,颤巍巍地将其它的卵挤出巢外,摔个粉碎。侥幸的幸存者也无法与杜鹃的幼鸟竞争,因为它们个头大,生长速度快,长出绒毛后它们的个头就已经超过了“养父母”了,可怜的“养父母”还不辞辛苦地去寻找食物,喂养这个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寄生虫”,几乎耗尽了体能。在寄养期间,幼小的杜鹃的母亲还会不时前去探望,当然不是专程表示感谢,相反,它们只要发现自己的卵没有孵化或是不见踪影,它们立刻勃然大怒,不仅破坏寄养巢穴,连巢主周围的同类的身家也一同遭殃…)
师:这个资料很有趣,其实杜鹃不会筑巢、孵卵和育雏,根据科学家分析这与它们的婚配方式有关系,杜鹃的婚配方式属于乱配制。它们在繁殖活动中没有固定的配偶,每只鸟都可以朝秦暮楚,杂乱交配,这种婚配方式往往同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的寄生生殖方式相适应;相反,在自然界中有很多鸟类都是一夫一妻制,如鸳鸯、相思鸟等。“鸟语花香三月春,鸳鸯交颈双双飞”就是对一夫一妻制的赞美,传说鸳鸯一旦结为夫妻,便成为终生伴侣,永远不分离。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往往终身“不嫁”或“不娶”,而孤独地度过凄凉的岁月。不过,根据科学工作者观察,在自然界,鸳鸯只是在交配期才双双成对,形影不离,但交配后,雄鸟就会转身而去,同时,鸳鸯也会另找新欢,配偶并非终身不变。
4.阅读“科学·技术·社会”内容,体会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
教学反思
依据课前的教学设想,成功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如下:
1.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利用这段录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非常自然,而且效果很好。
2.学生的课前准备很好,能做到认真预习教材,收集到的资料也很有价值,象斑鸠繁殖过程的一组图片资料,还有“杜鹃--鸟类的黑手党”的文字资料等,用在课堂上,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拓展了的思维。
3.课堂上,能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提出的问题有深度,能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胆创新,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
4.课堂上,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不是老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观察、分析、思索,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不仅获得了问题的结论,更可贵的是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如古人云: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5.本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准备,包括准备探究的材料、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研究教材,并能预见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时间安排的不太合理,前松后紧,所以在探究鸟卵的结构时,时间不够充分。
2.个别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课标要求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课标解读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出:(1)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2)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即本节课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使学生能概括出什么是性状,了解性状与相对性状的区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相关的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相对性状。
教学准备
 PPT制作及视频准备。
教学策略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都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章的引入应紧扣本单元的主题,并与第一章的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相衔接。人们对遗传与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比较亲子代的各种特征开始的,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本节的教学也应按这样的思路进行。在学生明确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后,教师可结合转基因技术,给学生介绍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食品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争议,拓宽学生视野。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长相相似的母亲和两个女儿。
 问题设置:你推测图中的人是什么关系?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学生思考问题、作答。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认识和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做铺垫。
遗传与
变异
 教师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普遍性和同时性,说明遗传与变异的相似和差异体现在生物个体的特征上。
 学生听讲,记笔记。
 为下面核心概念的讲解做铺垫
生物的
性状
 组织学生做小游戏《你说我猜》。
 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其中一人描述图中生物特征,另一位同学猜测。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尝试对一种生物的特征进行描述。
 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哪些是生物个体的特征。
性状的
分类
 教师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福尔摩斯探案集》,讲解侦探的工作中常常会观察个体的特征。
 问题设置:生物特征可以如何进行分类?
 [视频播放]《神探夏洛克》片段。
 问题设置:影片中侦探通过观察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最终推理得出结论?
 [展示图片]侦探对样本进行血液化验。
 问题设置:侦探并不总是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得出结论,有没有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特征?
 教师讲解:生物学家为了对生物个体的特征进行研究和区分,将特征的统称称为性状。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并作答,必要时需记录。
 学生观看视频、文字和图片并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观看影片片段和图片,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
 总结特征的分类,引出核心概念。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生物的相
对性状
 [展示图片]两个不同的人的肖像照。
 问题设置:两个人的同一性状有哪些不同表现形式呢?
 教师讲解:遗传学家为了便于区分设立了相对性状的概念。
 [展示图片]两只品种不同的兔子。
 问题设置:这两只兔子的相对性状有哪些?
 问题设置:除了动物类群,其他生物有没有相对性状?
 [展示图片]花颜色不同的郁金香。
 教师讲解:相对性状往往有多种表现形式。
 [习题检测]教材P28练习第3题。
 学生思考问题、作答,必要时记笔记。
 通过再次观察两个人的特征,形成相对性状的概念。
 认识到同一性状具有不同表现形式是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通过练习突破相对性状这一难点。
影响性状
的因素
 问题设置:遗传和变异令每个生物个体的性状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点,自然界中有没有例外呢?有没有个体间性状几乎相同的情况呢?是什么导致的这种性状几乎相同的现象呢?
 [展示图片]同卵双胞胎的肖像。
 问题设置:同卵双胞胎表现出相同的性状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差异又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
 观看图片。
 学生思考问题、作答。
 通过基因型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作为例子,让学生理解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原因。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生物的性状             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和变异 转基因鼠的启示
 2.性状:形态结构、生理、行为
 3.相对性状:两同一不同
课后反思
 基因和性状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过教材设计的比较好,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备好学生,备好教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一 生物的性状
[情景展示] 观察下图中表示的几种生物性状。
[问题探究] 通过观察,尝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什么是生物的相对性状?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为了描述方便,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要注意的是,生物的性状并不都能通过肉眼观察到,一些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就是难以观察到的。相对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仅只有两种,如人的ABO血型就有四种形式,人的肤色就有三种不同颜色。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情景展示] 1982年,英国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美国的实验小组研制出转基因超级鼠的过程,如下图:
[问题探究] 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实验中,转基因鼠具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所以表现出大鼠的性状。证明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由此推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当然,生物的性状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教材分析:遗传和变异使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应从比较亲子代的各种特征开始,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由于观察内容的分量并不重,重在对问题的讨论,要求教师应安排较充裕的实践让学生讨论。
学情分析: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形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遗传(heredity):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variation):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
1、生物的性状(character)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叫做性状。
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常有不同的表现。 遗传学家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relative character)。如人的单双眼皮、家兔毛的白色和黑色。
?
2、基因控制性状
?
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基因传给了儿女。

?
转基因生物: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等。
?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
?
?
看书
?
分析讨论
?
表述交流
?
相互质疑
?
得出结论
?
?
表述交流
?
看书
分析讨论
表述交流
相互补充
得出结论
?
?
?
?
进一步明确
?
?
巩固新知
?
创设情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你能从这两句话里,总结出有什么生物现象?导入新课。
?
?
组织学生看书p25
?
?
指导帮助
?
?
答疑解惑
?
?
?
质疑:父母的性状是怎样传给儿女的?
?
组织学生看书p26
?
指导帮助
?
?
答疑解惑
?
?
?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遗传和变异
二、生物的性状
1. 性状
2.相对性状
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实验
2.转基因生物
课后记:
本节课从宏观的遗传现象(性状)入手,逐步向微观的基因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上课时教师也尽量让学生多举一些性状方面的例子,尤其注意区分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要明白,尤其注意控制超级鼠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准备:学生排练短剧,老师准备一个红蛇果,一个青蛇果,多媒体课件。
2.课堂设计:
(1)通过“比一比”猜谜活动,无形中了解“性状”的概念,同桌互相观察性状对照老师提供的照片找出图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同的和不同的性状,从而了解亲代和子代间的性状是有关系的
(2)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投影,让学生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通过举例检验学生理解情况
(3)由短剧引入基因控制性状,播放转基因鼠Flash动画,让学生配解说词,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4)简单介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让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3.课后提出问题: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2.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
3. 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物质是基因
难点:
1.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2.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
3. 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物质是基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生物的性状,以及亲代与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能力目标:
1.通过猜谜,观察,思考,实物展示,短剧,配解说词等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和收集信息能力,总结及语言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联的观点,树立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观点
2.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并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展示图片,猜一猜
揭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引出课题
陈述:其实人们最早发现遗传和变异现象是从认识性状开始的,什么叫性状呢?
学生观察,大胆猜测
认真聆听并留下疑问
比一比
想一想
看一看
猜谜竞赛
你猜谜的依据是什么?
将许许多多的特征归类并举例说明
尝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总结:遗传学中把生物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统称为性状
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观察人的一些性状
仔细观察提供的照片,图中的孩子有哪些性状和父母相似,又有哪些性状跟父母是不同的?
子代的性状与亲代的性状有关系吗?
同学积极参与
生:很多特征
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
同桌之间互相观察
踊跃发言
有关系
眼见为实
1、实物展示:红蛇果与青蛇果
同学们看到这个蛇果最明显的性状是什么?
2、出示几组图片,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强调三要素)
3、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相对性状的例子吗?
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认真听讲,在书上找到概念
学生举例,巩固对相对性状的理解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短剧《新家有儿女》
你觉得小雨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
2、让学生看书转基因鼠的启示,布置两个任务:看实验过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配解说词;讨论三道讨论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解答学生的问题
配解说词: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
小组讨论:
(1).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回顾小品最后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做出解释
学生表演,提出问题
各抒己见,积极发言
学生带着任务看书
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过程,加深印象
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遗传和变异
二、生物的性状
1. 性状
2.相对性状
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标要求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课标解读
 1.《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1)说出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2)说出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因此一条染色体就携带许多个基因;(3)说出细胞核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第七单元讲的是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
 2.从新版教材是如何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角度来看。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遗传信息的传递,亲代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其最主要的不是子代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而是储存在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所以,搞清楚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对学生理解本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教材开始安排了一幅大量精子奔向卵细胞的图片,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导学生认识到亲代的基因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对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教材以亲子代间染色体的数量是稳定的为突破口,启发学生思考,在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无论是形成生殖细胞还是完成受精作用都必须保持稳定的染色体数目。随后,教材介绍了科学家的相关研究结果,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填图练习,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观察和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运用问题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以及果蝇实验,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描述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难点
 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录像(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受精过程)、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片资料、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等。
教学策略
 在上节课解决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问题之后,本节顺理成章的讨论亲代的基因是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关于基因与染色体,教师应结合学生在七年级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基因在DNA上。关于基因的传递,教师可以结合回顾人的生殖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给学生介绍有关人类体细胞以及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并且让学生理解产生这种数字变化的原因。
结合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本节的教学中应注意:
(续表)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对遗传的研究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所以先举例,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又难以回答的现象呈现出来,营造质疑氛围,调动好奇心,逐渐地融入进新课的学习。
 (2)关注学生所想,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题目出来以后先调查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把这些问题鲜明地呈现在黑板上,理出顺序,一一解决。
 (3)利用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手段突破难点。本节的内容重点就是搞清楚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借用动画、视频等手段,使得三者的关系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4)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本节的题目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但内容却是在讲染色体,为什么是这样呢?一定要先给学生交代清楚,我们知道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也即染色体怎么传递基因就怎么传递,所以研究清楚染色体是怎么传递的就知道基因怎么传了。
 (5)通过画染色体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光听不写不练,知识落实就会打折扣,通过设计让学生画果蝇染色体的传递规律这一环节,既能落实核心知识,又可以检验出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非常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儿子和妈妈长相相似的一张照片。
 提出问题:
 ①儿子的鼻子、眼睛为什么长得像妈妈?
 ②妈妈把什么给了儿子就使得儿子长得像她了?
 引出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思考、讨论并做出推测:妈妈是把基因传给了儿子。
 创造情景,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1.基因通过什么方式从亲代传给子代?
 2.基因是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的呢?
 3.父母传给子代的基因是否一样多?
 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关注学生关心的问题。
 (一)基因
通过什么
方式从亲
代传给子
代?
 提出问题后,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寻找答案。
 1.基因传递的途径应该是亲子代间的桥梁,而亲子代间唯一联系的桥梁就是生殖细胞,所以亲代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分析、寻找亲子代间的桥梁。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基因
是如何从
亲代传给
子代的呢?
 接下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基因是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的呢?基因怎样在亲子代间传递是个很抽象的问题,直接研究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尤其是找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就有可能把问题简化了。
 来看一段受精过程的录像,注意:(1)精子的什么部位携带遗传信息(即基因存在于哪里)?(2)精子的哪一部分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了?
 染色体在细胞核中,基因也在细胞核中,那染色体和基因有什么关系?
 观看录像,找出答案:精子的头部携带遗传信息即基因存在于精子的头部;精子的头部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了,说明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
 把抽象的、不易懂的内容用录像的形式呈现,使课堂更生动,易于学生理解。
1.染色
体、DNA
和基因的
关系
 [播放录像]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录像。
 通过录像我们可以总结出: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而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所以可以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三者的关系图如下:
 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
 观看录像、思考问题。
 指导学生把抽象的微观问题具体化。
2.染色体
和基因的
关系
 通过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观察,找出染色体数的特点。
提出问题:
 ①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②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怎样的?
 染色体成对存在,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所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
 观察到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基因也应该是成对的。
 培养观察能力,学会找规律。
 推理判断。
 进一步强调重点知识。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染色体
在亲子代
间的传递
规律
 [图片展示]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
 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通过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
 提出问题: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形成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染色体在此过程中怎样变化才能保证亲子代间的染色体数是稳定的呢?
 可以让学生先以体细胞中只有一对染色体的情况为例,画出该体细胞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以及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提出问题:真实的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比较多的,多对染色体在亲子代间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让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科学家有关马蛔虫的研究。再介绍另一位更有影响力的遗传学家,摩尔根,由于他发现了果蝇的遗传机制,在193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人们将他工作的实验室称为“蝇室”。
 [图片展示]果蝇图片。
 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果蝇的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提出问题: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请同学们画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观察数字、图片,明确染色体数目稳定的重要性。
 尝试画出染色体在亲代体细胞、生殖细胞、子代体细胞中的数目及形态。
 阅读资料。
 学生动手实践。
 科学史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通过让学生画出生殖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状来判断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染色体在亲子代
间的传递
规律
 给予评价,有错的进行纠正。
 讲解染色体的传递规律: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染色体恢复原数、成对,并且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学生汇报、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4.基因
在亲子代
间的传递
规律
 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形成生殖细胞时基因减半、成单,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基因中各有一个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受精卵中基因恢复为原数、成对,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提出问题: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与父母相似的性状了?
讲解:基因控制性状,子代会长出与父母相似的性状。
 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应该和染色体同步,随着染色体的传递,基因也就传给子代了。
 学生尝试描述基因的传递规律。
 还原回来、回归主题。总结基因的传递规律。
(三)父母
传给子代
的基因是否
一样多?
 经过上述两个问题的学习,第3个问题的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的。
 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答案。
 引导学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课堂小结
 闭上眼睛,用你最放松的姿势或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趴在桌上冥想,想一想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1.基因传递的方式:经精子或卵细胞。
 2.基因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1)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2)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3)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3.父母传给子代的基因是否一样多:一样多。
 趴在桌上回忆学过的内容。
 放松,展开想象。
 落实核心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1.DNA: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2.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3.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1.在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DNA、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2.每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三、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基因是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的
课后反思
 授课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将设计好的环节硬套到学生身上,因此在某些问题处理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不能急于将答案直接给出,这样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需要特别注意。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一 基因、DNA和染色体
[情景展示] 认真观察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
[问题探究] 简略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染色体、DNA与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三种形式来概括:①串联法:染色体>DNA>基因;②文字描述: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DNA片段;③图示法,如下图: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情景展示] 1883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对体细胞只有两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两条染色体(由每一对里的一条组成),而受精卵则又恢复到两对染色体。
[问题探究]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为什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不会成倍增加?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 学情分析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如何突破这一困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善于化抽象为具体,从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合适的材料模仿染色体的形成过程
2运用模拟材料模拟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
3运用推导的方法,探讨基因传递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培养生活中的科学素养。
2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教学难点:
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五、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本身的一些优势来化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认知方面的困难。如课件可以展示一些形象生动的材料,图文资料比较翔实,而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易于吸引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教学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另外,我还利用一些模拟材料,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变化。
六、 教学流程
(一) Flash导入
播放一段Flash“细胞核的移植实验过程”
片段1:黑鼠生黑鼠 灰鼠生灰鼠 白鼠生白鼠
教师通过此片段,复习提问前一节课的相关知识(性状和相对性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片段2:白鼠梦想生一个小灰鼠
教师以此设下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此梦想能否实现及实现的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再次明确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师在此Flash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的两个主要话题:1基因位于哪里?2基因究竟是如何在亲代与子代间传递的呢?(出示课题: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 染色体、 DNA和基因三者间的关系(基因的位置)
1.展示染色体和DNA关系示意图,用语言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间的关系。
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一时已经有所接触,尤其是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时已经尝试描述过三者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去引发学生的回忆,同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讨论。展示的示意图先不出示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己寻找染色体和DNA并利用鼠标指示。由于书上有这张图,所以学生完成此步骤并不困难,关键是基因在哪,学生尽管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是要正确指示其位置就面临困难了。这时教师可以保留学生的各种答案,共同参与讨论基因的概念,由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学生自然就能判断答案的正确与否了。在明确了示意图上的名称后,学生描述三者的关系就比较简单了:染色体包含DNA,基因在DNA上。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打比方认识染色体和基因,如磁带好比是染色体,上面一首首的歌曲就如同基因,这样学生对其关系就更清楚了。
2.学生活动:用图解等形式表示出三者的关系
学生独立在纸上完成关系图解,教师指导并派几个代表上黑板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加上细胞核、细胞和生物体,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形成一个严密的思维逻辑。为了体现知识的科学性,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此环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图解形式的优劣之处,在互相争辩中提升自己的认知。
(三) 制作染色体模型
教师给每四位学生提供一根长绳,假设这根长绳是DNA分子,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染色体呢?(学生思考的前提:人的一个体细胞中所有DNA展平,总长约1.7米,而所有染色体长度仅0.5毫米。)
初中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在同伴的互助下,他们愿意动脑想、动手做,想方设法缩短绳子的长度。面对不同的制作方法,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评比,选出最棒的制作方法并说明理由。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不是一条完整的染色体。学生考虑到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自然就会思考模型的改进方法。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行选择材料设计染色体模型,课后尝试制作并展示。
(四)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
1.展示常见动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表
由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基因较小,所以师生先从染色体着手进行研究。通过生物染色体数目表,学生亲自观察寻找其特点:(1)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偶数;(2)不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大多不一样,但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一样。
2.展示人体(男、女)体细胞内染色体图
通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有46条且保持恒定,但具体的状况学生还是不清楚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体细胞染色体图,在原有基础上深入寻找其它特点。
借助染色体图的动态呈现的优势,学生发现男女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一共有23对,其中前22对男女基本相同,只有最后一对男女有别。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两条染色体才能成为一对。学生通过观察图,自然会发现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似。另外,学生也会观察到每对染色体的对应部位的颜色相同,教师就此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染色体有无颜色和这些颜色代表的意义。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上的颜色是经特殊染色法处理后获得的,所涂颜色不能具体说成是基因的位置,只能说明内部成分相同。由此得出结论: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
3.展示各种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图片
每对染色体含有数万对基因,生物的每种性状一般是由一对基因决定的。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通过三张图片(先天性裂唇患者、先天性愚型、性腺发育不良)及患者发病原因介绍,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意识: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不变
生物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其实在初一介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已经有所了解,那就是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同时加上染色体异常会引起遗传病的意识,学生就能更加清楚在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
2.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减半
(1)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先回忆人的诞生过程(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再引发学生思考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这三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分别是多少,才能保持后代个体染色体数的稳定。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填图练习,明确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即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只有23条。
(2)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方法
教师接着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体细胞中只有两对染色体),形象的表示出染色体数减半存在三种情况,让学生分析三种情况是否都成立。在做出推断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科学的结论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实验所提供的科学证据之上,指导学生阅读P30最后一段,深入领会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任意一条的自由组合。为了巩固此概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具有三对染色体的体细胞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类型总数,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同时又明白了为何有性生殖后代个体差异大。
(3)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意义
在前面的认知情况下,学生此时已经很清楚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意义:维持亲子代间的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数量不变、成对,维持遗传的稳定。
3.小结
主要通过书P31的填图练习,进一步明确基因是随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另外,教师选取几道有代表性的题目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质疑(承上启下)
子代拥有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一定表现出和父母相似的性状呢?教师以这样简短的问题启迪学生思考,为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作铺垫。
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 基因和染色体
1. 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间的关系
2 .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不变
2.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减半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
  1.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认真观察、分析思考、综合能力。
  2.增强对生物遗传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情感目标
  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  ●教学重点
  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教学难点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教学方法
  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
?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的投影片或图片;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等。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的学习与分析,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所控制的。接下来大家看幻灯片,一起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幻灯片:
  1.请描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
  2.联系转基因超级鼠分析并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参考答案:1.当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的输卵管内取出没有融合的受精卵。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小鼠受精卵内的精子核与卵细胞核将融合成一个细胞核,其中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经过小鼠妊娠后,分娩出的两只小鼠经过发育,其中一只小鼠比它同龄的其他小鼠大一倍,这就是转基因超级鼠。
  2.在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中,仅是在受精卵未融合的精子核或卵细胞核中注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可见,超级鼠体量增大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所以说基因控制性状。
  (注:教师对作答的同学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并对表述不完整的给予补充)
  [讲授新课]
  教师:在了解学习了基因控制性状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
  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师:首先大家随我一起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有关细胞及细胞核的知识。观看投影片上的图片并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注:投影并让同学们讨论)
  投影片:
  1.
  2.下面是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
  ①请描述动物细胞的组成。
  ②请联系上节知识,解释“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原因。
  ③细胞核内由哪些物质组成?
  ④试着描述染色体、DNA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试着回答上述四个问题。
  学生1: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的。
  学生2:多莉羊的性状之所以与B羊相似,说明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基因决定性状”,可知基因肯定是在细胞核里,才会导致多利羊的性状与B羊相似。
  学生3:细胞核是由许多染色体组成的。
  学生4: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分子很长,在它特定的结构中储存有大量的遗传信息。
  (注:教师对刚才四位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于有的同学一次回答不完善的可请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了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又知基因控制性状。可见,基因就是遗传信息,那么基因在细胞核内怎样存在的?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人体内的染色体以及与基因的关系。
  大家将29页的“观察与思考”完成。
  (注:一边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一边板书。)
  板书:一、基因与染色体
  〔注:板书完后,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29页的两幅图片及讨论题)。〕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试着回答讨论题。
  学生5: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有23对,因为染色体在人体内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6: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学生7:各种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因为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成分相似。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注:对几位同学的作答,肯定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师:对于染色体、基因和DNA的关系,尤其是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请大家思考并回顾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
  学生8:基因可能位于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上,因为蛋白质是构建人体的最主要成分。
  学生9:我认为应该位于DNA上。因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所以,基因所代表的每一种遗传信息都应在DNA这种载体上。另外,讨论题第3题也说明基因位于DNA上。
  教师:哪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呢?
  学生10:9同学。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总结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生1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教师:太棒了,简洁概括。
  板书: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教师:哪位同学试着总结这部分的内容?
  学生12: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除了生殖细胞),染色体是成对出现的,且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②基因也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教师:总结的比前一次有进步,大家一起看投影片。
  投影:
  一、基因与染色体
  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②基因有规律地集中在染色体上,且是随染色体一起成对出现的。
  ③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含有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教师:了解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咱们思考一下,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先看投影片,大家讨论。
  (注:打开投影片,并进行板书)
  投影:
  1.回顾前面所学的人的生殖,口述人的生殖过程。
  2.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意味着什么(结合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作答)?
  板书: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注:学生作答。)
  学生13:父亲产生精子、母亲产生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之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分裂、分化形成胚胎,经过约40周时间分娩,婴儿产出。
  学生14: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意味着分别携带着父母双方的控制性状的基因的结合。主要通过细胞核的融合来实现,也意味着融合的受精卵核中染色体成倍增加,基因也成倍增加。
  教师:但是我们知道人体内的染色体都只有23对,基因的数目也不变,这是为什么呢?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请大家认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在纸上完成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
  (注:学生阅读,教师板书。)
  板书:1.发现过程:
  ①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
  ②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与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证实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
  (注:阅读完后,板书。)
  教师: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形成受精卵后仍然是23对染色体吗?
  学生1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所以形成受精卵后仍然只含有23对染色体。
  教师:那么,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为什么?
  学生16:约一半的基因,因为基因在体内是成对出现的,且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减少一半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则基因也应是一半传递的。
  教师:大家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想想这对遗传有什么意义?
  学生17:只有保证体内染色体数目不变,才会使体内含有的控制人体性状的基因数目大致保持不变。才会使后代个体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基本上一致,维持种族的正常繁衍。
  (注:教师对此作出客观的、合理性的评价,并收回同学们的填图,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哪个组填正确的同学最多。同时打开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
  评比结束后,对优胜组进行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同时让学生们完成书上的图,并提示同学们注意颜色上的差异。
  填图完毕。
  教师:请大家总结基因如何通过精子或卵细胞进行传递的?联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作答。
  学生18: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学生19:父亲体内有能形成精子的细胞产生只有一半染色体的精子;母亲体内有能形成卵细胞的细胞产生只有一半染色体的卵细胞;然后受精后,各带有一半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父母身上控制性状的基因就附在染色体上随着生殖过程传递到子代中。
  ……
  教师:大家比较一下前几位同学的回答,哪位同学的作答最为全面。
  学生20:19同学。
  教师: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思考“为什么一对夫妻所生的几个孩子长相会有差异?”
  (注: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板书: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注:如果时间充裕,可请同学们回答;如果时间紧张,可作为课下思考题。)
  [课后小结,作业练习,结束新课]
  教师进行简短的小结,突出重点、难点。巩固练习并布置作业,结束本节的全部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
?
  一、看谁选得对
1.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利用克隆技术在水稻第7染色体区域分离出控制水稻产量的单基因,只需控制一个单基因就能提高水稻产量。关于DNA、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是D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
B.DNA上包含有许多基因
C.一对染色体上均仅有一对基因
D.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答案:C
2.如果用一根长蝇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则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 )
A.DNA分子 B.基因  C.染色体 D.染色质
答案:B
  3.基因是通过亲子间的“小桥”传递的,小桥指的是( )
  A.精子 B.卵细胞  C.精子或卵细胞 D.受精卵
  答案:C
?
  二、思考题
  4.描述基因、染色体与DNA之间的关系。
  答案: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5.为什么正常人的体细胞中只有23对染色体?
  答案: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与染色体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发现过程
  ①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
  ②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与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证实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
  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
  ●备课资料
  1.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及分析
  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有丝分裂时出现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由染色质纤维盘叠、凝集而成的棒状小体,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与染色质具有同样的化学成分,即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两者仅是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表现出在形态和构型上之不同。通常用四级结构模型或袢环模型(100p model)解释染色体的包装过程:核小体(nucleo-some)为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核小体盘旋缠绕为二级结构的螺旋管,由螺旋管进一步螺旋盘绕为三级结构的超螺旋管或袢环,最后再螺旋化成为四级结构的染色单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具有典型的染色体结构。有着丝粒(centromere)、着丝点(kinetochore)、随体(satellite)、端粒(telomere)、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等区域。中期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两者在着丝粒部位结合,此处内缢叫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两臂,由于着丝粒位置不同故各染色体两臂之长度不同。染色体上其他缢痕称为次缢痕,核仁染色体之末端次缢痕是核仁组织区所在部位。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chromosome)、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acrocentric chromosome)、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和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四种类型。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的数目、形状和大小。通常体细胞中有两组相同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为二倍体,以2n表示;性细胞中(精子和卵子)只有一组染色体,为单倍体,以n表示。染色体又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两类。人体细胞中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是常染色体,1对(2条)是性染色体,男性为XY染色体,女性为XX染色体。不同种类动植物染色体数目之恒定对维持种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组(genome) 二倍体生物中来自一个配子的一套染色体及其上的一套基因,通常用符号n来表示。例如,水稻体细胞核中有24个染色体,根据其大小、形态与功能的不同,可排成两套12对,表示有两个染色体组,即2n=24。减数分裂后,性细胞核中只含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共一套12个,表示有一个染色体组,即n=12。同一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彼此虽不同,但它们却构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威胁到生物的生存。这是染色体组的最基本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植物的染色体组包含着若干个祖先种(基本种)的染色体组。基本种的染色体组称为基本染色体组,常用符号x来表示,它所包含的染色体数称为染色体基数。因此,符号n和x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一般n指配子中的染色体数,x则指基本种的染色体基数,即同一属中各物种共同的染色体基数。n可以等于x,也可能是x的倍数。例如,据进化遗传学的研究,水稻配子中的染色体数是n=12,其染色体基数也是x=12;但在普通小麦则不同,它的配子染色体数是n=21,而染色体基数则是x=7,即n=3x。各种生物的n与x是否相等,必须对该物种的染色体组作进化分析方能确定。
  染色体组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又叫核型分析。对生物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单位(亚种、种等)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按一定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染色体组型)的分析。一般有四种方法。(1)常规的形态分析。选用分裂旺盛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制成染色体组型图,以测定各染色体的长度(微米)或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及染色体两臂长的比例(臂比),鉴别随体及副缢痕的有无作为分析的依据。(2)带型分析。显带技术是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的不同区域着色,使染色体在光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带纹,甚至每个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都有特异性。根据染色体的不同带型,可以更细致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个性。(3)着色区段分析。染色体经低温、KCl和酶解,HCl或HCl与醋酸混合液体等处理后制片,能使染色体出现异固缩反应,使异染色质区段着色可见。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着色区段基本相同,而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则有差别。因此用着色区段可以帮助识别染色体,作为分析染色体组型的一种方法。(4)定量细胞化学方法。即根据细胞核、染色体组或每一个染色体的DNA含量以及其他化学特性去鉴别染色体。如DNA含量的差别,一般能反映染色体大小的差异,因此可作为组型分析的内容。染色体组型分析有助于探明染色体组的演化和生物种属间的亲缘关系,对于遗传研究与人类染色体疾病的临床诊断也非常重要。
  2.脱氧核糖核酸(DNA)
  脱氧核苷酸的高聚物,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遗传信息的绝大部分贮存在DNA分子中。
  分布与功能: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的所有蛋白质和RNA结构的全部遗传信息;策划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细胞和组织组分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终的活性和确定生物的个性。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
  结构 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残基按一定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主要含有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4种碱基。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可达摩尔%。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后期,查加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
  一级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即是其碱基序列。基因就是DNA的一个片段,基因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其碱基序列中。1975年美国的吉尔伯特(W.Gilbert)和英国的桑格(F.Sanger)分别创立了DNA一级结构的快速测定方法,他们为此共获198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自那时以后,测定方法又不断得到改进,已有不少DNA的一级结构已确立。如人线粒体环DNA含有16569个碱基对,入噬菌体DNA含有48502个碱基对,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合13452个碱基对,烟草叶绿体基因组含155844个碱基对等。现在美国已计划在10至15年内将人类DNA分子中全部约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测定出来。
  二级结构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纤维的基本结构是双螺旋结构,后来这个模型得到科学家们的公认,并用以解释复制、转录等重要的生命过程。经深入研究,发现因湿度和碱基序列等条件不同,DNA双螺旋可有多种类型,主要分成A、B和Z三大类,其主要参数差别如下表。
类型
A-DNA
B-DNA
Z-DNA
旋转方向
右[ ]


螺旋直径(纳米)
2.3
2.0
1.8
螺距(纳米)
2.8
3.4
4.5
每转碱基对数目
11
10
12
碱基对间垂直距离
0.255
0.34
0.37
碱基对与水平面倾角
20°


每残基转动角度
33°
36°
-60°/ 二聚体
糖苷键
反式
反式
嘧啶反式嘌呤顺式
大沟
窄而深
宽而深

小沟
宽而浅
窄而深
窄而深
  一般认为,B构型最接近细胞中的DNA构象,它与双螺旋模型非常相似。A-DNA与RNA分子中的双螺旋区以及转录时形成的DNA-RNA 杂交分子构象接近。Z-DNA以核苷酸二聚体为单元左向缠绕,其主链呈锯齿(Z)形,故名。这种构型适合多核苷链中的嘌呤嘧啶交替区。1989年,美国科学家用扫描隧道电镜法直接观察到双螺旋DNA。
  三级结构 DNA分子很长,在细胞中扭曲折叠成双螺旋DNA的类型。
  复杂的三级结构。超螺旋是三级结构最常见的形式。双螺旋环DNA总是扭曲成这种形式。如在其双链分子的一条链上打开一个缺口(开环DNA),任其自由旋转以释放多余的张力,便可变成松弛态(松环DNA)。如两端固定,线形DNA也可形成超螺旋结构,如核小体中的DNA。
?
  性质 DNA最主要的性质就是在一些物理化学的因素影响下发生变性。DNA的变性因素有高温、酸、碱及某些变性剂(如尿素)等。变性时,有规律的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无规律的单链线团,同时发生粘度下降,紫外吸收值上升,生物活性丧失等变化。可利用这些变化来判断DNA是否变性。DNA水溶液加热变性后,如缓慢冷却(叫做退火),所产生的单链相遇时可再恢复成双螺旋结构。这个变性的逆过程称做复性。具有互补序列的异源DNA,甚至DNA和RNA也可形成双链杂交分子,而且互补序列越多,越易生成杂交分子。分子杂交技术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创立的。D-2-脱氧核糖与酸和二苯胺一同加热产生蓝紫色,可利用这个颜色反应测定DNA。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课标要求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课标解读
 1.《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2)认同优生优育。能够说出我国《婚姻法》中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的法律规定;并认同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的有效方法。第七单元讲的是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
 2.从新版教材是如何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角度来看。这一节的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难点之一。学生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很陌生,所以,本课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典型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合作学习,鼓励大胆猜测,在教师的帮助或引导下,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重点难点。教材安排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目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以及基因传递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近亲结婚两个隐性致病基因结合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大提高,从而认同“禁止近亲结婚”和婚前、孕前体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之分。
 2.概述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的基本遗传规律。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4.描述孟德尔及其豌豆杂交实验。
能力目标
 1.尝试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进行分析、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
 2.运用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形成在生活中自觉运用生物学知识的意识。
 2.认同优生优育的观点。
(续表)
重点难点
重点
 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举例说出相对性状和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难点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和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孟德尔生平介绍的资料,常见人类隐性遗传病的资料,色盲检测图等)。
 学生准备:硬币。
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生物的性状和生物的相对性状已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并了解基因控制性状。同时学生了解很多生物遗传的现象,对“性状究竟是怎样遗传的?”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已经具备了达到本节教学目的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很陌生,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一方面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做好知识铺垫,不断进行引导,逐步得出结论。并通过概率的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逐步理解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解释的合理性、科学性。通过对孟德尔及孟德尔实验的介绍,分析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用事实和科学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认同婚前体检。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展示两幅图片。图一:父亲双眼皮,母亲单眼皮,孩子双眼皮;图二:父亲双眼皮,母亲双眼皮,孩子却单眼皮。提出问题:
 1.第一幅所示的现象是怎么回事?是母亲没有把自己的基因传给孩子吗?
 2.第二幅中的孩子是这对夫妇亲生的吗?
 学生先推测,然后教师再引导:这样的问题不能靠推测,科学家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引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思考、讨论并做出推测。
 引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新课教学
1.认识
孟德尔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孟德尔的简介:
 150多年前,一位奥地利的修道士进行了大量的植物杂交实验,其中以豌豆杂交实验最为成功。经过整整8年(1858-1865)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出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后人把这位奥地利修道士称为“遗传学之父”。他就是孟德尔。
 学生通过阅读Mendel的简介,认识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实验
材料
 [实物展示]豌豆。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选择了适合的实验材料——豌豆。豌豆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大家见过豌豆吗?教师出示豌豆的资料,带学生一起分析豌豆的优点:(1)豌豆易于栽培;(2)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而且是闭花传粉,也就是说豌豆花在花未开时就已经完成了授粉,这样就不会受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说在自然条件下,豌豆是纯种的;(3)另外,豌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比如植株的高矮差异很大;(4)花比较大,适合进行人工实验等。
 认识豌豆。
 知识铺垫。
3.实验
方法
 豌豆有很多性状,孟德尔每次只研究一种性状,即单因子实验分析法。并且孟德尔还巧妙地设计了杂交实验的方法。什么是杂交实验呢?就是不让豌豆自花传粉,而是把一株豌豆的花粉传给另外一株豌豆。那该怎么操作呢?
 在豌豆自花传粉之前,先把一株豌豆的雄蕊去掉,这一步叫“去雄”。然后再把别的豌豆的花粉涂抹在这一株豌豆雌蕊的柱头上,这一步为“人工授粉”。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把经过授粉的花进行“套袋”处理,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了解实验方法。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套袋要在豌豆自花传粉之前进行,是为了防止其他花粉进入,干扰实验。
 让学生了解实验方
法和过程。
4.一对相
对性状的
杂交实验
过程
 了解了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德尔是如何进行豌豆杂交试验的。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是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茎高差异非常大,很容易观察。
 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反之),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
 提问:种下去的种子会是长成高茎还是矮茎呢?还是高矮都有?会不会长成中等高度呢?
 结果:杂交后的种子长成的植株都是高的。
 学生思考。
 学生猜测。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一对相
对性状
的杂交
实验过程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矮茎性状是消失了还是藏起来了?
 带着疑问,孟德尔种下了子一代的种子。这次他没有做杂交,而是让豌豆自然生长,自花传粉,叫作自交。获得的子二代的种子再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也有矮,不过矮的要少得多。
 学生猜测。
5.实验结
果分析
 分析:杂交的后代,子一代只表现高茎性状不表现矮茎性状,而子一代自交之后在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只是高得多,矮的少,大约是3∶1。这说明矮茎性状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藏起来了。我们把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个体杂交时,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如高茎,未表现的性状叫作隐性性状,如矮茎。
 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来控制的,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来控制的,习惯上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来表示,如D,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如d。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性状是由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来控制的,也就是说纯种的高茎是由DD控制,纯种的矮茎是由dd控制,而生殖细胞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根据这个原则,请同学们:(1)写一写高矮杂交获得子一代的基因表达形式。
 (2)那子二代如何用基因的形式表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写遗传图解。)
 子二代中显性和隐性性状的比例大约为3∶1,这是一种规律呢还是一种偶然现象呢?
 孟德尔还做了其他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我们把孟德尔所做的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放在一起来看,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分析得出
显∶隐为3∶1,说明这是有规律的,绝不是偶然现象。
 突破难点。
 让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大胆猜想。
 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计算显隐性的比例。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找规律。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实验
结果分析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小活动]掷硬币,统计正反面朝上的次数。这是概率事件。
 孟德尔也是用概率的思想进行分析的:杂交子1代产生的卵细胞携带D的概率为,携带d的概率是;杂交子1代产生的精子细胞携带D的概率为,携带d的概率是,而精子细胞和卵细胞彼此相遇的机会均等。所以会出现以下的结果。
配子
D
d
D
DD
Dd
d
Dd
dd
基因组成会有DD、Dd、dd三种,而表现出来的性状则是3高1矮。
掷硬币,记录结果、组长统计。统计的投掷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比例越是接近1∶1。
让学生认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多学科的综合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分析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在孟德尔以前,至少有100年的时间,许多科学家曾试图解释生物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但都没有成功。
 (1)孟德尔选择了适合的实验材料——豌豆。
 (2)将数学统计方法用于遗传分析是孟德尔的首创。这也是数学在生物学领域里的第一次突破。
 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还需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
 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成功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渗透。
7.知识
应用
 二十世纪初,孟德尔遗传规律在其他植物中得到证实,之后,在昆虫、鸟类以及哺乳动物的遗传实验中也得到验证。
 提问:那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适用于人类吗?
 课堂一开始我们所列举的单眼皮、双眼皮的遗传问题,同学们自己试着写一写基因的遗传特点。
 眼皮的单双并不太重要,如果是致病的性状出现了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
  Aa×Aa
配子
A
a
A
AA
Aa
a
Aa
aa
引导学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知识巩固,培养能力。
8.禁止近亲结婚
 [图片展示]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红绿色盲等病人的图片。
出示非近亲结婚与表兄妹结婚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数据。
 提问:非近亲结婚隐性遗传病该怎样预防?
 自2003年取消强制婚检以来,婚检率大大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新生儿出现缺陷率的明显上升。通过婚前体检,可以发现哪些疾病不能结婚,哪些疾病须治愈后才可结婚,哪些疾病能结婚但不能生育,哪些疾病在怀孕时需作产前胎儿诊断等等,从而使婚姻更美满更幸福。
了解我国禁止近亲结婚的法律规定。
认识婚前体检的重要性。
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
认同优生优育。
认同婚前体检。
课堂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总结归纳,梳理知识网络。
 学习方法的指导。
(续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的处理
 (4)实验现象的解释
 (5)实验结论的得出
 2.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课后反思
 本教案的导入能够把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在本节课中,教师如果像通常情况下,把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现象及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调动,不会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去探究理解,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就算完成任务,而本节课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问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追求,即对人的关注,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同时改变了教师的课程观,实现教学相长。
 这节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无法兼顾所有学生,感觉有一部分学生不是很能理解,可能需要放慢讲课的速度,尽量把难点反复强调,讲解清楚。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情景展示] 下图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全部表现为高茎,子一代豌豆再进行自花传粉,得到的子二代中既有高茎豌豆,也有矮茎豌豆,而且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数量比是3∶1。
[问题探究] 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你能分析性状与基因组成之间的关系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之分,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D)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d)表示。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dd;表现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两种DD或Dd。基因组成是Dd的个体只表现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控制的性状,但d不受D影响还会继续遗传下去。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  ●教学难点
  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谈话引导法。
?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的投影片;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或相关投影片。
  学生准备
  豌豆种子(不同颜色的种子)。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咱们通过投影片上的几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投影片:
  问题:
  1.请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中的桥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1.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父母体内分别能形成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3对。而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只有一半,即23条。当受精时,形成受精卵后又重合为23对。
  3.桥梁是精子与卵细胞。因为它们中所含有的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母,且是每对染色体上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也就是通过这个桥梁将父母的性状绝大部分传给了子代,也保证了子代在形态与生理及行为上的相似性。对于物种的形成及延续有着重大的意义。
  (注:对于回答完善准确的同学,给予鼓励、赞扬性的评价;对于未完善的答案,应补充,并对此同学也给予鼓励、赞赏。)
  教师:想一想上节课的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你能写出来吗?
  (注:请同学到黑板上书写,书写完后打开投影片,进行校对,并对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讲授新课]
  教师: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上的资料。
  (注:学生阅读,教师板书。)
  板书: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一、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注:学生阅读完毕。)
  教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如果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着卷发与不卷发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发育成的个体还卷发吗?为什么?
  学生:发育的个体仍能卷发,因为受精卵中的基因中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基因组成是DD或Dd都表现显性性状,所以发育成的个体应该是卷发的。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资料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很强,回答很好。他仅仅是借鉴了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而这个最初的结论是哪位生物学家得出的呢?
  学生:意大利科学家孟德尔。
  教师: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如何发现这一伟大的规律呢?请大家看投影片,思考讨论并回答。
  投影片:
  1.孟德尔选择了关于豌豆的容易区别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高豌豆高约1.8~2.1 m,短豌豆约0.2~0.5 m。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AA,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
  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有没有传给子代呢?
  3.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将会怎样?这表明什么问题?
  4.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
  5.为什么杂种豌豆种子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
  (注: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作答。)
  学生:两者杂交的后代种子长成的植株都是高的,但不知是否与原来高豌豆植株一样高。
  学生:应该是一样高的;因为杂交种子中含有高豌豆植株的基因。
  教师:是与原高豌豆植株一样高的。至于原因咱们看了后面的几道题就清楚了。请试着回答第二个问题。
  学生:因为控制高豌豆父本的基因无论将哪一条传给后代,都会使子代基因中含有一条控制高豌豆性状的基因,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杂种豌豆都表现高豌豆的性状。同样矮豌豆的基因也会随之传给子代。
  教师:豌豆的高与矮就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中分隐性性状与显性性状。像前面第一问中纯合的亲本杂交的后代全部表现为高豌豆,就把它看做是显性性状;相应的短豌豆就称为隐性性状。而杂交的后代中只表现高而不表现矮,请接着思考第三题。
  学生: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杂交产生的后代既有高豌豆又有矮豌豆。
  学生(补充):这表明了有的杂种豌豆虽表现高的性状,但含有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只是未能表现出来。
  教师:补充得很及时。由此可见,杂种高豌豆体内既有高基因(A),也有矮基因(a),杂种细胞中同时含有A和a时,能够通过性状表现出来的基因A称为显性基因,被掩盖的基因a称为隐性基因。请再思考第4题。
  学生:隐性性状只有在两个隐性基因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学生:根据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且隐性性状只有在双隐性基因存在的条件下才表现,可由杂交豌豆基因自由分配重新组合的情况来判定,高豌豆的性状占3份,矮豌豆的性状只占1份,比例为3∶1,所以,杂种豌豆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
  (注:教师对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作出综合性、鼓励性的评价。)
  [及时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所讲的知识及其他同学的回答,对本部分的内容给以小结。
  (注:学生总结,教师配以子板书。)
  学生: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基因又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板书:1.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2.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拓展逐步深入]
  教师:了解了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试想:如果夫妻双方的基因组成都是Aa,其后代的基因组成可能有几种情况?请对此做出预测。大家试着在纸上写,另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
  (注:留给学生思考书写的时间,完毕,对黑板上两位同学的作答校正,并对回答完全正确的同学给予赞赏性的评价。同时,用投影片打出正确答案。)
  投影片:
  夫妻双方的基因组成若为Aa,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有三种情况:
  教师:关于基因与相对性状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也是国家推行一些相关法律条文的依据。比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并讨论投影片上的问题。
  (注:打开投影片,并进行板书。)
  投影片:
  1.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分别指什么?
  2.请举出一种由于隐性基因遗传而导致的遗传病。
  3.如果本族内的人结婚生育将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4.我国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何在?你将如何去做?
  板书:禁止近亲结婚
  (注:给出一定的时间讨论,可以查阅资料。)
  学生1:直系血亲是指有直系关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为长辈直系血亲。从自身往下数的亲生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均为晚辈直系血亲,是与自己同一血缘的亲属。而兄弟姐妹、伯伯、叔叔、阿姨和侄、甥等这些平辈、长辈、晚辈都是旁系血亲。
  学生2:例如一对视觉正常的夫妇,生出的子女中患有红绿色盲,这就是由于红绿色盲是一种隐性基因,只有当两种色盲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出来,父母虽然正常,但均携带有致病的基因。
  学生3:如果本族内的人结婚生育,他们体内携带有致病的基因传给后代,并且后代体内携带同种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这样后代遗传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不利于优生优育。
  学生4:禁止近亲结婚就可以大大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对于民族的复兴与强盛起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认为为了自己与民族的共同利益应该防止近亲结婚。
  (注:教师在情感上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及爱国意识。并给予鼓励。)
  教师:除了刚才提到的色盲之外,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在人身上还有: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既有益于家庭幸福,又有益于民族兴旺。
  [课堂小结]
  本节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解决了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如何实现控制相对性状等。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我国婚姻法中的一些规定。
  [巩固练习]
?
  一、看谁选得对
  1.豌豆表面的糙面与光滑面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糙面的基因(a)是隐性基因,决定光滑面的基因(A)是显性基因。两种不同性状的纯种豌豆杂交之后,产生糙面的豌豆的几率是( )
  A.15% B.75%  C.0 D.100%
  答案:C
  2.下列不属于隐性遗传病的是( )
  A.白化病 B.心脏病  C.色盲症 D.苯丙酮尿症
  答案:B
3.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棒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棒上却没有甜玉米籽粒。其原因是( )
A.甜是显性性状  B.非甜是显性性状
C.相互混杂    D.相互选择
解析:B (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之间相互授粉,非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现为非甜,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现非甜籽粒也说明了非甜是显性性状。含有非甜的显性基因的配子授给甜玉米时,表现为非甜,若甜玉米自花授粉则表现出甜的性状。)
  4.双眼皮的父母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如果再生一胎仍为单眼皮的机率是:C
A.0  B.100%
C.25% D.75%
解析:C 双眼皮的父母生出了单眼皮的孩子,说明了双眼皮是显性基因,这对父母的基因组成都含有显性和隐性基因,再生一个孩子为单眼皮的概率是:
?
  二、思考问答题
  5.一对夫妇视觉均正常,而生出的女儿则患有色盲,这是为什么?
  答案:这对夫妇视觉虽然正常,但他们体内都各有一个色盲基因,而当这两个色盲基因纯合时,能表现出色盲症状。
  6.举例说明相对性状与基因间的关系。
  答案:以豌豆的颜色为例。如果控制红色的是显性基因A,控制黄色的是隐性基因a,当这两种颜色豌豆杂交后,产生的子二代中既有显示红色的携带(AA或Aa)植株,又有黄色的(aa)的植株,表现为一对相对性状。
?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1.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2.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是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二、禁止近亲结婚
?
  ●备课资料
  1.孟德尔(1822~1884年)
  孟德尔(Johann Gregor Mendel,1822~1884) 奥地利科学家,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出生在农民家庭。1843年入布隆(今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修道院。1844~1848年入哲学学院学神学,1848年任神父。1849年起在一语法学校任代课教师,教拉丁语、希腊语、德语和数学。1851~1853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回布隆后任科技学校代课教师,讲授物理学和博物学直到1868年。1856~1863年在修道院的一片小园地上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总结出两条遗传规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一科学成果孟德尔曾在布隆自然科学协会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的两次会议上报告过,并于1866年以《植物杂交的试验》为题发表在该会会刊的第4卷上,但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后期孟德尔用山柳菊属(Himacium)植物作杂交实验,却没能得到预期的结果。现在知道某些山柳菊植物行无融合生殖,即雌雄配子并不发生核融合,而由未受精的卵或反足细胞或助细胞直接发育成胚,因此杂种后代的性状也就不能发生像豌豆属那样的分离。1868年,孟德尔当选为修道院院长,科学研究逐渐减少,但仍从事气象观察和养蜂及园艺等方面的活动,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他一生仅发表过4篇生物学论文和9篇气象学论文(其中有的已散失)。他曾受到学生、同事和布隆市民的尊敬和爱戴,但直到临终亦未被视为伟大的生物科学家。1900年,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马克分别通过各自的研究得出与孟德尔相似的结论后,才在文献中找到他的早已被人遗忘的论文,孟德尔的贡献才被重新发现,世称孟德尔定律。此定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发展的基础。
  2.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consanguineous marriage) 指人类中血缘相近的个体间的通婚。所谓近亲是指在3~4代以内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人。近亲结婚可导致基因纯合化,使不良隐性性状得以表现或使遗传病的发生率增加。因为近亲间往往有某些基因相同,例如表兄妹有1/8的可能带有相同的基因。其理由如下:已知子女的基因有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则来自母亲,所以子女与父亲(或母亲)之间有1/2的可能带有相同的基因。
  上图中的E和F为表兄妹关系,C(或D)与A之间有1/2的可能带有相同的基因,所以C与D间(通过A)有1/2×1/2=1/4的可能带有相同的基因。同理C与D间(通过B)亦有1/4的可能带有相同的基因,于是C与D间(通过双亲)有1/4+1/4=1/2的可能有相同的基因,即亲兄妹间有1/2的可能带有相同的基因。E与C间有1/2可能带有相同的基因,F与D间也有1/2可能带有相同的基因,所以E与F间(通过C和D)有1/2×1/2×1/2=1/8的可能带有相同的基因。人类有许多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患者都是隐性纯合体,一般患病率都很低,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相当多。在随机婚配下,配偶都为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的机会是不多的,但在近亲结婚时,由于他们常有相同的基因,两个致病基因相遇的机会就多了。例如半乳糖血症,在一般群体中约每150人中有1人为该病的隐性基因的携带者,在随机婚配时,两个人均为携带者的婚配概率为1/150×1/150=1/22500,他们所生子女的发病率为1/4,因此,子女发病的危险率为1/22500×1/4=1/90000;但表兄妹结婚时,因他们共同携有同一隐性基因的概率为1/8,所以其子女发病危险率为1/150×1/8×1/4=1/4800,为随机婚配(非近亲结婚)的19倍。如果家族中已发现有隐性遗传病患者,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就更为明显。例如,某女人的叔父为先天性聋哑病患者,如果她与姑表兄结婚,其危害性可通过以下分析得知:因她的叔父为患者,可知其祖父、母均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因而她的父亲和姑母都各有2/3的概率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而他们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子女的概率为1/2,所以该女人和她的表兄各有2/3×1/2=1/3的可能为携带者,她俩婚配,所生子女的发病率应为1/3×1/3×1/4=1/36;但若她俩各自随机婚配,子女发病率为1/3×1/50×1/4=1/600(这里假定人群中先天性聋哑致病基因携带者出现的概率为1/50)。总之,近亲结婚增加了男女双方的隐性有害基因相遇的机会,使子女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生率显著增加,同时流产率、死胎率、儿童早期死亡率、先天畸形率等也有增加。现列出两种婚配情况下的遗传病发病率的比较:
  此外,近亲结婚的后代,智力迟钝的比非近亲结婚的高出4倍,而智力低下的则高出3.8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近亲结婚的后代约有8.1%的人有遗传缺陷。由此可见近亲结婚的危害性,而避免近亲结婚是降低遗传病发病率的有效措施。为此,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3.畸形
  畸形(malformation) 胚胎发育期间由于受内在或外部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胎儿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呈现的异常。又称先天性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易受干扰或对致畸因子最敏感的时期是器官形成期,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功能分化。大白鼠为妊娠的8~13天,小白鼠为妊娠的7~12天,人胚为第3~8周。由受精卵经卵裂、囊胚至胚层分化期,致畸因子可导致胚胎受损甚至死亡,但不出现畸形;随胚胎器官的形成及进一步发育,致畸性也逐渐下降。不同器官又各有其最敏感期。畸形多是胚胎发育不全、发育受阻、生长过度、胚胎期过渡性结构的残留、器官始基融合或粘连以及位置变异的结果。一般所指的畸形包括肉眼可见的外部结构和位于体内器官的异常。有些功能性异常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生物化学方法才能检测出。
  畸形的诱发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来自双亲染色体遗传物质的异常导致畸形的发生,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畸变)及基因突变。环境因素有化学物质(农药、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药物、辐射、病毒感染、机械因素及母体营养等。随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诱变因素增多,导致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上升。人和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是在母体子宫内进行,许多致畸因子可通过母体干扰胚胎正常发育。畸形发生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大多数常见的畸形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间复杂的综合作用所造成,通过多个基因起作用而致畸。有时多种因素联合诱发一种畸形,而有时一种因素可引起多种畸形。为了减少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应认真开展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严重遗传病携带者的检出、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注意孕期营养及定期产前检查,孕妇应避免滥用药物与接触有害物质。抽取羊水分别进行羊水细胞及羊水的测定,可检出染色体异常病、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及神经管缺陷等,B型超声波扫描能直接观察诊断出胎儿外形及某些内部结构的异常,可及时中止妊娠。
  4.遗传病及遗传多态性
  遗传病(hereditary disease) 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引起的疾病。已知的遗传病约有5000种,可分为3大类:
  单基因遗传病 由某一基因突变而引起,又分为:(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中的某一对上,且呈显性。如并指、多指、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性小脑性运动失调、先天性肌强直、多发性肠胃息肉、遗传性卟啉病等。(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中的某一对上,且呈隐性。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症、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鳞皮病等。(3)伴性遗传病,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包括X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呈隐性),如红绿色盲、血友病、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X连锁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呈显性),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肾炎等。
  多基因遗传病 受多对微效基因控制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遗传病。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幽门狭窄、早发性糖尿病、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等。
  染色体异常病 由先天性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而引起。又分为:(1)常染色体病,由1~22号常染色体发生畸变而引起。包括单体综合征,某一号染色体为单体,如21单体和22单体,这类病人极少见,大都于胎儿期死亡;三体综合征,某一号同源染色体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如21三体(又称先天愚型或唐氏综合征,核型为47XX或XY;+21)、18三体(Edward氏综合征)和13三体(Patan氏综合征)等;部分三体综合征(由某一片段有三份而引起)如9p部分三体综合征(9号染色体的短臂有三份);部分单体综合征(由某一常染色体的部分缺失而引起),如猫叫综合征(婴儿期哭声类似猫叫)就是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引起的。(2)性染色体病,由X和Y性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异而引起。如女性的特纳氏综合征(45,XO),男性的克氏综合征(47,XXY)等。遗传病目前尚难根治,故应积极预防。预防的措施有检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与禁止近亲结婚,推行计划生育,开展遗传咨询,进行产前检查与中止有病胎儿的妊娠等。
  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 在一个群体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非连续变异类型,而其中最罕见类型的频率不小于0.01(或0.05)的现象。常见的不同水平上的遗传多态性有:(1)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经调查人类大多数群体的ABO血型系统的三种复等位基因IA、IB和i的频率,最高的不超过0.55,最低的不小于0.2,所以,ABO血型系统的基因座为多态基因座。据研究,大多数生物的多态基因座约占总数基因座的15%~50%,即约有1/4~1/2的基因座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2)染色体多态性(chromosome polymorphism)。在一群体中的同一染色体上可以发生不同的倒位或易位。例如拟暗果蝇(Drosophila pseudoobscura)的第三染色体上存在多种倒位,其自然群体中的倒位类型竟多达20余种。植物群体中的倒位多态性比动物的更普遍。在一些动植物群体中(如蟑螂、直果曼陀罗)还观察到易位多态性。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分子水平上还发现核酸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例如,在群体中用同一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可得到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现在一般用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遗传多态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杂合优势说和依赖
  选择说。杂合优势说认为,杂合体(如Aa)在适应能力上要优于纯合体(如AA和aa),因此群体中的等位基因A和a的频率就会维持在一个既不过高也不过低的水平上。依赖选择说认为,群体中某等位基因的适应度与其频率成反比,即当它在群体中的频率较低时,选择对其有利,在群体中的频率高时,选择对其不利。
  5.我国的HGP计划
  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中华民族基因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HDP),标志着我国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我国没有走国外全基因组或整条染色体作图、测序的路线,而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基因资源优势的特点,主要在基因组多样性和疾病基因的识别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并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引进基因研究新技术。
  经过科学家的努力,我国HGP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基因组多样性研究,即多民族基因组保存和研究方面,我国已完成了南、北方两个汉族和西南、东北地区傣族、藏族、壮族等12个少数民族共733个永生细胞株的建立;应用多种遗传标志对我国多民族基因组的多样性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我国南北人群之间的差异和进化上的联系。在基因研究技术方面,形成了包括作图、测序、定位、基因识别、基因组扫描、生物信息学等比较完整的基因组研究技术体系。在疾病基因研究方面,获得了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发育、分化和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约100个全长新基因;克隆了若干白血病致病基因,获得了一批与食管癌有关的DNA片段;发现了若干和肝癌相关的全长新基因;并将对肝癌、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相关的基因加大研究力度。
  6.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
  Klinefelter综合征(即克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因染色体数目异常而引起的并伴有多种异常的表现的综合征。1942年由Kline felter等首先对综合征作了记载,1959年由Jacobs等证明其核型为47,XXY。现已发现很多核型,本文着重叙述五种核型,其中47,XXY型占80%,其他核型占20%。此综合征发生率约占分娩男婴的1‰~2‰,在婴儿期和儿童期时不易发现,一般青春期后才出现症状。此征的主要病症是不育,大多是不产生精子,或产生少量精子,原因是:认为多出一条X染色体产生的剂量效应。
  (1)Klinefelter综合征的表型
  Klinefelter综合征,又称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主要表现为男性的小睾丸及女性第二性征。临床上以睾丸和男性发育不全为主要特征,呈所谓宦官样体态。身体特征表现如下:全身皮肤细腻,毛发稀少,无胡须、腋毛和阴毛,睾丸小如黄豆、花生米或蚕豆样大,阴茎短小,勃起不能或不坚,声调尖细,喉结不明显,乳房轻度发育,身体多呈向心性肥胖,身材较高大,无生育能力,精液检查多无活动精子。
  (2)核型类别
  Klinefelter综合征的核型类别较多,本文就已调查出的五种核型进行阐述,并附有简单病症。
  ①标准型:核型47,XXY患者多一条X染色体,这条染色体可来自父亲或母亲,也不排除孕卵卵裂时出现X染色体不分离,也就是由于多了一条X染色体,它对睾丸有不利的影响,Y与两个XX组合,其睾丸必小。原因主要由于曲精管有玻璃样变性,间质细胞增生,无精子生成因而导致不孕。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正常,皮肤纤细,喉结不明显,乳房增大,阴茎正常,阴毛呈女性。
  ②嵌合型:核型为46,XY/47,XXY。嵌合体的形成是由于受精卵卵裂时,出现X染色体不分离造成额外标记染色体在G带上类似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深带,其大小明显大于G组染色体,而小于F组染色体。这种嵌合型患者的临床表型随核型而定,取决于异常的细胞系是否占优势。一般讲呈类阉体型,乳房女性化和睾丸变化比标准型轻,就诊年龄多偏大,血清睾酮值可正常,个别患者尚有生育能力。
  ③合并小Y型:此类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典型,均患无精症,因结婚2~5年不育就诊,性生活不满意,血清睾酮值偏低,一般性格内向,言语少,易羞涩,可能为男性心理发育需要雄性激素维持有关。
  ④合并易位型。这种核型,可能是由父亲或母亲遗传,也可能是自身突变使其常染色体平衡易位导致的。
  ⑤其他核型。核型48.XXXY。多了两条X染色体,研究表明X数目越多,智力障碍越严重,性发育越差,常合并其他躯干畸形、腭裂、隐睾等。
  (3)导致Klinefelter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与内分泌有关
  克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引起男性不育的染色体综合征。睾丸体积的大小是男性生殖功能的一项主要指标,而且与睾丸产生精子的数量密切相关。睾丸小则严重影响精子的生成、运输等功能,使精液的质量发生变化,造成无精子和少精子等现象。睾丸体积的大小,精子的数量等因素的产生都与内分泌密不可分,因此,内分泌物质的不平衡是产生Klinefelter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①内分泌学变化导致血清FSH、LH显著升高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曲精管上皮广泛玻璃样变化和纤维化,使曲精管分泌的某种抑制垂体FSH、LH分泌的因子减小,使血清中FSH,LH浓度显著增高。
  ②2血清睾酮(T)降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睾丸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使睾丸酮生成和分泌减少;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患者的睾丸组织间质细胞增生,致使睾丸浓度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体内PRL、E2浓度增高,造成乳房发育等女性化体征。
  (4)Klinefelter综合征及伴发的某些精神障碍及心理疾病
  Klinefelter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男性无精或少精子,导致的不育症。但有研究表明,除此主要症状外,某些患者还伴发有精神障碍及心理疾病。这类核型个体心理特征以不成熟和被动性为主。表现为情绪冷漠、沉静、胆怯、动作笨拙、难以合群、优柔寡断、较少交友、缺乏上进力量和信心,其智力发育约1/4低于正常水平,多属轻度低下或边缘性智力。智力水平较低的克氏综合征比无智能障碍者较易于伴发精神异常,或者说伴有精神或行为障碍的患者智能水平多较低。
  (5)Klinefelter综合征的预防
  男性47.XXY型在普通人群中的出现率约为1‰~2‰,而且此类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提前预防,早期诊断成为关键。
  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发病率较高,多与母亲受孕时年龄偏大,及孕早期患病有关,或接触不良影响物质造成胚胎分裂发育异常。由于患者基本不能生育,性功能较差,严重影响家庭幸福,因此对于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有必要做产前诊断。同时染色体检查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诊断也就是对染色体进行检查。另外,激素测定还可以了解这类病人的生殖内分泌状态,为其激素替代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且要深入宣传优生优育,杜绝或减少患儿出生,达到优化人口的目的。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自查近亲结婚的资料。
  教学器材:
  (1)准备孟德尔生平介绍的资料,做成ppt文件。
  (2)准备孟德尔所选的7种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
  (3)准备常见人类隐性遗传病的资料。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后出此板书)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显性性状和显性基因隐性性状和隐性基因
二、禁止近亲结婚
画遗传图解学生思考、交流,并作出各种猜测。认真地听孟德尔的故事思考问题,找出豌豆闭花授粉的特点和这7种相对性状区别大的特点。通过阅读,让学生试着描述子一代中矮的基因并没有消失,而是矮基因控制的性状被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给掩盖了。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并试着统计后代中显隐性的比例。学生能很容易地进行解释原因,并能画出遗传图解。学生思考回答,有可能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人类的某些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同家族中携带同样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近亲不能结婚。让学生明白婚姻法的规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学生自身应以身作则,并做好宣传工作。
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简单地画出一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遗传图解。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个单眼皮的孩子,为什么?孩子跟妈妈一样双眼皮,爸爸单眼皮的性状是不是没有遗传给孩子呢?同学们有很多有道理的推测,但光有推理是不够的,有些现象要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的实验。介绍孟德尔的背景资料。自然界中有那么多生物,孟德尔为什么要选择豌豆?豌豆有许多的性状,但孟德尔所选的这7种性状有什么特点?告诉学生认真观察,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的图片和文字,问:“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基因是不是消失了?为什么杂交第二代矮的性状又出现了?”并板书,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我们把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没有显示出来的那种性状称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板书)通常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教给学生写基因型和画遗传图解。并板书: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让学生推算隐性性状在第几代杂交后代中可以出现,后代中显隐性的比例是多少?回到刚上课时遇到的几个问题上去,让学生自己解释原因。双眼皮的父母不一定不生单眼皮的孩子,眼皮的单双并不重要,如果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引出第二个问题,板书 近亲结婚(把禁止两个字先不写。)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讲解达尔文和摩尔根都是近亲结婚的受害者,他们的后代都出现了遗传病的问题。启发学生认识: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板书 补充“禁止”两个字)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想一想上节课的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表示出来就是遗传图解。请同学们画出来。
  学生:画遗传图解。
  教师:基因的传递、性状的遗传情况都可以用这样的遗传图解来表示。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遗传现象。出示投影片, ① 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小明却是单眼皮,这是怎么回事呢? ② 妈妈双眼皮爸爸单眼皮,小强却双眼皮,是不是小强只遗传了妈妈的基因而没有遗传爸爸的?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有可能出现的原因,作出多种猜测。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科学家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介绍孟德尔小时侯的故事以及他做的多种植物的杂交实验。
  学生:通过阅读孟德尔的简介,认识到兴趣是学习的好老师。
  教师:孟德尔为什么会选择豌豆?豌豆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找出豌豆的特点:闭花授粉、相对性状区别明显等
  教师:做实验时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你的实验容易成功。
  (板书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教师:阅读第33页上孟德尔的实验过程,想一想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基因在哪儿?矮的性状为什么不见了?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把杂种豌豆再种下去,后代却有高有矮,矮的又出现了,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矮的基因并没有消失。
  教师:是的,也就是杂种豌豆虽然表现出高茎,但其体内含有矮的基因,只是矮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表现出来而已。由此可见,杂种高豌豆体内既有高基因(A),也有矮基因(a),杂种细胞中同时含有A和a时,能够通过性状表现出来的基因A称为显性基因,被掩盖的基因a称为隐性基因。高矮这对相对性状中,高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
  (板书 1、显性性状和显性基因 2、隐性性状和隐性基因)
  (板书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师:通常情况下,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请同学们写出产生杂交一代和杂交二代的遗传图解。
  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
  教师:隐性性状在第几代中才能出现?
  学生:在杂交第二代中才出现。
  教师:为什么豌豆的后代中高的多矮的少?它们有一定的比例吗?
  学生:因为高是显性,只要有一个A在,就表现高,而矮是隐性,只有两个基因都是a时才表现矮。在杂种二代中,高矮的比例是3:1。
  教师:现在谁能解释刚才的问题?
  学生:看来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第一种情况是爸爸妈妈都是杂合体,都正好把隐性基因传给了小明;第二种情况是妈妈把显性基因传给了小强,所以小强是双眼皮。
  教师:说的非常好。双眼皮的父母不一定不生单眼皮的孩子,眼皮的单双并不重要,但如果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
  学生:有可能。
  教师:(出示摩尔、达尔文的照片),摩尔根与他的表妹结婚后生下了有病的孩子,达尔文也有类似的不幸。引出第二个问题,(板书 二、近亲结婚 把“禁止”两个字先不写。)
  学生:非常感叹。
  教师:为什么正常的夫妻会生出有病的孩子呢?
  学生:人类的某些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同家族中携带同样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悲剧。
  教师:说得很好,所以我国的婚姻法规定什么?
  学生:近亲不能结婚。
  教师:是的,禁止近亲结婚。(板书 补充“禁止”这两个字)
  教师: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仅要自己以身作则,还应该在你的周围做好宣传工作噢。
  教学点评:
  本节课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并应用理论来解释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将生命科学和社会法律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人的性别遗
课标要求
 能够解释人的性别和遗传规律。
课标解读
 1.《人的性别遗传》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者形态、大小不同;(2)说明女性的两条性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而男性有两条不同的性染色体,分别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3)能从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来解释生男或生女的原因;(4)理解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2.从教材内容来看,共包括男女染色体的差别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两部分。第一部分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给出了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从而了解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以及男女染色体的组成。第二部分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教材提供了一个模拟实验,设置这个实验,不但帮助了学生理解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这一抽象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参与的兴趣,同时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描述男女体细胞及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类型。
 3.阐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能力目标
 尝试进行模拟实验,理解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地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难点
 通过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模拟实验,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准备
 准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围棋子和盒子、制作课件。
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先通过课前调查的分析得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结论。然后安排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
 课前制作封建迷信故事“拜佛求子”引入。
 认真地看故事。
 增加学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男女
染色体
的差别
 1.首先引导学生看可怜男女染色体,图谱找出不同,然后教师介绍染色体的发现过程。给出两个名词——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引导学生说出男女性染色体区别。
 2.师生共同总结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3.进一步推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进而得出男女生殖细胞的种类。
 1.观察男、女染色体图谱找不同。
 2.思考、讨论、总结人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组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和推理能力。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知识搭建知识平台。
(二)生男
生女的
机会均等
 1.生男生女的机会如何呢?自己动手试一试,引出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依据实验结果讲解相关问题。
 2.在知道了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女性只能产生一种生殖细胞;得到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结果后,再引导学生写出生男生女的遗传图解。
 1.自己动手完成模拟实验并记录、汇报实验结果。
 2.写出生男生女遗传图解。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出生男生女机会相等的规律,认同男女性别比例。
(三)拓展
延伸
 1.双胞胎的性别和长相一定相同吗?介绍同学们都关心的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的问题。
 2.社会上有些人认为生男生女是由女性造成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3. 201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是105.2(女性为100)。你能尝试说出导致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吗?
 思考、讨论、分析、回答。
 介绍学生都关心的双胞胎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能让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写出知识框架。
 归纳总结。
 对知识巩固记忆。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一、人的性别遗传
二、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课堂操练
 本教案以课标为教学依据,用好教材,激发兴趣,加强探究,开展合作,回归生活。以身边的事例引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也能猜测出是因为父亲重男轻女,导入很顺利。生物教学要体现生物的学科特点,体现生物科学,同时也要紧密的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一 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情景展示] 观察经过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问题探究] 在男性和女性成对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是性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分别叫什么?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男女体细胞中各有23对染色体,第23对就是性染色体,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22+X或22+Y),其性染色体有两种:X和Y;卵细胞中有 23条染色体(22+X),其性染色体只有X一种。从形态上来看,Y染色体要比X染色体小很多。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情景展示] 我国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构成结果如下:
[问题探究] 如何通过利用围棋子来模拟精子与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来解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取两个黑塑料袋编号为甲和乙,甲袋中装入100粒白色围棋子,乙袋混合装入白色、黑色围棋子各50粒。每次从甲、乙两袋分别随机摸出1粒围棋子进行组合,1粒黑子和1粒白子的组合即为男孩,2粒白子的组合即为女孩,每个小组组合20次。最后统计全班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结果。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产生的过程,学会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别遗传的特点。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远程资源的利用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分别调查一个小组、一个班、一个年级、全校的男女学生数。
  教学过程设计:
   利用课件展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动画,动画上显示,张奶奶对李奶奶说:听说你要抱孙子了?李奶奶说:是啊,可还不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呢。张奶奶说:想要孙子吗?那还不容易,到泰山上的庙里烧一柱高香就能拴住一个孙子。李奶奶:是吗?那太好了,我明天就去!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张奶奶说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作出推测和判断。
利用幻灯片展示可爱的小宝宝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吗?
教师:其实性别就是一种性状,它也是可以遗传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性别遗传。(幻灯片展示文字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幻灯片展示人的染色体排序图,学生仔细地找找男女的染色体有什么异同?
  学生:男性的第1号与女性的第1号差不多,其他的也是,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但没标号的那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差别很大。
教师:是的,人共有23对染色体,在这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你猜这对染色体跟什么有关? 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究。
学生:应该和性别有关吧?
幻灯片展示1-22号染色体(闪烁)出现文字常染色体。接着,最后一对染色体(闪烁)出现文字性染色体。
教师:是的,科学家把这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幻灯片展示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性染色体的概念)
  幻灯片展示:1902年美国的细胞学家麦克郎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其他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都差不多,而这一对染色体差别很大,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1905年,美国的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把这对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的两个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幻灯片展示,你能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吗?性染色体之外的都叫常染色体。
 幻灯片展示练习:写染色体?
幻灯片展示答案: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幻灯片展示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教师:那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样的呢?(幻灯片展示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幻灯片展示练习:写出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教师:教师巡视检查,有错的进行纠正。
  幻灯片展示,讨论男性的精子有几种情况,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教师:研究性别时只考虑性染色体就行了,所以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构成可以简化为用X、Y来表示。男性可以产生哪几种精子?
  学生:两种,含有X的和含有Y的。
  教师:那卵细胞呢?
  学生:只有含X的一种。
  幻灯片展示:那人的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是由妈妈一个人决定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每两个同学一组,一组的同学有两个信封,其中一个里面装着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另一个信封中装着分别含有X 和Y的两种精子,它们的数量一样多。请同学们模拟随机受精过程,一个同学从装有精子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精子,另一个同学从装有卵细胞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卵细胞,放在一起代表受精卵内含有性染色体的种类,并依此判断出男女,同时把结果记录在表中。
  学生:完成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统计每个小组组合成的男女人数,再让学生算出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并计算出男女的比例。
  学生:接近1:1。
教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幻灯片展示:遗传图解,说明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性别比例接近1:1。
幻灯片展示: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幻灯片展示练习1:人的性别是什么时候决定的?
  幻灯片展示答案:决定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
  教师:说得很好,前面提到的那个烧香的老奶奶能改变胎儿的性别吗?
  学生:肯定不能。?????
  幻灯片展示练习2:生男生女是妈妈决定的吗?
  幻灯片展示答案:不是,它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教师:刚才同学们做实验和从理论上分析都得出男女的比例接近1:1了,那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课前的调查。
  学生:学生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教师:大家会发现,一个小组里男女的比例可能不是1:1,但一个班、一个年级、全校的同学中男生女生的比例就越来越接近1:1了,调查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就越接近1:1。
 幻灯片展示:历届人口普查数据证明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但我们国家现在男性略多于女性,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这对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幻灯片展示:在一些人的观念里确实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导致性别的比例发生偏差。这还需要我们加强宣传,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存在性别歧视,以保证我们的社会能良性发展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性染色体的发现史
  2.X染色体与Y染色体在形态上的差异
  ①男性染色体由X与Y染色体组成。
  ②女性染色体由两个相同的X染色体组成。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精子有两种
卵细胞有一种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打开通向探索人体奥秘的大门,培养他们收集分析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社会、自然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2.能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旧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  ●教学重点
  1.能够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  ●教学难点
  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式、举例法。
?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棋子(数量按班小组数而定),及棋子盒不透明(每组两个),有关人的性别遗传的投影片。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基因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首先咱们一起复习有关的重点内容。请看投影片。
  投影片:
  1.请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2.请说出控制豌豆颜色红色与白色这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试着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教师:请大家回想并踊跃回答。
  参考答案: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基因有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之分;显性基因控制着显性性状;成对的隐性基因控制着隐性性状。
  2.亲本与母本体内的控制红色或白色的基因各一对;比如为AA与aa。则其通过分离、形成受精卵时,又重新组成,其表现性状全为红色,其基因型为Aa型。
  3.人类的遗传病多种多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性的基因,其后裔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裔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将会对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注:对几位同学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客观性地评价,针对某些重点性知识点未完整的给予补充,语言组织需要强调的应强调。)
  教师: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可能会见到类似的事。只要听说谁家添了小宝宝,人们不禁要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可见新生儿的性别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过去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不少人为生男孩,到处烧香拜佛、求医问药;有的妇女因为生了女孩而备受责难。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与遗传有关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来看我们今天的新内容——人的性别遗传。请大家先将书上37页的教材阅读一遍。思考下面的“观察与思考题”。
  (注:教师打开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的投影片,同时板书。)
  投影片:
  清晰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板书: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性染色体的发现史
  2.X染色体与Y染色体在形态上的差异。
  (注:学生阅读完毕,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
  教师:对于生男生女问题的研究,人们最先将注意力集中到成对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的观察上。咱们先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性染色体的发现史,大家在听的同时,注意观察投影片上成对男女染色体排序图。
  学生: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在男性体细胞中发现了一对染色体的形态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并把它称为性染色体。在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进一步给它们命名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同一对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教师:请大家继续回答思考题。
  学生1:每幅图最后一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
  (注:教师示意其他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学生2:前一幅是男性的,后一幅是女性的。
  教师:请说出你的依据。
  学生2:因为男性性染色体与其他成对染色体不相同,它一大一小;而女性性染色体大小相同。
  学生3:男性那一对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是X染色体,较小的一条是Y染色体。
  学生4:我认为较小的一条是X染色体,另一条是Y染色体。
  教师:我想这两位同学的看法可能代表班里一部分同学的看法,那么,哪一种看法才是正确的呢?再请一位同学给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1:由于男女性染色体中都有X染色体,从图上比较知道,较大的性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相似,应该是所说的X染色体,另一条较小的染色体是Y染色体。
  学生2:由于精子与卵细胞中都各含1条性染色体,其中可能形成两种精子,女性只有1种卵细胞。
  教师:请解释为什么?
  学生:由于体细胞进行分裂时,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所以,男成对性染色体分离出两种不同大小的染色体,而女成对染色体仅形成一种染色体。
  教师:结合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大家自己总结一下这一小节的内容。
  学生:男女体内均有23对染色体,又各有一对性染色体,但男性染色体一大一小,大的为X染色体,小的为Y染色体;而女性染色体是一样的,都称为X染色体。其他的22对染色体均分别相同,称为常染色体。
  (注:教师对学生的总结适当给予补充,并对此进行赞赏性的评价。板书重点内容。)
  板书:①男性染色体由X与Y染色体组成
  ②女性染色体由两个相同的X染色体组成
  教师:可见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中的Y染色体决定的。有Y染色体则为男性,无则为女性;除此两种情况之外还有其他因性染色体数量上的变化而引起性别畸形。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1.XXY个体:又称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7,具有22对常染色体,一对X染色体,还有Y染色体。其外貌像男性,较一般男性高;智能一般较差;睾丸发育不全,无生育能力;常出现女性似的乳房。
  2.Turner综合征:又称特纳氏综合征或性腺发育不良。是女性中最常见的一种性染色体病,发病率是1/3500。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是45,具有22对常染色体,一个X染色体,所以性染色体的组成是XO,其外貌像女性,但较一般女性矮;智能低下,但也有正常的;第二性征发育不良,卵巢完全缺失,原发性闭经,无生育能力。
  教师:可见性染色体数量上的变化都会引起性别畸形。正常情况下,男女体内染色体数目保持46条不变。其中性染色体各一对,那么决定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吗?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板书: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注:教师事先应做好如下安排。)
  1.分组,每四人为一组。
  2.每组分发两盒围棋子(颜色不一致,如黑与白)。棋子数量要多,黑白比例为2∶1。
  3.说明:其中一盒中的白棋与黑棋,分别代表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其比例为1∶1;另一盒中全为黑棋,代表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两盒中棋子比为1∶1。
  4.要求学生模拟随机受精过程:一个同学从装有“精子”的容器中随机摸出一粒“精子”,另一个同学从装有“卵”的容器中摸出一粒“卵”,放在一起代表受精卵内含有性染色体的种类(或男或女),每人重复三次,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5.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给出适当的活动与讨论时间。)
  6.最后汇报本组的记录结果及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记录。)
  学生:我们小组总共进行了六次,其中:黑白组合与白白组合的比例为2∶4。也就是说生男孩与生女孩的比例是1∶2。
  学生:我们小组总共进行了六次,其中:黑白组合与白白组合的比例为3∶3,也就是说生男孩与生女孩的比例是1∶1。
  ……
  教师:最后我们统计一下模拟实验的总比例约为1∶1,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人类在进行繁衍生息的过程中,男女性别比例非常接近1∶1。
  教师:归纳得很好。通过模拟受精过程,我们知道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接下来请大家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这一自然规律,独立完成38页的生男生女图解。
  (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打开投影片给出正常答案)
  投影片:
  教师:通过生男生女图解进一步科学地阐明生男与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可见,重男轻女,为生男孩到处烧香拜佛、求医问药是不科学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如今,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人们可以在婴儿出生前鉴定其性别,有的家长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留男打女,刻意得到男孩,请大家想想这种做法可取吗?为什么?
  学生:这种做法不可取,如果人人都是这样的想法,那么,不用很久,地球上就会因为无法繁衍后代而绝种,那将是人类面临的一场大劫难。
  学生:不可取,因为男女性别比例是通过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结果。人们不能因为追求自己短暂的幸福而破坏自然界的规律,到那时,人们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
  教师:大家的觉悟是很高的,我很欣赏你们,非常支持你们,我也会这样做的,你们呢?
  学生:我们也会的。
  教师:接下来大家思考练习题第2题。
  参考答案: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是随机的,一个母亲如果生一个孩子,生男生女的机会各占50%。如果统计众多的母亲所生的孩子,男女比例会接近1∶1。所以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男女整体比例大致为1∶1。但如果只生一个孩子,或是男孩或是女孩,不可能1∶1,同样道理,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出现男女比例不是1∶1是不奇怪的。
  (注:对学生作出的答案给予完善,并进行鼓励性地评价,增强其自信心)
  教师:可见人的性别决定是由其体内的性染色体决定的,但是否只与性染色体有关。前面学过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由基因控制的。性别决定与基因有关吗?请大家阅读39页的小字部分。
  (注:阅读完后,总结本节内容,可以是教师自己总结;也可让学生总结,但教师要对其不足之处完善,以体现语言的严密,结构完整性)
  [巩固练习]
?
  一、看谁选得对
  1.就性染色体而言,男性的精子中应该有几种性染色体( )
  A.1 B.2 C.0 D.3
  答案:A
  2.继前题:男性有________________种精子,女性有________________种卵细胞
  A.2 1 B.1 2 C.1 1 D.2 2
  答案:A
  3.一对夫妇生出的儿子体内性染色体为( )
  A.XX B.XY C.YY
  答案:B
  4.计划生育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好。”则生一个女儿的可能性有多大
  A.25% B.30% C.50% D.100%
  答案:C
?
  二、思考题
  5.请你解释一对夫妇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答案:男子一次排精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女子一次排出一个卵细胞含一个X染色体;当受精时,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几率分别为1/2,所以,形成男孩或女孩的几率也为1/2,因此,生男生女机会是均等的。
  6.试想性染色体缺乏或增加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答案:如果性染色体增加一条X染色体,Y染色体正常,则导致Klinefelter综合征;其外貌像男性,较一般男性高,智能一般较差,睾丸发育不全,无生育能力,常出现女性似的乳房;如果女性染色体缺失一条X染色体,则导致性腺发育不良,身体比较矮小(身高120~140 cm),肘常外翻,颈部皮肤松弛为蹼颈。外观虽然表现为女性,但是性腺发育不良,乳房不发育,因而没有生育能力。这种病的患者大约有30%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性染色体的发现史
  2.X染色体与Y染色体在形态上的差异
  ①男性染色体由X与Y染色体组成。
  ②女性染色体由两个相同的X染色体组成。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
  ●备课资料
  1.人的先天代谢缺陷
  人的先天代谢缺陷 人体中苯丙氨酸的代谢有几条路线。某些苯丙氨酸构成我们身体的蛋白质,某些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最后成为黑色素。某些酪氨酸构成我们身体的蛋白质,某些酪氨酸上的氨基为一个氧原子所代替,氧化成为对羟苯丙酮酸,于是通过尿黑酸、乙酰醋酸而逐步降解为CO2和水。其中每一步都需要特定的酶,这些酶在正常人体中是都能产生的。
  但人类中有一种先天代谢病,叫做黑尿病(alcaptonuria)。这种病人看来没有什么不健康,不过他们的尿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会变黑,而正常人的尿液不会变黑。尿液中变黑的东西是尿黑酸,尿黑酸是无色的,但在空气中氧化后就变黑色。正常人的血液中有一种尿黑酸氧化酶(homogentisic acid oxidase),能把尿黑酸变成乙酰醋酸,最后分解成CO2和水。黑尿病病人不能形成尿黑酸氧化酶,因此尿黑酸不能进一步转变,就直接在尿液中排泄出来。如果把黑尿病基因写作a,那么黑尿病病人的基因型是aa,正常人的基因型是AA或Aa,那就是说,一定要有A基因才能形成尿黑酸氧化酶,才能不患黑尿病。
  白化病(albinism)也由于同样的原因。白化病患者不能形成黑色素或几乎不能形成黑色素。全白化的人皮肤很白,带粉红色,头发淡黄色,眼睛的虹彩粉红色,怕光,视力也差些。上面已谈到,黑色素的前体是酪氨酸,酪氨酸经过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作用成为双羟苯丙氨酸,然后再通过酪氨酸酶系的作用,最后形成黑色素。
  白化病患者不能显示出酪氨酸酶的作用。如果我们把决定酪氨酸酶的基因称为C,则正常人的基因型是CC或Cc,而白化病的人是cc,因为白化病的人没有C基因,就没有酪氨酸酶,不能形成黑色素。
  还有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a)患者也是由于一个隐性基因引起的。pp个体不能形成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不能把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所以血液中苯丙氨酸累积起来,进一步引起下列变化:
  (1)过量的苯丙氨酸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智力发育。
  (2)苯丙氨酸不能变成酪氨酸,只能通过苯丙氨酸转氨酶的作用,变为苯丙酮酸,在小便中排出,所以叫做苯酮尿症。
  (3)血液中苯丙氨酸太多,抑制酪氨酸代谢,抑制酪氨酸变成黑色素,皮肤中的黑色素特别少,所以患者的肤色和发色很浅。
  既然苯酮尿症是由苯丙氨酸过量引起的,那么可否从食物中除去苯丙氨酸呢?但是苯丙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之一,是构成蛋白质的一种原料,而人又是苯丙氨酸依赖型,自己不能制造,必须由食物供应。不过一般饮食中所供应的苯丙氨酸往往过量,所以如能在婴儿期及早诊断明确,控制食物中的苯丙氨酸的分量,这样就不会过量,因而可以防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这是遗传病可以防治的一个例子。
  不仅氨基酸代谢的反应链会受到阻碍,脂肪和糖类代谢也可由于缺乏适当的酶而受到阻碍。例如极少数婴儿不能利用半乳糖,所以不能喂以人奶和牛奶,因为奶中含有乳糖,乳糖分解后会产生半乳糖。如果喂以奶类,血中半乳糖水平显著升高,随后排出于尿中,临床症状一般很严重,呕吐和腹泻,肝脏逐渐肿大,眼内障,生长延缓,智能低下,往往在婴儿期死亡。如这种婴儿的食物中完全没有乳糖和半乳糖,血中半乳糖水平很快低下,健康状况大大改进。如发现得早,食物中不含有半乳糖,则生长发育可以相当正常。如治疗稍迟,肝脏已某种程度受损,眼内障,智能低,一生如此,不能恢复。
  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叫做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是由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决定的。下面的一个家系就可用这样的遗传方式来说明。
  半乳糖在身体中形成半乳糖脂,是构成神经系统的重要原料,又像其他糖类一样,作为能量的来源,把半乳糖导入糖类的通常代谢途径中,所以半乳糖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衍生物,它的代谢途径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到,半乳糖激酶和异构酶的活性在正常人和患者中是相同的,但转移酶的活性在3种人中差异很大,正常人最高,患者最低,而杂合体约为正常人的一半。因为患者的转移酶活性很低,所以1-磷酸半乳糖很少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1-磷酸半乳糖就堆积起来,抑制了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作用,使它所酶促的
1-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反应受阻。这样半乳糖积聚,葡萄糖代谢受阻,所以半乳糖血症患者就出现上述各种严重症状。
  上面所讲的先天代谢缺陷都是由于一种酶的缺失,由一隐性基因所控制,所以都是说明基因的作用是决定某种酶,从而通过代谢途径,控制某一性状。
  2.人类的非整倍体
  人类的非整倍体 在人类的所有染色体中,已知性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可以引起性别畸形,前述的Klinefelter综合征(XYY),XYY个体和Turner综合症(XO)等,就是这方面的例子。此外还有很多报道表明,在22对常染色体中,个别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变化,与某些先天性疾病有着因果关系。
  在这些先天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先天愚型(Down syndrome),发生率(incidence)大约为650个活产儿中有一个。患儿具有特殊的面貌,头颅前后径短,枕骨扁平,眼小,两眼外侧高而内侧低,鼻梁扁平且宽,口半张,舌常伸出口外。舌有龟裂,掌纹和指纹特殊,常为通贯手。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平均寿命很短,大约到10岁时已有1/3患者死亡。这病的病因以前一直不知道,有人怀疑可能与染色体畸变有关,使遗传的平衡破坏,但由于细胞学技术的限制,未能找到直接证据。直至1956年Tjio(蒋有兴)等确立了人类正常染色体数为46后不久,Lejeune等(1959)分析患者的组织培养材料时,才无可辩驳地证明,患者多一个小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第21号染色体,所以这种患者的体细胞染色体数是2n+1=47个,是21三体(trisomy 21),记作47,XX或XY,+21。
  此外还要提一提两种由常染色体非整倍性引起的先天性疾病,Patau综合症和Edwards综合症。Patau综合症是13号染色体三体,记作47,XX或XY,+13,发生率约为1/5,000。患者有小头、兔唇和(或)腭裂,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智力迟钝等。Patau患者常在生后3个月内死亡,虽然也有少数活到5岁的。Edwards综合症是由于18号染色体三体,记作47,XX或XY,+18。患者头小而长、大囟门、鼻梁窄而长、小嘴、腭狭窄、耳低位、短颈等,出现的畸形几乎遍及所有器官系统。这种综合症的发生率大约是1/10,000,患者平均寿命为6个月,但有些个体可以活到十几岁。近年来由于染色体显带技术的应用,人类染色体数异常的种类继续有所增加,这儿就不再介绍了。
染色体嵌合体(chromosomal mosaic)的形成过程
  上述各非整倍体的出现是由于配子形成时染色体不分开现象造成的,经过过程可参阅第五章中有关不分开现象的一节。但染色体不分开现象也可出现在合子形成以后。如出现在卵裂期或以后,就有可能形成由不同基因型细胞所组成的个体,也就是形成嵌合体(mosaic)。人类中最常见的嵌合体是性染色体嵌合体,他们的身体可以同时具有男性组织和女性组织。其中有一型嵌合体是XO/XYY,这型嵌合体可以用XY合子中Y染色体的不分开来说明(如右图)。这种个体的表型性别(phenotypic sex)如何,要看有关组织的范围大小和所处位置而定。其他性嵌合体的起源可有不同的解释。如嵌合体XO/XX可能是由于女性合子中有一X丢失;又如三重嵌合体XY/XO/XYY的起源可能是由于不分开现象出现较迟,结果除正常的XY细胞外,个别细胞中Y染色体同趋一极,形成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和XO的两个子细胞,从而一个个体中有3个细胞系,成为三重嵌合体。
  设一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由于有丝分裂时Y染色体的不分开而同趋一极,结果一细胞为XYY,另一细胞为XO。这两细胞继续分裂,形成两个细胞系各有不同的性染色体组成。
  3.性的选择
  在家养情况下,有些特性往往仅见于一个性别,而且亦仅由这性别遗传;在自然情况下无疑亦是如此。这样,如有时所看到的,可使雌雄两性通过自然选择,针对不同的生活习性而起变异;或者更常见的是,就一性别对于另一性别的关系而起变异。这种选择并不在于一种生物对于其他生物,或对于外界条件的生存斗争上,而仅在于同性别的个体,通常是雄的,为了获得配偶所发生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失败的个体并不致于死亡,不过生殖较少或不生殖而已。所以性的选择(性择)不及自然选择激烈。一般地说,最强壮的雄性,最适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它们留下的后代最多。但在许多场合,胜利的获得并不全在乎体格的一般强壮,而尤其需要雄性有特别的武器。无角的雄鹿,无距的公鸡,恐怕就少有多量繁殖的机会。性的选择,由于总是战胜者得到繁殖,性的选择,几乎同残忍的斗鸡者精心选择他的最好的公鸡一样,一定会赋予公鸡以不屈不挠的勇气、距的长度以及翅膀拍击距腿的力量。不知道从动物的自然阶梯下降,直到哪一类生物,才没有性的选择作用。有人曾描述雄性鳄鱼,因为争取雌体,而叫嚣绕转,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战争跳舞相似;雄的鲑鱼常常整天地互相争斗;雄锹形虫的巨型大颚常被其他雄虫咬伤;卓越的观察者德勃合先生,常常看见有些雄的膜翅目昆虫,为了争夺一个雌的而发生战斗,雌虫却歇在那里漠不关心地观战,但最后和战胜者同去。这种战争,大概以多妻动物的雄性之间最为剧烈,雄的常有特别的武器。雄食肉动物本已具有优良武器,但是经过性的选择作用,它们和别的动物都更能获得特别的防御工具,例如雄狮的鬣,雄鲑钩形的上颚都是;因为要在战争中求得胜利,盾牌会同剑和矛同样的重要。
  鸟类的斗争往往比较和平。凡是注意到这问题的,都相信许多鸟类的雄性,它们最剧烈的斗争是用歌声引诱雌鸟。圭亚那的岩鸫、极乐鸟以及其他鸟类,常常集合成群,雄的一个个地在雌鸟的面前,很殷勤地用最好的姿态,来眩示它们艳丽的羽毛,并且表现滑稽的神情;雌鸟站在旁边作观察,末后才选择最有吸引力的做配偶。凡曾密切注意笼养鸟类的人,都知道它们亦常有个别的憎和爱。赫龙爵士曾描述他的一只斑纹孔雀如何突出地吸引了所有的雌孔雀。如果人类能依照他的审美标准,使班塔母矮鸡在短时期内获得美丽的颜色和优雅的姿态,我们就没有充足的理由来怀疑那些雌鸟能依据它们的美的标准,在成千的世代过程中,选择鸣声最佳、颜色最美的雄性,而产生显著的效果。某些著名的法则,讲到鸟类雌雄两性的羽毛和雏鸟的羽毛之间的比较,部分地可以用性择的作用来解释,作用于不同龄期内发生的变异,并在相当的龄期内单独遗传于雄体,或兼传于雌雄两体。
  因此,任何动物的雌雄两体,如果生活习性相同,而构造、颜色或妆饰不同,则这些差异,可以相信主要是由性的选择所促成:就是说,雄性个体往往在继续的世代中,将攻击的武器、防御的方法或美媚的情态等等,只要是比其他的雄性稍有优胜的地方,便遗传给它们的雄性后代。但我们不愿把一切两性间的差别,完全归因于这项作用,因在家养动物中,我们看到一些特性的发生并为雄性所专有,显然不能通过人工选择而增大。野生雄火鸡胸间的丛毛,并无什么用处,而在雌火鸡的目光中,是否是一种妆饰品,却是一个疑问;不错,假使这丛毛发现在家养物中,则必将称为畸形了。
  4.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
  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1902年,美国学者麦克朗(C.E.Mc Clung)研究直翅目昆虫时发现,精子的染色体有两种类型:一种含有一个额外的“副染色体”,另一种则没有。他认为这个额外的“副染色体”是决定雄性性别的。1905年,美国学者威尔逊(E.B.Wilson)等研究蛛蝽属(Protenor)昆虫时发现,一个雄性个体的精子约有一半含有6个染色体,另一半则含有7个染色体;但雌性个体所有卵均含有7个染色体。这些卵如与带有6个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则发育为雄虫,如与带有7个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则发育为雌虫。这样就证实了麦克朗所说的“副染色体”(相当于现在所说的X染色体)确是一个影响性别决定的染色体,后来就把这种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而精子和卵子都具有的、且能相互配对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结合成为XX合子,发育为雌性;没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结合成为XO合子,发育为雄性。这种类型的性别决定,称为XO型性别决定。以后又相继发现了XY型性别决定和ZW型性别决定,都与某个性染色体的作用有关。
  5.人的突变的检出
  在人中,上述方法自然不能用,所以突变的检出得依靠家系分析(pedigree analysis)和出生调查。一般地说,常染色体隐性突变难以检出,因为一个隐性性状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两个杂合个体的婚配,而不是由于隐性突变的缘故。相反的,显性突变的起源就比较容易检出,只要遗传方式规则,一个家系中,如果一个人有一显性突变性状,而他(或她)的父母是正常的,这就表明是一个新的突变(如下图)。如果显性性状的遗传方式不规则,例如双亲之一可能带有这个基因,但没有表达出来,这样显性性状的起源就难以确定。
  一个上睑下垂的家系,表示显性遗传。从这家系来看,这个性状的遗传方式规则,但家系中第一个男性患者的父母正常,所以表明是一个新产生的突变。(从刘祖洞等,1964)
  因为男人X染色体只有一个,所以X连锁隐性突变的起源,有时可从家系分析中检出。如果一个女人对一个新突变的基因是杂合体,她的半数男孩将带有这个性状。然而X连锁性状的检出,也可发生误差,因为我们难以确定,杂合体女性所带有的突变基因是新产生的呢,还是从她的祖先传递下来的。所以人类中突变的检出,最可靠的还是限于显性基因。关于人的显性基因的突变率的计算,我们已在“突变率”一项中说明过。
  最近提出的检出人类突变的另一个方法,是筛选各种蛋白质或酶的微小变异。使蛋白质的各组分带上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经一定时间后,观察各组分在电场(electric field)中的相对位置。通过这种电泳(electrophoresis)技术,可把某一蛋白质的微小差异检查出来,例如人的快速泳动和慢速泳动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等。这些微小差异都是遗传的,可在家系中一代代追寻。虽然这种变异通常并不产生形态上或生理上的效应,但是这种变异的存在,表明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可以由突变而改变。这个技术有一个严重的限制,因为并不是所有氨基酸改变都可由电泳检出,所以某一蛋白质的突变率可能低估。但这种技术如能广泛应用,可能对突变的原因、性质、种类、频率等可有更多的了解。
  6.核型与染色体显带
  核型(karyotype)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由苏联学者T.A.Levzky等人提出。核型分析的发展有三项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1952年美籍华人细胞学家徐道觉发现的低渗处理技术,使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分散良好,便于观察;二是秋水仙素的应用便于富集中期细胞分裂相;三是植物凝集素(PHA)刺激血淋巴细胞转化、分裂,使以血培养方法观察动物及人的染色体成为可能。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等。核型分析是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核型分析对于探讨人类遗传病的机制、物种亲缘关系与进化、远缘杂种的鉴定等都有重要意义。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称为核型模式图(idiogram),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
生物的变异
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生物的遗传变异。
 2.举例说出遗传变异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课标解读
 1.《生物的变异》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本节的重要概念是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1)说出变异的概念,即生物的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出现的性状差异叫作变异;(2)举例说出由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作用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是不可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出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射线处理等;(4)说出杂交育种的后代可以具有两个亲本的性状。
 2.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和人类利用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三部分。第一部分变异现象学生比较熟悉,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性。第二部分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既要对学生进行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训练,同时要分析总结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与环境有关,进而得出生物的变异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遗传。第三部分人类利用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介绍了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三者的共性都是培育新品种的方法,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每种育种方法蕴藏的科学道理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遗传变异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尝试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得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形成小组合作、交流互助的意识。
 2.认同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举例说出遗传变异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
难点
 1.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差异较大的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及实验相关材料,培养皿、学生的实验报告单、课件。
 学生:直尺、圆规等测量工具。
教学策略
 通过布置让每个学生去寻找两个一模一样的苹果,并在课上进行比较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寻找和比较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变异的普遍性;通过实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使学生明白发生变异的原因。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香蕉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植株生长旺盛,既能开花,又能结果。移植到北方,虽然也能成活,但很少开花,即使能开花,也很难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后,希望同学们能自己解释这些现象。
 认真听讲,思考。
 从学生熟知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物
的变异普
遍存在
 教师:提供菊花、玉米、马及果蝇的图片,指导学生找差异,指出这些差异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通过实例可以看到植物和动物都存在着变异。
 教师给出变异的定义:变异是同种个体亲代和子代的不同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可见,生物变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变异现象,并通过习题检测学生对变异的概念的理解的是否准确。
 1.“变色龙在草地上显绿色,在树干上呈灰色”是变异吗?为什么?
 2.“蝴蝶的幼虫和成虫,其形态结构差别大”是变异吗?为什么?
 看图、认真比较图片的异同。
 1.不是。因为变异是同种个体亲代和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差异,而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的差异不属于变异。
 2.不是。因为它没有发生在遗传过程中。
 指导学生经历“现象—问题—分析—结论”这一过程,提出差异与变异有关。 通过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变异是在遗传过程中实现的。
(三)探究
花生果实
大小的
变异
 教师指导学生区别花生的果实和种子。通过观察可以看到花生果实存在着大小的变异,那么引起花生果实大小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在提出问题环节,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有的学生会提出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由基因控制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有时生物的性状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表达出来,例如大小、重量、体积等。我们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可以尝试用数据来推测一下花生果实的大小是否可以遗传。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进一步巩固探究实验的过程。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探究
花生果实
大小的
变异
 教师提示学生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1.测量实验材料获取实验数据前,一定要取样,怎样取样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客观、真实?
 2.花生的果实的形状不太规则,有长轴和短轴,哪个更能表示花生果实的大小呢?你能找到哪些测量的工具呢?怎样能准确测量它的长度呢?
 3.实验数据很多,怎样记录呢?如何让它们能清晰地表示大小两个品种的花生的变异呢?
 4.本活动中共有几项不同的工作,小组应如何分工才能提高效率?
 学生分组探究,完成学习报告单。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目的会更加明确。
 分小组展示,倾听他人的回答,思考、总结归纳。
 让学生参与一个比较完整的调查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实验过程中应如何处理数据,怎样清晰表达数据,学会从数据的背后找出生物学原理和规律。
(四)生物
变异的
原因
 学生完成自主探究任务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总结生物引起变异的原因有哪些。
 1.统计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数量分布状况,大花生的长度的最大值是________,最小值是________,平均值是________;小花生的长度的最大值是________,最小值是________,平均值是________。
 2.分析大小两个品种的花生的平均值,会发现它们的平均值相差比较大,这种变异与什么有关?
 3.描述两个品种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为什么同一品种的花生有大有小,引起这种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4.如果把大花生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可能会怎样?说明了什么?
 5.通过前面的分析,你能总结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有什么?
 总结归纳出生物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同时与环境有关。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变异的
种类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生物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也与环境有关。生物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为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引起的而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变异为不可遗传变异。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并交流。
分类
产生原因
结果
举例
可遗传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
通过实例,思考,讨论,完成表格。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将问题延伸,引发学生继续思考,进一步归纳出不同原因引起的变异对后代的影响各不相同。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变异的
种类
 根据变异类型是否对生物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利称为有利变异,对生物的生存不利称为不利变异。通过普通天竺葵和银边天竺葵的实例让学生分析,使学生明白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不是以对人是否有利为标准的。
 明确区别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让学生理解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的概念。
(六)人类
应用遗传
变异原理
培育新
品种
 人们是如何利用生物的变异为人类造福呢?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选择繁育高产奶牛图,提出以下问题:1.培养高产奶牛的方法叫什么?2.选择什么样的性状的奶牛?这种性状有什么决定的?3.选择的含义是什么?4.选择繁育的局限性是什么?引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使学生明白选择繁育只能利用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限变异,只能从已有的性状中选择变异,时间会比较长。
 在观察小麦杂交的示意图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杂交是把两个优良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同时学生也会提出问题:那低产易倒伏的小麦会不会出现呢?教师强调人类选择和培育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然后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最后提出问题:与选择繁育比较,杂交育种有什么优点?杂交育种可以借助人的作用培育出新品种,但是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诱变育种:学生知道太空椒,但是对太空椒的培育原理是不太清楚的。教师播放太空椒培育的录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太空椒都是品种好、个体大的吗?2.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区别是什么?3.诱变育种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呢?
 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诱变育种的局限性是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所有的育种都有培育的过程,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与大家交流。
 认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高新科技,注意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普遍存在
 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三、变异的种类及其变异的原因
 遗传物质的改变——可遗传的变异
 环境改变而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可遗传的变异
 四、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1.选择育种 2.杂交育种 3.诱变育种
教学反思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生物这门课具有它的特殊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在自己的体验中感悟的知识才更为深刻。因此,编者在设计本课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观察自然界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自己亲身参与探究实验;自己设计调查报告等。课堂中活动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表现出对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把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成功体验结合起来,达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但是由于时间安排等其他影响因素,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解决不够彻底,对学生思维的拓展的引导还不够深入,这些还有待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学生的参与以及互动会让课堂效果更好,学生的知识更全面。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 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情景展示] 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问题探究] 引起变异的原因有哪些?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能够将变异性状传给下一代;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不能将变异性状传给下一代。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核心是让学生知道生物变异的现象为什么普遍存在。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变异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生物变异的现象为什么会普遍存在却不十分了解。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典型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
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
?
1、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
?
?
?
?
2、探究一种生物变异现象
?
引起变异的原因多种多样
?
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
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改变引起的;不能遗传。
?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
?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
看书思考
表述交流
明确生物变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
小组为单位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
得出结论: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
表述交流
相互补充
得出结论(看书)
?
看书
情感教育
?
分析讨论
?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
进一步明确
?
?
巩固新知
?
创设情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是为什么?导入新课。
?
组织学生看书p40
?
?
?
?
组织学生看书
了解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方法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
质疑:世界健美冠军的孩子,一出生就肌肉发达吗?
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能列举实例?
组织学生看书
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看书p43-44
?
让学生尝试说明道理
??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
课后记:
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现象熟悉,但是内在原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加以探讨,基因、染色体等遗传物质的改变(缺少或增加)、重新组合都会引起变异并遗传下去。人类可以利用转基因的方法,培育新品种。了解生物技术与农业生产等有密切关系。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科目
生物学
年级
八年级
班级
?
时间
课 题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和遗传的一般规律有了大体的了解,但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发现,生物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变异现象。本节就是通过对一些日常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对变异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花生果实变异类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变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遗传物质方面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遗传物质引起的变异是能遗传的,而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可以俗语或故事引入。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或讲述双胞胎的故事,别人看两人难以区别,但母亲却不会认错。也可以复习提问关于遗传的知识,然后指出:同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的现象在自然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从而引出课题。
2、新授:
(一)变异的普遍性: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所收集的有关性状,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小组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进行叙述,初步认识变异现象。
教师再提问“变异是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呢?”,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课本的图片及例子,从而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注意要强调变异应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不能叫变异。
四幅图的参考分析如下:
菊花和玉米是植物,安康羊和果蝇是动物,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两类牛物:四种菊花同属一个物种,但花瓣、颜色等性状各异;五种玉米也属于—个物种,玉米粒的颜色的性状不同;三只安康羊同属一个物种,但—只有角,另两只无角;二只果蝇同属—个物种,但复眼的颜色性状有差异。这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差异,就是生物的变异。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1)过渡:
再提问:“生物的变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入探究活动。
探究大小花生的变异现象: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完善计划、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几
大步骤。
A.提出问题:各小组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如:同是花生这个物种,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吗?
B.作出假设: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假设。如:同是花生这个物种,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大小这个性状存在着差异。
C.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方案。参考方案如下:
(一)目的要求
1.探究生物性状的变异。
2.认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理解生物的变异和环境的关系。
(二)材料准备
包括大小花生,数量不少于30粒。圆规、直尺等。
(三)实验步骤
1.把所分发的花生粒用所做工具测量,所测花生粒要从中随机抽取,测量时,测花生的长轴的长短,长短以毫米计,四舍五人,如11.5毫米,可算作12毫米。
2.所测结果填人表格中。
测量结果
1
2
3
5
6

28
29
30
平均值
大花生的长轴大小(mm)
小花生的长轴大小(mm)
3.根据所得数据,在坐标纸绘制曲线图,水平轴为果实的长度,纵轴为样品的个数,依据两数的相交点,连成曲线。
4.测量的结果也可以用直方图表示。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
分析、讨论得到的结果。注意,上面实验的时间要控制好,要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可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进行小组内讨论,一是进行小组间讨论。小组内讨论可围绕后面的讨论题,结合自己小组探究的问题进行;教师再认真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为得出结论打下基础。
讨论题提示如下:
1.用语言描述两个品种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果实的长度也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影响所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两个品种的平均值可从探究过程中的表格算得。比较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平均值。在相同条件下种植的大小花生,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3.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你作出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答: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地上,其果实将会变小;小花生的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其果实会长大。因为环境的变化影响生物的性状表现。
4.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答:不一定,要看控制花生大小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组成来确定。假设A为显性基因控制性状“大”,a为隐性基因控制性状“小”。大花生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如果是从,其后代均表现为大;如果是Aa,其后代就有大和小两种可能。
也可回答:不一定。如果大花生的大小是一种数量性状,则大花生中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有大有小,但平均值仍和原大花生品种相近(若不考虑环境因素的话)。
板书设计:
一、? 变异的普遍性: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结论:生物性状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也受环境的影响。
变异产生的原因:遗传物质基础,环境因素。
1、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2、不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决定的
教学反思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课标要求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标解读
 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生物的多样性”主题是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以几种不同的学说介绍了地球上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据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中硫化氢、氨气、氢气、水蒸气、甲烷等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简单的有机物,这些简单的有机物汇集到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作用形成原始生命;能够描述有关生命起源的其他观点,认同生命起源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该部分知识在教材中应该不是重点章节,但它却是第三章生物进化有关知识的基础,本节的核心内容是生命起源的化学发生说,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它更具有一定的科学说服力;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对树立科学的生物进化观有积极的作用。
 2.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也明确提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地教学方式。”因此,教材特意设置了“推测”这一科学方法的介绍,并且利用资料分析训练学生们的推测能力。在学生获得有关生命起源的基础知识时,领悟科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思路,认识到科学在争论中前行发展是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完成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的几种主要观点。
 2.描述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2.尝试比较“神创论”“海洋化学起源说”和“宇生论”等几种生命起源观点,了解每一种观点形成的背景和原因,提高比较、甄别各种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认同敢于质疑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续表)
重点难点
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难点
 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相关的视频等。
教学策略
 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常见于各种科学杂志、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而应根据教师所掌握的材料和学生获取信息的程度和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总的原则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够理解证据和科学推测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证据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并以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起源的意义。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圣经》片段《创世纪》等。
 提问:最早人们认为生命是怎么起源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这些神话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们相信这些神话吗?为什么?
 讲授:基督教在西方占统治地位以后,神创论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生命的起源的探索。
 聆听,观看;感受着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并想象原始的地球。
 回答问题,学生大胆解释其中的内容。
 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二)原始
地球的
形成
 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 提问:46亿年前地球上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播放视频]《原始地球环境》。
 组织小组间交流:这样的原始地球环境中,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引申提问: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能量条件是什么?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在哪儿?
 1.观看视频,打开思维的阀门进行想象,用自己的生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地球。
 2.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课前收集的人类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自然发生说、宇生说、热泉生态系统说、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等。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推测能力。
 学生展示自己通过多渠道收集的材料,发挥小组的力量。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米勒
实验
 讲授:科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猜想:在紫外线、闪电、热能和宇宙射线的激发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氨、氢气、甲烷、硫化氢和水蒸气等相互作用形成有机小分子。
 提问:科学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够生成有机小分子吗?如何验证?
 [图片展示]米勒的实验。
 提问:米勒实验装置各部分分别模拟什么?
 讲授:1周后,在装置底部实验瓶的水溶液中,发现了多种有机小分子,其中有些是组成生命物质的必要成分。
 提问:从米勒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让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深入些。
 在全班交流成果,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
 回答:水蒸气、氢、氨、硫化氢和甲烷等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沸水模拟原始海洋;电极模拟闪电和辐射等环境条件;冷凝器模拟降雨等。
 回答: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够生成有机小分子。
 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四)生命
起源学说
 讲授:科学家进一步推测,有机小分子随着雨水汇入热汤似的原始海洋,经长期演变,最终形成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
 提问:1976年,我国吉林地区曾发生了一场罕见的陨石雨,科学家们在陨石表面发现了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你以此能得出怎样的推测结论?
 阅读:海洋化学起源学说。
 提问:科学家的推测是否正确?在原始海洋能够形成原始生命吗?如何验证?
 讲授:我国的科研成果展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转运RNA等)
 提问:这些研究成果说明了什么?
 讲授: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点——体内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和核酸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素材。
 设问:有了基本材料在实验室里是否就可以制造出原始生命呢?
 聆听,思考。
 回答:地球原始生命可能从外星球起源。
 学生总结归纳:生命是复杂的,生命的起源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推测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梳理重点难点知识,帮助构建知识框架。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反馈
练习
 分析:腐肉生蛆。
 提问:有人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勇于对“神创论”提出挑战,比如善于观察的人们看到腐肉生蛆、枯草化萤、青蛙从淤泥中跳了出来、臭水沟里突然出现了老鼠等,便提出了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是由无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甚至可以自然产生。
 提问:你们是否赞同自然发生论?
 分析: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出示实验装置图片)
 提问: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提问:如果不加热肉汤是否会变质?为什么?有无对照?还可以怎样设计对照?
 讲授: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伦敦的一个研究所中,还一直保存着19世纪后期为否定自然发生论所用的一些陈年肉汤,它们在70年后依然清亮如故。
 讲授:巴斯德实验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的产生新生命”。
 回答:不同意。
 回答:微生物来自空气中;烧瓶里有微生物;前后对照;设置两组,一个移开S管,一个不移开。
 学生推测能力的反馈。
(六)课堂
小结
 提问: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你个人支持哪一个观点?
 总结:地球上的生命究竟如何诞生的?虽然说目前这一问题并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相信在人们不懈的努力下,这一千古之谜终会水落石出。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为这一谜底的揭晓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总结归纳所学。
 使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原始地球环境
 没有氧气
 二、生命起源的学说
 1.米勒的实验:原始地球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命体的有机物。
 2.其他观点:外星球起源说、海洋化学起源说等。
 三、推测
课后反思
 布置探究任务时发放课堂过程评价表,保证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情感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一 原始地球的条件
[情景展示] 原始地球(左)和现代地球(右)比较。
[问题探究] 原始地球和现代地球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原始大气和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差别?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没有氧气。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米勒实验
[情景展示] 下图是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原始大气成分而进行的模拟实验。
[问题探究] 根据米勒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样的推测?米勒实验有什么局限性?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米勒实验的结果是在烧瓶中收集到了一些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实验表明了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是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是可能的,但是不能证明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是怎样进行的。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知识目标
1.分析资料,认知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
2.讨论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成分有什么区别;
能力目标
1.分析资料,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推测,概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学说)的大致过程;
2.分析有关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推测判断;
3.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科学评价与推测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命起源的科学报道,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推测,体验探究推测活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体验探索生命奥妙的艰辛。
学习方法
1.推测判断;2.小组讨论辩论;3.分类归纳
学习工具
1.图片资料;2.学生讲述有关生命起源的故事;3.Internet上的资源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事先1周安排)
课前召开各班生物课代表和生物兴趣小组长会议,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等。
课时1:分析推测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候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天空中电闪雷鸣,或赤日炎炎,与现在的环境迥然不同。那么当时或者几十亿年前、几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样出现的呢?关于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为关注,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个热点——生命的起源。
推测判断一:“神创论”不攻自破。
学生代表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生做出推测判断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的推测判断
安排语言表达较好的学生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
??? 同学们,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
??? 不相信。因为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只是神话传说。“神创论“不攻自破。
学习结论: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没有科学的证据,只是一种传说,不攻自破。
[课堂讨论]
推测判断二:化学进化论学说
米勒实验。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的推测判断
阅读资料1:
分析原始大气中有哪些主要成分?
请同学们完成两个任务:
1.写出原始大气中各个气体成分的化学式?
2.推测在原始大气中为什么没有氧气?
1.H2O、H2、NH3、CH4、CO2、H2S;
2.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得出;
(1)氧元素,化学性质很活泼,少量水分解产生的氧分子,很快与其他物质形成氧化物;(比较科学)
([)没有绿色植物,不能释放氧气;(一种猜测)
阅读资料2:
分析米勒的科学实验
出示导学提示,帮助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米勒实验中运用了哪些气体?
2.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什么?
3.米勒实验中合成了什么物质?
4.米勒实验证明了什么?
1.H2O、H2、NH3、CH4
2.模拟了原始地球的火花放电;
3.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4.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可以能够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学习结论:米勒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论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实现的。
然而,目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到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
许多科学家认为从科学实验来找到能够作为“化学进化学说”的证据,难度很大;在这种现状下,促使科学家另辟新径,寻找新的途径来探索生命的起源。
推测判断三:宇宙起源学说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的推测判断
阅读资料3:
分析陨石成分,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
??? 同学们,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大家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1.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来自星外天体;
2.星外天体有形成新生命的可能;
阅读STS──探索地球外的生命
学生分组阅读,分组讨论分析。
导学提示:
1.人类在探索地球外的生命,作出了哪些活动,取得了哪些成绩?
2.大家能够作出什么推测?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在火星上可能存在较低等的生命类型,太阳系外的天体有可能存在其他生命。
学习结论:人类在不断探索地球外的生命,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地球外天体存在生命是完全可能的。
课时2: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来自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的最新报道,并与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记录好学习笔记。
学习体会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学习了科学推测的方法,探究辨析了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并且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了科学推测判断;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了人类探索生命起源奥妙的艰辛,体验了进行科学探究要敢于付出一定的代价,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循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能凭空想象。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查找杂志、报纸、网络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  ●教学重点
  生命起源的过程。
?  ●教学难点
  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  ●教学方法
  描述、讨论、话剧表演等。
?  ●教具准备
  分别装有腐败和未腐败肉汤的烧瓶各一个、投影片。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人真的是女娲用泥造出来的吗?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师:关于这个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历史上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这样的故事。
  (教师提前和学生一起排演话剧,由两名学生分别担任亚里士多德和斯巴兰让尼,还有一名学生担任斯巴兰让尼的助手——小王,以及一位旁白。以上四位人物分别以角色的第一个字代表,比如亚、斯、王、旁。)
  旁:生命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经常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今天,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特邀公元前的一位伟大人物来共商此事。
  亚:我,大家都认识吧!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老人家。今天一个小辈邀请我去有重要事情商谈,这不,到了。
  旁:亚里士多德老先生晃悠悠地爬上楼梯,按了几下门铃,无人开门,但却传来了王助手的声音。
  王:是亚里士多德老先生吗?如果是您老人家的话,就请您把眼睛对准门上的感应器。
  旁:亚里士多德就按照小王的话做了,结果门自动打开。
  王:老先生,请这边走,我们先生已恭候多时。
  旁:二人左拐右拐终于进了一间屋子,原来是斯巴兰让尼先生的实验室。
  斯:您好,老先生,您不远万里来此,真是抱歉。事情是这样的,一方面想请老先生在此多住几日,另一方面想请教老先生一个问题。不知老先生对于生命起源问题如何看待?
  亚:关于这个问题,中国人不是认为“腐草化萤,腐肉生蛆”吗?生命就是从无生命物质中自然发生的,自发产生的。像我们生活中,不是经常见到干涸的池塘,一旦有了水,青蛙和蝌蚪自然而然便出现了,不正是这个道理吗?有的人为此还作过一些实验呢,他们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静置在黑暗的环境中,21天后产生了老鼠,这种“自然”发生的老鼠和常见的老鼠完全相同。
  斯:这么说,老先生比较赞成生物是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小王,拿出我们的实验结果给老先生看一看。
  旁:小王从文件夹里取出一份报告,交给了亚里士多德先生。
  斯:我们的实验是这样的:在两个烧瓶中分别加入肉汤,将一号烧瓶塞上棉花进行加热,二号烧瓶开口加热,都至沸腾,冷却,过一段时间发现一号烧瓶中的肉汤中没有微生物繁殖,二号烧瓶中繁殖出许多微生物。由此,我们推测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老先生你认为这种推测怎么样呢?
  (边说,边打出投影片)
  投影片内容如下:
  斯巴兰让尼的实验。
  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
  旁:亚里士多德先生做思考状。
  亚:有道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话剧表演结束。)
  教师:看完刚才我们几位同学的表演,真是给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谢谢几位同学的表演。
  表演结束了,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学到了一些知识呢?斯巴兰让尼在实验开始时,为什么先要把一号烧瓶和二号烧瓶经过加热并至沸腾?在实验中为什么要设置一号和二号两个烧瓶?这种实验叫做什么实验?对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A:这个实验开始时,为了排除肉汤中原来所带的一些微生物的干扰因素,所以将一号和二号烧瓶都分别加热至沸腾。
  学生B:设置一号烧瓶和二号烧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叫做对照实验。这种实验方法一般都是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唯有某一种条件不同,而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便是这种不同的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这样的话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以澄清我们所要澄清的问题。
  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举出一个使用了对照方法的实验呢?
  学生B:我们在八年级上册书里学到的巴斯德的实验就是这样的。他所选用的普通烧瓶和鹅颈瓶就是明显的对照,通过实验,他推出了原来普通烧瓶中的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细菌产生的。
  教师:我们的亚里士多德老先生和斯巴兰让尼先生都是众“家”集于一身的人物,你更赞成哪种说法呢?还是你自己另有其说呢?
  学生C:我比较赞同斯巴兰让尼的观点。
  学生D:除了亚里士多德和斯巴兰让尼的观点外,还有一种就是宗教信仰——神创论。神创论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万物一经造成,就不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的。而且各种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教师板书:1.神创论——上帝
  学生E:最近,伦敦新的科学研究报告称,生命可能并不像人们原来所认为的源自海洋,而是诞生在海浪抛出的小水滴和天空云朵里的小水滴里。这些小水滴可能会为复杂的生物化学成分的形成提供条件。在这些小水滴中接近一半的物质是有机物,带有从海面上获得的油状分子。当这些水滴里的水分蒸发后,这些有机物就变得更集中,在太阳光线的辅助下,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联合在一起。
  板书:2.小水滴
  学生F: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经常受到陨石等的撞击。人们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所以有人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于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最近又有新的报道为地球生命起源于外太空增添了又一证据。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在两颗几十亿年前曾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环绕太阳的陨星上发现了诸如糖之类的物质,这两颗陨星数十亿年前坠落地球。
  板书:3.外星球或星际尘埃
  学生G: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还有些人认为原始生命可能源自热泉喷发,因为现在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生活的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为相似;而且在热泉喷口附近还有大量的硫化物、CH4、H2、CO2等气体的存在,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很相似。所以,有些人认为这样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喷口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
  板书:4.热泉喷发
  学生H:我通过看书了解到现在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是第47页到第48页的说法。这种观点认为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具备了一些条件。原始的大气在雷电等作用下形成了一些小分子物质;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了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经过长期累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就形成了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艰难、曲折、长期的历史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后10亿年左右,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板书:5.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教师:同学们谈了这么多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足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了很多资料,这一点是非常可喜的。希望大家以后继续保持。那么我们现在普遍赞同哪种观点呢?大家翻开书阅读课本47页到49页,请仔细思考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阅读,教师督促。)
  教师:大家通过阅读课本,能不能得出结果呢?
  学生I: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但是没有生物体赖以生存的气体——氧气,而现在的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占21%左右。
  学生K: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火山喷发,熔岩横流,大气中又缺少氧气,所以不存在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学生L: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可以为生物体起源于太空这一观点作证据之用。
  学生M: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生命的起源是从无机物开始的这一说法就被印证了。
  教师:米勒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但近年来,有人不断地对米勒的实验提出了一些疑问。可见,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十全十美,只要你去发现,总存在一些问题。
  从我们的学习和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现在比较认同的就是后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有一个名字叫做“化学起源说”。
  [课堂小结]
  教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总结咱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N:这节课我认为主要是学习生命的起源。我们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我们的表演能力和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科学家们还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大家好好学习,也许我们也能成为其中一员。
  [巩固练习]
  课本51页练习题。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神创论——上帝
  2.小水滴
  3.外星球或星际尘埃
  4.热泉喷发
  5.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  ●活动与探究
  1.调查最近的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新观点、新说法,写出调查报告。
  2.搜集不明飞行物的一些有关知识,探索地球外的生命。
?  ●备课资料
  1.谈谈奇妙的生命现象
  大自然中的生命,是由各种生物组成的。而各种生物体,又是由有机物组成的。在这里,生命只是一种现象,一种过程,它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后浪追着前浪,浩浩荡荡地向前流动。生物体依靠生殖繁衍,延绵不息,形成了这种波澜壮阔的生命长河。
  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可以说是极为普通。举目周围,真是“俯拾皆是”。然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熟视无睹的生命现象,又是我们已知现象中最为复杂的现象。而人类又是这些复杂现象中最为复杂的生物体。别的不说,单单说一说生物体的构成,就会让你坠入云里雾里而百思不解。虽然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并不复杂,但当这些并不复杂的物质一旦形成具有生命的生物体以后,却能反映出各具特色的鲜活生命,从而变得千姿百态,奇妙无比。
  以我们人类来说,构成人类的物质是一些并不稀罕的物质。它除掉70%的水分以外,无非也就是一些蛋白质、脂肪、钙质,以及少量微量元素而已。如果提炼一下,蛋白质抵不上几只鸡蛋,脂肪也只不过能制造两三块肥皂,而钙质制成石灰仅能粉饰一间房间,微量元素主要是铁,平均每人也只有4.5克左右。可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物质的特殊组成,却使人类拥有情感、思维和智慧,从而使宇宙诞生以来有了最伟大的创造杰作,以及由此诞生的人类文明。这种在自然界中发生的奇妙现象,令我们人类在回顾它变化的整个历程时禁不住啧舌赞叹!
  其实,早在我们的祖先刚由猿猴进化为智人之始,就对这个生命的起源问题极为好奇,向冥冥苍穹发出过诸多疑问。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了人类历史的漫漫长夜,其间虽然不时提出过“神的意志”“万物自生”等理论进行解释,但实践证明,这些皆系谬误之说,不足征信。时至近代,最初的生命形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却还始终是一个不解的谜团。
  难道生命的起源将陷入“不可知论”?这当然不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就作出过生命是由“化学起源”的正确预言,并指出:“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但囿于他所处的年代,人们对生命的物质基础了解不多,因而他也就不能进一步解释。1922年,有人验证他的预言,在这方面开始了真正的科学研究。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奥巴林的俄国化学家首先涉足其间,并于1938年提出了现代生命科学的雏期理念,认为生命是在一个脱氧环境下,由某种高温稀释的有机物经过化学变化逐渐生成的。射线、火山和太阳辐射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形成了复杂的生命体。可惜他的理论,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1952年,人们才逐渐认识了他,真正的研究热潮也于此时才开始。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斯坦利·米勒希望验证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尤里在奥巴林学说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进行了生命起源的实验。试验的过程是用热水、甲烷、氨、氢和能够产生火花的电极来完成的。这个实验的妙处在于产生了大量的碳酸物。如果考虑到氨基酸也是属于碳酸物的话,那么这个实验就非同小可。因为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蛋白质又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物质之一,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米勒的实验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9年后,西班牙人霍安·奥罗在休斯敦大学又合成了生物体内能量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基本物质之一的腺嘌呤。于是,关于生命分子产生的奥秘开始显露端倪。
  特别是现在,科学家正以生命的密码——基因和生命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为基础,通过揭示生物组织形态和功能的渐变,正试图一层层地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生命是物质的特殊组成形式,是物质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是物质在一定地球时空尺度上的有序运动。
  当然,关于生命起源的研究,还迷雾重重。因为生命分子的产生,究竟是在地球上形成的,还是来自于外太空?但不管是哪一种学说,对地球是如何由无生命的世界迈向有生命的世界,却都已有不少“唯物”的依据。这就是通过研究远古时代的岩石,实际上已经发现了三个明显的痕迹:叠层石、生命形态与现在的单细胞生物很相近的真正的微生物化石,以及一种很特别的碳元素……
  2.生命是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是科学家最为重视、又最难以回答的大问题,也是20世纪困扰科学家的七大“最不可思议”的问题之一,我国科学家也把它列入21世纪期望得到解决、或者接近解决的100个科学难题之中。
  地球上32亿年前就有生命
  2000年8月,据英国一期《地理》杂志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新近发现了全球年代最久的渗入岩石中的油滴,当被紫外线照射时,包含油滴的矿物微粒就会发出荧光。油滴中发现的碳氢化合物一定是地球早期某种生物腐烂后的遗留物,其生存的时间大约是32亿年以前。
  这一发现显示,能够形成油滴的微生物体在地球形成早期已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形成油滴的细菌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而这些小油滴是从澳大利亚境内一个富含硫磺的古老喷泉形成的岩石中提取出来的,因此那喷泉很可能就是“地球上初期生命的摇篮”。生命在陆地上出现的年代对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将为研究地球上氧气的变化情况及臭氧层的形成提供新的证据。
  这个发现说明,在地球诞生至今长达46亿年中,至少在32亿年之前,甚至40亿年或更早的岁月里就有生命存在。那么,这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来的?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从天外来”的?千百年来,各个国家,各种观点,都有充满神话色彩的说法。
生命到底能不能“自然发生”
  1867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做了一系列简单而精密的实验,证明了生命不能自然产生,哪怕是腐朽的有机物里,也不会“自然发生”出生命来。在排除了宗教和神话传说之后,人们只有设想,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地球以外来的。
  以后,人们对太空还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了星际空间不但是真空,而且严寒,还充满了紫外线、宇宙线。这些条件对生命的存在十分有害,人们还专门制造出紫外线来杀死和抑制微生物呢,怎么能设想生命可以在毫无遮掩的茫茫太空中生存呢?“生命外来说”也陷入了危机。
  1871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认为,生命可能起源于一潭充满有机化合物的温暖池水,再经过千万年的孕育,然后转化出简单的有机体来。有科学家认为,生命可能起源于40亿年前的高温环境,或许就在海底火山的热流附近。他们已从美国黄石河的嗜热生物身上找到“活”证据,这些生活在88℃高温的含硫淤泥中的单细胞生物,以铁、硫化物和其他“脏”东西为生,是已知的最原始、最古老的生命形式。正是这些极微小的单细胞嗜热生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出地球的生命。
  揭示生命之谜的戏剧性发展,开始于对原始地球大气的一个模拟实验。195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年轻研究生斯坦莱·米勒做了一个重要的实验:在一个大烧瓶里装上氢、氨和甲烷,用来模拟地球的原始大气,并用电极在这种气体中造成电火花,模拟当年那些巨大的闪电;在另外一个烧瓶内装上水,保持沸腾,用来模拟当年那高温的海洋;然后用两条管道把这两个烧瓶上下连接起来,让这些混合气体周而复始地在“天、地”之间循环。
  一个星期后,上边那个装有“原始大气”的烧瓶内壁附着了一层红褐色的膜,这是一些分子量较大的碳氢化合物;下边那个“原始海洋”中竟含有常见于蛋白质中的四种氨基酸,还有蚁酸、醋酸和尿素等。不少人重复了这个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地球生命“外来说”的新支点
  不久前,一个由10位来自欧美国家的天文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提出,比地球小,并且离太阳更远的火星,早在地球冷却前,就已经适合生命的存在。这个小组成员、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的资源学者米莱考茨基说,火星先于地球出现生命,我们人类的祖先很可能是某种形式的“火星人”。
  美国科学家曾对一块在南极洲发现的火星陨石进行研究,发现这块土豆大小的陨石内部有微小细菌留下的化学痕迹。通过磁场分析表明,该陨石上嵌有以长链形式排列的磁化晶体,而这些长链只可能是由曾经具有生命的有机物体形成。这些磁化晶体长链的存在表明,这块陨石上有过大量的细菌,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细菌可能曾经存在于火星之上。这些长链暗示了生物的起源,况且陨石内部的温度与其脱离火星前没有多大差别,未能超过40℃,而这个温度是不能杀死大多数细菌的。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火星的生命形式是很容易到达地球的。
  1967年4月,一艘“勘测者3号”无人飞船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了。当它完成为登月宇航员探路的任务后,只得作为“历史文物”,默默地用三条长腿站在月球上。
  三年之后,宇航员康拉德和比恩拜访了这个寂寞的“勘测者3号”。他们剪断电线拆下了它的摄像机带回地球。科学家意外地发现,在摄像机电路系统内的一小块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中竟成功地培养出一批细菌。这批细菌和人类气管中找到的微生物属于同一类型,由于摄像机的外壳隔开了宇航员,他们不会沾染这块泡沫塑料,因此,结论是,细菌是在地球上孳生,在一个本来不利的环境里,因有摄像机的保护,竟能生存1000多天。
是灾变造成生命的“大爆发”吗
  人类是否来自猴子?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猴子在地球上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大约在4000多万年前。这个原始的物种,我们称它为旧世界猴,它们很快进化成新世界猴。旧世界猴没有进化成人,但是有科学家认为,人类是沿着旧世界猴这条线发展而来的。大约距今1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类人猿(现存的以长臂猿为代表),后来再演化到以亚洲褐猿、非洲大猩猩和黑猩猩为代表的高等类人猿。
  然而,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结果,对这一进化论提出了挑战。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金玉??2000年7月号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说,地球上自6亿年前出现生物以来,曾发生6次重大的生物灭绝事件。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最为著名,但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发生在2.5亿年前,这是一次超级大灭绝,海洋生物的种类降低一半,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消失,让位于发展至现代的新生物门类;陆地上两栖类和爬行类的2/3灭绝了;昆虫自3.9亿年前出现后遭遇第一次、也是演化史上唯一的一次大灭绝,生态系统彻底更新。
  这项研究提出了古生代和中生代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为爆发性,它动摇了分期灭绝的传统观点。这一观点对达尔文学说提出挑战,达尔文认为生存竞争时演化和灭绝的影响比自然环境的作用大得多。而这项研究显示:正常条件下的适应演化并不能抵御灾难性环境带来的灭绝。显然,大灭绝促使统治种类死亡,并为新种类的发展提供机遇,使整个生态系统得以重新组织。
  无独有偶,如今移居瑞士的许靖华博士,在投身地质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学的研究达半个世纪之后,写了一本《大灭绝》的书,书中以探索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向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说是“没有意义”的。他从自己的科研中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大多数物种的灭绝是由灾变引起的,那么决定生物生死存亡的将是机遇而不是优越性。”因为恐龙在地球上称霸的时日它也是“适者”,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灾变一发生,它就成了“不适者”。
  因此,许博士说,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他认为,诚然是灾变造成了恐龙及其他生物的大灭绝,但也正是灾变造成了生命的“大爆发”,地球历史上几次生物的“大爆发”都是在灾变后发生的。他把给地球造成巨大灾难的“天外来客”,称做是地球生命的“开路者”。他的观点是,在地球生命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人类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得以存世的幸运儿。
  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话,一些关心人类命运前途的人不免感到沮丧。因为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生命的历史本来就是演化和灭绝的历史。所幸“适者生存”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我们人类有其他生物无法类比的“优越性”,我们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使自己比其他生物更适合生存。因为,能使地球生命大规模灭绝的撞击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以千万年计的。但是,如果我们既不应用科学手段加以防范,又不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善待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那么,很可能在“天外来客”还没有让我们变成地球上的“不适者”之前,我们自己就把自己的“球籍”开除了。
  3.米勒的实验
  1953年,生物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发现了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揭开了生物遗传的秘密。另一件事是米勒(Stanley L.Miller)从无机物中制造了氨基酸等重要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被认为是支持生命由无机物逐渐进化而来的“无生源论”的重要科学证据。
  米勒当时是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他模拟人们认为的在生命出现以前的原始地面气层的成分,在一个烧瓶中加入氢气、甲烷和氨等还原性气体和水蒸气。将烧瓶密闭后插入两支电极,通电后可以产生电火花。七天后,他从烧瓶中收集到一些有机物,其中竟有几种氨基酸!他的实验结果轰动了科学界。因为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按恩格斯的说法,“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有了蛋白质,生命的产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人们以为米勒的实验所揭示的也许就是生命从无机物起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证明生命是进化而来的。40多年来,米勒和其他人用类似的实验方法,利用不同的能源,如紫外光、高温、震动波等,从还原性气体中获得了更多种类的氨基酸、葡萄糖、核糖,以及核酸所含的几种羧基等生物体内的重要有机物。
  然而米勒的实验并不像当时许多人预想的那样,拉开了创造生命的序幕。相反,对米勒的实验的意义,人们提出愈来愈多的质疑,比如,关于反应物的浓度问题。米勒实验中所加入的反应物(各种还原性气体)的浓度远远高于原始气层中这些气体的实际浓度。反应物浓度低,则这种由无机物生成有机物的合成反应就难于进行,或者一旦合成后立即又会分解。
  有人指出,按米勒和他的同事们所假设的原始气层环境计算,米勒实验中制成最多的甘氨酸的分解速度比合成速度快,因此在原始大气层中形成的甘氨酸的97%在抵达地面之前就分解了,剩下的少量甘氨酸要扩散到三十英尺深的深海中才不致被紫外光破坏。
  再则,有人推算,米勒实验中的电火花在两天内提供的能量相当于原始地球表面四千万年所接受的能量的总和。也就是说,米勒在烧瓶中观察到的化学反应,在实际原始气层中是难于发生的。
  李志航博士指出,“怪不得连从事此项研究的Brooks与Shaw两人都得承认:‘这些实验宣称是无生物的合成结果,实际上却是借助有高度智慧与活生生的人精心设计而成功的。’”坚持进化论观点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在1984年出版的一本书内也坦诚地说道:“我们能不能有一天研究出导致生命来源的化学进化过程?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答案。就算一个活细胞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仍不能证明自然界在数十亿年前采用同样的步骤”。
  另外,许多生命所需的物质都有旋光性(光通过这些物质时会被折射)。糖类都是右旋的,生物所必需的二十种氨基酸全是左旋的。但米勒等人得到的氨基酸却是右旋和左旋各占一半。由对等的左、右旋的氨基酸变成全部左旋的氨基酸,很难用随机机制来解释。
  然而,米勒实验遇到的最严重挑战却是关于原始大气层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原始大气是还原性的,没有氧气存在,由无机物合成氨基酸等的实验也是在无氧状态下进行的。如果有氧气存在,这种合成作用或者不能发生,或者分解作用超过合成作用。
  近一、二十年来关于原始岩石及太空研究的资料指出,地球的大气层中不一定含有大量的甲烷、氨气等还原性气体,而且有含氧的可能性。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人驾驶的海盗号(Viking)太空船在火星登陆后发现,火星没有生物存在,但火星却有氧化性的气层。因此,地球的原始气层中含氧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虽然对于大气中含多少氧气才能完全阻止氨基酸等有机物的形成尚无定论,若地球的原始大气层中确实含有氧气的话,米勒等人的实验的意义就当完全重估了。
  4.病毒和生命的起源
  病毒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最简单的生命类型,大小是17~300纳米。从本质上说,病毒不能看作是细胞,它只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分子所构成的微小颗粒,核酸分子携带遗传信息,蛋白质包围着核酸分子,构成它的衣壳。一些学者认为:病毒是最简单的前细胞生命类型,地球最早的生命类型可能跟病毒类似。
  但由于:①病毒的结构简单而且规则,跟任何原始生命类型的复杂结构有很大差别;②病毒都不能在细胞外实现生命活动和繁殖,它们只有寄生类型;③许多病毒DNA侵入寄主细胞后插入寄主细胞的DNA分子中,一起复制和增殖,有些RNA病毒在侵染后还能通过反向转录为DNA实现这一过程。因此大多数生物学家认为,病毒可能是长期营寄生生活的原核生物退化形成的次生类型,而不是原始类型。鉴于它可能成为寄主DNA的插入部分,有些学者还认为它们可能是细胞中能独立存在的片段,可能是“正在找寻归宿的一小片遗传物质”,而不是生命进化的原始类型。
生物进化的历程
课标要求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课标解读
 1.《生命进化的历程》是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生物的多样性”主题也是“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之一是比较不同年代的化石以及比较现存的生物种类。阐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正是由于生物进化,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物。
 2.本节教材内容特点。
 (1)讲历程,讲结论。开篇的“想一想,议一议”栏目,教材呈现了郑氏始孔子鸟复原图,并介绍了它的生活年代和大致形态特征。然后设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的?它可能是由哪一类动物进化来的?由此引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教材安排了“资料分析”,其中介绍了两则资料:不同地层中化石出现的情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大分子的差异情况。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可以初步了解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之后,教材再举例说明科学家通过对化石、对同源器官进行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教材设计了进化树,并预留了很多空缺。学生需要回忆曾经学过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的知识,完成进化树,从而较完整地认识动植物进化的历程。然后,教材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最后,还介绍随着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和新证据的发现,关于生物进化过程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体现科学的开放性。
 (2)讲证据,讲方法。本节教材在正文中阐述了“比较”这种科学方法,在教材最后安排了技能训练“评价证据和假说”,既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科学方法,又体现出科学重视“实证”这一重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括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比较和评价证据与假说等科学方法,对化石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2.尝试根据各种动植物的主要特征,排列出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循序,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的培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形成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理念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关注我国出土化石的相关事例及其研究,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难点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的课件。
 2.没有填写名称的进化树,写有各种动植物名称的图片。
 3.化石标本。
(续表)
教学策略
 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增加知识的深度。对资料1的处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出示多种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化石标本,以增强其感性认识。对资料2的处理,教师可先出示一张表格,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人与其他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以及所说明的问题。在分析比较之前,教师还应简单介绍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进行不同类型生物进化的比较的原因。
 教师还可参考《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案例:“生物进化主要历程”的拼图游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加强引导和总结。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各种动植物的图片。
 导入:与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也经过了漫长的历程。现在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类群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形成的。那么,这个形成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学生思考、推测分析。
 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学习兴趣。
(一)学习
研究生物
进化的
方法
 我们都没有哆啦A梦的航时机,没有人能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呢?
 1.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什么?
 2.化石是什么?观看视频。
 3.分析教材P57资料分析1。
 讲: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讲解:请你观察实物化石,观看化石图片。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依次在更为晚近的地层中才出现。
 [图片展示]我国出土的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图片。
 讲解:这也是一种化石,是我国出土的郑氏始孔子鸟。请你结合想一想,议一议,比较它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现代的爬行类和鸟类有什么异同?
 提问:通过比较,你认为它可能是由哪一类动物进化来的?
 1.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2.观看视频,认识化石。
3.阅读资料分析。
 观察实物和图片,得出结论:地质年代越晚近,越能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说明生物是逐渐进化的。
 观察、比较。
 说出异同点。
 推测:爬行动物进化来的,是现代鸟类的祖先。
 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找到基本规律,得出基本的结论。
 展示我国出土的化石,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作比较、总结归纳的能力。
 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学习
研究生物
进化的
方法
 资料分析二: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较。
 讲解:细胞色素c是一种具有104~112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
 提问:从这个表中,你能判断出谁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谁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远吗?
 讲解: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经常用到比较的方法。资料1中采用了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的方法;“想一想,议一议”采用了比较不同种生物形态结构特征的方法;资料2采用了比较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的方法。
 [图片展示]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前肢骨骼图。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科学方法》,对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前肢骨骼图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与酵母菌亲缘关系最远。
 总结,学习
 运用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
(二)生物
进化的大
致历程
提问:通过上面的比较,你能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推测?
 [小游戏]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拼图游戏。
1.每组发一份事先打印好的只有树干的进化树彩图,以及写有名称的各动植物类群的代表动物的图片。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将图片放到进化树的合适位置,看哪组又快又好。
3.老师裁判,并请速度最快的小组到前面通过展示台展示拼好的进化树。
 4.根据进化树,讨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1)从结构上看;(2)从生活环境看;(3)从进化水平看。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可以推测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而且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以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拼图。
 展示,说明理由。
 结论:
 从简单到复杂;
 从水生到陆生;
 从低等到高等。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内容上层层递进,又为下一步做铺垫。
 先复习学过的动植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再做拼图游戏。
 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
(三)评价
证据与
假说
 [播放视频]视频《侏罗纪公园》片段。
 讲解: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了很多种假说。请阅读教材“技能训练”中的内容。
 观看视频。
 学生阅读技能训练,评价哪些证据支持那些假说,哪个证据对假说的支持力度大。
 这个技能训练不仅很重要而且十分有趣,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补充,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总结
与拓展
 总结提问:
 1.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什么?
 2.为什么说哺乳类比鱼类更高等?
 3.现实中,还有很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分布还很广泛,为什么?
 4.有人说进化树不够全面,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你能举出进化树上没有的一种生物类群吗?
 讲解:关于生物进化的历程,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清楚。化石方面的证据也不是很全面。不过,随着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和新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物进化过程的认识将越来越接近历史原貌。我国也发现了许多关于生物进化的新证据,可见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还将不断地丰富和深入。
 学生回答:
 1.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2.哺乳类比鱼类结构复杂,更适应变化的环境。
 3.因为它们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4.同意,比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归纳知识。
 使学生形成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理念,意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进一步思考进化树的不足,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认识。
 让学生认同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并对新的手段和证据持续关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历程:进化树
 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课后反思
 学习问题源自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自己最关注的问题,学生们竭尽全力,查阅资料,讨教父母,寻找直观材料,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
[情景展示] 下图是不同地层中化石分布模式图和三叶虫化石图。
[问题探究] 生物化石在地质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这种分布规律说明了什么?你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进化顺序吗?你能总结出生物进化的趋势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总是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总是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越多。从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教材分析: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本节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增加知识的难度。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比较感兴趣,但对生物进化的顺序和判断依据却不甚清楚。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
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fossil)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他们亲缘关系的研究,可帮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
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可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
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
生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
?
?
?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表述交流
?
看书思考
?
?
?
表述交流
?
?
?
得出结论
?
?
?
?
?
?
看书
分析讨论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
?
练习巩固
?
进一步明确
?
?
巩固新知
?
创设情景: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样有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进化来的?导入新课。
?
?
组织学生看书
?
?
进行资料分析
?
?
点拨指导
?
?
?
?
?
?
?
组织学生看书(生物进化树)
?
?
?
?
组织学生技能训练
?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课后记:
生物化石作为进化证据,生物进化的总趋势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关于进化历程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也能很好理解,只是要按顺序记起来,有些学生有难度。另外课本中进化树与原来静的进化过程不相符,例如软体动物在环节动物之前,爬行动物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之后,这是什么原因,需要查资料解决。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想是本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了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形式上采用启发式的探究学习方法。注重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研究进化的方法,其次才是进化的历程。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方法与结果之间的紧密联系,获得知识不是第一位的,掌握方法才是首要的。在比较法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采用以往的先点出知识点,再体会、练习的方法。而是通过从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个方法。这样可以使他们更深的体会到比较法在进化学的研究上的作用。在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化石。很多学生对化石不是很了解,但又有很大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也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在本节课的开头安排一个化石的展示和讲解。资料二中提到了郑氏始孔子鸟,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在进化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生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加入了郑氏始孔子鸟的原始化石图片、鸟类以及以鳄鱼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的图片,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在填图之前安排了简单的连线练习题,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3.通过完成进化树,总结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层、化石、郑氏始孔子鸟、各种细胞色素C的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排列出生物进化顺序,进一步锻炼学生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对化石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态度。
2.通过比较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思想。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通过完成进化树,总结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三、教学难点:
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四、教学用具:
化石标本;多媒体课件;郑氏始孔子鸟模型;进化树模型。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原始生命在地球上诞生后,经历了至少36亿年的漫长时间发展为现在的多姿多彩的生物界,地球成了生物的乐园。那么原始生命是如何发展和进化的哪?
展示视频资料:4分钟浓缩生物进化历程(搞笑版)
思考:原始生命是如何发展和进化的?
认真观看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过渡语:生物进化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过程,我们谁也无法穿越时光的隧道去亲眼目睹这个过程,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来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
分析资料1问题:1.什么叫化石?(展示化石)
2.化石在不同的地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3.你能推断原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进化历程吗?
分析资料2介绍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发现过程,同时展示现代鸟类和古代爬行动物的图片问题:
1.郑氏始孔子鸟与现代鸟类和古代爬行动物有哪些相同点?
2.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资料3问题:投影几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生物名称
与组成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别
黑猩猩
0
猕猴
1

12
果蝇
27
向日葵
38
1、什么是细胞色素C?
2、哪种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近,哪种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远?
总结:从这三个资料中,你可以列举出一些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吗?而在这三种方法中有都用到了一种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法
阅读资料1,思考相关问题。学生比较三张图片,思考问题阅读资料三的内容,思考问题阅读书中对比较法的介绍,对这种方法进一步了解
大致历程
科学家利用多种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对生物进化过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把这个复杂的过程画成了一颗进化树。展示未完成的进化树。这棵树的右边一枝代表动物的进化,左边那一枝代表植物的进化。这些生物大部分都是我们学过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他们的特征。完成进化树。
引导学生完成进化树拼图游戏。
将生物和特征进行连线,并按照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从而完成进化树
生物进化的趋势
展示各种植物结构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比较表,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及进化三个方面分析生物进化的趋势。
分组讨论生物进化趋势,并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也知道了如何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从进化树上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实际上都有共同的祖先。因此爱护生物就是爱护我们的家人。
完成知识结构梳理
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标要求
 阐明保护色形成过程中遗传变异是内因,环境变化为外在动力,并经过逐代积累产生的。
课标解读
 1.《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通过模拟实验以及对数据的讨论,以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为对象,并由此进行自然选择学说的教学。
 2.通过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生物现象以及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同时,为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的学习内容进行了铺垫,而本课提供的模拟实验,以及对问题进行讨论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3.教材改变了过去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从桦尺蠖的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不同环境下深浅体色、数量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假设,从而进行模拟保护色形成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再根据数据进行理性分析。
 4.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枯燥。因此在生物进化原因的讲解时要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动态的效果和画面,并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数据的变化,更快的呈现资料以供讨论。有条件的可以播放保护色模拟的视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能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
 2.通过模拟探究,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证据和推理的科学推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保护色的形成。
难点
 模拟保护色形成的实验。
教学准备
 红布、各种颜色的纸、视频。
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学过程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学生自主阅读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深浅体色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二是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另外,在分析完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变化的事例后,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几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强化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在讲解“保护色的形成”时还可以按照以下的知识线索讲授:
 遗传变异——环境改变选择优势类型——逐代积累产生(变异适应环境)
 (基础:内因) (外在动力:外因)       (结果)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
导入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年代后,很多生物都具有适应大自然特点,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的眼力。
 [图片展示]PPT幻灯片。
 提问:你能看到什么生物呢?
 答案:拟态——桦尺蠖、枯叶蝶;保护色——叶尾壁虎。
 进一步提问:那么拟态、保护色和生物的生存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书上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桦尺蠖的故事。
 寻找图片中的生物,对图片进行猜测。
 拟态、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已经了解动物具有拟态和保护色,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
 引发学生思考。
(二)保护色
的形成
 [图片展示]桦尺蛾图片。
 大致讲述桦尺蛾百年中的变化。
 引发思考:
 1.桦尺蛾的保护色是深色还是浅色?
 2.保护色到底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呢?
 讲解: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100年间深色的和浅色的桦尺蛾会在数量上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让学生作出推测和假设。
 学生进行简短交流,提出看法:深色、浅色都是保护色。
 学生表达不同观点,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
 开始引导学生逐步体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并实施。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表达不同观点。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保护色
的形成
 讲解:同学们都积极思考,作出了假设,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书上有一个模拟实验的例子,可能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实验方法。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演示电子课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
 1.介绍游戏规则。(见教材P64页码制订计划)
 2.将数据结果统计在教材P65表格中,引导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讨论。
 注意:幸存最多的、幸存最少的、为“0”的。
 3.引导学生讨论。
 (1)幸存者最多的体色和环境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幸存最多?
 (2)一开始“小虫子”具有多种体色,体色属于生物性状吗?什么决定了生物的性状?
 (3)能够遗传给后代的是生物的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4)初始时,为什么“小虫子”有不同的体色呢?
 回到桦尺蛾的例子。
 1.提问:桦尺蛾体色(深色、浅色)的变异是产生在曼彻斯特环境改变之前还是之后呢?
 2.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请两个学生上讲台参与游戏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桌子上不同色块的变化,特别关注数量统计表的变化。
 游戏每做过一代,请场下学生给予掌声鼓励。
 学生讨论:
 (1)幸存者最多的体色和环境相同或接近,幸存下来的又不断繁殖。
 (2)体色属于性状;基因决定性状。
 (3)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所以幸存下来的“小虫子”繁殖的后代都和它的体色一样。
 (4)因为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小虫子”有不同的体色,是因为变异的结果。
 学生讨论:
 1.桦尺蛾体色(深色、浅色)的变异是产生在曼彻斯特环境改变之前。
 2.逐步得出结论:
 遗传变异(基础:内因)——环境改变选择优势型(外在动力,外因)——逐代积累产生(结果)。
 体验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分析数据,而后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为得出结论奠定基础。
 让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回到桦尺蛾的例子,悟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将具体的图文信号总结出抽象的信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1课时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1.提出问题:保护色与环境是什么关系?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并实施:模拟实验
 4.分析数据:体色与环境相似或相同,生存机会大,后代更多。
 5.得出结论:
 遗传变异——环境改变选择优势类型——逐代积累产生
 (基础:内罪) (外在动力:外因)        (结果)
课后反思
 教师先从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让学生对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留有鲜明的印象。然后,再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的改变在保护色的选择和形成中的作用。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 保护色的形成
[情景展示] 观察下面四幅图片。
[问题探究] 雷鸟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你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动物具有保护色有什么意义?动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很多动物具有保护色,如青蛙、老虎、变色龙等。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都是十分有利的。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代一代遗传下去,就逐渐形成了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保护色。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分析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的进化》一章的最后一课,前面两课对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等作了浅层次的探讨,本课在前几课的基础上,通过寻找资料、讲故事,对桦尺蠖、长颈鹿等动物的进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分析环境的变化给生物带来的影响,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互联网等资讯特别发达的今天,怎样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有关问题,在科学教育中应该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课题。所以在本课进行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自己尝试解决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二、能力目标
1.能设法收集生物进化的相关资料。
2.能用自己的话对桦尺蠖和长颈鹿等生物进化原因做出简单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和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工作。
2.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表达自己收集的资料,愿意倾听、分享别人收集的信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材料解释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并参与评议讨论。
教学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与生物进化有关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模拟实验材料:彩色石子(染料染成红色、绿色、黄色)、红豆、绿豆、黄豆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大家看看认识它们吗?
出示课件:相关动物图片(长毛象、巨型蜻蜓、熊猫、恐鸟等)
这些动物有些已经灭绝了,有些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但与远古时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生物进化的原因。(板书课题)
?
?
观看课件,思考。
?
?
用图片导入,直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进入讨论主题。
?
?
活动
达尔文的故事
?
?
100多年以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对生物的进化作了大量的研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对,就是达尔文。你们了解达尔文的故事吗?请看书67页,并思考有关的问题。
出示课件:达尔文图象和问题:
1.达尔文是哪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2.1859年11月,达尔文完成了一本科学巨著,这本巨著叫什么名字?
?
回答:达尔文
?
?
阅读
?
?
思考,回答。
?
?
?
?
?
?
?
?
阅读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知识,进一步引发学习兴趣。
讲授
生物进化的原因
?
为了了解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品种变迁的过程。
出示课件:1850年的桦尺蠖和1950年的桦尺蠖
在英国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请大家阅读课本67页,思考:为什么不同体色的桦尺蠖数量会发生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不同体色的桦尺蠖适合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以后,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原先适合生活在浅色环境中的灰色桦尺蠖数量急剧下降,而适合生活在深色环境中的黑色桦尺蠖数量大量增加。
这叫做自然选择。(板书:自然选择)
?
?
?
?
?
看书
思考
?
讨论、交流
理解桦尺蠖颜色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
?
?
?
?
?
活动: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
播放视频:几种具有保护色和拟态的动物。
同学们是不是感觉很奇妙?这样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
自然选择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捕食者。捕食什么呢?三种不同的豆子:红豆、绿豆和黄豆。(展示实物)先请大家看实验方法。
课件:捕食者的实验方法
1.????? 全班分成9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有3个盒子,里面放有相同数量的红豆、绿豆、黄豆若干。1-3组的盒子里放入一定量的红色石子,4-6组的盒子里放入一定量的绿色石子;7-9组的盒子里放入一定量的黄色石子。
2、每组指定三名同学进行PK :每人在规定的时间里分别在自己的盒子里找出豆子放入自己的杯中。
3.????? 只能用一只手操作。
4.????? 其余两位同学的工作:(1).监督两位选手是否超时。(2).数出两位选手的成绩并作好记录。(记录表见附1)
下面我们来统计全班各组找到豆子的情况。
出示课件:各组捕食豆子数据统计表
(见附2)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
?
?
?
?
我们把豆子看成是与环境颜色相近或对比明显的物种,谁更加容易被猎手捕食,谁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
?
这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指板书内容。
如果这两种生物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代一代生活下去,最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结:通过自然选择,各种生物就这样进化而来。
观看课件
?
和桦尺蠖的变化一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
?
?
观看课件,学习方法。
?
?
?
?
?
?
?
?
参与探究
?
?
交流结果
?
红色石子里留下的的红豆多,其他颜色的豆子少。
绿色石子里留下的的绿豆多,其他颜色的豆子少。
黄色石子里留下的的黄豆多,其他颜色的豆子少。
颜色与环境反差大的易被捕食,颜色与环境相近的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
用实验模拟大自然中的某些现象,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讲授
自然选择
?
出示课件:长颈鹿图片
长颈鹿是我们大家非常喜爱的动物,它们也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可是亿万年前,长颈鹿不都是像今天这么高,它们的祖先有高有矮,脖子长短不一。
?
出示课件:远古时代的长颈鹿。
?
请大家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能看到长脖子的长颈鹿了?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
交流汇报。
?
?
?
?
?
?
?
?
?
是不是只经过两三代古代的长颈鹿就进化成了陆地最高的动物种类呢?
?
可见矮的长颈鹿不适应环境,高的长颈鹿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这样长颈鹿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漫长的进化过程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
通过以上学习,你们知道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了吗?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恐龙灭绝的原因很多,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
?
观看课件
?
?
?
?
?
讨论、交流
在青草缺乏的干旱时期,那些有优势的四肢和颈部都较长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那些四肢和颈部都较短的长颈鹿因为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遭淘汰,这就是不适者被淘汰。
?
不是
?
?
?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
环境的变化。恐龙不适应当时的环境,所以被淘汰了。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
?
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巩固知识。
?
?
小结
?
?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
?
回顾,总结,谈收获
?
?
?
附1:
第_______组实验记录表
捕食者1
捕食者2
捕食者3
红豆数量
绿豆数量
黄豆数量
红豆数量
绿豆数量
黄豆数量
红豆数量
绿豆数量
黄豆数量
?
?
?
?
?
?
?
?
?
附2:
各组捕食豆子数据统计表
?
?
捕食者1
捕食者2
捕食者3
红豆数量
绿豆数量
黄豆数量
红豆数量
绿豆数量
黄豆数量
红豆数量
绿豆数量
黄豆
数量
第1组
?
?
?
?
?
?
?
?
?
第2组
?
?
?
?
?
?
?
?
?
第3组
?
?
?
?
?
?
?
?
?
第4组
?
?
?
?
?
?
?
?
?
第5组
?
?
?
?
?
?
?
?
?
第6组
?
?
?
?
?
?
?
?
?
第7组
?
?
?
?
?
?
?
?
?
第8组
?
?
?
?
?
?
?
?
?
第9组
?
?
?
?
?
?
?
?
?
?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图片观察及学生举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的数量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案例分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进行潜移默化的环境保护教育;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利用课件中的资料和图片,总结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利用长颈鹿进化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并利用自然选择解释有关实例。
2、教学难点
透彻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民打药,第一遍效果很好,越往后越差,这是什么原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会真相大白。

(二)案例分析1: 出示多媒体课件:
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体色变化过程
教师点拨:
1、比较1850年和1950年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特点。
2、( 自学提纲)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
课本62页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案例。
分析体色变化的原因
方法:学生首先分析三个问题并交流回答自己的见解
学生通过分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的变化理解环境改变、遗传和变异对于生物进化的作用。
让学生能正确的看待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学生例举自己观察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实验现象。
案例分析2:出示多媒体课件:
长颈鹿长颈形成的原因
教师点拨:
1、播放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动画
2、提出问题:
(1)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谁在起着选择作用?
(2)出示几幅生物生存竞争的图片,学生分析什么类型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容易取胜或容易失败?
(3)通过图片分析昆虫抗药性产生让学生认识到遗传和变异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
练习: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春小麦连年冬种就可以变成冬小麦 B、因长期舔食树缝种的蚂蚁,食蚁兽的舌变得很长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进行着相互选择 D、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学生活动:
1、学生观看
2、学生讨论描述,达尔文是如何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观察生存竞争的图片,说一说生物生存的有利条件(适应环境者生存)
3、尝试利用自然选择学生的内容解释桦尺蠖的体色变化(通过这一环节了解学生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
进行练习选择
(三)自然选择学说的实质分析:
教师点拨:
播放视频 :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与学生小结有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于自然选择的理解:
(1)自然选择的概念
(2)自然选择因素:环境
(3)自然选择结果:适者生存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阅读课本70页有关内容,从中理解遗传和变异、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以及适者生存的特点。
观看视频理解有关内容
参与知识小结的整理中
分析课本中练习3.
(四)小结
学生结合板书以及课本,总结生物进化进化的原因,明确什么叫做自然选择。回扣开始的三个问题。 关于生物进化,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问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还需要人们不断得研究探讨,进一步完善